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第2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第2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1 09: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已建成近2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其中成都储备库是我国最大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据此完成第1~2题。
1.新疆是我国唯一有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省级行政区,主要原因是其(  )
①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适中 ②区域面积广大 ③人口数量多 ④交通运输不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我国最大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在成都的原因主要是成都(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土地资源丰富 ③西南地区自然灾害多发 ④是四川及西南的中心城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某地质灾害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示地质灾害为(  )
A.地震 B.泥石流
C.崩塌 D.火山喷发
4.发生该地质灾害时,图中甲、乙、丙、丁四人逃生路线错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4河南洛阳模拟]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6.0级地震。在此次地震过程中,“地震预警系统”起到了预警20秒,减少伤亡63%的作用。在这背后的“功臣”,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读地震预警原理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的主要原理是(  )
A.电磁波的速度比地震波快
B.该系统在震前做出了预报
C.成都较汶川地质构造稳定
D.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快
6.在地震应急管理过程中,不属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功能是(  )
A.预报作用 B.警示作用
C.减灾作用 D.防范作用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据此完成第7~8题。
7.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 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 ③救上船或陆地 ④送医院抢救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8.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
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
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包括救灾准备、灾中救援和灾后恢复。据此完成第9~10题。
9.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泥石流
C.旱灾 D.洪涝灾害
10.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
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②自然灾害的种类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④储备基地的位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完成第11~12题。
11.图示区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有(  )
①各支流来洪时间基本相同,使长江干流容易出现特大洪水,造成洪涝灾害 ②上中游植被近年来遭到破坏,泥沙淤塞严重 ③围湖造田,造成湖泊分洪能力减弱 ④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监控措施欠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图示区域有效的防洪措施有(  )
①加固海防大堤,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②修建水库,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③加强长江上中游造林建设 ④加强和完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1)。当夜晚温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2示意茶园春季夜晚某时气温垂直分布。据此完成第13~14题。
图1
图2
13.“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米 B.7—8米
C.6—7米 D.4米以下
14.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0—4米处空气对流运动强度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向下流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雷暴,是热带和温带地区常见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雷暴发生时可伴随有雷击、闪电、强风和强降水。每年全球因雷暴灾害造成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邯郸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中西部为太行山,东部为华北平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邯郸市平均年雷暴日超过28天,因雷灾导致的损失在逐年上升。图1示意20多年来邯郸市雷暴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图2为雷暴日数月变化曲线图。
图1
图2
(1)描述20多年来邯郸市雷暴天气年平均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2)邯郸市雷暴天气集中在夏半年,分析其自然原因。
(3)简述雷暴灾害损失逐年上升的原因,并指出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参考答案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1.C 2.C 解析 第1题,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并不适中,①错误;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如果只有一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可能造成救援滞后,②正确;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较少,③错误;由于面积广大及地形复杂,新疆交通运输不便,救灾物资运输难度大,因此需增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选C。第2题,成都作为四川的省级行政中心,交通便捷,救灾的辐射范围广,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救灾物资的生产供应能力和管理能力强,①④正确;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其他自然灾害也多有发生,救灾需求大,③正确;成都人口较多,可利用建设储备库的土地资源有限,②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
3.B 4.D 解析 第3题,读图,根据景观形态可知,该地质灾害是含有大量石块的特殊洪流,应为泥石流,B正确;地震、火山喷发灾害不一定会伴随洪流,A、D错误;泥石流的爆发要有水的参与,而崩塌不一定有水的参与,C错误。故选B。第4题,泥石流易发生在山谷中,逃生时,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流向向下跑,而应向河谷两侧的高地上跑,丁的路线是错的,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A 6.A 解析 第5题,地震预警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慢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向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预警,所以其应用的主要原理是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得快,A正确;该系统在地震发生后做出预报,B错误;其工作原理与地质构造是否稳定无关,C错误;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慢,D错误。故选A。第6题,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两者不属于同一概念。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起到预报作用;而地震预警指突发性地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也称作震时预警,起到警示、减灾和防范作用,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D 8.C 解析 第7题,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后再送医院抢救。第8题,抱紧电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
9.D 10.C 解析 第9题,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在发生洪涝灾害时要用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及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灾害。第10题,应急时间是指从储备基地到灾区的反应时间。应急时间的长短与两地的距离有关,同时还与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相关。
11.C 12.D 解析 第11题,长江流域支流众多,且干支流来洪时间集中,加上围湖造田、植被破坏等原因,导致洪涝灾害频发。第12题,加固江防大堤,而不是海防大堤。
13.B 14.D 解析 第13题,读图乙,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防霜冻风扇”安装高度为7—8米时,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B正确;9—10米、6—7米、4米以下气温相对较低,A、C、D错误。故选B。第14题,结合上题分析,风扇启动后,可把高处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①正确;风扇吹出的并不是热风,②错误;近地面存在空气对流运动,但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误;风扇的转动促进下层空气的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下压,④正确。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5.答案 (1)整体上空间分布不均,从西向东递减或从东向西递增;中西部山区年雷暴日较多,东部平原地区雷暴日较少。
(2)夏半年气温高,近地面和高空大气之间对流旺盛;季风气候区,夏半年水汽充足,水汽上升过程中凝结释放潜热,加剧对流;区域内地形复杂,局部地区增温明显,对流旺盛。
(3)原因:该地随着城镇化发展,人口密度增大,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雷暴造成的损失增加;全球气候变化,雷暴天气频次增加,损失增加。
手段: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
解析 第(1)题,根据图1可知,区域内等值线分布较多,故整体上雷暴天气空间分布不均;大多数等值线呈现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故雷暴天气从西向东递减或从东向西递增;由材料“中西部为太行山,东部为华北平原”可推知,中西部山区年雷暴日较多,东部平原地区雷暴日较少。第(2)题,雷暴的形成主要受气流运动、地形等影响。由材料“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可知,夏半年气温高,近地面和高空大气之间对流旺盛;由材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可知,夏半年水汽充足,水汽上升过程中凝结释放潜热,加剧对流;由材料“中西部为太行山,东部为华北平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可知,局部地区增温明显,对流旺盛。第(3)题,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有三个: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故雷暴灾害损失逐年上升的原因有致灾因子增强,全球气候变化,雷暴天气频次增加,损失增加;还有受灾体发生变化,该地随着城镇化发展,人口密度增大,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雷暴造成的损失增加。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