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二年级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答题卡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准考证号填涂区
选择题(1-12为单选,每小题2分,共24分;13-16为多选题,每题4分,共16分,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 5 9 13
2 6 10 14
3 7 11 15
4 8 12 16
填空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60分)
请 在 各 题 目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作 答,超 出 黑 色 矩 形 边 框 限 定 区 域 的 答 案 无 效!
请 在 各 题 目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作 答,超 出 黑 色 矩 形 边 框 限 定 区 域 的 答 案 无 效!
缺考标记
正确填涂
注意事项
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17.(8分)
(1) (填序号)
(2) (填图乙中的字母)。
(3) (填“能”或“不能”),
(至少两条)。
请 在 各 题 目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作 答,超 出 黑 色 矩 形 边 框 限 定 区 域 的 答 案 无 效!
18.(16分)
(1) (填图甲中序号)。
(2) (填“高”或“低”), 。
(3) , (填序号),
, ,
。
19.(10分)
(1) (用图1中字母表示)
(2) ,
(用图中字母表示)。
(用图中字母表示), 。
20.(16分)
(1) 。
(2) , %(保留一位小数)。
(3) 。
(4) ,
。
(5) ,
。
21.(10分)
(1) 。
(2) , (保留一位小数), 。
(3) 。
2026届高二年级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答题卡----12026届高二年级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答题卡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准考证号填涂区
选择题(1-12为单选,每小题2分,共24分;13-16为多选题,每题4分,共16分,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 5 9 13
2 6 10 14
3 7 11 15
4 8 12 16
填空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60分)
请 在 各 题 目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作 答,超 出 黑 色 矩 形 边 框 限 定 区 域 的 答 案 无 效!
请 在 各 题 目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作 答,超 出 黑 色 矩 形 边 框 限 定 区 域 的 答 案 无 效!
缺考标记
正确填涂
注意事项
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17.(8分)
(1) (填序号)
(2) (填图乙中的字母)。
(3) (填“能”或“不能”),
(至少两条)。
请 在 各 题 目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作 答,超 出 黑 色 矩 形 边 框 限 定 区 域 的 答 案 无 效!
18.(16分)
(1) (填图甲中序号)。
(2) (填“高”或“低”), 。
(3) , (填序号),
, ,
。
19.(10分)
(1) (用图1中字母表示)
(2) ,
(用图中字母表示)。
(用图中字母表示), 。
20.(16分)
(1) 。
(2) , %(保留一位小数)。
(3) 。
(4) ,
。
(5) ,
。
21.(10分)
(1) 。
(2) , (保留一位小数), 。
(3) 。
2026届高二年级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答题卡----12026届高二年级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最近一项新研究报道,在服用一种关节炎药物后,两位多年患有秃头症的患者,长出部分头发。该症因为免疫系统攻击头部毛囊,导致了头顶的头发全部脱落。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系统攻击头部毛囊的原因可能是毛囊的某些结构类似于某些抗原的结构
B.目前普遍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主要通过神经一免疫的调节机制来完成调节
C.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排除自己”的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关节炎药物的使用,可能降低了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
B.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能称为反射
D.自主神经属于传入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
3.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群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如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数量的变化不会对丙数量产生影响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
C.丙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
D.能量流动方向可能是甲→乙→丙,也可能是丙→乙→甲
4.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
C.“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D.“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 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5.为了防治莲藕食根金花虫,研究者在藕田套养以莲藕食根金花虫为食的泥鳅、黄鳝,并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套养方式 莲藕食根金花虫防治率(%) 藕增产率(%)
单独套养泥鳅 81.3 8.2
单独套养黄鳝 75.7 3.6
混合套养泥鳅和黄鳝 94.2 13.9
A.混合套养更有利于防止莲藕食根金花虫、提高藕增产率
B.3种套养方式都显著提高了食物链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C.混合套养中泥鳅和黄鳝因生态位重叠而存在竞争关系
D.生物防治优化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7.海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上岸产卵的行为促进了海洋与陆地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龟卵孵化过程中,巢穴的物质和能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龟卵中的能量来自母龟同化的能量
B.螃蟹能取食幼龟和死亡胚胎:说明螃蟹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巢穴周围的绿色植物能将根插入发育中的龟卵吸收营养,说明二者存在寄生关系
D.巢穴中的部分物质通过雨水冲刷回到海洋,可为近海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8.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9.如图1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模型,图2表示①种群和②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λ表示某种群后一年的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因环境阻力在生存斗争中所淘汰的个体数
B.若不更换培养液,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图1中曲线Ⅲ最相似
C.图2中①种群t3时种群数量为500只,则理论上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1000只
D.t3~t4时间段内,①种群数量减少,②种群数量增大
10.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怪鱼”鳄雀鳝,它和恐龙同一时代,是鱼类中的活化石之一。该鱼为入侵物种,是肉食性鱼类,食性广泛,缺乏天敌,被称为“顶级淡水鱼杀手”,鳞片坚硬,可抵挡利刃,肉质粗糙,不具备经济价值,内脏和鱼卵都有剧毒,其内脏污染物富集程度很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鳄雀鳝进入天然水域会直接导致该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降低
B.鳄雀鳝同化能量的绝大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进入分解者的体内
C.鳄雀鳝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在所属食物链中富集的污染物最多
D.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改变自然环境下群落演替的方向
1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分别采用四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需定期取酵母菌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再盖好盖玻片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实验的自变量除时间外,还有培养液更换的频率,d组作为空白对照,不需要更换培养液
C.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空间中a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将会持续呈J形增长
D.若a、b、c三组不再更换培养液,种群数量受密度制约影响最大的是c组
12.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开展了退耕还湖工程。某个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kJ)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营养级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 500 Y Z
呼吸作用消耗 132 26.5 3.8
未被利用 292 34.3 3.1
分解者 X 2.2 0.1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营养结构
B.候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属于群落演替
C.通过该表无法计算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是6,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4%
二、多选题
13.在某河流生态系统中,因环境变化,甲、乙两种鱼的种群数量比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0~t2,甲、乙两种鱼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0~t1,乙种群的出生率可能小于死亡率
C.0~t2,甲的种群数量变化呈“S”形增长
D.t1 时刻后,甲、乙两种群的增长趋势可能不相同
14.立体农业是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秧藕养鱼是一种池塘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水体的上层主要是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鲢鱼,中层主要是以水生植物为食的草鱼,底层主要是以软体动物为食的青鱼。某秧藕养鱼立体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如图,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食性鱼类的同化量b=c+d+f
B.据图可知,生产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值为a
C.鱼类的立体放养使池塘群落具有合理的垂直结构,提高池塘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D.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c-n)/b×100%
15.“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养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其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下图为科学家在河北省祥云湾海洋牧场示范区调查得到部分食物网和部分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示(注:碎屑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一营养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只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浮游动物,蟹类只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B.图2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27%
C.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图1中的生物共同组成祥云湾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
D.由于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祥云湾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为上宽下窄
16.零增长线又称生态位边界,是一种生物在利用某些必需资源时能生存和繁殖的边界线。线上每一个点所对应的资源组合仅允许种群维持自身大小不变,若资源组合低于这个范围,则一段时间后,种群无法生存和繁殖。为探究同一地区梅尼小环藻和美丽星杆藻两个物种在不同的资源组合情况下能否共存,科学家分别研究了两个物种对两种必需资源的零增长线,如图中实线所示。已知其余条件均充足且适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据图可知,两种藻类的生态位存在重叠
B.若处于A点且没有资源补充,美丽星杆藻数量会减少,而梅尼小环藻会增加
C.在区域②,梅尼小环藻因硅酸盐浓度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D.从B点起,随磷酸盐的消耗,美丽星杆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非选择题
17.蚕豆是人类最早栽培的豆类作物之一,在其生长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调节。图甲表示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图乙是蚕豆种子萌发后根茎的生长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是 (填序号)
①芽的向光性②茎的背地性③根的向地性
(2)图甲中的P、Q点最可能分别对应图乙中的 点(填图乙中的字母)。
(3)在蚕豆植物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α-萘乙酸, (填“能”或“不能”)达到增加蚕豆产量的目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的优点是: (至少两条)。
18.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图甲为人体局部组织及体液成分示意图,①~⑥表示相应的结构或液体,图乙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a、b、c表示相应液体,Ⅰ、Ⅱ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一段时间后,水疱中的液体会渗入到 ______ (填图甲中序号)而使水疱自行消失。
(2)图甲中与⑥相比,⑤中CO2浓度较 ______ (填“高”或“低”);O2从红细胞进入②中被利用至少穿过 ______ 层磷脂分子层。
(3)图乙中Ⅱ过程表示 ______ ;图乙中a对应图甲中的 ______ (填序号),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______ 的含量有关,其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 ______ 状态,但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说明 ______
19.图1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序号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图2为微山湖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各能量流向的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 (用图1中字母表示)
(2)图2中甲表示的能量是 。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以表示为 (用图中字母表示)。杂食鸟粪便中能量包含在 中(用图中字母表示)。假设水草流向草鱼和杂食鸟的能量总和不变,若草鱼和杂食鸟从水草中获取能量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则杂食鸟获得的能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保留1位小数)。
20.科研人员对某农业生态园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并对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下表中 a 、b 、c 表示构成某一食物链的三个营养级,R1 、R2 为对应的能量值(单位:103KJ/m2·a),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如图所示。
能量值/营养级 A B C D E
a 0 302 733 217 64
b 17 16 R1 4 7
c 48 63 141 R2 22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 _____ 的过程
(2)表中 R1 代表的数值是 _____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 %(保留一位小数)。
(3)依据图表内容推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该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大部分以热量形式散失
B.图中 C+D+E 即是该营养级同化的全部能量
C.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是 a 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D.a、b 、c 的全部个体可以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4)现在有些地区发展稻田养鱼,建设“稻-萍-鱼”立体农业,实现了自然、经济、社会持久 而协调的发展。在该系统中,水生植物红萍可作为鱼类的饲料;鱼类的粪便又为水中的微生 物提供了有机养料,微生物的活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促进水稻与红萍的生长,红萍因与固氮蓝藻共生能提高土壤肥力。这样的环境很适合捕捉害虫的青蛙等有益动物的生存。若要调查养殖区浮游动物的密度,应该用 _____ 的方法,并使用 _____ 进行计数。
(5)水中微生物从鱼类粪便中获取的能量来源于 _____ (“鱼的同化量”、 “鱼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或“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立体农业是运用了群落的 _____ 。
21.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y)],图2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它们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植食动物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级外,还有可能是 _____ 。
(2)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值是 _____ 103kJ/(m2·y),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 (保留一位小数)。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通过有机物输入补偿的能量值为 _____ 103kJ/(m2·y)。
(3)图2甲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X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_____ (用含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kJ。
《2025年3月7日高中生物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C B A C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D BD ABC BCD
17.(1)③ (2)d、b
(3) 不能 原料广泛、容易合成、作用稳定
18.(1)①⑤
(2) 低 12
(3) (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⑤ 无机盐、蛋白质
19.(1) A ① ②、④、⑥、⑦、⑧
(2) 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 e-f d 1.4
(3)直接
20.(1) 出生率 丁
(2) 96 偏高
(3) Ⅱ 自然环境下,松鼠数量增长受到资源、空间等方面的限制 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4) 减小 出生率直接影响松鼠的种群数量(或食物直接影响出生率)
21.(1) 3200 标志重捕法 随机取样
(2)环境阻力
(3)不变
(4)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PH降低(合理即可)
(5) 不需要 自身前后对照 血细胞计数法或抽样检测法 血细胞计数板
(6)提高环境容纳量,建立自然保护区2026届高二年级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最近一项新研究报道,在服用一种关节炎药物后,两位多年患有秃头症的患者,长出部分头发。该症因为免疫系统攻击头部毛囊,导致了头顶的头发全部脱落。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系统攻击头部毛囊的原因可能是毛囊的某些结构类似于某些抗原的结构
B.目前普遍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主要通过神经一免疫的调节机制来完成调节
C.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排除自己”的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关节炎药物的使用,可能降低了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
B.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能称为反射
D.自主神经属于传入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
3.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群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如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数量的变化不会对丙数量产生影响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
C.丙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
D.能量流动方向可能是甲→乙→丙,也可能是丙→乙→甲
4.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
C.“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D.“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 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5.为了防治莲藕食根金花虫,研究者在藕田套养以莲藕食根金花虫为食的泥鳅、黄鳝,并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套养方式 莲藕食根金花虫防治率(%) 藕增产率(%)
单独套养泥鳅 81.3 8.2
单独套养黄鳝 75.7 3.6
混合套养泥鳅和黄鳝 94.2 13.9
A.混合套养更有利于防止莲藕食根金花虫、提高藕增产率
B.3种套养方式都显著提高了食物链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C.混合套养中泥鳅和黄鳝因生态位重叠而存在竞争关系
D.生物防治优化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7.海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上岸产卵的行为促进了海洋与陆地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龟卵孵化过程中,巢穴的物质和能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龟卵中的能量来自母龟同化的能量
B.螃蟹能取食幼龟和死亡胚胎:说明螃蟹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巢穴周围的绿色植物能将根插入发育中的龟卵吸收营养,说明二者存在寄生关系
D.巢穴中的部分物质通过雨水冲刷回到海洋,可为近海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8.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9.如图1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模型,图2表示①种群和②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λ表示某种群后一年的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因环境阻力在生存斗争中所淘汰的个体数
B.若不更换培养液,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图1中曲线Ⅲ最相似
C.图2中①种群t3时种群数量为500只,则理论上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1000只
D.t3~t4时间段内,①种群数量减少,②种群数量增大
10.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怪鱼”鳄雀鳝,它和恐龙同一时代,是鱼类中的活化石之一。该鱼为入侵物种,是肉食性鱼类,食性广泛,缺乏天敌,被称为“顶级淡水鱼杀手”,鳞片坚硬,可抵挡利刃,肉质粗糙,不具备经济价值,内脏和鱼卵都有剧毒,其内脏污染物富集程度很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鳄雀鳝进入天然水域会直接导致该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降低
B.鳄雀鳝同化能量的绝大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进入分解者的体内
C.鳄雀鳝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在所属食物链中富集的污染物最多
D.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改变自然环境下群落演替的方向
1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分别采用四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需定期取酵母菌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再盖好盖玻片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实验的自变量除时间外,还有培养液更换的频率,d组作为空白对照,不需要更换培养液
C.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空间中a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将会持续呈J形增长
D.若a、b、c三组不再更换培养液,种群数量受密度制约影响最大的是c组
12.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开展了退耕还湖工程。某个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kJ)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营养级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 500 Y Z
呼吸作用消耗 132 26.5 3.8
未被利用 292 34.3 3.1
分解者 X 2.2 0.1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营养结构
B.候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属于群落演替
C.通过该表无法计算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是6,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4%
二、多选题
13.在某河流生态系统中,因环境变化,甲、乙两种鱼的种群数量比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0~t2,甲、乙两种鱼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0~t1,乙种群的出生率可能小于死亡率
C.0~t2,甲的种群数量变化呈“S”形增长
D.t1 时刻后,甲、乙两种群的增长趋势可能不相同
14.立体农业是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秧藕养鱼是一种池塘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水体的上层主要是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鲢鱼,中层主要是以水生植物为食的草鱼,底层主要是以软体动物为食的青鱼。某秧藕养鱼立体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如图,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食性鱼类的同化量b=c+d+f
B.据图可知,生产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值为a
C.鱼类的立体放养使池塘群落具有合理的垂直结构,提高池塘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D.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c-n)/b×100%
15.“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养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其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下图为科学家在河北省祥云湾海洋牧场示范区调查得到部分食物网和部分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示(注:碎屑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一营养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只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浮游动物,蟹类只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B.图2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27%
C.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图1中的生物共同组成祥云湾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
D.由于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祥云湾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为上宽下窄
16.零增长线又称生态位边界,是一种生物在利用某些必需资源时能生存和繁殖的边界线。线上每一个点所对应的资源组合仅允许种群维持自身大小不变,若资源组合低于这个范围,则一段时间后,种群无法生存和繁殖。为探究同一地区梅尼小环藻和美丽星杆藻两个物种在不同的资源组合情况下能否共存,科学家分别研究了两个物种对两种必需资源的零增长线,如图中实线所示。已知其余条件均充足且适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据图可知,两种藻类的生态位存在重叠
B.若处于A点且没有资源补充,美丽星杆藻数量会减少,而梅尼小环藻会增加
C.在区域②,梅尼小环藻因硅酸盐浓度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D.从B点起,随磷酸盐的消耗,美丽星杆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非选择题
17.蚕豆是人类最早栽培的豆类作物之一,在其生长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调节。图甲表示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图乙是蚕豆种子萌发后根茎的生长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是 (填序号)
①芽的向光性②茎的背地性③根的向地性
(2)图甲中的P、Q点最可能分别对应图乙中的 点(填图乙中的字母)。
(3)在蚕豆植物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α-萘乙酸, (填“能”或“不能”)达到增加蚕豆产量的目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的优点是: (至少两条)。
18.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图甲为人体局部组织及体液成分示意图,①~⑥表示相应的结构或液体,图乙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a、b、c表示相应液体,Ⅰ、Ⅱ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一段时间后,水疱中的液体会渗入到 ______ (填图甲中序号)而使水疱自行消失。
(2)图甲中与⑥相比,⑤中CO2浓度较 ______ (填“高”或“低”);O2从红细胞进入②中被利用至少穿过 ______ 层磷脂分子层。
(3)图乙中Ⅱ过程表示 ______ ;图乙中a对应图甲中的 ______ (填序号),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______ 的含量有关,其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 ______ 状态,但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说明 ______
19.图1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序号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图2为微山湖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各能量流向的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 (用图1中字母表示)
(2)图2中甲表示的能量是 。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以表示为 (用图中字母表示)。杂食鸟粪便中能量包含在 中(用图中字母表示)。假设水草流向草鱼和杂食鸟的能量总和不变,若草鱼和杂食鸟从水草中获取能量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则杂食鸟获得的能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保留1位小数)。
20.科研人员对某农业生态园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并对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下表中 a 、b 、c 表示构成某一食物链的三个营养级,R1 、R2 为对应的能量值(单位:103KJ/m2·a),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如图所示。
能量值/营养级 A B C D E
a 0 302 733 217 64
b 17 16 R1 4 7
c 48 63 141 R2 22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 _____ 的过程
(2)表中 R1 代表的数值是 _____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 %(保留一位小数)。
(3)依据图表内容推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该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大部分以热量形式散失
B.图中 C+D+E 即是该营养级同化的全部能量
C.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是 a 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D.a、b 、c 的全部个体可以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4)现在有些地区发展稻田养鱼,建设“稻-萍-鱼”立体农业,实现了自然、经济、社会持久 而协调的发展。在该系统中,水生植物红萍可作为鱼类的饲料;鱼类的粪便又为水中的微生 物提供了有机养料,微生物的活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促进水稻与红萍的生长,红萍因与固氮蓝藻共生能提高土壤肥力。这样的环境很适合捕捉害虫的青蛙等有益动物的生存。若要调查养殖区浮游动物的密度,应该用 _____ 的方法,并使用 _____ 进行计数。
(5)水中微生物从鱼类粪便中获取的能量来源于 _____ (“鱼的同化量”、 “鱼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或“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立体农业是运用了群落的 _____ 。
21.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y)],图2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它们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植食动物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级外,还有可能是 _____ 。
(2)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值是 _____ 103kJ/(m2·y),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 (保留一位小数)。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通过有机物输入补偿的能量值为 _____ 103kJ/(m2·y)。
(3)图2甲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X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_____ (用含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kJ。
2026届高二年级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C B A C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D BD ABC BCD
17.(1)③ (2)d、b
(3) 不能 原料广泛、容易合成、作用稳定
18.(1)①⑤
(2) 低 12
(3) (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⑤ 无机盐、蛋白质 动态平衡 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19.(1) A
(2) 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 e-f d 1.5
20.(1) 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2) 29 14.7
(3) BCD
(4) 抽样检测 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
(5)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空间结构
21.(1) 流入分解者和未利用
(2)116.6 18.8 4.6%
(3)25X/(1+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