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素养综合练(C)--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素养综合练(C)--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1 09:0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素养综合练(C)
一、单项选择题
贝马拉哈国家公园位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中西部,公园内分布着形状独特的针尖石林,其物质组成是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积物。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地形及国家公园针尖石林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图示地貌类型的地下部分往往发育有(  )
①溶洞 ②角峰 ③海蚀柱 ④地下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推测贝马拉哈国家公园形成针尖石林时的气候特征 (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旱
C.寒冷干燥 D.低温多雨
3.推测贝马拉哈国家公园针尖石林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风力的侵蚀和堆积
B.冰川的侵蚀和堆积
C.雨水的侵蚀和溶蚀
D.海水的侵蚀和堆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朝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具有教育意义,也有其科学性。据此完成第4~6题。
4.从科学角度看,诗句中的“天”最有可能为大气层中的(  )
A.臭氧层 B.平流层
C.对流层 D.高层大气
5.下列对于诗句中的“天”的厚度理解正确的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西安大于昆明
C.终年不变 D.全国一样
6.诗句中的“天”以上连接的大气层(  )
A.能见度高 B.大气对流很强
C.含有电离层 D.上冷下暖
图1示意北半球某沿海地区的热力环流,图2示意该地近地面与600米高空的气压差随水平距离变化状况。据此完成第7~8题。
图1
图2
7.图中各点(  )
①气温:乙>甲>丙>丁 ②乙地降水概率较大 ③气压:乙>甲>丙>丁 ④近地面空气由乙流向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此时F点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北风 D.南风
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用水终端、污水处理厂、大气水、自来水厂。读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表示大气水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该城市水循环过程中(  )
A.硬化城市地面,会使①增加
B.人类活动不会对②产生影响
C.全球变暖会使各地区③增加
D.④增多,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2024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校考]潮汐时刻表能够反映不同时刻的潮水高度,是船舶进出港口的重要依据。2020年6月20日,某海洋运输船来到中国辽宁省锦州港,该船是符合进港条件的最大吨位船舶。下图示意锦州港当日的潮汐时刻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此日,这艘船舶要进港卸货,最合理的进港时间是 (  )
A.6时 B.11时 C.17时 D.21时
12.在此地区,如果计划最大程度利用潮汐发电,一天可以发电次数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表层海水与1 000米深处海水温差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4.甲、乙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  )
A.①地形成大型渔场 B.②地海水盐度下降
C.③地大气对流增强 D.④地大气湿度下降
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它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流路径中一个关键的链接,承接了庞大的地下根系所吸收、汇集的土壤水,决定了整个树冠的蒸腾量,可反映植物体内的水分传输状况。下图为某山地云杉林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
15.植物体内的树干液流形成的主要促动环节是 (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植物蒸腾
16.树干液流密度呈周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云层厚度
B.土壤黏性
C.气温高低
D.太阳辐射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冲积扇有“湿扇”和“旱扇”之分。“旱扇”是由暂时性河流造就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间的河流径流主要来源于洪水,因此也叫洪积扇。“湿扇”位于湿润区,扇上的河流基本是常年性的,河流的搬运能力稳定长久。与“旱扇”相比,“湿扇”的石块磨圆度较高。冲积扇的宏大精美丝毫不亚于山峰、河流、瀑布、湖泊,西北地区是我国大型冲积扇发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欣赏冲积“旱扇”景观的最佳地区。在我国中西部干旱地区,高大山脉的山麓地带形成的“旱扇”与低山丘陵山口处形成的“旱扇”规模大小不同。
(1)试推断飞机航行至塔里木盆地时拍摄到的冲积扇景观应属于上图中甲和乙中的哪一种类型,并说出依据。
(2)航空拍摄到图中贺兰山地区冲积扇呈现出东西山麓分布不均衡的美,请分析原因。
(3)推测我国中西部干旱地区高大山脉和低山丘陵处形成的“旱扇”规模大小的区别并分析原因。
(4)有学者认为高大山脉进一步隆升会使山麓地带冲积扇发生变化,试说明这种变化的表现。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阿根廷滑柔鱼(亦称“阿根廷鱿鱼”)主要生活在浅海区域,其渔场的形成、分布、洄游与海洋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下图为阿根廷滑柔鱼栖息水域图。
(1)判断图中甲洋流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2)比较滑柔鱼产卵场与索饵场海水温度、盐度的差异,并简述其原因。
(3)说明阿根廷滑柔鱼生活在浅海海域的主要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其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对冬、夏季风的阻隔作用较强。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对流层大气每升高100米气温的变化值,其数值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逐月变化(单位:℃/百米)。
(1)据图比较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分析秦岭的走向对太白山北坡冬季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
(3)分析夏季风对秦岭南坡和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邦马山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北回归线附近,是横断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主峰3 233.5米。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与太平洋气流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特殊的气候,年均温度11 ℃左右,年降水量约2 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植被以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枯枝落叶层厚度较厚,平均可达23厘米,它在维持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图示意邦马山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和季节的变化。
(1)描述邦马山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层深度的变化关系,并给出合理解释。
(2)分析邦马山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季节变化的自然原因。
(3)简述邦马山枯枝落叶在维持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上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第二章素养综合训练(C)
1.D 2.A 3.C 解析 第1题,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示景观为石林景观,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受溶蚀塑造,主要有溶洞、石林、地下河等景观,①④正确;角峰是冰川侵蚀地貌,②错;海蚀柱是海洋侵蚀地貌,③错。综上,排除A、B、C,故选D。第2题,石林是由于石灰岩受流水或雨水侵蚀和溶蚀形成的,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生成溶解产物碳酸氢钙,所以形成条件为高温多雨,A正确;炎热干旱的气候,降水少,不利于形成喀斯特地貌,排除B;寒冷干燥的气候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弱,排除C;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低温环境不利于分解,所以低温多雨气候不利于石林的形成,排除D。故选A。第3题,石林为喀斯特地貌,受雨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形成,C正确;风力侵蚀形成蘑菇石或魔鬼城,堆积形成沙丘等地貌景观,排除A;冰川的侵蚀形成角峰或“U”形谷等地貌,堆积形成波状平原,排除B;海水的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堆积形成沙滩、贝壳堤等,排除D。故选C。
4.C 5.A 6.A 解析 第4题,“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是说黄河的补给水源之一是大气降水,而大气降水天气现象出现在对流层中,C正确;臭氧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不会出现降水天气,A、B、D错误。故选C。第5题,据上题分析得知诗句中的“天”是指对流层,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A正确,C错误;一般而言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昆明纬度低于西安,对流层高度昆明高于西安,B、D错误。故选A。第6题,对流层之上是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没有天气现象,所以能见度高,A正确,B错误;高层大气含有电离层,C错误;平流层气温随海拔上升而上升,应是上暖下冷,D错误。故选A。
7.A 8.D 解析 第7题,读图2可知,甲处近地面与其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大于乙处,即丁地和甲地的气压差大于乙地和丙地的气压差,由于近地面的气压总比600米高空气压高,当“高者更高,低者更低”时就会造成近地面和相对应的高空垂直气压差增大,所以可以得出近地面气压甲>乙,高空气压丙>丁,故四地气压甲>乙>丙>丁,③错误。近地面空气由甲流向乙,④错误。乙地气压低,盛行上升气流,降水概率大,②正确。该图为热力环流,则近地面低压处气温高,高压处气温低,乙地气温高于甲地,丙受来自乙地的热空气影响,丙地气温大于丁地,所以气温:乙>甲>丙>丁,①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8题,F地位于高空,摩擦力小,丙地气压高于丁地,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下,F地盛行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A 10.D 解析 第9题,据图可知,甲是地表水经③(蒸发)作用产生的大气水,乙是地下水经④(抽取)进入的自来水厂,丙为用水终端,丁为污水处理厂。故选A。第10题,据图可知,①为下渗,硬化城市地面,会使下渗减少,A错误;②为降水,人类活动可以通过人工降雨对其产生影响,B错误;③为蒸发,全球变暖是指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部分地区蒸发会减少,C错误;④为抽取地下水,如果过度抽取地下水,可能导致地面沉降,D正确。
11.C 12.D 解析 第11题,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船舶进港最合理的时间应是涨潮最高时,结合锦州港当日的潮汐时刻图,四个选项中17时前后潮位最高,此时港阔水深,便于大吨位船只进港,不易发生搁浅,C对,排除A、B、D。故选C。第1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涨潮和退潮都可以发电,根据图中信息,一天中涨潮两次,退潮两次,可以发电四次,D对,排除A、B、C。故选D。
13.A 14.B 解析 第13题,海水温度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加深而递减,1 000米深度海水水温各地相差不大,因此本题表层海水与1 000米深处海水温差主要通过表层水温比较温差大小,表层水温越高,温差越大。全球表层海水水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若要表层海水与1 000米深处海水温差最大,则应在较低纬度海区,排除③④,C、D错误;图中①②均位于较低纬度,①处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会加大表层海水与1 000米深处海水温差,A正确;②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会减小表层海水与1 000米深处海水温差,B错误。故选A。第14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为寒流,乙为暖流。单一暖流流经不会形成大型渔场,因此①地不会形成大型渔场,A错误;乙暖流会使得流经地区增温增湿,④地大气湿度增加,D错误;甲为寒流,寒流流经地区降温减湿,会使得②地海水盐度下降,③地大气对流减弱,B正确,C错误。故选B。
15.D 16.D 解析 第15题,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因此树干液流形成的关键是叶片失水,叶片失水的主要促动环节是植物蒸腾。第16题,如图所示,树干液流密度呈明显的昼夜周期性变化,且树干液流密度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白昼的差异也较大,可知其受太阳辐射影响显著。
17.答案 (1)甲图。西北地区的河流季节性河流居多,应以“旱扇”为主。
(2)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脉的东侧,西侧鲜有发育。山脉东面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发育较好;或中南部地区山脉海拔高,河流落差大,河流侵蚀搬运的物质多,在山麓地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地貌更加丰富。山脉西侧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地势落差大,冲积扇发育少。
(3)高大山脉地区形成的“旱扇”规模大,低山丘陵处形成的“旱扇”规模小。原因:高大山脉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洪水期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挟带的碎屑物质多,形成的“旱扇”规模大;低山丘陵地区河流流量小,搬运能力弱,形成的“旱扇”规模小。
(4)山脉抬升使山前平原相对下降,导致上游落差增大,河流搬运泥沙能力增强,河流出山口后越向前堆积,随着时间推移,会在旧的冲积扇上方和前方发育新的冲积扇(或使山麓冲积扇变厚变大)。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旱扇”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洪水堆积形成的,“湿扇”发育在湿润地区,因此飞机航行至塔里木盆地时拍摄到的冲积扇景观应属于甲图。西北地区的季节性河流较多,“旱扇”较为常见。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冲积扇主要发育在东侧,西侧发育较少。由于东侧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较多,挟带的泥沙在地势变低平时堆积形成洪积扇;西侧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河流较少,侵蚀作用较弱,挟带的泥沙少,洪积扇发育较少。第(3)题,冲积扇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流速度。高大山脉地区形成的“旱扇”规模大;高大山脉地区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出现洪水的季节,河流流量大,水流速度快,搬运的碎屑物质更多,沉积形成的“旱扇”规模更大。低山丘陵地区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搬运能力弱,形成的“湿扇”规模小。第(4)题,根据材料可以推测,若山脉积雪抬升,形成的山前冲积扇会相对下降,导致上游的落差增大,此时河流的搬运能力增强,河流出山口会向前堆积,经过长期的堆积,会在原来冲积扇的上方和前方发育新的冲积扇。
18.答案 (1)暖流。甲处洋流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比流经海区水温高或者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
(2)与索饵场相比,产卵场盐度较低,温度较高;产卵场位于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受淡水的稀释作用较强,海水的盐度较低;产卵场纬度较低,且有暖流经过,温度较高。
(3)浅海海域靠近大陆,营养物质多,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众多,饵料充足。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处洋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低纬海区水温较高,高纬海区水温较低,甲洋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比流经海区水温高,故为暖流。第(2)题,读图可知,海水盐度受陆地径流汇入(淡水稀释)影响,产卵场位于河流的入海口附近,河流径流汇入,受淡水的稀释作用影响,海水的盐度较低;海水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洋流等因素影响,产卵场比索饵场纬度低,且有暖流经过,温度较高,所以与索饵场相比,产卵场盐度较低,温度较高。第(3)题,浅海海域适宜阿根廷滑柔鱼生活的原因主要从饵料角度分析,浅海海域靠近大陆,径流挟带营养物质入海,水体营养物质多,且水较浅,阳光可以射入水底,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浮游生物众多,为滑柔鱼提供充足的饵料,因此阿根廷滑柔鱼生活在浅海海域。
19.答案 (1)4—10月北坡高于南坡,10月至次年3月南坡高于北坡;一年中南坡变化幅度小于北坡。
(2)秦岭呈东西走向,对冬季风(偏北风)的阻挡作用明显;冬季西北(偏北)风带来的冷空气在北坡山麓堆积,使山麓与山顶之间的温差减小,进而使北坡的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
(3)夏季,南坡处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暖湿气流沿山坡上升,遇冷凝结时释放热量,使山顶与山麓的温差减小,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北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翻越山脉后下沉增温,使山麓与山顶的温差增大,气温垂直递减率升高。
20.答案 (1)变化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急剧降低。
合理解释:枯枝落叶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枯枝落叶的分解;随地表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随水分下渗减少。
(2)春夏季节气温较高,微生物的活性提升,土壤有机质分解快,植物吸收消耗较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秋冬季节气温较低,微生物的活性减弱,且枯枝落叶增加,有机质积累多,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3)枯枝落叶为森林土提供有机物和养分;枯枝落叶为植物种子萌发提供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枯枝落叶能减少水分蒸发,减轻水土流失,维持土壤肥力的稳定;枯枝落叶层为昆虫和菌类等生物提供稳定而丰富的食物来源;为森林动物提供相对稳定的温度和安全的躲藏环境等。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邦马山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急剧降低的趋势。合理解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枯枝落叶的分解;土壤表层接受的枯枝落叶量较大,有机质含量较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淋溶作用从土壤表层带下来的有机质逐渐减少,导致随着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春夏季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主要原因有:春夏季气温较高,微生物的活性提升,分解作用较强,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春夏季植物生长较快,吸收的养分较多,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低。秋冬季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原因有:秋冬季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减弱,分解作用较弱,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较慢;秋冬季枯枝落叶量较大,有机质积累的量较多;有机质的积累速度快于分解速度,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高。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物枯枝落叶可以为森林的土壤提供有机质和养分,提高森林土壤肥力;枯枝落叶能够提供荫蔽条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枯枝落叶能够减缓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流失;枯枝落叶能够减少土壤热量散失,保持土壤温度,为植物种子的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枯枝落叶为有机质,能够为昆虫提供食物来源,为菌类生长提供生长基质;能够为森林动物提供适宜的温度和安全的躲避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