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1节 第1课时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1节 第1课时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1 08: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第1课时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读图,完成第1~2题。
1.海蚀拱桥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海浪沉积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侵蚀
2.下列地貌的成因与海蚀拱桥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
A.沙丘 B.海蚀崖
C.风蚀柱 D.石钟乳
读下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河流a、c、d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堆积
D.堆积、搬运、侵蚀
4.图中b城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  )
A.瀑布、河漫滩平原
B.冲积扇、三角洲平原
C.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
D.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5.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处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源丰,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B.b附近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C.c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发展
D.与公路相比,铁路投资少,故该区域交通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
洲地,一种典型的流水地貌形态。《尔雅·释水》称:“水中可居者曰州(洲)。”在江河中的沙洲,便是水流冲积河道、河口所形成的出露水面的成型泥沙淤积体。下图为长江下游某河段江心洲分布图。据此完成第6~7题。
6.图示河段有利于沙洲形成的条件不包括的是(  )
A.下游河道狭窄
B.地势低平,流速慢
C.水位季节变化小,侵蚀弱
D.河道弯曲
7.图示沙洲近年来面积有减小的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有(  )
①上游修建水库 ②流域降水量减少 ③上游植树造林 ④人们在沙洲上挖沙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①处是      ,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分布在         。简述其形成过程:            。
(2)河流在山区里河谷常呈   形。为什么
(3)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什么堆积地貌 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
河迹湖又称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①②③④示意某河迹湖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河迹湖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
B. a处的堆积作用明显,b处侵蚀作用明显
C.该河迹湖肯定位于平原地区
D.河流的流向是自c向d
10.该河迹湖的作用可能有(  )
A.阻滞河流泄洪
B.适合渔业生产
C.扩大了河流航运里程
D.扩大灌溉范围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分水岭被切穿,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表示某地分水岭的迁移最终导致发生河流袭夺。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导致图中分水岭被切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的 (  )
A.溯源侵蚀 B.下切侵蚀
C.侧向侵蚀 D.凹岸侵蚀
12.图中河流袭夺后(  )
A.ab段流向倒转 B.bc段流量增加
C.de段流量减少 D.ef段流速减缓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吕梁山东麓的临汾盆地处于我国半湿润气候带,汾河贯穿其间。仙洞沟冲积扇(下图)位于临汾盆地中部,它是临汾盆地中相对面积较大、平面上扇形形态较完整的冲积扇之一。
(1)简述仙洞沟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2)仙洞沟冲积扇相对面积较大、扇形形态较完整。分析其原因。
(3)分析扇缘处耕地分布较多的原因。
参考答案
第二章 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第1课时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
1.C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海蚀拱桥位于海岸地区,其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海浪侵蚀,C正确;与海浪沉积关系不大,A错误;位于海边,风力较大,风力侵蚀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海浪侵蚀相比,风力侵蚀不起主导作用,B错误;位于海岸,流水侵蚀对该景观的形成作用小,D错误。故选C。第2题,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形成的典型地貌,与海蚀拱桥景观成因相同,B正确;沙丘是风力沉积形成的,A错误;风蚀柱是风力侵蚀形成的,C错误;石钟乳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B。
3.C 4.D 5.D 解析 第3题,a处流经山谷地区,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显著;c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水流速度慢,堆积作用显著,形成河口三角洲;d处位于出山口,河流流速减慢,流水挟带碎屑物堆积形成冲积扇。a、c、d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侵蚀、堆积、堆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4题,b位于河流凸岸,为河漫滩平原地形;c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流水堆积形成三角洲,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5题,d处为冲积扇地形,土层深厚,水源丰沛,利于种植业发展,A叙述正确;b处为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B叙述正确;c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发展,C叙述正确;铁路比公路投资大,且该地为山区,地势起伏大,主要的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D叙述错误。故选D。
6.C 7.A 解析 第6题,沙洲是由泥沙淤积形成,河道弯曲,加上地势低平,使得流速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其次,下游河道窄导致上游地区流速减慢,利于淤积;该地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位季节变化大。A、B、D说法正确,C说法错。故选C。第7题,沙洲面积减小可能是因为长江上游流域植树造林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或上游水库拦水拦沙,使来沙量减少,①③正确。流域降水量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②错。近年来在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人们在沙洲上挖沙破坏沙洲的可能性不大,④错。故选A。
8.答案 (1)冲积扇(或洪积扇) 流水堆积 河流出山口处
河流挟带泥沙从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地势平缓,流速降低,泥沙堆积下来
(2)V 山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急,下切侵蚀作用强。
(3)地貌: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成因:河流进入下游和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流速降低,所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
特征:冲积平原坡度缓,地势较为平坦。河口三角洲形状各异,如扇形、尖头形、鸟足形等。
解析 第(1)题,图中①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地貌为冲积扇(或洪积扇)。从地形地势、水流速度变化、泥沙挟带与堆积角度简述地貌形成过程。第(2)题,河流在上游山区,落差大,流速急,下切侵蚀作用强,河谷常呈V形。第(3)题,河流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成因从地势、河水流速、堆积作用角度分析。
9.A 10.B 解析 第9题,河迹湖的形成是河道不断弯曲,当河曲越来越弯,水量增加时河流便裁弯取直,河流从裁弯取直处流动,原有河曲被废弃,形成河迹湖,故A正确;河迹湖形成初期,河流沿河曲摆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中a处是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是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B错误;河迹湖多形成在地势平坦地区,而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且有河迹湖存在,所以河迹湖不一定都在平原地区,故C错误;本题没有说明该河流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如果是北半球,右岸侵蚀严重,河流的流向就有可能是自d向c,D错误。第10题,湖泊可以调蓄洪水,利于泄洪,A错误;本题未说明该河迹湖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如果是淡水湖,湖泊水就适合渔业生产,B正确;河流裁弯取直后,从直的河道航行,缩短了河流航运里程,C错误;扩大灌溉范围,一般与修建水利工程有关,图中并没有表明这一作用,故D错误。
11.A 12.A 解析 第1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分水岭被切穿主要是河流向着源头侵蚀导致的,是河流的溯源侵蚀。第12题,根据图示方位,在袭夺之前,ab段河流流向为自东向西流,袭夺之后,流向为自西向东流,流向倒转。
13.答案 (1)吕梁山区河流汛期(夏季)水量大、流速快,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河流流出山口后,进入临汾盆地,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仙洞沟冲积扇。
(2)河流流域面积大(汇水面积大),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搬运的物质多,为冲积扇提供充足的沉积物质;临汾盆地地势平坦、开阔,为冲积扇发育提供足够空间。
(3)冲积扇边缘地形平坦;土壤颗粒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埋藏较浅,水分条件好,适合种植业发展。
解析 第(1)题,吕梁山区地势较高,夏季时,雨水较多,河流水量急剧增加,水流湍急,沿着山区河道冲刷岩石,搬运大量砾石和泥沙。河流从吕梁山区流出山口后,进入临汾盆地,地势逐渐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无法再挟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开始逐渐沉积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在盆地内部逐渐形成宽阔的河谷地带,沉积的砾石和泥沙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的地貌特征。第(2)题,仙洞沟冲积扇所在地区河流流域面积较大,汇集了丰富的水资源,使得河流在汛期水量充沛,搬运的物质丰富,为冲积扇提供了充足的沉积物源。临汾盆地地势平坦、开阔,河流在进入临汾盆地后遇到了较为平缓的地貌条件,水流减慢,沉积作用明显,沉积物质得以大量沉积,有利于冲积扇的形成和发育。第(3)题,冲积扇边缘地形通常较为平坦,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冲刷、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其中沉积的泥沙和矿物质等物质使得扇缘处的土壤颗粒细腻、土层深厚,富含养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冲积扇地区地下水位较浅,地下水资源丰富,有利于作物根系吸收水分,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