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十七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十七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5: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十七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选择题
1.(2024广东深圳一模,4)唐朝前期,土地若因人户逃逸而抛荒,官府通常会保护逃户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严厉禁止他人“盗耕种”。到了宋朝,官府通常会将这些土地暂时代管,出租给农民耕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动
D.朝廷面临严重财政危机
2.(2025届广东惠州一调,6)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赋役合并、计亩征银”的一条鞭法。对此时人评价道:“今科差于地者,不过曰计地而差,则地多之富家无可逃。然此务本之人也,与其使富商大贾逐末者得便,宁使务本者稍宽,不犹愈(较好)乎 ”该观点认为,一条鞭法(  )
A.起到抑本务末的作用
B.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速社会结构的解体
D.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3.(2024广东肇庆二模,6)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至雍正即位,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这一现象(  )
A.证明了一条鞭法弊端重重
B.说明此时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揭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
D.推动摊丁入亩政策的出台
4.(2025届广东广州天河测试,5)下图是《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最终实现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基本一致的主要原因是(  )
A.户籍管理的加强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人地矛盾的缓和
5.(2024广东揭阳八校5月联考,7)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准许各省征收国内商业税(厘金)以筹集军饷,全国无统一的课征机构及法定税率,地方自定税额,随意征收。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各省以军费浩繁为由,反对裁撤厘金。厘金制度成为清朝的一种常制。这可说明当时(  )
A.列强侵略日益深入   B.政府财政倚重变化
C.中央权力下移趋势   D.地方赋税的近代化
6.(2025届广东顺德质检一,10)新中国成立前,党政部门曾决定从1949年1月起以人民币为财政税收本位币。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民间使用习惯,都以小米等物作为实物本币,如中央政府预算结算、折实公债、实物工资等方面。这(  )
A.解决了通货膨胀难题
B.反映了米棉之战的必要性
C.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
D.体现了制度变革的过渡性
7.(2024广东揭阳二模,16)下表所示为1999—2003年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官方外汇储备货币中美元、欧元比例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货币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美元 71.0% 71.1% 71.5% 66.5% 65.4%
欧元 17.9% 18.3% 19.2% 23.7% 25.0%
A.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B.世界经济新秩序已然确立
C.美元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D.欧盟国际经济话语权增强
8.(2025届广东9月联考,4)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是一个律令制国家,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务运行细则,都是通过先后完善起来的律、令、格、式等法令条文加以规定的,并且实现了各项制度规定的高度法典化,在基层社会广泛推行。唐代政令顺利落实到乡里的基础是(  )
A.保甲制   B.邻保制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
9.(2025届广东湛江10月联考,6)清代徽商董延思所在村庄与邻村河道连界,由于互争水利结下世仇,时有斗殴发生。董延思“恐多不测,于是百费周旋,合立议墨,界至分明,永杜争端,其后同邑果有因此而倾产伤命者,群服先生少年而有长者之风”。其后“每有争讼,不之官而之先生,片言立决”。这反映了清代(  )
A.乡村治理观念发生转变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升
C.村民法治意识得到提高
D.基层管理模式的创新
10.(2024广东广州二模,6)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始终维持着年均储量在3 000万石以上的以常平仓为主体的备荒仓储系统。道光年间,清政府在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大力推进“官倡民办”的义仓;同治初年到光绪庚子年前,先后出现三次官民共建的积谷运动。这表明,清政府(  )
A.中央权力逐步下移   
B.备荒仓储趋向于社会化
C.民族工业蓬勃发展   
D.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11.(2025届三湘名校联盟联考二,2)秦统一后,沛县县令的好友吕公携家眷避祸于沛县,当地豪杰皆携礼为其接风,时任亭长(负责治安)的刘邦不请自来,未带分文却称“贺万钱”,坐于上座。吕公得知真相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将女儿许配给刘邦。这体现了(  )
A.贵族传统仍有存留   
B.郡县体制尚未完善
C.基层治理地位重要   
D.择婿标准因时而变
12.(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2)在秦代,身高六尺五寸(十岁左右童子的一般身高)以上的男子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到了汉代,汉律则规定十岁以上的男子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战争带来社会秩序混乱
B.户籍管理制度的完善
C.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黄老治国思想的实行
13.(2025届三湘名校联盟联考一,10)元代州县政府财权有限但又事权繁冗,因而州县政府的职能履行始终饱受困扰。无奈之下,州县只得依靠民间力量来维持地方政务正常运行,如由民间士绅出资助役,承担地方建设支出或负责民间田产、婚姻等纠纷。元代的这一现象(  )
A.削弱了地方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提升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
C.反映了基层治理主体的社会化趋势
D.保障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14.(2025届湘豫名校联考调研,5)明太祖时,设里老调解制度,“命民间高年老人理其乡之词讼。先是,州郡小民多因小忿,辄兴狱讼,越诉于京。及逮问,多不实。上于是严越诉之禁……择民间耆民公正可任事者……若户婚、田宅、斗殴者,则会里胥决之,事涉重者始白与官,且给教民榜使守而行之”。该制度(  )
A.使得地方行政权力扩大
B.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C.为明末动荡埋下了隐患
D.适应了明初统治的需要
15.(2024湖南名校4月联考,11)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将领汉尼拔入侵罗马时,罗马登记在册的公民数量是28万人。公元前131年罗马在征服了迦太基与希腊等地后进行了人口普查,共有近32万罗马公民登记在册。据此推知,罗马(  )
A.公民群体大量沦为奴隶
B.基层社会面临严峻问题
C.扩张战争引起民生凋敝
D.户籍登记制度效率低下
16.(2024北京通州二模,12)中世纪,英格兰庄园法庭的职能大大超过了单纯的司法作用,它创设和执行村民章程选举地方官员,考察扰乱公共秩序的动乱,解决隶农之间的纠纷,履行管辖固定区域及为领主服务的功能。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庄园法庭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B.国王通过庄园法庭主持地方官员选举
C.庄园推动市民阶层获得了城市自治权
D.庄园法庭践行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非选择题
17.(2025届湘楚名校联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庸),每日三尺。
  (唐中后期)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赠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赋税制度征税标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赋税折银征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到明朝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9分)
18.(2024广东二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
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材料二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发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赋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帐制度
探析——以户口统计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6分)
第十七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选择题
1.(2024广东深圳一模,4)唐朝前期,土地若因人户逃逸而抛荒,官府通常会保护逃户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严厉禁止他人“盗耕种”。到了宋朝,官府通常会将这些土地暂时代管,出租给农民耕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动
D.朝廷面临严重财政危机
答案 A 
2.(2025届广东惠州一调,6)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赋役合并、计亩征银”的一条鞭法。对此时人评价道:“今科差于地者,不过曰计地而差,则地多之富家无可逃。然此务本之人也,与其使富商大贾逐末者得便,宁使务本者稍宽,不犹愈(较好)乎 ”该观点认为,一条鞭法(  )
A.起到抑本务末的作用
B.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速社会结构的解体
D.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3.(2024广东肇庆二模,6)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至雍正即位,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这一现象(  )
A.证明了一条鞭法弊端重重
B.说明此时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揭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
D.推动摊丁入亩政策的出台
答案 D 
4.(2025届广东广州天河测试,5)下图是《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最终实现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基本一致的主要原因是(  )
A.户籍管理的加强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人地矛盾的缓和
答案 B 
5.(2024广东揭阳八校5月联考,7)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准许各省征收国内商业税(厘金)以筹集军饷,全国无统一的课征机构及法定税率,地方自定税额,随意征收。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各省以军费浩繁为由,反对裁撤厘金。厘金制度成为清朝的一种常制。这可说明当时(  )
A.列强侵略日益深入   B.政府财政倚重变化
C.中央权力下移趋势   D.地方赋税的近代化
答案 C 
6.(2025届广东顺德质检一,10)新中国成立前,党政部门曾决定从1949年1月起以人民币为财政税收本位币。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民间使用习惯,都以小米等物作为实物本币,如中央政府预算结算、折实公债、实物工资等方面。这(  )
A.解决了通货膨胀难题
B.反映了米棉之战的必要性
C.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
D.体现了制度变革的过渡性
答案 D 
7.(2024广东揭阳二模,16)下表所示为1999—2003年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官方外汇储备货币中美元、欧元比例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货币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美元 71.0% 71.1% 71.5% 66.5% 65.4%
欧元 17.9% 18.3% 19.2% 23.7% 25.0%
A.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B.世界经济新秩序已然确立
C.美元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D.欧盟国际经济话语权增强
答案 D 
8.(2025届广东9月联考,4)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是一个律令制国家,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务运行细则,都是通过先后完善起来的律、令、格、式等法令条文加以规定的,并且实现了各项制度规定的高度法典化,在基层社会广泛推行。唐代政令顺利落实到乡里的基础是(  )
A.保甲制   B.邻保制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
答案 B 
9.(2025届广东湛江10月联考,6)清代徽商董延思所在村庄与邻村河道连界,由于互争水利结下世仇,时有斗殴发生。董延思“恐多不测,于是百费周旋,合立议墨,界至分明,永杜争端,其后同邑果有因此而倾产伤命者,群服先生少年而有长者之风”。其后“每有争讼,不之官而之先生,片言立决”。这反映了清代(  )
A.乡村治理观念发生转变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升
C.村民法治意识得到提高
D.基层管理模式的创新
答案 A 
10.(2024广东广州二模,6)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始终维持着年均储量在3 000万石以上的以常平仓为主体的备荒仓储系统。道光年间,清政府在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大力推进“官倡民办”的义仓;同治初年到光绪庚子年前,先后出现三次官民共建的积谷运动。这表明,清政府(  )
A.中央权力逐步下移   
B.备荒仓储趋向于社会化
C.民族工业蓬勃发展   
D.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答案 B 
11.(2025届三湘名校联盟联考二,2)秦统一后,沛县县令的好友吕公携家眷避祸于沛县,当地豪杰皆携礼为其接风,时任亭长(负责治安)的刘邦不请自来,未带分文却称“贺万钱”,坐于上座。吕公得知真相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将女儿许配给刘邦。这体现了(  )
A.贵族传统仍有存留   
B.郡县体制尚未完善
C.基层治理地位重要   
D.择婿标准因时而变
答案 C 
12.(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2)在秦代,身高六尺五寸(十岁左右童子的一般身高)以上的男子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到了汉代,汉律则规定十岁以上的男子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战争带来社会秩序混乱
B.户籍管理制度的完善
C.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黄老治国思想的实行
答案 B 
13.(2025届三湘名校联盟联考一,10)元代州县政府财权有限但又事权繁冗,因而州县政府的职能履行始终饱受困扰。无奈之下,州县只得依靠民间力量来维持地方政务正常运行,如由民间士绅出资助役,承担地方建设支出或负责民间田产、婚姻等纠纷。元代的这一现象(  )
A.削弱了地方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提升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
C.反映了基层治理主体的社会化趋势
D.保障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答案 C 
14.(2025届湘豫名校联考调研,5)明太祖时,设里老调解制度,“命民间高年老人理其乡之词讼。先是,州郡小民多因小忿,辄兴狱讼,越诉于京。及逮问,多不实。上于是严越诉之禁……择民间耆民公正可任事者……若户婚、田宅、斗殴者,则会里胥决之,事涉重者始白与官,且给教民榜使守而行之”。该制度(  )
A.使得地方行政权力扩大
B.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C.为明末动荡埋下了隐患
D.适应了明初统治的需要
答案 D 
15.(2024湖南名校4月联考,11)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将领汉尼拔入侵罗马时,罗马登记在册的公民数量是28万人。公元前131年罗马在征服了迦太基与希腊等地后进行了人口普查,共有近32万罗马公民登记在册。据此推知,罗马(  )
A.公民群体大量沦为奴隶
B.基层社会面临严峻问题
C.扩张战争引起民生凋敝
D.户籍登记制度效率低下
答案 B 
16.(2024北京通州二模,12)中世纪,英格兰庄园法庭的职能大大超过了单纯的司法作用,它创设和执行村民章程选举地方官员,考察扰乱公共秩序的动乱,解决隶农之间的纠纷,履行管辖固定区域及为领主服务的功能。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庄园法庭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B.国王通过庄园法庭主持地方官员选举
C.庄园推动市民阶层获得了城市自治权
D.庄园法庭践行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答案 A 
非选择题
17.(2025届湘楚名校联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庸),每日三尺。
  (唐中后期)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赠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赋税制度征税标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赋税折银征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到明朝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9分)
答案 (1)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3分)
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4分)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美洲白银大量流入,白银流通量增加。(3分)
趋势:征税标准逐渐转向土地和财产;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税收名目逐渐简化。(6分)
18.(2024广东二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
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材料二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发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赋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帐制度
探析——以户口统计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6分)
答案 (1)变化:由乡吏改为县吏。(2分)
原因: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乡里体制存在弊端,吏治腐败;传统户籍制度遭到破坏;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照抄材料不得分)
(2)作用:为朝廷征发赋役和赈灾提供依据;推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