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十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中古时期的世界
选择题
1.(2024山东日照一模,10)以下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据此可知,在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文化与文明交融 B.生产方式的进步
C.国家机器的建立 D.人口跨区域流动
2.(2024山东聊城二模,11)“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的细节,都得上账或记录。管理事项和账目,是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秆当笔,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可以说明( )
A.收取地租成为西亚普遍现象 B.象形文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C.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 D.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
3.(2025届山东潍坊联考二,12)下图为约公元前1740年的苏美尔泥板文书,刻写了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象形文字的产生 B.区域文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确立 D.多元文化的交流
4.(2025届山东烟台期中,8)汉谟拉比给拉尔萨总督辛·伊丁那姆的一篇诏令说:“关于都尔·古尔古里城地区的……土地,乌埃阿·鲁·巴尼一向对之有所有权,因为文书记载这是让渡给他的。因此,尔应将此土地归还乌埃阿·鲁·巴尼。”这说明古巴比伦( )
A.重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专制王权影响市场发展
C.土地交易渗透契约精神
D.政府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5.(2024山东青岛一模,10)有学者认为,古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日照充足,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可耕地范围大约只有30%~40%。城邦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邦秩序的维护逐渐依赖于粮食进口。材料表明这些状况( )
A.阻碍了农耕文明的诞生
B.导致人口总数趋于稳定
C.决定了小国寡民的政体特征
D.为城邦海外殖民提供了动因
6.(2025届江苏南通崇川9月调研,11)一位2世纪的演说家指出:“地中海周边是遥远而宽广的大陆,它们将无尽的商品流向你处……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印度的众多产品……巴比伦的服装以及蛮族国家的奢侈品被运到这里的数量要大得多……埃及、西西里和阿非利加的文明地区是你的农场。”这位演说家的观点可以反映出( )
A.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B.古希腊移民活动的范围
C.丝绸之路沿线的盛况
D.罗马帝国的扩张的结果
7.(2024江苏如皋一模,11)54—68年,罗马帝国的六大庄园共占有非洲行省一半的土地,这些土地分别掌握在六个大地主手中。随后这种制度在各行省蔓延开,帝国最终被分成了一个个封地。这反映出( )
A.罗马推行封君封臣制
B.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激化
C.帝国存在衰败的隐忧
D.农业家庭式劳作蓬勃发展
8.(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4月大联考,12)下图是203年建造的凯旋门,拱门上饰有描绘塞维鲁皇帝对帕提亚人和阿拉伯人发动战争的浅浮雕,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的空前繁荣的盛况。为帝国繁荣提供保障的是( )
A.沟通亚欧的丝绸之路
B.日益健全的民主政治
C.迅速发展的奴隶制度
D.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9.(2024广东汕头一模,12)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下列更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
10.(2025届广东惠州二调,13)据研究,关于12世纪西欧“城市特许令”的发布情况如下所示。由此可知,12世纪西欧“城市特许令”的发布( )
有的贵族是迫于城市暴动和反抗的压力,才发布这些法令的;有的认识到他们辖地内这些繁荣的商业中心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而自愿发布这些法令;还有的贵族则主动在新城镇发布特许令,他们规划街道的划分,建起城墙,另外通过给予优惠条件的形式吸引商人们的到来。
A.维护了城市市民阶级的利益
B.加快了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
C.体现了王权力量削弱的趋势
D.强化了领主控制城市的能力
11.(2025届广东江门10月调研,11)古代英国的罚金卷轴记录了封臣因换取特许令向国王缴纳的罚金情况。1207—1208年,总计约有70份罚金与普通法法律诉讼下的令状购买有关,而50年后相关罚金达到462份。据此可知( )
A.普通法法律诉讼减少
B.王室行政权力的提升
C.贵族的独立性增强
D.封建庄园规模扩大
12.(2025届广东惠州11月月考,12)13世纪,实力强大的里尔、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中的“微型国家”,它们摆脱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头统治;而佛兰德尔伯爵领地又是法兰西王国的“国中之国”。法国国王支持城市寡头统治者对抗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法国国王的做法( )
A.完善了权力制衡机制
B.削弱了领主的封建割据
C.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
D.缔造了王权的统治地位
13.(2024广东深圳宝安期末,12)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狂飙般的扩张对西方社会历史命运造成了根本性的改变,它彻底砸碎了各种古典的传统,可以说,“倘若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就根本是无法想象的”。该学者强调阿拉伯人的扩张( )
A.导致了地中海世界裂变
B.推动了西方文明的转型
C.颠覆了西欧政治统治体系
D.促进了西欧封建帝制确立
14.(2023广东惠州一模,12)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评注和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黑格尔重在强调,阿拉伯人( )
A.保存了希腊的古典文化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D.创造了辉煌的哲学成果
15.(2024广东广州一模,11)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管理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16.(2025届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一,13)17世纪,德川幕府制定“参觐交代”制度,要求全国大名率领家臣轮流到幕府所在地江户居住。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大批工商业者也纷纷涌入江户和各名藩所在的城市。由此可知,“参觐交代”制度( )
A.强化了君主集权 B.巩固了四民秩序
C.加剧了社会动荡 D.推动了城市发展
非选择题
17.(2023广东六校联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请为以上两幅地图分别命制一个合适的名称。(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幅地图反映的相同主题,并加以简要阐释。(10分)
18.(2024广东佛山七校5月联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满足各自所需,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
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涉及的观点分别加以说明。(8分)
第十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中古时期的世界
选择题
1.(2024山东日照一模,10)以下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据此可知,在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文化与文明交融 B.生产方式的进步
C.国家机器的建立 D.人口跨区域流动
答案 B
2.(2024山东聊城二模,11)“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的细节,都得上账或记录。管理事项和账目,是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秆当笔,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可以说明( )
A.收取地租成为西亚普遍现象 B.象形文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C.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 D.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
答案 C
3.(2025届山东潍坊联考二,12)下图为约公元前1740年的苏美尔泥板文书,刻写了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象形文字的产生 B.区域文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确立 D.多元文化的交流
答案 B
4.(2025届山东烟台期中,8)汉谟拉比给拉尔萨总督辛·伊丁那姆的一篇诏令说:“关于都尔·古尔古里城地区的……土地,乌埃阿·鲁·巴尼一向对之有所有权,因为文书记载这是让渡给他的。因此,尔应将此土地归还乌埃阿·鲁·巴尼。”这说明古巴比伦( )
A.重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专制王权影响市场发展
C.土地交易渗透契约精神
D.政府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 D
5.(2024山东青岛一模,10)有学者认为,古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日照充足,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可耕地范围大约只有30%~40%。城邦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邦秩序的维护逐渐依赖于粮食进口。材料表明这些状况( )
A.阻碍了农耕文明的诞生
B.导致人口总数趋于稳定
C.决定了小国寡民的政体特征
D.为城邦海外殖民提供了动因
答案 D
6.(2025届江苏南通崇川9月调研,11)一位2世纪的演说家指出:“地中海周边是遥远而宽广的大陆,它们将无尽的商品流向你处……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印度的众多产品……巴比伦的服装以及蛮族国家的奢侈品被运到这里的数量要大得多……埃及、西西里和阿非利加的文明地区是你的农场。”这位演说家的观点可以反映出( )
A.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B.古希腊移民活动的范围
C.丝绸之路沿线的盛况
D.罗马帝国的扩张的结果
答案 D
7.(2024江苏如皋一模,11)54—68年,罗马帝国的六大庄园共占有非洲行省一半的土地,这些土地分别掌握在六个大地主手中。随后这种制度在各行省蔓延开,帝国最终被分成了一个个封地。这反映出( )
A.罗马推行封君封臣制
B.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激化
C.帝国存在衰败的隐忧
D.农业家庭式劳作蓬勃发展
答案 C
8.(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4月大联考,12)下图是203年建造的凯旋门,拱门上饰有描绘塞维鲁皇帝对帕提亚人和阿拉伯人发动战争的浅浮雕,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的空前繁荣的盛况。为帝国繁荣提供保障的是( )
A.沟通亚欧的丝绸之路
B.日益健全的民主政治
C.迅速发展的奴隶制度
D.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 D
9.(2024广东汕头一模,12)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下列更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
答案 D
10.(2025届广东惠州二调,13)据研究,关于12世纪西欧“城市特许令”的发布情况如下所示。由此可知,12世纪西欧“城市特许令”的发布( )
有的贵族是迫于城市暴动和反抗的压力,才发布这些法令的;有的认识到他们辖地内这些繁荣的商业中心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而自愿发布这些法令;还有的贵族则主动在新城镇发布特许令,他们规划街道的划分,建起城墙,另外通过给予优惠条件的形式吸引商人们的到来。
A.维护了城市市民阶级的利益
B.加快了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
C.体现了王权力量削弱的趋势
D.强化了领主控制城市的能力
答案 A
11.(2025届广东江门10月调研,11)古代英国的罚金卷轴记录了封臣因换取特许令向国王缴纳的罚金情况。1207—1208年,总计约有70份罚金与普通法法律诉讼下的令状购买有关,而50年后相关罚金达到462份。据此可知( )
A.普通法法律诉讼减少
B.王室行政权力的提升
C.贵族的独立性增强
D.封建庄园规模扩大
答案 B
12.(2025届广东惠州11月月考,12)13世纪,实力强大的里尔、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中的“微型国家”,它们摆脱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头统治;而佛兰德尔伯爵领地又是法兰西王国的“国中之国”。法国国王支持城市寡头统治者对抗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法国国王的做法( )
A.完善了权力制衡机制
B.削弱了领主的封建割据
C.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
D.缔造了王权的统治地位
答案 B
13.(2024广东深圳宝安期末,12)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狂飙般的扩张对西方社会历史命运造成了根本性的改变,它彻底砸碎了各种古典的传统,可以说,“倘若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就根本是无法想象的”。该学者强调阿拉伯人的扩张( )
A.导致了地中海世界裂变
B.推动了西方文明的转型
C.颠覆了西欧政治统治体系
D.促进了西欧封建帝制确立
答案 B
14.(2023广东惠州一模,12)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评注和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黑格尔重在强调,阿拉伯人( )
A.保存了希腊的古典文化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D.创造了辉煌的哲学成果
答案 A
15.(2024广东广州一模,11)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管理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答案 D
16.(2025届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一,13)17世纪,德川幕府制定“参觐交代”制度,要求全国大名率领家臣轮流到幕府所在地江户居住。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大批工商业者也纷纷涌入江户和各名藩所在的城市。由此可知,“参觐交代”制度( )
A.强化了君主集权 B.巩固了四民秩序
C.加剧了社会动荡 D.推动了城市发展
答案 D
非选择题
17.(2023广东六校联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请为以上两幅地图分别命制一个合适的名称。(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幅地图反映的相同主题,并加以简要阐释。(10分)
答案 (1)图1:亚历山大帝国东扩图。(2分)
图2:阿拉伯帝国扩张图。(2分)
(2)示例一
主题1:古代帝国扩张和统治。(2分)
阐释: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灭亡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并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进行统治;推广了希腊文化,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分)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等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人融合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4分)
示例二
主题2:古代帝国的扩张和统治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2分)
阐释: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和统治推动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统治,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4分)
18.(2024广东佛山七校5月联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满足各自所需,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
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涉及的观点分别加以说明。(8分)
答案 (1)主要特点:统治方式多元;(与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每点1分,共3分)
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区,位置优越;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任答3点得3分)
(2)观点: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帝国是亚洲两大异质文明;两者的交流融通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2分)
说明:
异质文明:阿拉伯帝国为伊斯兰教文明,哈里发是最高统治者,政教合一;中国发展出中华文明(儒家文明),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哲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政教分离。(2分)
交流推动进步: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中国的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地区;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使者、商人多次进入长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并传播伊斯兰教。(每点1分,任答4点得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