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5:4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916年—1368年)
课标要求: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及思想文化的发展情况;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目录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变化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和科技
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思考:
相较于唐,宋朝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但人口却迅速增长,数倍于唐,怎么养活这么多人?

南宋
6月种水稻
11月收获
水稻收获后种麦,来年5月收获
“帝以江、淮、两浙稍旱,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宋史》
(一)农业
(1)耕作制度: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或三熟)
在南方普及
(2)高产作物引进:越南占城稻
北宋自越南引进的良种
占城稻(早熟、耐旱)
影响: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多
1、粮食作物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2、经济作物
茶树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
(1)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蚕户茶园户、花户、果农、蔗农等)
(2)棉花种植:始于宋朝,元朝推广,
南方普遍
影响: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
3、土地政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今天下之田,已为豪民所私矣”。
“(本朝)不抑兼并,富者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占田越多者就要相应交纳越多的税额
宋朝
不抑兼并
所谓“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本质是,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甚至国家也参与其中。
(一)农业
一、经济的发展
4、土地经营方式: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2)影响: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农业发展
粮食增加
人口增加
种植经济作物
多余劳动力
手工业发展
原料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关系
(二)手工业
原料
一、经济的发展
8
行业 发展概况 影响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棉纺织业
①北宋五大名窑:定、官、汝、钧、哥
②元: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①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发展迅速,雕版印刷为主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
①宋朝兴起
②元朝:黄道婆革新推广技术
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汝窑
定窑
钧窑
官窑
哥窑
景德镇
青花瓷
釉里红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
无一家燃薪(木柴)者。
到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
----【美]罗伯特·哈特威尔《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
宋人的知识产权意识(初显):
宋代的出版商在刊印书籍时,通常要印上版权页----“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农业、手工业),
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商品经济繁荣
人口增加
种植经济作物
多余劳动力
产 品
手工业发展
原料、产品
农业发展
粮食增加
商业发展繁荣
原料
劳动力
原料
商业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只有种植业提供较多的商品和粮食才能使行商坐贾,进行各项贸易活动,只有农业提供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商业活动才能兴盛起来。 ——漆侠《宋代经济史》
一、经济的发展
所谓“草市”,就是农村集市
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各地又有俗称,两广等地称墟,川黔等地称场,北方称集。
起源很早,魏晋南北朝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便利之地。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
对比唐朝和宋朝的城市布局图,可看出宋代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商业——商品经济繁荣
1、市场发展繁荣
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草市)蓬勃涌现
②城“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坊市结合(沿街开铺,形成商业街;夜市、晓市等)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众以散。”
《唐六典》
开封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
《东京梦华录》
③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一、经济的发展
2、边境贸易活跃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宋与辽夏金: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榷场,它是指中国辽宋夏金各政权在边境设置的互市市场。除战争时期,通常会相互约定,定期开设,受官方严格管控。
宋朝在宋辽榷场贸易中每年有四十余万的收入,以致每年给辽国缴纳的岁币(三十万)可以从榷场贸易中收回。
——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三)商业——商品经济繁荣
榷场有利于边境的和平与稳定;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一、经济的发展
(宋代)“每一交易,动即十万”。
“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
3、货币——纸币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商品经济繁荣
(1)概况:
①北宋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元代宝钞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以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之。
……戊午。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
北宋每年铸造铜钱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
(2)原因:
①直接原因:铜钱、铁钱携带不便,不利于大宗贸易的进行
②根本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货币需求量剧增
(3)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但易引发通货膨胀,造成财政危机。
“区区一小块纸片,竟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
——马可波罗
4、城市兴盛
(1)代表: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
②元朝大都和杭州
(2)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3)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出现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
捶丸
蹴鞠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商品经济繁荣
(临安)灯市,每逢入夜,大街小巷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各式各样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
——周密《武林旧事》
瓦子
勾栏
5、海外贸易繁荣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③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④设立专门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
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商品经济繁荣
中国的商船是人们能够想象出的最大的船只,有的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 ——马可波罗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会要辑稿》
造船技术的进步
指南针的应用
宋代
占道经营:打破空间限制
灯箱:打破时间限制
驼队:与少数民族贸易往来
酒楼
外卖
茶坊
修车工
美容店
饮料店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商业繁荣
(四)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
奠定基础
唐安史之乱后
开始南移
北宋
南移继续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
过程:
表现:
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逐渐超过北方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户口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南宋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
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1.时期、过程及表现:
一、经济的发展
隋唐大运河 元代运河、海运图
元朝交通:海运与大运河取直
(1)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为将南方财赋北运,重新开通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了航程;
(3)为运输江南的粮食,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结合材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一、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
3、影响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①交通贸易: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②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③文化教育:推动文化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生态环境: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之变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和城市发展
社会之变
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是贵族社会,
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二、社会的变化
姓名 朝代 官位 家庭情况简介
范仲淹 北宋 参知政事 知颍州等 家境贫寒,父因病卒于任所
欧阳修 北宋 参知政事 兵部尚书 家境贫寒,买不起写字用的纸笔
李邦彦 南宋 太宰 银工
京镗 南宋 丞相 经营盐铺
宋代部分官员的家庭出身信息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
直求资财。”
——宋蔡襄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重视门第→不问家世
变化一: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性加强(平民化)
分析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二、社会的变化
国家开科举之门,广搜罗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贵贱有序→身份平等
主奴依附→自由契约
变化二: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平等化)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二、社会的变化
分析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唐代,尤其是它的前半期,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买卖,卖一亩要“笞二十”的;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盛行。—漆俠《宋代经济史》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不抑兼并
管理放松
重视契约关系
百姓更换职业自由,官府限制松弛。
变化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自由化)
分析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二、社会的变化
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
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
——石介《明禁》
材料: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
——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社会变化的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士族的逐渐衰亡;
(3)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4)政府政策的调整,抑商政策松动。
2、社会变化的原因
二、社会的变化
回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历程
三、儒学的复兴
吸收佛道有新发展 正统地位受挑战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
(一)背景
为何复兴儒学?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1)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家
纲常受到巨大冲击。
(2)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
统地位。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4)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
创新与活力。
(3)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
伦理道德。
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三、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5)有利条件:三教合流、
崇文抑武等
(二)概况
(1)目的: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的作用,维护封建统治。
(2)口号: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唯物)
三、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3)代表人物:
北宋二程
南宋朱熹
(三)内容
1、主张: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儒学家从万物本原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1)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
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理是什么?
理的体现?
理体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三、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不是天理?
(三)内容
相关史料
1、主张:
(2)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天理
人欲
人欲是指那些超出社会道德规范的过度欲望。主张弘扬道德抑制人欲,反对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
三、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怎样实践理?
(三)内容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2、另一方面存在禁锢人的自然欲望、扼杀人性的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控制人民的精神工具。
1、一方面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人的修养。
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三、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三)内容
1、主张: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3)方法论(认识论):
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如何认识、掌握理?
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深刻认识并遵守儒家道德伦理。
三、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如何发扬理学?
(1)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2)创办书院,传播理学,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世俗化。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
食之声。 ——朱熹:《童蒙须知》
白鹿洞书院
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三、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yáo《世界文明史》
2、特点:
(1)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2)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世俗化
(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核心
崖山海战
南宋十万军民殉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积极:
注重气节品德,强调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三、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四)影响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明·于谦
贞节牌坊
二十四孝:埋儿奉母
三寸金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清·戴震
三、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四)影响
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答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一)文学---宋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宋词
兴起
繁荣原因
特点
代表 豪 放 派
婉 约 派
唐朝后期出现,
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有固定格式。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级壮大;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动荡,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理学的发展;崇文抑武
(北宋)苏轼
(南宋)辛弃疾
(北宋)柳永
(两宋)李清照
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
表达内心感慨。
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一)文学---元曲
杂剧演出壁画
窦娥冤
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元曲
兴起原因
内容
代表
地位
经济、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元朝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曲更便于抒发感情
包括散曲和杂剧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一)文学---宋元话本
宋代说书人
诗经
楚辞

诗歌


小说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春秋战国
汉代
宋元时期,说书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趋势、原因?
趋势:
原因:
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宋 · 米芾 · 适意帖
宋徽宗——瘦金体
唐朝“颜筋柳骨”
宋朝“有意无法”
(二)艺术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1、书法
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以山水画最为突出
绘画成就:
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民间“风俗画”流行
特点:
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马远:《山径行春图》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二)艺术
2、绘画
项目 成就
印刷术 雕版印刷成熟
活字印刷发明 (北宋 毕昇)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大量用于军事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 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欧洲,促进了远洋航行,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人物 成就
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 总结科技成果
元郭守敬 简仪、《授时历》 天文测量;测定数据世界领先
元王祯 《农书》 汇集南北方农业技术;农业工具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三)科技
推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辽 契丹大字、小字 用以刻石立碑和文学创作
金 女真文字 在科举中用女真文字答题,开设女真进士科
西夏 西夏文 编著佛经、法律、字典以及经史著作
元 畏兀体蒙古文 (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 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尔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
八思巴文(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的拼音符号)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契丹文
西夏文
女真文
蒙古文
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四)少数民族文字
1.高度繁荣(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2.领先世界(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3.雅俗共存(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并存)
4.多元融合(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为祖国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辽宋夏金元文化特征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思考: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政治局面相对安定;
②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③民族交融: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强;
④国家政策: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元朝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意;
⑤思想与技术:理学思想的影响;印刷术的推动;
⑥对外交流:宋元时期对外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
⑦阶级: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经济变化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性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和城市繁荣
民族交融加强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
贯通古今的思辨性
雅俗共赏的多样性
登峰造极的创造性
科学技术
增强文化自信
促进
时 空 坐 标
经济
一个基础:农业发展
一个转移:经济重心南移
四个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繁荣
社会
三个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文化
一大学说:程朱理学
一种趋势:文学艺术世俗化
两种文学体裁:宋词和元曲
三部科技著作:《梦溪笔谈》《授时历》《农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