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十六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题
1.(2025届广东广州荔湾10月调研,2)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
A.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C.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
D.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2.(2025届广东茂名10月大联考,4)曹魏太和四年(229年),魏明帝下诏:“令廷尉及天下狱官,诸有死罪具狱以定,非谋反及手杀人,亟语其亲治,有乞恩(请求刑罚宽减)者,使与奏当文书俱上,朕将思所以全(成全)之。”这说明魏明帝( )
A.对引礼入法贡献突出
B.实行宽刑爱民的政策
C.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
D.掌握最高司法裁量权
3.(2025届广东肇庆9月联考,11)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这有助于( )
A.唤醒国民民族危机意识和爱国意识
B.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激发人们爱科学、爱劳动的积极性
D.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2025届广东江门10月调研,10)拜占庭帝国的《法学阶梯》写道:皇帝不能根据任何缺少法之权威的文件取得某物,诚如塞维鲁和安东尼努斯皇帝曾说,我们不受法律约束,但我们根据法律生活。这反映出罗马法( )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着眼于维护君主权力
C.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D.贯彻人人平等的理念
5.(2024湘豫名校联考一模,8)下面是195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印制的翁逸之创作的宣传画《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此宣传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已全面展开
B.爱岗奉献已成为时代精神
C.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增强
D.国家注重塑造劳模的形象
6.(2025届湖南名校联考,15)1978年之始,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纠纷案件基本上是离婚、伤害赔偿和债务“老三样”案件。21世纪以来,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合同案件、房地产案件、涉外民事纠纷案件、金融纠纷案件、国际商事案件等,数量则越来越多。这些新的民事纠纷案件的解决( )
A.弥补了市场经济的先天缺陷
B.折射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7.(2025届湖南岳阳12月月考,12)从公元前4000年起至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为止,包括古埃及法、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法、古印度法、希伯来法、古希腊法和古罗马法等,他们都宣称法的“正义性”与“公平性”,并且以“神”的名义,通过国家或国王予以公布,赋予法以神权主义的色彩。这反映出古代世界( )
A.注重维护法的公平与正义
B.利用法律来维护封建统治
C.世俗权力凌驾于神权之上
D.法律内容呈现趋同的态势
8.(2024名校联考联合体联考二,14)有学者指出,(近代)英美陪审团就事实问题作出裁决,法官对这一裁决不能更改,且必须根据这一裁决进行处罚。材料表明近代英美的陪审团( )
A.旨在协助制定法律
B.主要对被审判者提供无罪辩护
C.拥有独立的审判权
D.在司法实践中能确保裁决合理
9.(2024东北三省三校联考三,13)荷兰学者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秋天》中写到:“在中世纪嘈杂的繁忙生活中,有一个声音总是压倒一切的,这就是钟声……在日常生活中,钟声就像关怀人的、善良的精灵,总是以熟悉的声音宣告悲伤或喜悦、平静或焦躁、集会或告诫。”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
A.宗教推动了社会文化发展
B.封建领主权力不断扩大
C.庄园农奴制下的生活单调乏味
D.宗教伦理具有双重作用
10.(2025届广东9月联考,5)元朝时期土司的承袭须报朝廷批准,由吏部负责。仁宗延祐六年,中书省提议:“云南土官病故,子侄兄弟袭之,无则妻承夫职……宜从本俗权职以行。”仁宗批准了该提议,同时明确了土司继承人的顺序。这一做法( )
A.保障了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
B.促进了元朝的社会经济发展
C.沿袭了中原传统的治边策略
D.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11.(2025届广东10月联考,5)明太祖朱元璋在对外关系上曾经多次表示:“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赉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毋令过多,中书其以朕意谕之……凡来朝者,亦明告以朕意。”提出“凡海外诸国入贡有附私物者,悉蠲其税”。由此可见,明代( )
A.官方贸易取代了私商的地位
B.海外贸易纳入世界市场体系
C.奉行了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
D.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12.(2024广东百校2月联考,9)1970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非洲外宾时谈道:“我们愿跟你们非洲站在一个行列。就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嘛。我们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向全世界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着眼点是( )
A.重返联合国 B.改善对外关系
C.提高国际地位 D.反对霸权主义
13.(2025届湖南部分学校联考,9)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迁移,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据此判断,隋唐时期( )
A.兼容并包有利于文化发展
B.中外交流增进了文明互鉴
C.文化的整体风格积极健康
D.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扩散
14.(2024湖南常德二模,6)美国学者罗威廉《最后的中华帝国》一书中认为,中国的世界秩序”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的、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这种停滞与僵固的文化不仅存在清代,更包含整个“传统中国”。这一模式(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 B.开拓了国家疆土
C.体现了闭关锁国政策 D.传播了中华文明
15.(2025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三,15)1928年,美、法等15个国家在巴黎签署《非战公约》,宣布“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这一公约( )
A.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确立了集体制裁的国际原则
C.影响了联合国的相关法理原则
D.开启了近代外交的发展进程
非选择题
16.(2025届广东10月联考,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摘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指出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背景。(6分)
(2)说明儒学与法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原因。(6分)
17.(2025届广东9月联考,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部分)
产生 阶段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宗教共同体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
形成 阶段 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们产生的“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这一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忠诚
发展 阶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民族主义形成后继续发展。这个阶段民族主义的主要功能还是对内的,建立统一民主的民族国家任务十分迫切。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具有进步作用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亚非国家异军突起,并逐步在国际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民族主义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出现了一系列以本民族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如阿拉伯主义、泛非主义等,各种民族主义的联合也应运而生。但同时,亚非国家也被民族主义冲突及所造成的动荡困扰。二战后世界发生的150多起战争中,大多发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之间,如印巴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等,这些战争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是由民族主义问题造成的。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8分)
(2)指出民族主义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6分)
18.(2025届湖南永州一模,19)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5、16世纪,城市市民阶级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重要社会力量。他们与王权、封建贵族已构成了转型时期西欧社会权力结构的三大主要部分。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政治诉求,使市民阶级与王权找到了共同合作的政治基础,而正是有了市民阶级对王权的支持和限制,王权就不再单纯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成为社会进步的因素,并在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原生形态——王朝君主国家的历史构建中,发挥了一定的聚合推动作用。
——摘编自朱耀辉《城市文明与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等
材料二 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经历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国家获得新的民族认同两个阶段。在路易十三时代,当法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开始并进入了关键时期,法国的国力大大的增强,其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主动去维护欧洲的均势格局。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央集权和封建王权不断加强的过程,路易十四时期,绝对君主制最终形成,法国新的民族共同体正式形成。法国大革命时期,通过民族与国家融合的方式,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就协调了起来并形成了一种以新的民族共同体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国家形态从而取代了王朝国家。
——摘编自李兵、张子华《法国民族
国家的构建及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民族国家构建过程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国家构建对近代法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第十六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题
1.(2025届广东广州荔湾10月调研,2)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
A.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C.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
D.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答案 C
2.(2025届广东茂名10月大联考,4)曹魏太和四年(229年),魏明帝下诏:“令廷尉及天下狱官,诸有死罪具狱以定,非谋反及手杀人,亟语其亲治,有乞恩(请求刑罚宽减)者,使与奏当文书俱上,朕将思所以全(成全)之。”这说明魏明帝( )
A.对引礼入法贡献突出
B.实行宽刑爱民的政策
C.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
D.掌握最高司法裁量权
答案 C
3.(2025届广东肇庆9月联考,11)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这有助于( )
A.唤醒国民民族危机意识和爱国意识
B.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激发人们爱科学、爱劳动的积极性
D.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答案 D
4.(2025届广东江门10月调研,10)拜占庭帝国的《法学阶梯》写道:皇帝不能根据任何缺少法之权威的文件取得某物,诚如塞维鲁和安东尼努斯皇帝曾说,我们不受法律约束,但我们根据法律生活。这反映出罗马法( )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着眼于维护君主权力
C.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D.贯彻人人平等的理念
答案 C
5.(2024湘豫名校联考一模,8)下面是195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印制的翁逸之创作的宣传画《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此宣传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已全面展开
B.爱岗奉献已成为时代精神
C.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增强
D.国家注重塑造劳模的形象
答案 D
6.(2025届湖南名校联考,15)1978年之始,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纠纷案件基本上是离婚、伤害赔偿和债务“老三样”案件。21世纪以来,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合同案件、房地产案件、涉外民事纠纷案件、金融纠纷案件、国际商事案件等,数量则越来越多。这些新的民事纠纷案件的解决( )
A.弥补了市场经济的先天缺陷
B.折射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答案 C
7.(2025届湖南岳阳12月月考,12)从公元前4000年起至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为止,包括古埃及法、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法、古印度法、希伯来法、古希腊法和古罗马法等,他们都宣称法的“正义性”与“公平性”,并且以“神”的名义,通过国家或国王予以公布,赋予法以神权主义的色彩。这反映出古代世界( )
A.注重维护法的公平与正义
B.利用法律来维护封建统治
C.世俗权力凌驾于神权之上
D.法律内容呈现趋同的态势
答案 A
8.(2024名校联考联合体联考二,14)有学者指出,(近代)英美陪审团就事实问题作出裁决,法官对这一裁决不能更改,且必须根据这一裁决进行处罚。材料表明近代英美的陪审团( )
A.旨在协助制定法律
B.主要对被审判者提供无罪辩护
C.拥有独立的审判权
D.在司法实践中能确保裁决合理
答案 C
9.(2024东北三省三校联考三,13)荷兰学者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秋天》中写到:“在中世纪嘈杂的繁忙生活中,有一个声音总是压倒一切的,这就是钟声……在日常生活中,钟声就像关怀人的、善良的精灵,总是以熟悉的声音宣告悲伤或喜悦、平静或焦躁、集会或告诫。”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
A.宗教推动了社会文化发展
B.封建领主权力不断扩大
C.庄园农奴制下的生活单调乏味
D.宗教伦理具有双重作用
答案 D
10.(2025届广东9月联考,5)元朝时期土司的承袭须报朝廷批准,由吏部负责。仁宗延祐六年,中书省提议:“云南土官病故,子侄兄弟袭之,无则妻承夫职……宜从本俗权职以行。”仁宗批准了该提议,同时明确了土司继承人的顺序。这一做法( )
A.保障了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
B.促进了元朝的社会经济发展
C.沿袭了中原传统的治边策略
D.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答案 D
11.(2025届广东10月联考,5)明太祖朱元璋在对外关系上曾经多次表示:“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赉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毋令过多,中书其以朕意谕之……凡来朝者,亦明告以朕意。”提出“凡海外诸国入贡有附私物者,悉蠲其税”。由此可见,明代( )
A.官方贸易取代了私商的地位
B.海外贸易纳入世界市场体系
C.奉行了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
D.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答案 C
12.(2024广东百校2月联考,9)1970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非洲外宾时谈道:“我们愿跟你们非洲站在一个行列。就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嘛。我们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向全世界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着眼点是( )
A.重返联合国 B.改善对外关系
C.提高国际地位 D.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 D
13.(2025届湖南部分学校联考,9)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迁移,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据此判断,隋唐时期( )
A.兼容并包有利于文化发展
B.中外交流增进了文明互鉴
C.文化的整体风格积极健康
D.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扩散
答案 A
14.(2024湖南常德二模,6)美国学者罗威廉《最后的中华帝国》一书中认为,中国的世界秩序”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的、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这种停滞与僵固的文化不仅存在清代,更包含整个“传统中国”。这一模式(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 B.开拓了国家疆土
C.体现了闭关锁国政策 D.传播了中华文明
答案 D
15.(2025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三,15)1928年,美、法等15个国家在巴黎签署《非战公约》,宣布“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这一公约( )
A.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确立了集体制裁的国际原则
C.影响了联合国的相关法理原则
D.开启了近代外交的发展进程
答案 C
非选择题
16.(2025届广东10月联考,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摘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指出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背景。(6分)
(2)说明儒学与法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原因。(6分)
答案 (1)吸取秦朝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训,统治阶级探索治国理政新道路;西汉建立后追求长治久安;汉武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继承发展先秦儒学,形成符合汉朝统治者需要的新儒学。(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儒学吸收法家等主张,确立正统地位,也蕴含法治色彩。(6分)
17.(2025届广东9月联考,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部分)
产生 阶段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宗教共同体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
形成 阶段 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们产生的“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这一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忠诚
发展 阶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民族主义形成后继续发展。这个阶段民族主义的主要功能还是对内的,建立统一民主的民族国家任务十分迫切。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具有进步作用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亚非国家异军突起,并逐步在国际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民族主义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出现了一系列以本民族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如阿拉伯主义、泛非主义等,各种民族主义的联合也应运而生。但同时,亚非国家也被民族主义冲突及所造成的动荡困扰。二战后世界发生的150多起战争中,大多发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之间,如印巴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等,这些战争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是由民族主义问题造成的。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8分)
(2)指出民族主义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 (1)内涵:强调民族认同;反对封建统治;追求国家统一。(2分,任答2点即可)
原因:宗教改革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6分)
(2)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加速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极端民族主义带来新的动荡。(6分,任答3点即可)
18.(2025届湖南永州一模,19)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5、16世纪,城市市民阶级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重要社会力量。他们与王权、封建贵族已构成了转型时期西欧社会权力结构的三大主要部分。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政治诉求,使市民阶级与王权找到了共同合作的政治基础,而正是有了市民阶级对王权的支持和限制,王权就不再单纯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成为社会进步的因素,并在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原生形态——王朝君主国家的历史构建中,发挥了一定的聚合推动作用。
——摘编自朱耀辉《城市文明与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等
材料二 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经历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国家获得新的民族认同两个阶段。在路易十三时代,当法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开始并进入了关键时期,法国的国力大大的增强,其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主动去维护欧洲的均势格局。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央集权和封建王权不断加强的过程,路易十四时期,绝对君主制最终形成,法国新的民族共同体正式形成。法国大革命时期,通过民族与国家融合的方式,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就协调了起来并形成了一种以新的民族共同体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国家形态从而取代了王朝国家。
——摘编自李兵、张子华《法国民族
国家的构建及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民族国家构建过程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国家构建对近代法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 (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市民阶级的壮大;王权的加强;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6分)
(2)特点:阶段性特征明显;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推动法国国力的增强;法国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伴随着中央集权和封建王权不断加强;以新的民族共同体为基础的民族国家取代王朝国家。(6分)
(3)影响:推动了法国国力的增强;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封建王权;构建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影响了欧洲的均势格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