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十四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
选择题
1.(2024山东青岛一模,11)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内阁说: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 )
A.维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B.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
C.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
D.对抗苏联在西欧的渗透
2.(2025届山东名校联盟期中,15)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军队联合试图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而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对此,苏联强烈反对,美国也一反常态,对英法以的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并迫使他们撤军。美国此举( )
A.力图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 B.体现了两极对峙的时局特点
C.表明美苏战略利益具有一致性 D.贯彻联合国非殖民主义原则
3.(2024山东烟台二模,14)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科学理论家提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援外政策,核心就是通过美国的经济社会援助和美国经济发展经验促进第三世界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其意在( )
A.推动第三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B.削减苏联国际影响
C.树立美国负责任的国际形象D.缓和美苏冷战形势
4.(2024山东枣庄二模,15)20世纪60年代,苏联与古巴签订经济贸易协定,给古巴提供大量贷款,同时购买古巴的蔗糖。古巴希望通过大量生产和出口蔗糖来积累资金;苏联希望通过进口古巴的蔗糖,来降低生产糖的成本,将种植甜菜的土地用来种植产量更高的农作物,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说明( )
A.互惠合作符合国家需求
B.控制拉美地区成为冷战焦点
C.世界形势影响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统一的市场已建立
5.(2024山东济宁二模,15)下图为二战后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大学的开设情况。它反映出( )
◎1954年,巴纳斯印度大学和巴罗达大学率先将美国历史纳入硕士学位课程的选修课
◎1959年,美国印—美教育基金会向加尔各答大学与旁遮普大学等高校派遣10名美国历史学家
◎1960年,获美国资助前往美国深造的印度学者已有独自开设“1776年以来的美国史”等课程的能力
◎1967年,开设美国课程的印度高校达到43所
◎到1971年,印—美教育基金会共选派103名印度学者赴美研究美国历史,同期有近90名美国学者到印度讲授美国学
A.美国热衷于在印度传播美国价值观
B.非殖民地化是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C.战后美国文化传播被赋予冷战内涵
D.第三世界发展成为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
6.(2024江苏常州调研,14)赫鲁晓夫上台后,许多集体农庄“人们的劳动态度完全变了样,以前生产队长必须一个个地劝人们到田间或者谷场区劳动,而现在则操另一种心:怎样想出一些工作来,好让人们有活干”。这一现象( )
A.体现“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B.得益于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
C.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
D.是对农业集体化的根本调整
7.(2025届江苏南京学情调研,14)20世纪70年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苏联的这些做法( )
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限制
B.提升了普通人民生活水平
C.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D.加剧了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8.(2024江苏四校联考,15)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5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 )
A.苏联的经济改革任重道远
B.美苏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
C.戈尔巴乔夫改革面临失败
D.苏联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9.(2023江苏南通二模,15)1986—1990年,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价格的一半,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民主德国 (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
C.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
D.产品在欧洲具有强大竞争力
10.(2024粤港澳大湾区一模,16)20世纪50年代,法国广大农民、城市中的小手工业者和小企业主不仅把自己视为在经济大发展中“被遗忘的人们”,而且还怒气冲冲地展开了各种声势浩大的社会抗议运动。这反映了法国( )
A.革命传统加剧了秩序失衡
B.社会运动成为政治主流
C.发展不平衡暗藏社会危机
D.受到苏联工业模式吸引
11.(2025届广东9月联考,16)1979年,作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亏损金额高达11亿美元,美国政府决定给予其财政支持。同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拯救克莱斯勒的法令,并给予其15亿美元的贷款保证,这在美国公司发展史上是破天荒的。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滞胀”危机下国家政策的转变
B.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经济生活
C.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日益凸显
D.科技革命加快了汽车业转型
12.(2024广东佛山一模,16)某中学学生收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数据(见下表)。该数据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产业结构的失衡 B.“福利国家”的建立
C.工业农业的衰退 D.社会结构的变化
13.(2025届广东部分学校二调,16)1958年,苏联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很快苏共又制定了一个七年经济发展计划(1959—1965年),其中电力、钢铁、石油、天然气、煤炭情况如下表所示。这说明苏联( )
苏联七年经济发展计划(1959—1965年)
部分工业产品情况
工业产品 1958年 1965年 (计划产量) 1965年 (实际产量)
电力(十亿千瓦时) 233 500—520 507
钢铁(百万吨) 55 86—91 91
石油(百万吨) 113 230—240 243
天然气 (十亿立方米) 30 150 129
煤炭(百万吨) 340 — 578
A.苏联模式的弊端得以解决
B.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C.农业发展薄弱情况毫无改善
D.勃列日涅夫改革大大增强国力
14.(2025届广东10月联考,15)20世纪50年代,拉美各国的进口替代开始从一般消费品转向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制造业产值逐步超过农业,而且重工业在制造业内的比例开始上升。20世纪60年代中期,拉美各国还致力于促进出口的多元化和进口替代产业的升级。拉美国家的做法( )
A.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B.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束缚
C.确保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D.冲击了国际经济旧秩序
15.(2024广东韶关二模,16)拥有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众多因素的欧洲联盟在一体化道路上走得最远。多文明的东盟1992年才开始迈出成立自由贸易区的步伐,其他多种文明构成的经济组织甚至更远地落在后面。由此可知( )
A.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组织
B.区域组织一体化程度受到文化影响
C.区域集团化发展速度落后于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推动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16.(2025届四川成都零诊,16)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在实现联盟的过程中,受国际背景影响,一度将对抗“共产主义”作为其动机之一。1991年以来,东盟与中国开启对话进程,双方积极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提质升级。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域外大国的影响衰退 B.双方发展模式趋同
C.彼此睦邻互信的增强 D.双方分歧基本消弥
非选择题
17.(2024山东德州一模,19)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以农产品作为对外援助的一种补充形式,被称为“美国农产品外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的主要条款:
受援国可与美国达成协议,从美国获得贷款,依据当地的汇率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一般包括:小麦、蔬菜油、玉米、大豆、棉花、动物脂、面粉、高粱、大米等。
禁止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接受美国的援助。
美国政府通过向其他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获得当地货币,销售所得用作在当地进行外交活动、购买战略物资和推销农产品的经费,其余部分作为对受援国的贷款或赠款,但其使用须经美国政府的同意,并接受美国政府的监督。
——据[美]罗伯特·沃尔特斯《美苏援助对比分析》
材料二
表1 1955—1957年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
商品 在世界出口中 所占的百分比 在世界生产中 所占的百分比
小麦 46.1 20.2
玉米 63.9 59.2
大米 14.8 1.8
棉花 43.6 35.5
大豆 82.0 51.3
注:表中数据为1955—1957年每平均数。
表2 美国农产品外交历程(节选)
时间 概况
一战 时期 “小麦赢得战争”是一条重要口号。赫伯特·胡佛在战时和战后领导了粮食援助工作
二战 时期 按照《租借法案》的规定,战时美国向欧洲盟国提供了6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援助
二战后 马歇尔计划总额120亿美元援助中,有1/3以上是以农产品形式提供的
——据[美]美国全国计划协会研究报告、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等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为什么实行农产品外交的证据 说明理由。(15分)
18.(2024广东深圳一模,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国务卿腊斯克和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是参与处理危机的重要人物。
材料一 美苏关于古巴的协议绝对不包括撤出在意大利等地的导弹,苏联方面确实曾提出过这一要求,肯尼迪总统不仅拒绝讨论这一问题,甚至对此根本不予回答,危机的解决与任何形式的导弹交易都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促使赫鲁晓夫从古巴撤走导弹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很清楚面临着遭受美国核打击的可能性。
——1963年1—2月,麦克纳马拉、腊斯克在
面对国会议员有关质询时的回答
材料二 赫鲁晓夫没有坚持要求肯尼迪做出公开保证使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肯尼迪被誉为这场危机中的大胜家是因为没人知道那笔秘密交易。赫鲁晓夫从古巴撤出了我们的导弹而没有取得明显的收获,因而大失脸面。事实上……(赫鲁晓夫)得到了撤走美国导弹的保证。
——摘编自多勃雷宁回忆录(1995年出版)
(1)比较两则材料,指出双方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原因的解释的异同。(6分)
(2)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古巴导弹危机有何史料价值 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6分)
第十四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
选择题
1.(2024山东青岛一模,11)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内阁说: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 )
A.维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B.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
C.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
D.对抗苏联在西欧的渗透
答案 A
2.(2025届山东名校联盟期中,15)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军队联合试图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而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对此,苏联强烈反对,美国也一反常态,对英法以的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并迫使他们撤军。美国此举( )
A.力图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 B.体现了两极对峙的时局特点
C.表明美苏战略利益具有一致性 D.贯彻联合国非殖民主义原则
答案 B
3.(2024山东烟台二模,14)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科学理论家提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援外政策,核心就是通过美国的经济社会援助和美国经济发展经验促进第三世界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其意在( )
A.推动第三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B.削减苏联国际影响
C.树立美国负责任的国际形象D.缓和美苏冷战形势
答案 B
4.(2024山东枣庄二模,15)20世纪60年代,苏联与古巴签订经济贸易协定,给古巴提供大量贷款,同时购买古巴的蔗糖。古巴希望通过大量生产和出口蔗糖来积累资金;苏联希望通过进口古巴的蔗糖,来降低生产糖的成本,将种植甜菜的土地用来种植产量更高的农作物,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说明( )
A.互惠合作符合国家需求
B.控制拉美地区成为冷战焦点
C.世界形势影响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统一的市场已建立
答案 A
5.(2024山东济宁二模,15)下图为二战后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大学的开设情况。它反映出( )
◎1954年,巴纳斯印度大学和巴罗达大学率先将美国历史纳入硕士学位课程的选修课
◎1959年,美国印—美教育基金会向加尔各答大学与旁遮普大学等高校派遣10名美国历史学家
◎1960年,获美国资助前往美国深造的印度学者已有独自开设“1776年以来的美国史”等课程的能力
◎1967年,开设美国课程的印度高校达到43所
◎到1971年,印—美教育基金会共选派103名印度学者赴美研究美国历史,同期有近90名美国学者到印度讲授美国学
A.美国热衷于在印度传播美国价值观
B.非殖民地化是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C.战后美国文化传播被赋予冷战内涵
D.第三世界发展成为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
答案 C
6.(2024江苏常州调研,14)赫鲁晓夫上台后,许多集体农庄“人们的劳动态度完全变了样,以前生产队长必须一个个地劝人们到田间或者谷场区劳动,而现在则操另一种心:怎样想出一些工作来,好让人们有活干”。这一现象( )
A.体现“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B.得益于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
C.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
D.是对农业集体化的根本调整
答案 B
7.(2025届江苏南京学情调研,14)20世纪70年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苏联的这些做法( )
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限制
B.提升了普通人民生活水平
C.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D.加剧了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答案 D
8.(2024江苏四校联考,15)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5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 )
A.苏联的经济改革任重道远
B.美苏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
C.戈尔巴乔夫改革面临失败
D.苏联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答案 A
9.(2023江苏南通二模,15)1986—1990年,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价格的一半,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民主德国 (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
C.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
D.产品在欧洲具有强大竞争力
答案 B
10.(2024粤港澳大湾区一模,16)20世纪50年代,法国广大农民、城市中的小手工业者和小企业主不仅把自己视为在经济大发展中“被遗忘的人们”,而且还怒气冲冲地展开了各种声势浩大的社会抗议运动。这反映了法国( )
A.革命传统加剧了秩序失衡
B.社会运动成为政治主流
C.发展不平衡暗藏社会危机
D.受到苏联工业模式吸引
答案 C
11.(2025届广东9月联考,16)1979年,作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亏损金额高达11亿美元,美国政府决定给予其财政支持。同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拯救克莱斯勒的法令,并给予其15亿美元的贷款保证,这在美国公司发展史上是破天荒的。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滞胀”危机下国家政策的转变
B.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经济生活
C.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日益凸显
D.科技革命加快了汽车业转型
答案 B
12.(2024广东佛山一模,16)某中学学生收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数据(见下表)。该数据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产业结构的失衡 B.“福利国家”的建立
C.工业农业的衰退 D.社会结构的变化
答案 D
13.(2025届广东部分学校二调,16)1958年,苏联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很快苏共又制定了一个七年经济发展计划(1959—1965年),其中电力、钢铁、石油、天然气、煤炭情况如下表所示。这说明苏联( )
苏联七年经济发展计划(1959—1965年)
部分工业产品情况
工业产品 1958年 1965年 (计划产量) 1965年 (实际产量)
电力(十亿千瓦时) 233 500—520 507
钢铁(百万吨) 55 86—91 91
石油(百万吨) 113 230—240 243
天然气 (十亿立方米) 30 150 129
煤炭(百万吨) 340 — 578
A.苏联模式的弊端得以解决
B.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C.农业发展薄弱情况毫无改善
D.勃列日涅夫改革大大增强国力
答案 B
14.(2025届广东10月联考,15)20世纪50年代,拉美各国的进口替代开始从一般消费品转向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制造业产值逐步超过农业,而且重工业在制造业内的比例开始上升。20世纪60年代中期,拉美各国还致力于促进出口的多元化和进口替代产业的升级。拉美国家的做法( )
A.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B.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束缚
C.确保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D.冲击了国际经济旧秩序
答案 D
15.(2024广东韶关二模,16)拥有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众多因素的欧洲联盟在一体化道路上走得最远。多文明的东盟1992年才开始迈出成立自由贸易区的步伐,其他多种文明构成的经济组织甚至更远地落在后面。由此可知( )
A.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组织
B.区域组织一体化程度受到文化影响
C.区域集团化发展速度落后于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推动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答案 B
16.(2025届四川成都零诊,16)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在实现联盟的过程中,受国际背景影响,一度将对抗“共产主义”作为其动机之一。1991年以来,东盟与中国开启对话进程,双方积极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提质升级。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域外大国的影响衰退 B.双方发展模式趋同
C.彼此睦邻互信的增强 D.双方分歧基本消弥
答案 C
非选择题
17.(2024山东德州一模,19)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以农产品作为对外援助的一种补充形式,被称为“美国农产品外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的主要条款:
受援国可与美国达成协议,从美国获得贷款,依据当地的汇率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一般包括:小麦、蔬菜油、玉米、大豆、棉花、动物脂、面粉、高粱、大米等。
禁止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接受美国的援助。
美国政府通过向其他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获得当地货币,销售所得用作在当地进行外交活动、购买战略物资和推销农产品的经费,其余部分作为对受援国的贷款或赠款,但其使用须经美国政府的同意,并接受美国政府的监督。
——据[美]罗伯特·沃尔特斯《美苏援助对比分析》
材料二
表1 1955—1957年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
商品 在世界出口中 所占的百分比 在世界生产中 所占的百分比
小麦 46.1 20.2
玉米 63.9 59.2
大米 14.8 1.8
棉花 43.6 35.5
大豆 82.0 51.3
注:表中数据为1955—1957年每平均数。
表2 美国农产品外交历程(节选)
时间 概况
一战 时期 “小麦赢得战争”是一条重要口号。赫伯特·胡佛在战时和战后领导了粮食援助工作
二战 时期 按照《租借法案》的规定,战时美国向欧洲盟国提供了6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援助
二战后 马歇尔计划总额120亿美元援助中,有1/3以上是以农产品形式提供的
——据[美]美国全国计划协会研究报告、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等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为什么实行农产品外交的证据 说明理由。(15分)
答案 说明一:
信息:1954年,禁止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或主要是欠发达国家,(答出前句或后句得1个点的分,2分)受援国……接受美国政府的监督,等。(3个信息点答出2个即得2分)可以解释美国农产品外交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1分)
理由:出于冷战的需要,或者美国试图拉拢控制第三世界,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等。(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说明二:
信息: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等。(2点,每点1分)可以解释美国实行农产品外交(或解决剩余粮食)的目的。(1分)
理由:美国农业发达,成为世界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只要有“美国是农业大国”意思即可)或需要不断开辟国际市场(2点,答出1个即可得分),减轻剩余粮食的压力,继承传统政策,扩大自身影响力,等。(2分)
18.(2024广东深圳一模,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国务卿腊斯克和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是参与处理危机的重要人物。
材料一 美苏关于古巴的协议绝对不包括撤出在意大利等地的导弹,苏联方面确实曾提出过这一要求,肯尼迪总统不仅拒绝讨论这一问题,甚至对此根本不予回答,危机的解决与任何形式的导弹交易都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促使赫鲁晓夫从古巴撤走导弹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很清楚面临着遭受美国核打击的可能性。
——1963年1—2月,麦克纳马拉、腊斯克在
面对国会议员有关质询时的回答
材料二 赫鲁晓夫没有坚持要求肯尼迪做出公开保证使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肯尼迪被誉为这场危机中的大胜家是因为没人知道那笔秘密交易。赫鲁晓夫从古巴撤出了我们的导弹而没有取得明显的收获,因而大失脸面。事实上……(赫鲁晓夫)得到了撤走美国导弹的保证。
——摘编自多勃雷宁回忆录(1995年出版)
(1)比较两则材料,指出双方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原因的解释的异同。(6分)
(2)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古巴导弹危机有何史料价值 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6分)
答案 (1)异:麦克纳马拉、腊斯克坚称美国没有在导弹问题上与苏联交易,美国依靠强大军力使苏联让步。(2分)多勃雷宁则说美苏双方都有所妥协,苏联得到了美国撤走导弹的保证,然后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2分)
同:美苏达成协议,苏联让步,从古巴撤走了导弹。(2分)
(2)价值:两则材料都来自该事件亲历者,可以相互印证,用于研究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的过程和原因等。(2分)
问题:注意双方的立场差异;注意政治和时代因素的影响;等。(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