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十三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十三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5: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十三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选择题
1.(2024山东临沂一模,14)1917年1月,德国外长致电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希望两国结盟,德国将助其收复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这份电报被英国破译并转交给了美国,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民众反德情绪迅速高涨,要求对德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出(  )
A.英国舆论战冲击了美国孤立主义
B.德墨结盟是美国参战的重要原因
C.外交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德国战败
D.民众情绪是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
2.(2024山东青岛二模,13)1917年4月,美国政府成立了负责战时宣传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制定了《国防法》《海军法》《选征兵役法》和《战争风险法》,随后还成立了战时贸易委员会、铁路管理局、战时工业局、粮食管理局、燃料管理局等机构。这表明当时美国(  )
A.确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力图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C.积极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D.建设一体化国民动员体系
3.(2024山东青岛一模,14)1915年,英国设立军工部,直接管理大约200个工矿企业;1916年,又成立劳工部,统筹调配全国人力;1918年,由于粮食供应不足,英国开始实行食物的定量供应。这些举措(  )
A.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临时之举B.借鉴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表明政府的职能在逐步扩大D.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4.(2024山东泰安四模,13)一战结束后,对于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法、英、美三国的这一分歧(  )
A.导致它们因分赃不均而矛盾加剧
B.缘于它们对世界霸权争夺的需要
C.体现了其对战后秩序的不同诉求
D.反映了西方大国均势外交的理念
5.(2024山东潍坊二模,13)一战后,向国联发送的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函件,美国均未回复。然而,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都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  )
A.国联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6.(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4)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指出,由于德国对凡尔赛体系没有道义上的义务,又没有一个防止它提出挑战的明确均势,一旦它开始挑战凡尔赛战后安排,唯有靠法国使用武力或美国永久卷入欧洲大陆事务,方能保障和约条款的执行。上述观点说明(  )
A.美国企图谋取世界霸权
B.凡尔赛体系自身的脆弱性
C.英国丧失欧洲的主导权
D.国际法原则确认的必要性
7.(2024江苏苏州期末,16)1928年缔结的《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方……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强调:“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但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未制定制裁措施。据此可推知《非战公约》(  )
A.对维护人类和平实际作用有限
B.否认了被侵略国的合法自卫权
C.有助于帝国主义各国瓜分世界
D.奠定了近代国际法发展的基础
8.(2025届江苏南通海门一调,14)以下是关于苏俄(联)在1913—1925年工农业生产情况的表格,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种植业(%) 100 64 107
畜牧业(%) 100 72 121
工业总产值(%) 100 13.8 108.1
A.两个五年计划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B.苏联模式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C.经济曲折发展与政策的调整有关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基本实现
9.(2025届江苏宿迁期中,14)下图是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械设备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图。进口贸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苏联(  )
A.排斥市场经济手段
B.意识到了来自德国的威胁
C.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形成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0.(2025届广东10月联考,14)列宁说道:“在经济方面,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事情是在同普通店员、普通资本家和商人的竞赛中取胜。”“或者我们能在这场同私人资本竞赛的考试中及格,或者我们完全失败。”“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表明苏俄实施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人民建成工业国的愿望
B.形成国家发展道路的党内共识
C.实现苏俄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1.(2025届湛江期中,14)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从政治角度重新论述工农关系,认为必须对这一关系作补充考察和修正。列宁还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是曲折向前的,俄共(布)九大作出“直线前进”的决策却忽略了这一原则。此后,苏俄(  )
A.开启工业化进程
B.通过市场机制巩固工农联盟
C.取消新经济政策
D.集中人力物力取得战争胜利
12.(2024广东六校联考,15)被称为“印尼国父”的苏加诺认为民族主义不应该是一种狭隘的排他主义,他将团结了共产党的孙中山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榜样,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宗教信徒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这一主张意在(  )
A.获得亚洲各国人民的同情支持
B.凝聚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独立
C.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
D.表达对北伐战争的深切同情
13.(2024广东佛山二模,15)马库斯·加维(1887—1940年)同很多非洲的领袖一样,宣扬非洲伟大的遗产,要求欧洲殖民列强离开非洲,并号召非洲人回到非洲。这反映出(  )
A.非洲人民打击侵略势力
B.殖民列强肆意瓜分非洲
C.非洲努力寻求国家认同
D.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瓦解
14.(2025届广东汕尾四校联考,15)1920年,埃及政府成立米斯尔银行,后又创建了一批以农业为主要业务的附属公司,形成米斯尔集团。1924年,米斯尔纸业公司、贸易公司和轧棉公司成立,这些公司只是聘请少数外国技术专家,以确保公司的“国民性”。米斯尔集团的形成(  )
A.适应了民族独立的历史趋势
B.突显出埃及经济发展的排外性
C.保障了国家经济的独立地位
D.表明埃及科技近代化成效显著
15.(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4月月考,15)国际联盟大会和其行政院职权有所重叠,而联合国安理会只管和平的维护,且联合国大会不得涉及安理会正在审议的事务。有学者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宪章承认大国享有特权。”这说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  )
A.带有浓厚的强权特征
B.具有更大的实效性
C.兼有继承与创新特点
D.适用范围大打折扣
16.(2025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一,16)如图为某国1939—1951年领土变迁示意图。据图可知(  )
A.苏联在战后得到部分领土补偿
B.该国政治中心实现了整体西移
C.该国领土范围较战前得以扩大
D.该国东部边界问题较西部突出
非选择题
17.(2025届江苏泰兴期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25年,德、比、法、英、意、波、捷等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讨论欧洲安全问题,最终签署了《洛迦诺公约》。其主要内容是:一、根据《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意大利相互保证条约》,德法、德比间的边界领土维持现状;双方不得彼此攻击和侵犯,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彼此通过外交途径与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准许德国加入国际联盟。二、根据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签订的仲裁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对今后发生的一切争端,如不能通过正常的外交方式和平解决时,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常设法院解决。但在德波、德捷条约中未对它们之间的边界规定任何保证的办法。三、根据法波、法捷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彼此立即给予援助和支持。
  《洛迦诺公约》在当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首相张伯伦表达了那时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他宣称,公约标志着“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之间的真正的分界线”。同样,法国外长白里安也发表了有关“洛迦诺精神”的动人演说:“洛迦诺精神”禁止了战争,用“调解、仲裁与和平”代替了战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洛迦诺公约》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迦诺公约》的影响。(8分)
18.(2024广东湛江一模,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二战后期,盟国各方都期望新的国际组织权力大于国联,效率高于国联。联合国议事依其性质不同,分别采用三分之二票和简单多数票通过,同时设立安全理事会并全权赋予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对于侵略国掠夺的领土,盟国采取了坚决的剥夺措施。除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一是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二是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最后必须指出,盟国在战时所勾画的战后秩序与战后实际形成的秩序有着相当的不同。这是因为构建这一体系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概括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意图,并进行简要评述。
第十三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选择题
1.(2024山东临沂一模,14)1917年1月,德国外长致电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希望两国结盟,德国将助其收复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这份电报被英国破译并转交给了美国,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民众反德情绪迅速高涨,要求对德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出(  )
A.英国舆论战冲击了美国孤立主义
B.德墨结盟是美国参战的重要原因
C.外交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德国战败
D.民众情绪是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
答案 A 
2.(2024山东青岛二模,13)1917年4月,美国政府成立了负责战时宣传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制定了《国防法》《海军法》《选征兵役法》和《战争风险法》,随后还成立了战时贸易委员会、铁路管理局、战时工业局、粮食管理局、燃料管理局等机构。这表明当时美国(  )
A.确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力图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C.积极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D.建设一体化国民动员体系
答案 D 
3.(2024山东青岛一模,14)1915年,英国设立军工部,直接管理大约200个工矿企业;1916年,又成立劳工部,统筹调配全国人力;1918年,由于粮食供应不足,英国开始实行食物的定量供应。这些举措(  )
A.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临时之举B.借鉴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表明政府的职能在逐步扩大D.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答案 C 
4.(2024山东泰安四模,13)一战结束后,对于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法、英、美三国的这一分歧(  )
A.导致它们因分赃不均而矛盾加剧
B.缘于它们对世界霸权争夺的需要
C.体现了其对战后秩序的不同诉求
D.反映了西方大国均势外交的理念
答案 C 
5.(2024山东潍坊二模,13)一战后,向国联发送的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函件,美国均未回复。然而,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都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  )
A.国联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答案 D 
6.(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4)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指出,由于德国对凡尔赛体系没有道义上的义务,又没有一个防止它提出挑战的明确均势,一旦它开始挑战凡尔赛战后安排,唯有靠法国使用武力或美国永久卷入欧洲大陆事务,方能保障和约条款的执行。上述观点说明(  )
A.美国企图谋取世界霸权
B.凡尔赛体系自身的脆弱性
C.英国丧失欧洲的主导权
D.国际法原则确认的必要性
答案 B 
7.(2024江苏苏州期末,16)1928年缔结的《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方……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强调:“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但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未制定制裁措施。据此可推知《非战公约》(  )
A.对维护人类和平实际作用有限
B.否认了被侵略国的合法自卫权
C.有助于帝国主义各国瓜分世界
D.奠定了近代国际法发展的基础
答案 A 
8.(2025届江苏南通海门一调,14)以下是关于苏俄(联)在1913—1925年工农业生产情况的表格,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种植业(%) 100 64 107
畜牧业(%) 100 72 121
工业总产值(%) 100 13.8 108.1
A.两个五年计划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B.苏联模式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C.经济曲折发展与政策的调整有关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基本实现
答案 C 
9.(2025届江苏宿迁期中,14)下图是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械设备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图。进口贸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苏联(  )
A.排斥市场经济手段
B.意识到了来自德国的威胁
C.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形成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答案 C 
10.(2025届广东10月联考,14)列宁说道:“在经济方面,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事情是在同普通店员、普通资本家和商人的竞赛中取胜。”“或者我们能在这场同私人资本竞赛的考试中及格,或者我们完全失败。”“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表明苏俄实施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人民建成工业国的愿望
B.形成国家发展道路的党内共识
C.实现苏俄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 C 
11.(2025届湛江期中,14)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从政治角度重新论述工农关系,认为必须对这一关系作补充考察和修正。列宁还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是曲折向前的,俄共(布)九大作出“直线前进”的决策却忽略了这一原则。此后,苏俄(  )
A.开启工业化进程
B.通过市场机制巩固工农联盟
C.取消新经济政策
D.集中人力物力取得战争胜利
答案 B 
12.(2024广东六校联考,15)被称为“印尼国父”的苏加诺认为民族主义不应该是一种狭隘的排他主义,他将团结了共产党的孙中山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榜样,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宗教信徒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这一主张意在(  )
A.获得亚洲各国人民的同情支持
B.凝聚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独立
C.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
D.表达对北伐战争的深切同情
答案 B 
13.(2024广东佛山二模,15)马库斯·加维(1887—1940年)同很多非洲的领袖一样,宣扬非洲伟大的遗产,要求欧洲殖民列强离开非洲,并号召非洲人回到非洲。这反映出(  )
A.非洲人民打击侵略势力
B.殖民列强肆意瓜分非洲
C.非洲努力寻求国家认同
D.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瓦解
答案 C 
14.(2025届广东汕尾四校联考,15)1920年,埃及政府成立米斯尔银行,后又创建了一批以农业为主要业务的附属公司,形成米斯尔集团。1924年,米斯尔纸业公司、贸易公司和轧棉公司成立,这些公司只是聘请少数外国技术专家,以确保公司的“国民性”。米斯尔集团的形成(  )
A.适应了民族独立的历史趋势
B.突显出埃及经济发展的排外性
C.保障了国家经济的独立地位
D.表明埃及科技近代化成效显著
答案 A 
15.(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4月月考,15)国际联盟大会和其行政院职权有所重叠,而联合国安理会只管和平的维护,且联合国大会不得涉及安理会正在审议的事务。有学者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宪章承认大国享有特权。”这说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  )
A.带有浓厚的强权特征
B.具有更大的实效性
C.兼有继承与创新特点
D.适用范围大打折扣
答案 B 
16.(2025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一,16)如图为某国1939—1951年领土变迁示意图。据图可知(  )
A.苏联在战后得到部分领土补偿
B.该国政治中心实现了整体西移
C.该国领土范围较战前得以扩大
D.该国东部边界问题较西部突出
答案 D 
非选择题
17.(2025届江苏泰兴期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25年,德、比、法、英、意、波、捷等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讨论欧洲安全问题,最终签署了《洛迦诺公约》。其主要内容是:一、根据《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意大利相互保证条约》,德法、德比间的边界领土维持现状;双方不得彼此攻击和侵犯,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彼此通过外交途径与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准许德国加入国际联盟。二、根据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签订的仲裁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对今后发生的一切争端,如不能通过正常的外交方式和平解决时,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常设法院解决。但在德波、德捷条约中未对它们之间的边界规定任何保证的办法。三、根据法波、法捷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彼此立即给予援助和支持。
  《洛迦诺公约》在当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首相张伯伦表达了那时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他宣称,公约标志着“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之间的真正的分界线”。同样,法国外长白里安也发表了有关“洛迦诺精神”的动人演说:“洛迦诺精神”禁止了战争,用“调解、仲裁与和平”代替了战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洛迦诺公约》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迦诺公约》的影响。(8分)
答案 (1)涉及国家多,影响较大;建立了仲裁机制;注重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具有一定欺骗性。
(2)改善了协约国与德国的关系,尤其是法德关系;使欧洲局面相对稳定;有利于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削弱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法国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德国迅速崛起,加快了军国主义复活的步伐。
18.(2024广东湛江一模,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二战后期,盟国各方都期望新的国际组织权力大于国联,效率高于国联。联合国议事依其性质不同,分别采用三分之二票和简单多数票通过,同时设立安全理事会并全权赋予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对于侵略国掠夺的领土,盟国采取了坚决的剥夺措施。除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一是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二是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最后必须指出,盟国在战时所勾画的战后秩序与战后实际形成的秩序有着相当的不同。这是因为构建这一体系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概括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意图,并进行简要评述。
答案 意图:反省一战后国际秩序;强化联合国作用;维系战后世界和平;追究战争责任,后由于冷战需要而改变。
评述: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是建立在盟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之上的,为了汲取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教训,对侵略国采取更积极的惩戒改造措施,强化联合国的作用和效率,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但五大国的“世界警察”地位和一票否决权,使联合国在冷战时期沦为美苏对峙和意识形态交锋的阵地,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但其设计意图体现了大国意志,是多种国际力量合力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