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专题练--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5: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
1.(2025届山东青岛期初,4)明初,朱元璋指出:“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成周设大司徒,以五礼防万之伪而教之中。夫制中莫如礼,修政莫如礼,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其目的是(  )
A.重构国家统治秩序 B.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C.维护宗族内部和谐 D.构建礼乐宗法制度
2.(2025届江苏无锡辅仁中学10月月考,27)明代内阁虽有首辅主持,但阁员会议时只东西向相面而坐。英宗时,李贤主持内阁,想在其他阁员中间设一“正席”,遭到另一阁员反对,引起争执,英宗得知此事后,派人在内阁值房正中放置一尊孔子圣像龛。自此,终明一代内阁再无“正席”之争。英宗此举意在(  )
A.教育官员应该以和为贵
B.重新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C.警戒阁臣勿忘君主独尊
D.消弭官员之间权力斗争
3.(2025届广东佛山南海摸底考,10)清朝诸帝大多推崇明太祖朱元璋。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 ……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和乾隆曾多次致祭明太祖陵。据材料可知,清朝诸帝的行为主要是基于(  )
A.肯定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
B.赞扬明初抵御外来侵略行为
C.推崇明代中央集权治理经验
D.获取汉人对清朝政权的认同
4.(2025届山东菏泽期中,4)明朝法律汇编《御制大诰续编》第一篇中提到“今再诰一出,臣民之家,务要父子有亲;率土之民,要知君臣之义,务要夫妇有别;邻里亲戚,必然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说明明朝(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法律重视维护纲常伦理
C.儒学影响深入民间D.尊卑亲疏成为量刑原则
5.(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4)隆庆五年(1571年)二月,王崇古上奏《确议封贡事宜疏》,主张与鞑靼开展互市。最终,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贸易口岸。这一事件(  )
A.缓解了明朝内陆边疆危机
B.标志明朝放松海外贸易政策
C.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针
6.(2025届山东德州期中,4)下图为《明史·张居正传》中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明代(  )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隆庆初,入阁辅政,力行改革,考成法行,百官惕息(恐惧)。然卒后,言路指其专擅,诏夺上柱国、太师等官,追夺谥号。
A.士大夫改革阻力巨大
B.官僚政治已经严重腐败
C.封建统治危机得到缓解
D.传统观念影响改革进程
7.(2025届江苏海安实验中学10月月考,18)下面是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临时性的诏令(特命某官入阁、入部、升迁、罢黜等)的颁行流程。这说明当时(  )
A.内阁已经失去了票拟权
B.奏折制因宦官专权而被破坏
C.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专制皇权统治的进一步强化
8.(2024山东潍坊三模,4)康熙年间,知县李来章在管理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该举措旨在(  )
A.推动儒学发展 B.发展基层教育
C.强化政治认同 D.缓和社会矛盾
9.(2025届江苏海安实验中学第一次月考,26)乾隆时,河南遭灾荒,山西等地“富户”闻风而来,乘机将农民土地折算而去,致使“富者日益其富”;湖广地区也出现“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日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这折射出(  )
A.租佃关系逐渐兴起    B.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C.社会发展潜藏危机    D.封建地权日益分散
10.(2024江苏苏锡常镇二模,5)清人洪亮吉说:“今则不然,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增……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出市。”这反映出(  )
A.商人囤货导致市场混乱
B.土地兼并威胁农业生产
C.清朝社会生产陷入停顿
D.人口压力影响社会发展
11.(2025届广东肇庆9月联考,6)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记载,康熙年间,“粤中米价踊贵,赖此(番薯)以活。有切碎晒干为粮者,有制为粉如蕨粉、藕粉者”。《广东新语》等记载,粤北香薯“可以饭客,称薯饭”,是曰“薯粮”,粤中山地“唯番薯,土人间以代饭,颇有补益”。这反映出,康熙时期的广东(  )
A.外来作物深受士绅阶层推崇
B.农业种植结构已有明显变化
C.灾害救济以番薯为主要食粮
D.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维系
12.(2024广东梅州二模,5)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还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
A.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
B.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C.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
D.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13.(2024山东日照一模,4)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辩》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  )
A.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B.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
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 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
14.(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5)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天朝上国”观念
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
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
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15.(2024江苏新高考基地学校大联考五,5)明朝时,湖州盛产丝绸,而湖州一郡,又以南浔为甲。当时的南浔还流传“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南浔镇仍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作为例证,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江南地区(  )
A.自由雇佣劳动盛行    B.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C.市镇经济文教发达    D.科举录取比例提高
16.(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4月大联考,5)苏州吴江的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年间“以棉绫为市”;清初“户口日增,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康熙时遂成吴江之大镇。居民“尽逐绫绸之利”,出现“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的现象。可见,盛泽镇的兴起主要得益于(  )
A.丝织业的发达    B.长途贸易的发展
C.手工工场出现    D.外来人口的涌入
非选择题
17.(2025届广东清远部分学校摸底考,17)民族政策是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重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防范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民族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
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摘编自《御制十全记》
(1)概括材料一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西北疆域所作的一系列努力。(6分)
11.(2025届江苏海安期中,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晚明时期,利玛窦等传教士通过“钟表外交”逐渐打通了与中国官方的交往,西洋钟表随之传入中国,因其制造工艺和走时的准确性日益受到社会的追捧。起初,进口钟表主要是满足宫廷及社会上层的需要。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大,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城镇开始仿制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行业,上海、苏州、广州等地均出现相当数量的手工作坊,北京则出现专业的宫廷钟表作坊。在仿造过程中,人们逐渐加深了对钟表中所蕴含的原理、设计思想及制造工艺的认识。嘉庆时期,国产钟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传统风格的外表以及各种精致的装饰设施,可与西方钟表在市场上竞争。随着钟表的普及,“官方定时约会,已用钟表为准”,学堂、商铺等社会组织也采用钟表校准时间,确保精细化的运转。19世纪中后期,大自鸣钟被安装在通商口岸的市政大楼、教堂、海关、银行等建筑物的顶部,西式钟楼成为新的城市生活地标。
——摘编自黄春艳《明清之际
西洋钟表在中国的传播与制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洋钟表在中国逐步传播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钟表传播在中国产生的影响。(8分)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
1.(2025届山东青岛期初,4)明初,朱元璋指出:“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成周设大司徒,以五礼防万之伪而教之中。夫制中莫如礼,修政莫如礼,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其目的是(  )
A.重构国家统治秩序 B.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C.维护宗族内部和谐 D.构建礼乐宗法制度
答案 A 
2.(2025届江苏无锡辅仁中学10月月考,27)明代内阁虽有首辅主持,但阁员会议时只东西向相面而坐。英宗时,李贤主持内阁,想在其他阁员中间设一“正席”,遭到另一阁员反对,引起争执,英宗得知此事后,派人在内阁值房正中放置一尊孔子圣像龛。自此,终明一代内阁再无“正席”之争。英宗此举意在(  )
A.教育官员应该以和为贵
B.重新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C.警戒阁臣勿忘君主独尊
D.消弭官员之间权力斗争
答案 C 
3.(2025届广东佛山南海摸底考,10)清朝诸帝大多推崇明太祖朱元璋。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 ……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和乾隆曾多次致祭明太祖陵。据材料可知,清朝诸帝的行为主要是基于(  )
A.肯定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
B.赞扬明初抵御外来侵略行为
C.推崇明代中央集权治理经验
D.获取汉人对清朝政权的认同
答案 C 
4.(2025届山东菏泽期中,4)明朝法律汇编《御制大诰续编》第一篇中提到“今再诰一出,臣民之家,务要父子有亲;率土之民,要知君臣之义,务要夫妇有别;邻里亲戚,必然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说明明朝(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法律重视维护纲常伦理
C.儒学影响深入民间D.尊卑亲疏成为量刑原则
答案 B 
5.(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4)隆庆五年(1571年)二月,王崇古上奏《确议封贡事宜疏》,主张与鞑靼开展互市。最终,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贸易口岸。这一事件(  )
A.缓解了明朝内陆边疆危机
B.标志明朝放松海外贸易政策
C.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针
答案 A 
6.(2025届山东德州期中,4)下图为《明史·张居正传》中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明代(  )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隆庆初,入阁辅政,力行改革,考成法行,百官惕息(恐惧)。然卒后,言路指其专擅,诏夺上柱国、太师等官,追夺谥号。
A.士大夫改革阻力巨大
B.官僚政治已经严重腐败
C.封建统治危机得到缓解
D.传统观念影响改革进程
答案 A 
7.(2025届江苏海安实验中学10月月考,18)下面是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临时性的诏令(特命某官入阁、入部、升迁、罢黜等)的颁行流程。这说明当时(  )
A.内阁已经失去了票拟权
B.奏折制因宦官专权而被破坏
C.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专制皇权统治的进一步强化
答案 D 
8.(2024山东潍坊三模,4)康熙年间,知县李来章在管理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该举措旨在(  )
A.推动儒学发展 B.发展基层教育
C.强化政治认同 D.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 C 
9.(2025届江苏海安实验中学第一次月考,26)乾隆时,河南遭灾荒,山西等地“富户”闻风而来,乘机将农民土地折算而去,致使“富者日益其富”;湖广地区也出现“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日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这折射出(  )
A.租佃关系逐渐兴起    B.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C.社会发展潜藏危机    D.封建地权日益分散
答案 C 
10.(2024江苏苏锡常镇二模,5)清人洪亮吉说:“今则不然,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增……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出市。”这反映出(  )
A.商人囤货导致市场混乱
B.土地兼并威胁农业生产
C.清朝社会生产陷入停顿
D.人口压力影响社会发展
答案 D 
11.(2025届广东肇庆9月联考,6)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记载,康熙年间,“粤中米价踊贵,赖此(番薯)以活。有切碎晒干为粮者,有制为粉如蕨粉、藕粉者”。《广东新语》等记载,粤北香薯“可以饭客,称薯饭”,是曰“薯粮”,粤中山地“唯番薯,土人间以代饭,颇有补益”。这反映出,康熙时期的广东(  )
A.外来作物深受士绅阶层推崇
B.农业种植结构已有明显变化
C.灾害救济以番薯为主要食粮
D.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维系
答案 B 
12.(2024广东梅州二模,5)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还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
A.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
B.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C.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
D.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答案 C 
13.(2024山东日照一模,4)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辩》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  )
A.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B.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
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 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
答案 B 
14.(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5)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天朝上国”观念
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
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
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答案 A 
15.(2024江苏新高考基地学校大联考五,5)明朝时,湖州盛产丝绸,而湖州一郡,又以南浔为甲。当时的南浔还流传“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南浔镇仍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作为例证,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江南地区(  )
A.自由雇佣劳动盛行    B.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C.市镇经济文教发达    D.科举录取比例提高
答案 C 
16.(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4月大联考,5)苏州吴江的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年间“以棉绫为市”;清初“户口日增,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康熙时遂成吴江之大镇。居民“尽逐绫绸之利”,出现“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的现象。可见,盛泽镇的兴起主要得益于(  )
A.丝织业的发达    B.长途贸易的发展
C.手工工场出现    D.外来人口的涌入
答案 A 
非选择题
17.(2025届广东清远部分学校摸底考,17)民族政策是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重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防范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民族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
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摘编自《御制十全记》
(1)概括材料一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西北疆域所作的一系列努力。(6分)
答案 (1)措施:在北方设重镇,修长城,派重兵守卫。在南方建立卫所,驻扎军队,屯田开发。在西南推行土司制度。(任答两点,2分)
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与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答三点,6分)
(2)努力:击败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任答三点,6分)
11.(2025届江苏海安期中,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晚明时期,利玛窦等传教士通过“钟表外交”逐渐打通了与中国官方的交往,西洋钟表随之传入中国,因其制造工艺和走时的准确性日益受到社会的追捧。起初,进口钟表主要是满足宫廷及社会上层的需要。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大,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城镇开始仿制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行业,上海、苏州、广州等地均出现相当数量的手工作坊,北京则出现专业的宫廷钟表作坊。在仿造过程中,人们逐渐加深了对钟表中所蕴含的原理、设计思想及制造工艺的认识。嘉庆时期,国产钟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传统风格的外表以及各种精致的装饰设施,可与西方钟表在市场上竞争。随着钟表的普及,“官方定时约会,已用钟表为准”,学堂、商铺等社会组织也采用钟表校准时间,确保精细化的运转。19世纪中后期,大自鸣钟被安装在通商口岸的市政大楼、教堂、海关、银行等建筑物的顶部,西式钟楼成为新的城市生活地标。
——摘编自黄春艳《明清之际
西洋钟表在中国的传播与制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洋钟表在中国逐步传播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钟表传播在中国产生的影响。(8分)
答案 (1)传教士的推动;西洋钟表制造工艺先进、走时准确;满足宫廷及社会上层需求;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增大;沿海地区手工业发达,具备仿制条件。
(2)推动了钟表制造业的发展;改变了计时方式和时间观念;丰富了城市景观,改变了城市生活;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