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1 09: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ρb=Ms/Vt=Ms/(Vs+Vw+Va),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土壤容重越大(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水平差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O代表(  )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母岩层 D.母质层
5.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是自然形成的,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无关
D.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部分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第6~7题。
6.图示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
A.黑龙江省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四川省 D.宁夏回族自治区
7.人们改良酸性土壤,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降水增多 B.蒸发量增大
C.地表水减少 D.生物量增加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第8~10题。
8.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C.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9.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土壤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收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土壤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湿润地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11.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
(3)简述成土母质和生物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4)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
气候是影响植被类型和土壤性质的重要因素。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山区土壤有机碳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呈现有规律的时空变化。下图示意秦巴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土壤有机碳与气候相关性最弱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海拔大于1 000米,夏季气温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的理由是(  )
A.降水多,土壤淋溶性强
B.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
C.气温高,矿物质风化快
D.降水多,植物生长茂盛
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物土层在1—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读图,完成第14~15题。
14.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15.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
B.高温多雨,微生物繁殖快
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
D.土壤温度和湿度高
某研究区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天老池流域(38°25'18″N—38°26'38″N,99°54'00″E—99°56'55″E)。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可作为分布区内干旱地区的造林树种。其与大面积灌丛、草甸交错分布,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读该研究区不同海拔梯度祁连圆柏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图,完成第16~17题。
16.推测研究区内祁连圆柏土壤种质最大的区域分布在(  )
A.3 200—3 400米阴坡
B.3 100—3 300米半阴坡
C.3 200—3 400米半阳坡
D.3 100—3 300米阳坡
17.研究区内5—10厘米土壤层留种量比较少,但在该层部分样地深层种子数量却比较多,其原因可能是 (  )
A.光照充足 B.林内放牧
C.树龄较老 D.种群完整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 000米附近)南坡和北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
(1)比较祁连山南坡、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的异同点。
(2)与南坡相比,同一土层深度的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差异较大,分析其原因。
(3)经调查发现该区域沟谷地带土壤有机碳浓度较高,分析其原因。
(4)举例说明能够使祁连山山麓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人类活动。
参考答案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A 2.B 3.A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越不利于作物生长,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故选A。第2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可知,最肥沃的土壤应土壤容重最小,四个选项中松嫩平原的黑土最肥沃。故选B。第3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会提高土壤容重。故选A。
4.A 5.D 解析 第4题,O层是土壤中由枯枝落叶形成的、未分解或有不同程度分解的有机物质层,也叫腐殖质层。A层是受生物、气候或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有机质积累和物质淋溶层,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黑。B层是硅酸盐黏粒、铁铝氧化物、碳酸盐、其他盐类和腐殖质等物质聚积的淀积层。C层是位于B层或A层(在无B层时)之下的母质层。R层即基岩,或称母岩,虽非土壤发生层,但却是土壤剖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形成的基础,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5题,土壤肥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工长期培育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肥力下降,A错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因此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原,B错误;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有关,C错误;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D正确。故选D。
6.C 7.D 解析 第6题,根据图示可知,该地区降水多,地表起伏较大,且地表水丰富,土壤呈酸性,肥力低,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四川省符合题意,C正确。黑龙江省土壤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主,A错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B、D错误。故选C。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改良不会影响当地的降水、蒸发量及地表径流,A、B、C错误。人类通过增施有机肥、适时增施石灰等措施改良酸性土壤,可以提高土壤中的pH,通过配合有机肥施用,能保持土壤肥力,促进生物生长发育,提高生物量,D正确。故选D。
8.B 9.C 10.A 解析 第8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误;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B正确;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错误;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少,D错误。故选B。第9题,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利于发育成深厚的土壤,A错误;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差,B错误;阳坡吸收太阳辐射多于阴坡,热量状况比阴坡好,C正确;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D错误。故选C。第10题,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亚热带森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温带草原地区,A正确;湿润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一定低于干旱地区,还要考虑温度,B错误;江南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低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C错误;黄土高原生物量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青藏高原寒漠土,D错误。故选A。
11.答案 (1)光合 矿物养分
(2)气温 降水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快,有机质积累少;南方降水较多,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
12.A 13.B 解析 第12题,阅读图文材料,据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关系(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气温与土壤有机碳相关系数在小于1 000米海拔区域绝对相关系数较小,故两者的相关性最弱的地区在低海拔区域,其中以春季绝对相关系数最小,相关性最弱;降水与土壤有机碳相关系数在大于1 000米海拔区域绝对相关系数较小,两者的相关性最弱的地区在高海拔区域,其中也是以春夏季绝对相关系数较小,相关性较弱;因此土壤有机碳和气候相关性最弱的是春季,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3题,气温越高,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越强,有机碳也流失越快,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越少,呈现负相关,B正确;由图可知,大于1 000米降水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小,A、D错误;有机碳与矿物质关系不大,相关性小,C错误。故选B。
14.C 15.A 解析 第14题,读图可知,图中信息反映的是土壤微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没有体现出与海拔和纬度的相关性;土壤微生物量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5题,秋季树木落叶,枯枝落叶最多,生物的分解量最大,因此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最大,A正确;秋季,天气转凉,降水逐渐减少,因此微生物繁殖慢,土壤湿度和温度低,B、C、D错误。故选A。
16.D 17.B 解析 第16题,根据材料“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可知,其生长在水分条件较差的阳坡或半阳坡;结合图中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可知,在海拔3 100—3 300米的区域种子密度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7题,由材料可知,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其与大面积灌丛、草甸交错分布,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研究区内5—10厘米土壤层留种量比较少,但在该层部分样地深层种子数量却比较多,其原因可能是林内放牧,牲畜的蹄子将表层的种子踩入深层,导致深层种子数量较多,B正确;高海拔处深层光照不足、种群不完整,A、D错误;与树龄关系小,C错误。故选B。
18.答案 (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浓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土壤有机碳浓度北坡高于南坡;变化幅度北坡大于南坡。
(2)祁连山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较弱,土壤温度较低,水分蒸发少,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覆盖高,产生的有机质多;北坡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少,土壤有机碳积累较多。
(3)沟谷土层深厚,水分汇入,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产生与积累多;坡面径流带来的有机质在沟谷沉积,增加沟谷有机碳含量。
(4)秸秆还田;免耕制度(休耕制度);增施有机肥(农家肥);种植绿肥;沼渣、沼液还田。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图可知,无论南坡还是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跟土层深度呈负相关。不同点为北坡的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而且南坡变化比较平稳,北坡变化大。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祁连山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较弱,土壤温度较低,水分蒸发少,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覆盖度高,产生的有机质多,且北坡气温低,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较少,土壤有机碳积累较多。所以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祁连山中段南北坡降水量差异不大,因南坡热量条件好,蒸发强,土壤水分条件差,植被覆盖度较北坡低;气温高,微生物分解快,有机质积累少。第(3)题,沟谷土层深厚,水分汇聚,植被覆盖度高,有机质产生与积累多,坡面径流带来有机质在沟谷沉积,增加沟谷有机碳含量,所以沟谷有机碳浓度较高。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植物残体的积累、微生物的作用、土壤管理的影响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等。因此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可以采用秸秆还田;免耕制度(增加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增加有机质含量;使用沼渣、沼液还田等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