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素养综合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年8月30日23时54分月球通过近地点,迎来了2023年最大最亮的“超级满月”的同时,天空上演土星伴月天文现象。据此完成第1~3题。
1.形成此次天文现象的天体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可观测宇宙
2.此次天文现象出现时,天体的相对位置与下列哪幅图表示的最接近 ( )
3.有人提出在月球建立基地从事科研、生产、生活及其他太空活动,以下条件中哪些是人类登月短期内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条件 ( )
①充足的液态水 ②适宜的月地距离 ③适宜的温度 ④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⑤强大的通信技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五星连珠是指从地球上看天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与土星五颗行星排列得非常相近,就像一条美丽的珠链。2021年8月19日晚,夜空中出现了五星连珠奇观。专家预测,下一次五星连珠将在2040年出现。下图为五星连珠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组成五星连珠的五颗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
A.公转轨道为正圆形
B.自西向东公转
C.公转轨道面相交
D.公转周期相差不大
5.五星连珠现象出现频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球与五颗行星公转轨道大小一致 ②地球与五颗行星公转速度不同 ③地球与五颗行星公转方向相同 ④地球与五颗行星公转方向相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年4月20日天空上演“日环食”天文景观,我国部分地区可见。日环食是指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形成太阳中心被遮挡,边缘明亮的现象。下图为日环食照片。据此完成第6~8题。
6.日环食发生时,肉眼可见的太阳边缘明亮光环是太阳的( )
A.对流层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7.日环食发生时( )
A.太阳黑子减少 B.耀斑活动增强
C.太阳辐射减弱 D.同步出现磁暴
8.下列各位置关系图中(阴影为黑夜),与此次日环食形成位置相符的是( )
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约3 200米,建设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园区。园区建成后,大量生长的杂草对园区太阳能发电产生了影响。园区利用当地牧民的羊群啃食杂草,替代人工除草,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能牧互促”。近年园区要求企业把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提高到1.2米。读光伏电园区局部图,完成第9~10题。
9.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当地( )
A.海拔高,气温低
B.海拔高,降水少
C.纬度低,气温高
D.昼夜温差大
10.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是为了( )
A.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B.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C.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D.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当地时间2023年9月8日23时11分,摩洛哥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导致首都拉巴特等城市至少20多栋建筑倒塌,数千人员伤亡。下图为此次地震时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到达与震中距离不同的地震台所需的时间。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据图推断W1和W2所属地震波的类型及其传播速度正确的是( )
A.W1:横波 速度快
B.W2:横波 速度快
C.W1:纵波 速度慢
D.W2:纵波 速度快
12.此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地球内部( )
A.地核 B.地壳
C.软流层 D.下地幔
13.为提高震后营救成功率,人们准备地震应急救援包时,下列物品必备的是( )
A.高频哨 B.身份证
C.手机 D.银行卡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据此完成第14~16题。
14.③地的地壳厚度接近( )
A.35千米
B.35.4千米
C.35.8千米
D.36千米
15.图示区域总体地势特点为( )
A.东北低,西南高
B.西北高,东南高
C.东北高,西南低
D.西北低,西南高
16.关于图中四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地表距地幔最远
B.②地地壳厚度最厚
C.③地地壳厚度最薄
D.④地地表距地幔最近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
图1 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
图2 太阳结构示意图
图3 地球部分结构示意图
(1)太阳系八颗行星中,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 和 ;从图1中可以看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与太阳 适中,所以温度适宜。
(2)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共同的运动特征:方向的同向性,轨道的 性和 性。
(3)图2中太阳大气层③是 ,该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其到达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 。
(4)图3中①+②两层构成地壳, 部分地壳比较厚, 部分地壳比较薄。
(5)图3中④是 面,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地震波波速变 (填“小”或“大”)
(6)图3中③是上地幔顶部,其物质状态是 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 。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地球各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图。
材料二 当地时间2021年1月26日,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在过去24小时内发生了24次喷发,浓烟滚滚,景象壮观。这座火山又被称为“烈焰火山”,是墨西哥境内最活跃的火山之一。
(1)据材料一图中信息,填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圈层名称。
① ;② ;③ ;④ 。
(2)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据图分别简述①和④圈层、③和④圈层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①和④圈层:
③和④圈层:
(4)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四大圈层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请分别列举人类对水圈、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表现和行为。
人类对水圈:
人类对生物圈: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长期的煤炭开采产生众多采煤沉陷区。近年来该自治区在采煤沉陷区、沙漠等区域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煤城包头是国家级光伏项目基地,建有大型光伏发电站,并吸引大批光伏企业聚集。下面图1表示内蒙古年太阳辐射分布,图2为内蒙古地面光伏发电站景观。
图1
图2
(1)简述内蒙古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2)简述包头建设大型光伏发电站的优势。
(3)分析图中光伏板下更利于植被生长的原因。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群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2023年暑假,上海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下图为他们结合相关材料绘制的当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地理兴趣小组考察项目名称:《古生物化石与 、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验证所学:推测该区域最古老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3)材料分析:推测当地在煤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点。
(4)考察结论:说明迄今为止和政地区的地理环境演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素养综合训练
1.D 2.D 3.A 解析 第1题,根据“超级满月”所处的地月系和土星伴月所处的太阳系可知,地月系和太阳系都属于可观测宇宙的一部分,故此次天文现象的天体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可观测宇宙,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出现超级满月时,地球应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且地球的夜半球和月球的昼半球应是相对的位置;同时,土星位于地球外侧轨道,若其出现伴月情况,则说明土星与月球处于同一直线上,且土星的昼半球朝向地球的夜半球,具备以上条件的只有D图,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3题,人类登月后若想在短期内维持生命,需要充足的液态水供人类饮用,①正确;适宜的月地距离不是人类登月后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②错误;人类需要适宜的温度来维持正常的体温,③正确;人类需要呼吸氧气,故需要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④正确;强大的通信技术不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必要条件,⑤错误。①③④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B 5.C 解析 第4题,五颗行星的公转轨道形状均为近似圆形的椭圆形,A错误;公转方向相同,均是自西向东,B正确;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具有共面性,C错误;公转周期相差较大,D错误。故选B。第5题,地球与五颗行星公转轨道大小不同,①错误;地球与五颗行星公转速度不同,②正确;地球与五颗行星公转方向相同,均是自西向东,使得短时间内难以在地球上观看到五颗行星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C。
6.B 7.C 8.A 解析 第6题,太阳大气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圆面就是光球层;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是由于距离地球过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因此我们肉眼可见的太阳边缘明亮光环仍是由光球层发出的光,故选B。第7题,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挡住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因此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C正确;日环食对太阳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没有影响,也不会引起地球上的“磁暴”现象,A、B、D错误。故选C。第8题,日食是由于月球遮挡了照向地球的太阳光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日、地、月三者恰好或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并且月球要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根据月球和地球的光照面朝向,可以判断出A中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B中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B不能形成日环食;而C、D则显示日、地、月三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故也不可能形成日环食。故选A。
9.B 10.D 解析 第9题,由材料可知,当地位于青海省,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年降水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丰富,B正确;气温对太阳能丰富程度影响很小,A错误;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区,纬度相对较高,C错误;昼夜温差与太阳能丰富无关,D错误。故选B。第10题,羊群在光伏板间和板下活动,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A、C错误;较高的杂草对光伏板有遮阴作用,故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B错误、D正确。故选D。
11.D 12.B 13.A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传播同样的距离,W1和W2地震波用时不同,W1用时大于W2,用时短说明传播速度快,即W2传播速度大于W1,因为纵波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因此W1为横波,W2为纵波,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2题,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而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厚,平均为39—41千米,则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3题,为提高震后营救成功率,人们准备地震应急救援包时,应携带高频哨,让救援人员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B 15.C 16.A 解析 第14题,读图可知,图示等深距为0.5千米;结合图中莫霍面等深线的分布规律可知,③地的地壳厚度为35—35.5千米,接近35.5千米,选项中符合题意的是35.4千米,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5题,莫霍面以上至地面为地壳。莫霍面深度数值越大,地壳厚度越厚,又因为地壳厚度与地面海拔高低呈正相关,故莫霍面深度数值越大,地面海拔越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东北高,西南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6题,读图可知,①地莫霍面深度为39—39.5千米,②地为32.5—33千米,③地为35—35.5千米,④地为34—34.5千米,①地地表距莫霍面最远,离莫霍面下方的地幔最远,地壳厚度最厚,A正确,B错误;②地地表距莫霍面最近,离莫霍面下方的地幔最近,地壳厚度最薄,C、D错误。故选A。
17.答案 (1)地球 火星 距离
(2)共面 近圆
(3)日冕层 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极光
(4)陆地 海洋
(5)莫霍 39—41 大
(6)固 ①<②<③
解析 第(1)题,太阳系八颗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1中显示,位于宜居带的是第三颗行星和第四颗行星,即地球和火星;从图1中可以看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与太阳距离适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适中,所以温度适宜。第(2)题,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特点:八颗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接近正圆;其基本位于同一个平面上。第(3)题,太阳大气由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图2中显示,太阳大气层③是最外面的一层,应为日冕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太阳风,其到达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第(4)题,图3中①+②两层构成地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平原、盆地地壳相对更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第(5)题,图3中④位于地壳与地幔之间,为莫霍面,大致位于地下39—41千米处。在此处,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都明显增加。第(6)题,读图3可知,③是地幔,其物质状态是固态;上地壳①是硅铝层,下地壳②是硅镁层,硅铝层也称花岗质层,密度较小,硅镁层也称玄武质层,密度较大;③处位于上地幔,密度比地壳密度大。因此图中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为①<②<③。
18.答案 (1)①水圈 ②岩石圈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2)A
(3)①和④:水圈和大气圈之间,水圈的水体蒸发形成水蒸气输送给大气圈形成多变的天气现象,大气圈的水汽降温后形成降水补充水资源给水圈,促进水圈水资源的更新。
③和④: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大气圈为生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降水提供生物生长所需的水分,生物生长过程中放出氧气输送给大气圈,补充大气圈里的氧气含量。
(4)人类对水圈:大量污水的排放,水污染严重,污染水圈。
人类对生物圈:乱砍滥伐破坏植物,过度捕捞,排放污染物,开矿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第(1)题,圈层的名称结合各圈层物质组成、物质迁移特点判断。①圈层从其他圈层获得水、矿物质和无机盐,提供给其他圈层的是水蒸气和水,水能促进无机盐和矿物质的迁移,判断①是水圈;②圈层从其他圈层获得有机物、水及风,提供给其他圈层的是无机盐、矿物质及尘埃,降水下渗进入岩石圈,生物死亡和生存都促进岩石圈中水、无机盐和有机质的迁移,判断②是岩石圈;③从其他圈层获得无机盐、二氧化碳、水等,提供给其他圈层氧、有机物等,是生物圈,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合成有机物;④从其他圈层获得水汽、氧和尘埃,为其他圈层提供风、水、二氧化碳,是大气圈。第(2)题,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首先冲入大气圈,然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表,接触到地表的生物或直接落入水面,进入水圈与生物圈,再经过外力作用,最终沉积为岩石圈的一部分,故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3)题,①是水圈,④是大气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通过水循环相互联系;水圈的水体蒸发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圈;在大气圈遇冷凝结,形成云、雨等多变的天气现象;大气圈的水汽凝结后以降水的形式回到水圈,促进水圈水资源的更新。③是生物圈,④是大气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相互联系;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为生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大气通过降水为生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补充大气圈里的氧气含量等。第(4)题,人类对水圈: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排放大量污水进入水圈,造成严重水污染,污染水圈等。人类对生物圈:人类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破坏植物;过度狩猎、过度捕捞,造成动物数量减少;生产活动如开矿等,排放大量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9.答案 (1)海拔较高,降水少,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2)太阳能资源丰富;煤矿沉陷地区多,荒地多;土地成本低;工业协作条件好;可利用现有火电输电网等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成本;包头市场用电需求大;国家政策支持。
(3)光伏板遮阴,减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地表蒸发量,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光伏板削弱近地面风速;减少土壤侵蚀,减少地表水分蒸发。
解析 第(1)题,地处高原,海拔较高,受夏季风影响较小,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太阳能丰富。第(2)题,由图可知,包头年太阳辐射总量大,太阳能资源丰富;包头原为煤城,煤矿沉陷地区多,荒地多,建设光伏发电站的土地成本低;包头工业基础较好,工业协作条件好;包头输电网等基础设施较完善,可利用现有的火电输电网,节约建设成本;包头经济较发达,耗电企业多,用电需求量大;包头是国家级光伏项目基地,说明有国家政策支持。第(3)题,由图2可知,光伏板遮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减少了地表蒸发量,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光伏板增加了地表粗糙度,能削弱近地面风速,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同时也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有利于植物生长。
20.答案 (1)地质年代
(2)古生代。
(3)气候温暖湿润。
(4)和政地区地壳抬升,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
解析 第(1)题,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和地质年代。当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显示不同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因此地理兴趣小组考察项目名称为《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第(2)题,图中①②③④均为沉积岩。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图中④岩石位置最靠下,为该区域最古老岩层,该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为古生代,因此该区域最古老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第(3)题,煤炭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慢慢形成的。煤层形成说明地质历史时期植被茂盛,气候温暖湿润。第(4)题,读岩层中的化石可知,③岩层含原始鱼类化石,④岩层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和原始鱼类都为海洋生物,说明曾经为海洋环境。而上覆岩层中含有恐龙化石和被子植物化石,恐龙和被子植物都为陆地的生物。因此和政地区经历了地壳抬升运动,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