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荒漠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推测图示植被的生长环境是( )
A.冷干 B.冻融
C.多风 D.暖干
2.为适应自然环境,有的荒漠植物茎叶覆盖白色茸毛以( )
A.减少蒸腾 B.抵抗灼热
C.储藏水分 D.排泄体盐
3.荒漠的显著特点是( )
A.植被稀疏
B.生物质积累快
C.植物种类繁多
D.群落结构复杂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读图,完成第4~5题。
4.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地区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5.③樟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的叶片 ( )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数量大增。下图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图。据此完成第6~7题。
6.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主要是使当地( )
A.水土流失多发
B.河流水量锐减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洪涝灾害多发
7.云南是外来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也是我国的“植物王国”。下列自然带不易在云南发现的是( )
A.高寒荒漠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植物生长旺盛。研究发现,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下图示意K岛地理位置。
(1)从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角度,分析K岛天然植被恢复较快的自然条件。
(2)分析该区域多雷阵雨的原因。
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
华北某山区有一处黄土土林地貌景观,区域内发育了程度不同的塔状、锥状土柱,突兀峥嵘,土林顶部分布着低矮的草本和灌木,谷底多是人工种植的次生乔木林。据此完成第9~10题。
9.土林顶部分布着草本和灌木,但少有乔木,说明土林顶部( )
A.保水性差 B.有机质少
C.土质坚硬 D.盐碱严重
10.在土林发育的不同阶段,当地植被对该地貌发育的影响是( )
A.早期灌木加速土林发育
B.早期草本抑制土林发育
C.晚期草本加速土林发育
D.晚期乔木抑制土林发育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过渡的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米,山顶海拔3 099米。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物种数量和所占比例。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占比最大的是 ( )
A.600—1 099米 B.1 100—1 899米
C.1 900—2 800米 D.>2 800米
12.海拔小于600米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偏少,原因最可能为( )
A.气候干旱 B.地形陡峭
C.土壤贫瘠 D.人类活动
13.海拔1 100—1 899米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最多,推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土壤 D.地形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3—0.7米)上生长有大片泰加林(即亚寒带针叶林),它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的延伸。泰加林的分布南界一般在55°N,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在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比南坡高。泰加林中可见大量倒木,倒木圈被清理后往往会积水演变成小池塘。下图为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示意图(图1)和泰加林根系发育示意图(图2)。
图1
图2
(1)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分析当地树木显著形态特征的成因。
(2)分析在大兴安岭西坡,泰加林分布的南界明显偏南的原因。
(3)被清理的倒木圈区域演变成小池塘并逐渐扩大加深,简述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D 2.B 3.A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景观为荒漠景观,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有沙丘分布,说明该地应为热带或温带沙漠,图中没有积雪冰川,可推测其植被生长环境可能是暖干,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荒漠植物茎叶覆盖白色茸毛,能够减少到达叶片表面的太阳辐射,禁锢叶片表面空气,减少与周围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能够起到抵抗灼热的作用,降低高温时叶片的温度,B正确;对于减少蒸腾的影响不大,A错误;绒毛不能储藏水分,也不能排泄盐分,荒漠环境植物主要是适应干旱环境,盐度高的水域中的植物一般能排泄盐分,C、D错误。故选B。第3题,荒漠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不利于植被生长,植被稀疏,A正确;荒漠生物质积累慢,B错误;荒漠植物种类较少,C错误;群落结构简单,D错误。故选A。
4.D 5.D 解析 第4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所以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地区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D正确。第5题,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四个地区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气候,故D正确。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属于温带气候,故A、C错误。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典型植被为高山草甸,故B错误。
6.C 7.C 解析 第6题,外来入侵植物挤压当地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其主要危害是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外来入侵植物可能使当地植被覆盖率提高(但植被种类减少),水土流失并不会多发,A错误;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使得河流的径流量趋于平稳,其径流量既不会锐减,也不会诱使洪涝灾害多发,B、D错误。故选C。第7题,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为地中海气候影响下形成的自然带,在云南没有分布,C符合题意。云南地处云贵高原以及横断山区,有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存在热带季雨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横断山区存在高寒荒漠带,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答案 (1)①热带雨林气候,水热条件充足,植物生长速度快;②火山灰广布,土壤肥沃;③邻近的陆地物种丰富,种源丰富。
(2)①四周多海洋,水汽充足。②地处赤道地区,气温高;上升气流,空气对流强。③地形起伏大,加大空气对流。
解析 第(1)题,K岛天然植被恢复较快的条件可从水热条件、植物生长速度、土壤、种源、人类干扰等方面进行分析。由图中纬度可知,K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充沛,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植物生长速度快;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广布,覆盖地表,火山灰中营养物质多,土壤肥沃;邻近的陆地上物种多种多样,种源丰富;K岛是位于印度洋上的小岛,人类活动少,对其干扰小等。第(2)题,该区域多雷阵雨的原因可从水汽、气温、空气对流运动等方面进行回答。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印度洋中,四周为海洋,水汽充足;地处赤道地区,气温高,多上升气流,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区地形较为复杂,地表起伏大,加强了对流天气,产生雷阵雨。
9.A 10.D 解析 第9题,华北地区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多为乔木(水分较多的地方生长),但华北某山区土林顶部分布着草本和灌木(二者适应在水分较少的地方生长),但少有乔木,说明土林顶部保水性差,水分较少,不能适应乔木生长,综上对比四选项可知,A符合题意,故A正确。B、C、D错误。第10题,结合材料可以推知土林发育早期,面积较大,保水条件较好,生长乔木、灌木,不利于土林发育,A错误;土林发育早期,土体面积较大,保水条件较好,早期草本少,对土林发育影响不大,故B错误;土林发育晚期,土体面积较小(呈锥状),保水条件较差,上面生长耐寒旱的草类,草本抑制土林发育,故C错误;土林发育晚期,沟谷变宽阔,谷地乔木增多,抑制水土流失,因而乔木抑制土林发育,故D正确。
11.D 12.D 13.A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海拔大于2 800米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4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3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75%,所以海拔大于2 800米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占比最大,D正确。第12题,海拔小于600米植被带内,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大,人类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植被物种数量偏少,D正确。第13题,海拔1 100—1 899米植被带主要位于峨眉山的山腰处,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且一般山腰处降水较多,所以该植被带物种数量最多,A正确。
14.答案 (1)针状叶片是为了适应低温,保持体内水分;塔形树冠有利于积雪下滑,防止压断树木;当地气候寒冷,有冻土,根系多横向生长。
(2)大兴安岭海拔较高,气温较(同纬度两侧)低;西坡是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
(3)倒木清理后,地表裸露,地温比有树木覆盖时偏高,冻土融化导致地面沉降(塌陷)形成洼地并积水成小池塘,把热量向更宽处传导,导致更大范围冻土融化、加深。
解析 第(1)题,读材料可知,由于泰加林分布在冻土层上,且林中的表层土壤养分和水分比深层处更丰富,而泰加林树木高大,根系发达,因此泰加林根系多横向生长;为了适应低温,保持水分,叶片缩小成针状;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冬季降雪多,为减少树冠积雪过多,树冠呈塔状,有利于积雪下滑,防止压断树木等。第(2)题,我国大兴安岭为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同纬度两侧低,同种植物分布区域偏向低纬度;大兴安岭西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冷空气堆积,温度更低,其他植物分布更偏向于温暖地区。因此泰加林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南界明显偏南。第(3)题,据材料分析,倒木被清理后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比热容减小,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夏季时,使地表温度高于有植被覆盖时的地温;根据材料“倒木圈被清理后往往会积水演变成小池塘”可知,倒木被清理后,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地面沉降形成小池塘;夏季降水较多,使小池塘周围土壤的含水量增加,因此水向周围传递热量,导致更大范围冻土融化,小池塘的面积不断增大、加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