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第六单元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第六单元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3 13:45: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第六单元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同步练习
1、选择题
1.某同学在学习晚清政局时对清末“新政”特别感兴趣,但发现下列措施中有一项不在其列,请你帮助选出来( )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派遣留学生 C.奖励实业 D.编练新军
答案:A
解析:
分析:B、C、D三项属于“新政”的内容,而A项是百日维新的内容,故选A。
点评:考查清末“新政”的内容
2.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新政”,结果( )。
①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②引起了立宪派的分化
③清政府仍处在困境之中 ④增加了人民的捐税负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清末“新政”实施的时间是1901~1905年,引起立宪派分化的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故选B
点评:考查清政府“新政”的影响
3.1905年慈禧太后称:“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坚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束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行之。”这主要表明( )
A.慈禧太后准备用立宪抵制革命 B.慈禧太后想派人出洋考察宪政
C.慈禧太后已经决定实行宪政 D.清廷下诏“预备仿行宪政”
答案:A
解析:
分析:清王朝的“预备立宪”是迫于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故选A。
点评:考查“预备立宪”实行的背景
4.右图是坐落于武汉市的著名建筑,它于2011年10月10日正式开放,以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一百周年,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时间, 2011年的一百年前是19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故选C。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的时间
5.右图是1912年1月在浙江杭州出现的一幕情景。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C.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D.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C、D两项分别发生在1912年3月和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与题干“1912年1月”的要求不符。B项本身表述即错误。故选A。
点评:考查中华民国建立时间
6.“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排除A项;十三省独立而非全国的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项;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问题,排除B项。故选C。
点评:考查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7.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第一个意义实际上指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增强,第二个意义是指中国国民的民主意识增强,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几个选项都比较片面。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8.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1901年”这一时间限定,从1901年开始,清政府大规模地推行新政,进行一系列改革,故选C。
点评:考查清末新政时间
9.中国古代儒家有“庶人议政”的传统,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传统的是( )
A.黄宗羲主张建立“学校” B.康有为主张设立“议郎”
C.清末设立“皇族内阁” D.民国初年设立参众两院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之所以说是骗局,主要是借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并不在于施行时间的早晚、由谁实行或者满足谁的要求。故选D 。
点评:考查“庶人议政”的传统
10.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
点评:考查武昌起义的影响
1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故选B。
点评:考查中国现代化进程
12.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至第五棚时,惊见该棚正目(班长)金兆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以上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广州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武汉战役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武昌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清军”“持枪开击”可判断是在清朝末年,南昌起义是在国民大革命后,武汉战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D。从材料看,这次起义已经发动,但广州起义还未发动就遭镇压,排除A。发动武昌起义的是清军工程营的士兵,与材料符合,故选B。
点评:考查武昌起义的过程
13.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专制与民主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与民权思想相反的是君主专制,而选项中符合君主专制要求的是A。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点评: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能力。 仔细观察漫画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地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故选A。
点评:考查武昌起义时形势
15.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B
解析:
分析: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D。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故选B。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
分析: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选B。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17.孙中山在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发表讲话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这表明孙中山( )
A.对袁世凯的面目认识不清 B.放弃了革命信仰
C.丧失了革命斗志 D.开始认识到发动群众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袁世凯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是专制独裁的人物,孙中山以满清皇帝退位为条件等辞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认为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则民族、民权“俱达到”,仅有民生主义未实现,说明孙中山对袁世凯的面目认识不清。故选A。
点评:考查孙中山的局限性
18.下图是辛亥革命后期张聿光作的漫画《袁世凯骑木马》,画中袁世凯着清朝官服骑着木马,其寓意主要是( )
A.袁世凯无法领导中国前进
B.痛骂袁世凯卖国求荣
C.讽刺军阀政客和揭露侵略者野心
D.袁世凯篡权阴谋以及民众的反袁斗争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能力。骑木马摇来摇去,看似前进,实则原地不动。其寓意在于说明袁世凯不能领导中国走向真正的共和,无法使中国前进。B、C、D三项的表述无法与漫画信息完全相符,应排除。故选A。
点评:考查袁世凯统治
19.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答案:A
解析:
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故选A。
点评:考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0.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答案:D
解析:
分析:回答本题首先需对“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的事件有一定了解,1279年元军猛攻广东崖山,南宋军队大败,战至最后左丞相陆秀夫对年幼的皇帝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反映了南宋爱国军民坚决抗击元军,不畏强暴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民族主义精神。近代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都意在激发民族主义,号召人们反对满清政府的统治(“驱逐达虏,恢复中华”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故选D。
点评:考查章太炎对三民主义的宣传
2、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答案: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预备立宪的相关问题。第(1)问,对比材料1908年和1910年的内容即可得出预备立宪的期限和内容都有所变化,而且1910年增设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是革命形势发展和立宪派要求的结果,清政府也想借此化解危机。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革命已成为大势所趋;从材料中“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可知,清政府不是真的想实行立宪,只是借此维护统治;皇族内阁的出现则使立宪派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点评:考查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22.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图1 《望风而起》
图2 《共和》
图3 《恭祝中华民囻万岁》
请回答:
(1)依据三幅图片,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答案: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2反映了共和力量弱小,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图3反映了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为民国建立而欢呼。
(2)“国”字的传统写法在图3中写成了“囻”(口内一个民字),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说明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并解释其社会原因。
答案:思想观念:国家主权在民。
社会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斗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
(3)辛亥革命的失败,有人认为并不是一种政体的失败,而是一代人的失败,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理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失败;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国的道路。
解析:
分析:本题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三幅宣传漫画为主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第(1)问考查武昌起义的影响及潜伏的危机。第(2)问考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及转变的原因,主要从辛亥革命前后的史实入手。第(3)问主要谈谈对孙中山探索道路的认识。
点评:考查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君主顺时势而立宪法者,则其君安荣,其国宁息……君主不肯立宪,民迫而自立,遂变为民主立宪者,如法国及南美洲诸国是也。……特今日而立之,则国民之蒙福更早……苟真有爱君爱国心者,不可不熟察鄙言也。
——梁启超著《立宪法议》(1901年)
材料二 ……现在民国的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宪法者……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国家宪法良,则国强,宪法不良,则国弱。……三权为欧美所需要,故三权风行欧美;五权为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把全国的宪法分作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个权,每个权都是独立的……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关于“宪政”思想的异同。
答案:同: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传入的产物。
异: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认为民权有助于限制君权和官吏权力,是宪法良好实行的保障;顺势立宪可以遏制革命,缓解社会矛盾,稳定清王朝统治;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建立共和国;宪法是民权的保障,宪法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强大与否;主张实行五权分立。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史实谈谈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答案:前期:预备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骗局暴露,促使立宪派分化,部分人转向革命,清廷孤立,加速了武昌起义的胜利;后期:破坏革命,革命中的立宪派乘机向革命派进攻,帮助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
解析:
分析:第(1)问,梁启超、孙中山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家,都受到西方思想影响,不同点可以从维新派、革命派主张不同点以及材料反映的观点来分析概括。第(2)问,前期预备立宪是个骗局,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后期预备立宪破坏革命,帮助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
点评:考查维新派、革命派思想的异同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1)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变化:1895年前很少有人了解;1895年后明确提出立宪。
原因: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1895年后维新变法的需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
答案:意义: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政治理论,促进思想解放。
民国立法反对袁世凯专制,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变化之处主要体现对宪政的认识程度前后不同。第(2)题结合康有为的民主主张,另外概括革命派对限制袁世凯所做的努力。
点评:考查人们对宪政认识及实行宪政的意义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清·康熙帝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弊端。材料二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答案:特点:皇权至上。
弊端:易产生政治腐败,阻碍社会进步。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答案:革命性和民主性: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解析:
分析:第(1)题考查君主专制的特点和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一可知封建君主专制的特点是皇权至上。弊端指易产生政治腐败,阻碍社会进步。第(2)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根据所学,“带有革命性”指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民主性”指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点评: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