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历史一轮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选择题
1.(2024山东济南三模,1)从目前已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较为系统的刻画符号来看,其空间范围包括了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与史前城址、礼仪性玉器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这些发现可以说明当时( )
A.早期文明多元走向一体
B.文明交流超越区域界限
C.各地文化风俗趋于相同
D.文明起源空间范围广阔
2.(2024山东烟台二模,1)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有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内城面积为290万平方米、外郭内面积为630万平方米。古城建造了11条堤坝,构成高低两道防护体系,形成13.29平方千米的库区。这反映出当时( )
A.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B.长江流域经济领先于北方
C.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奴隶制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3.(2025届江苏宿迁三校联考,1)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4.(2024山东聊城二模,1)河南伊川徐阳戎人墓地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其中有铜鼎、簋、壶、鬲、豆、戈、盘、舟、匜和玉佩、琮,金器、陶罐,以及铜礼器编镈、编钟、编磬等,器物形制基本和中原一致。这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
A.等级秩序严格 B.贵族生活腐化
C.民族交融加强 D.手工技术进步
5.(2024江苏苏锡常镇二模,2)西周时期的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大部分务农、从军。至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成为具有游动性质的士人,主要延续文事的传统,或仕宦,或教学。这一现象 ( )
A.强化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B.缘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C.反映了阶级结构的变化
D.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6.(2024广东广州二模,1)公元前702年,“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为表谢意,齐国为防守边境的各国军队馈送食物,并让鲁国来帮忙确定馈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按周王封爵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人怒,请师于齐”。这说明春秋时期( )
A.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B.郑国力图巩固西周的分封制度
C.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
D.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7.(2025届山东潍坊期中,3)秦朝“好兴事”,大规模调发民力兴建工程,导致社会动荡;汉朝,工程工役调发的规模及工期的确定都很有节制,而且注重成本核计,对不熟悉、民族构成复杂的地方反复派遣亲信实地考察,并特别注重当地民意。这反映了汉朝( )
A.与民休息政策的落实 B.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C.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 D.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8.(2024广东湛江期末,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据此可知,贾谊认为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理论选择失误 B.废分封而推行郡县
C.制度创新有待完善 D.统治阶级施行暴政
9.(2024江苏如皋二模,2)据《汉书》记载:汉武帝重创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河西四郡的设置( )
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促使匈奴人大量内迁中原
C.实现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D.开通了中国与欧亚的商路
10.(2024广东肇庆二模,2)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其分布范围在东北远至辽宁的盖县,西南至云南的安宁,西北达内蒙古的河套西北,南抵广州,东南到浙江的海盐。汉代的盐铁制度( )
A.满足了汉代政府的经费需求
B.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D.提供了物美价廉商品
11.(2025届山东中学联盟10月质量测评,3)《史记》记载,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往往影响力很大。在汉武帝直接干预下,大批关东游侠被迁入关中,著名游侠郭解虽“无罪”而被诛。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国家强化中央集权
C.法律正义受到抑制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2.(2025届山东临沂期中,2)《续汉书·百官志》记载:“至孝灵在位……大建尊州之规,竟无一日之治。故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荆南,郊天祀地;魏祖据兖,遂构皇业。”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汉末( )
A.政治腐败的根源 B.地方割据的缘起
C.行政区划的调整 D.中枢机构的变动
13.(2025届湖南长沙市一中月考三,1)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聚落距今约8000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最大房址占据聚落中心。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村落距今7000年左右,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东、南、西、西北、北五个房屋组,每组代表一个亲属组织。两者布局的不同反映了( )
A.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定居方式
B.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分化
D.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
14.(2025届湖南湘东十校联考,1)陶寺遗址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其中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史前都邑性城址之一。在大城东北部发现了早期的宫城和贵族居住区,并发掘出大型的仓储区和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表明当时( )
A.长江流域向阶级社会发展
B.黄河流域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C.礼乐文化的传播范围较广
D.文明的起源已进入加速阶段
15.(2025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三,4)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君有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
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产生
16.(2025届湖南衡阳一中月考,2)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刘秀颁发“度田令”,检查耕田与户口实数,即对原有户籍上的户口、年纪进行核实,对垦田进行实地丈量。“度田令”是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根据豪强地主拥有私有土地多少征收赋税。此举意在( )
A.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B.保障土地合法买卖
C.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
D.笼络豪强地主势力
二、非选择题
17.(2025届江苏淮安期中,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和十数座高、低水坝贯穿其间,城址总面积631公顷,有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考古遗迹。宫殿区东坡地层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堆积,古城内外发现了祭坛、规模不等的墓地,出土了大批祭祀神祇的玉琮和象征权力的玉钺等刻有相似图案的礼器(见下图)。
玉琮
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玉钺
整理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良渚文化的社会特征。(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8.(2024山东济南一模,16)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三郡,置“五岭之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五岭之戍”
材料一
甲 (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乙 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丙 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南越尉佗列传》
丁 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
材料二 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当时用兵南越,天时地利,皆非所宜,偏师丧败,事所可有,然以大体言之,则三郡之开,辟地万里,越人固未尝敢以一矢相加遗,安用局促守五岭乎
——吕思勉《读史札记》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选择题
1.(2024山东济南三模,1)从目前已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较为系统的刻画符号来看,其空间范围包括了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与史前城址、礼仪性玉器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这些发现可以说明当时( )
A.早期文明多元走向一体
B.文明交流超越区域界限
C.各地文化风俗趋于相同
D.文明起源空间范围广阔
答案 D
2.(2024山东烟台二模,1)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有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内城面积为290万平方米、外郭内面积为630万平方米。古城建造了11条堤坝,构成高低两道防护体系,形成13.29平方千米的库区。这反映出当时( )
A.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B.长江流域经济领先于北方
C.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奴隶制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答案 A
3.(2025届江苏宿迁三校联考,1)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答案 D
4.(2024山东聊城二模,1)河南伊川徐阳戎人墓地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其中有铜鼎、簋、壶、鬲、豆、戈、盘、舟、匜和玉佩、琮,金器、陶罐,以及铜礼器编镈、编钟、编磬等,器物形制基本和中原一致。这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
A.等级秩序严格 B.贵族生活腐化
C.民族交融加强 D.手工技术进步
答案 C
5.(2024江苏苏锡常镇二模,2)西周时期的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大部分务农、从军。至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成为具有游动性质的士人,主要延续文事的传统,或仕宦,或教学。这一现象 ( )
A.强化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B.缘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C.反映了阶级结构的变化
D.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 C
6.(2024广东广州二模,1)公元前702年,“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为表谢意,齐国为防守边境的各国军队馈送食物,并让鲁国来帮忙确定馈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按周王封爵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人怒,请师于齐”。这说明春秋时期( )
A.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B.郑国力图巩固西周的分封制度
C.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
D.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答案 A
7.(2025届山东潍坊期中,3)秦朝“好兴事”,大规模调发民力兴建工程,导致社会动荡;汉朝,工程工役调发的规模及工期的确定都很有节制,而且注重成本核计,对不熟悉、民族构成复杂的地方反复派遣亲信实地考察,并特别注重当地民意。这反映了汉朝( )
A.与民休息政策的落实 B.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C.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 D.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 B
8.(2024广东湛江期末,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据此可知,贾谊认为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理论选择失误 B.废分封而推行郡县
C.制度创新有待完善 D.统治阶级施行暴政
答案 A
9.(2024江苏如皋二模,2)据《汉书》记载:汉武帝重创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河西四郡的设置( )
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促使匈奴人大量内迁中原
C.实现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D.开通了中国与欧亚的商路
答案 A
10.(2024广东肇庆二模,2)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其分布范围在东北远至辽宁的盖县,西南至云南的安宁,西北达内蒙古的河套西北,南抵广州,东南到浙江的海盐。汉代的盐铁制度( )
A.满足了汉代政府的经费需求
B.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D.提供了物美价廉商品
答案 B
11.(2025届山东中学联盟10月质量测评,3)《史记》记载,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往往影响力很大。在汉武帝直接干预下,大批关东游侠被迁入关中,著名游侠郭解虽“无罪”而被诛。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国家强化中央集权
C.法律正义受到抑制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答案 B
12.(2025届山东临沂期中,2)《续汉书·百官志》记载:“至孝灵在位……大建尊州之规,竟无一日之治。故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荆南,郊天祀地;魏祖据兖,遂构皇业。”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汉末( )
A.政治腐败的根源 B.地方割据的缘起
C.行政区划的调整 D.中枢机构的变动
答案 B
13.(2025届湖南长沙市一中月考三,1)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聚落距今约8000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最大房址占据聚落中心。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村落距今7000年左右,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东、南、西、西北、北五个房屋组,每组代表一个亲属组织。两者布局的不同反映了( )
A.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定居方式
B.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分化
D.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
答案 B
14.(2025届湖南湘东十校联考,1)陶寺遗址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其中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史前都邑性城址之一。在大城东北部发现了早期的宫城和贵族居住区,并发掘出大型的仓储区和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表明当时( )
A.长江流域向阶级社会发展
B.黄河流域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C.礼乐文化的传播范围较广
D.文明的起源已进入加速阶段
答案 D
15.(2025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三,4)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君有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
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产生
答案 C
16.(2025届湖南衡阳一中月考,2)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刘秀颁发“度田令”,检查耕田与户口实数,即对原有户籍上的户口、年纪进行核实,对垦田进行实地丈量。“度田令”是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根据豪强地主拥有私有土地多少征收赋税。此举意在( )
A.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B.保障土地合法买卖
C.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
D.笼络豪强地主势力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7.(2025届江苏淮安期中,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和十数座高、低水坝贯穿其间,城址总面积631公顷,有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考古遗迹。宫殿区东坡地层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堆积,古城内外发现了祭坛、规模不等的墓地,出土了大批祭祀神祇的玉琮和象征权力的玉钺等刻有相似图案的礼器(见下图)。
玉琮
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玉钺
整理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良渚文化的社会特征。(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 观点:良渚文化已具备早期国家的特征。
论述: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文化遗存。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和十数座高、低水坝贯穿其间,城址总面积631公顷。大型公共工程的修建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出现了较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即“公权力”。宫殿区东坡地层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堆积,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得到发展,这为国家初始形态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古城内外有规模不等的墓地,说明已出现贫富分化;象征权力的玉钺等刻有相似图案的礼器的出现,说明已有阶级分化。祭坛、大批祭祀神祇的玉琮出现,说明当时人们敬畏自然,已经发展出神权崇拜。
结论:综上所述,良渚社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早期国家特征的社会。
18.(2024山东济南一模,16)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三郡,置“五岭之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五岭之戍”
材料一
甲 (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乙 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丙 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南越尉佗列传》
丁 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
材料二 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当时用兵南越,天时地利,皆非所宜,偏师丧败,事所可有,然以大体言之,则三郡之开,辟地万里,越人固未尝敢以一矢相加遗,安用局促守五岭乎
——吕思勉《读史札记》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观点:吕思勉认为秦征服岭南、开三郡已实现对岭南地区的有效管控,没必要再置“五岭之戍”。
理解:从再置“五岭之戍”弊端的角度作答。如:秦征调大军驻守南越,耗费大量国力,增加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从再置“五岭之戍”必要性的角度作答。如:当地越人的态度、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单纯的行政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五岭之戍”以军事驻守配合行政管理,有利于实现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有效控制;“五岭之戍”开辟了华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通道,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