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第3课时 海洋灾害与生物灾害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常见的警告牌,提示居民向高处避险。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警告牌提醒的灾害最可能是( )
A.海啸 B.强风
C.泥石流 D.滑坡
2.引起该灾害的常见原因是( )
A.泥石流 B.超强台风
C.河水暴涨 D.海底地震
生物入侵,又称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因为偶然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数不断增加、分布区逐步扩展,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据此完成第3~5题。
3.近年来,被称为“生态杀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先后在沪、苏、浙、赣等地迅速蔓延,严重影响原有植被。其根本原因是( )
A.该地区气候暖湿,适宜其生存
B.该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其生长
C.一枝黄花在该地区没有天敌制约
D.一枝黄花在新环境发生了变异
4.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在南方水域爆发,而在北方水域却未形成生态灾难,其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无其天敌,北方有其天敌
B.南方水域广阔,北方地表水贫乏
C.南方水污染较轻,北方水污染严重
D.南方冬季温和,北方冬季寒冷
5.我国云南昆明引种桉树后,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周围植被大量死亡,这属于( )
A.生物灾害 B.水文灾害
C.自然灾害 D.人为灾害
6.[2024湖北恩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比斯开湾位于法国西部、西班牙北部,面向大西洋,附近多峡湾,以大风巨浪著称,在古代经常出现船沉人亡的事故,因此该海域被称为“船只坟墓”。比斯开湾是全球极其重要的海上航道,该海湾东北部海水较浅,大陆架约占整个海湾的一半,另一半为陡峭的大陆坡和深海盆,比斯开湾沿岸有多条河流注入,沿海地区渔业发达,该海域冬季气候极其恶劣,多数时候海域内风力为14—15级,海浪高10—15米。随着现代化设备的发展,该海域的船只安全事故大幅减少。
(1)简析比斯开湾在古代被称为“船只坟墓”的主要原因。
(2)说出冬季比斯开湾沿岸地区可能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对沿岸地区的主要危害。
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4上海浦东建平中学校考]绿潮是世界沿海各国普遍发生的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浒苔是形成绿潮现象的重要物种之一。浒苔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25 ℃,其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氧气,并且在失去水分后会发出恶臭。2021年山东青岛市近海海域再次遭受大规模的浒苔侵袭。据此完成第7~8题。
7.推测青岛市发布海洋绿潮橙色预警的时间最可能是 ( )
A.4月 B.6月 C.9月 D.11月
8.大规模浒苔的出现对青岛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 )
①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 ②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形成新的自然旅游资源 ④阻塞航道,影响航运安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冰啸,或称冰海啸,是指大量的冰块从湖或海中涌上陆地的现象。2019年2月底,北美寒潮爆发,伊利湖中的冰块滚滚而来,冲上岸边的马路,形成的冰墙可达12米。下图示意北美2月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及伊利湖轮廓。据此完成第9~10题。
9.图中四地最可能发生强冰啸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应对冰海啸的合理措施有( )
①加强对天气的预报 ②设置湖岸警戒区 ③加高加固湖岸大堤 ④使用炸药破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年5月,巴基斯坦多地爆发严重蝗灾。此次蝗灾的蝗虫是沙漠蝗,从东非入侵,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随风迁徙,每天可随气流飞达150千米。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巴基斯坦受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 )
A.沙漠腹地 B.河谷绿洲
C.高山地区 D.沿海平原
12.此次蝗虫迁徙借助的盛行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3.沙漠蝗群迁徙进入我国的可能性较低,主要是由于 ( )
A.距离较远 B.大河阻隔
C.地形阻挡 D.人口稠密
14.[2024河北沧州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虫灾属于有害生物繁殖过量型灾害,是危害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大灾害之一。沙漠蝗是蝗虫中最具破坏性的一个种类,高温天气利于其繁殖,其虫卵必须产于土壤之中,主要以植物花、叶等为食。为适应干旱的自然环境一般为散居,但蝗虫食物数量增加会导致其快速繁殖并聚集大规模蚕食植物,形成蝗灾。2018年阿拉伯半岛降水异常变化造成当地严重蝗灾,并于2018年12月向东非迁移,2019年6月开始迁移到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地,甚至有直逼中国之势。
材料二 降水距平百分率是反映某地某年降水与多年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当年观测值-多年平均值)/多年平均值×100%,下图为阿拉伯半岛1958—2018年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1)分析2018年阿拉伯半岛沙漠蝗大量繁殖的自然条件。
(2)推测沙漠蝗2019年6月迁移到印巴地区的原因。
(3)列举当地为减少蝗灾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
第3课时 海洋灾害与生物灾害
1.A 2.D 解析 第1题,材料中表明该警示牌位于东南亚沿海地区,而滑坡、泥石流多位于山区,故排除C、D;根据图片的信息为海水卷起巨浪,且海浪卷起巨量的海水向陆地涌入,图片中人往高处躲避,故该警告牌提醒的灾害最可能是海啸,A正确;强风来袭,向高处跑并不能避险,排除B。第2题,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D正确。
3.A 4.D 5.A 解析 第3题,沪、苏、浙、赣等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适宜加拿大一枝黄花生存。第4题,水葫芦适合在温暖的水域生长。第5题,该案例属于生物灾害。
6.答案 (1)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风力强劲,海浪巨大;受峡湾的影响,狭管效应显著,气流流动性增强,风力增强;古代船只多为木质结构,抵御大风、巨浪的能力较差。
(2)主要气象灾害:风暴潮。主要危害:危及沿海地区的海洋渔业生产;摧毁沿岸地区的建筑;河流入海口附近海水倒灌严重,破坏河流入海口处的生态环境;影响海上运输。
解析 第(1)题,比斯开湾古代被称为“船只坟墓”的原因需要结合古代船只的结构特点、该海域的海况进行分析。结合生活常识可知,在古代经常出现船沉人亡的事故,原因多是当时的技术水平低,古代船只多为木质结构,抵御大风、巨浪的能力较弱,而比斯开湾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西面临近大西洋,海上摩擦力小,受峡湾的影响,狭管效应显著,气流流动性增强,风力增强,大风、大浪频发,船只行驶至此处时易发生事故。第(2)题,冬季比斯开湾沿岸地区可能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可以结合该海域的大气环流、海域环境分析。大风、巨浪容易使该海域出现风暴潮。其可以带来大风、大浪,对沿岸地区的主要危害有摧毁沿岸的建筑,影响沿海地区的渔业生产和沿岸人类生活;大浪导致河流入海受阻,造成河流入海口附近海水倒灌严重,破坏河流入海口处的生态环境,影响海上运输等。
7.B 8.D 解析 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浒苔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25 ℃”可知,浒苔爆发的季节,水温较高,6月青岛市附近海域海水温度较高,适宜浒苔繁殖,B正确;4月、9月、11月海水温度较低,不适宜浒苔生长,A、C、D错误。故选B。第8题,一般的鱼类不以浒苔为食,①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其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氧气”可知,浒苔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②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且在失去水分后会发出恶臭”可知,浒苔大量繁殖会产生恶臭,不适合旅游,不会形成新的自然旅游景观,③错误;浒苔大量繁殖,会阻塞航道,遮挡水域,影响航运安全,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B 10.A 解析 第9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形成冰海啸需要有:①结冰期较长的湖泊或海域,以便形成的冰层厚度较厚,这些厚厚的冰层就是冰海啸的物质来源;②推动冰块运动的强劲水流,发生冰海啸的区域往往有十分强劲的盛行风。由北美2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可知,伊利湖区盛行西北风,因此最可能发生强冰啸的地点在伊利湖的东南岸。第10题,由材料可知,冰海啸的危害性极强,因此应对冰海啸应以预防为主,可以加强对天气的预报,设置湖岸警戒区,加高加固湖岸大堤,①②③正确;使用炸药破冰太危险,不宜采取这种措施,④错误。
11.B 12.D 13.C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巴基斯坦蝗虫带主要分布在印度河沿岸。结合巴基斯坦的气候特征分析可知,巴基斯坦主要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河流沿岸有绿洲分布,农业较为发达,为蝗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因此河谷绿洲受蝗灾最严重。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2题,材料中提出,蝗虫从东非入侵,且蝗虫随风迁徙,能借助气流飞行,因此需要判断此时的盛行风向。此时为5月份,南亚西南季风开始盛行,且图中箭头显示蝗虫迁徙路线,箭头由西南指向东北,因此,此次蝗虫迁徙借助的盛行风是西南风,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13题,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距离较近,A错误。大河、人口稠密对蝗虫迁徙阻隔较小,B、D错误。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有喜马拉雅山脉等天然屏障,受地形阻隔,沙漠蝗群迁徙进入我国的可能性较低,C正确。故选C。
14.答案 (1)阿拉伯半岛位于热带地区,气温较高,利于沙漠蝗生长繁殖;沙漠广布,植被覆盖低,利于蝗虫产卵;2018年阿拉伯半岛降水异常增多,土壤湿度增大,大量植物快速生长,为沙漠蝗提供充足食物。
(2)阿拉伯半岛植被已经被大量蝗虫蚕食,需要寻找维持生存的食物;6月该区域盛行西南风,利于沙漠蝗借助气流向东北远距离迁徙;南亚6—9月降水较多,且印度河中下游地区水源较充足,绿色植物生长旺盛,食物较充足;热带沙漠气候适合沙漠蝗生存繁殖。
(3)利用“3S”等现代技术,加强对蝗灾的监测;药物灭蝗,利用飞机等喷洒农药消灭蝗虫;生物灭蝗,利用蝗虫天敌(鸡、鸭、鸽)等生物消灭蝗虫。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高温天气利于其繁殖”,阿拉伯半岛位于低纬度,属热带地区,气温较高,利于沙漠蝗生长繁殖;“其虫卵必须产于土壤之中”,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地表沙漠广布,植被覆盖低,沙土裸露,利于蝗虫产卵;材料指出“蝗虫食物数量增加会导致其快速繁殖并聚集大规模蚕食植物,形成蝗灾”;根据阿拉伯半岛1958—2018年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可知,2018年阿拉伯半岛降水异常增多,土壤湿度增大,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植物数量大量增加,为沙漠蝗提供了充足食物,使其快速繁殖并聚集,形成蝗灾。第(2)题,迁移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大规模蚕食,阿拉伯半岛的植被已经基本没有了,蝗虫离开是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6月印巴地区盛行西南风,沙漠蝗可顺风向迁徙到印巴地区;南亚6—9月降水较多,植被茂盛,比较干燥的印度河中下游地区,因为有河流,水源较充足,绿色植物较多,总体来看,印巴地区食物较充足;巴基斯坦多数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裸露,利于蝗虫产卵、繁殖。第(3)题,要减少蝗灾,首先应利用遥感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对蝗灾分布及迁徙情况的监测;在蝗虫数量多、密度大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飞机等喷洒农药,消灭蝗虫,减少蝗灾;鸡、鸭、鸽等生物喜食蝗虫,因此可以大量养殖鸡、鸭、鸽等生物,利用这些蝗虫天敌来消灭蝗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