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普通高中2025年春季学期3月素质检测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脱离居无定所的游荡生活,转而逐渐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这( )
A.是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 B.说明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C.阻碍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D.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出现
2.距今7000-4000年前,主要文明古国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他们创造了自己的神话传说,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他们都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这反映了( )
A.自然环境相似造成文明的趋同 B.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相似性
C.经济发展推动阶级社会的出现 D.古代各个文明间的交流频繁
3.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城邦遣派了大量人口前往赫勒斯滂海峡(今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等诸多地区殖民,以解决城中的无业游民和闲散人口问题,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伯里克利这一举措( )
A.推动了雅典成为区域性帝国 B.保障了雅典城邦政治秩序稳定
C.推动了雅典经济模式的转型 D.有利于古代希腊文明向外传播
4.13世纪的阿拉伯著名医药学家伊本·巴伊塔尔在其著作中,记载了中国本草学的乌头(草乌)、麝香、大黄、牛黄的药用功能,也包括火药配方中的硝石、木炭和硫磺。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A.建立完整的医药体系 B.推动了区域文明走向融合
C.关注文明的交流互鉴 D.具有兼容并蓄的文明特质
5.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位于山脊之上,以中央广场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全城建有完善的供水系统,水池、水渠皆用岩石或直接从岩体中雕琢而成,引高山泉水,供饮用、沐浴和灌溉之用。据此推断,印加( )
A.早期国家特征鲜明 B.城市国家经济发达
C.组织动员力量强大 D.祭司掌握最高权力
6.13世纪时,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的产品,或能变得富足一些以赎买人身自由。这反映出( )
A.商品经济催化庄园经济解体 B.农业生产力出现了重大突破
C.领主放松对农奴的经济剥削 D.庄园经济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7.11世纪,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前往教皇居住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4世纪,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从此教皇成为法王的人质近70年之久,史称“阿维农之囚”。从“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
A.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国揭开序幕D.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8.中世纪时期,在基督教神学统治下,人们形成了预成论和原罪说的儿童观,他们没有独特性,没有地位与话语权。15世纪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儿童是人最自然的样子,他们的“愚蠢”是人的本性或天性,是朴实与真诚。这一认识的变化( )
A.凝聚了科学理性精神 B.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C.助推初等教育的普及 D.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马克思旨在说明( )
A.殖民扩张的双重性影响 B.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性
C.人类社会完成变革转型 D.价格革命对欧洲的深远影响
10.传统观点认为,15世纪中期土耳其人崛起,致使欧洲商人利益得不到保障,欧洲遂希望找到一条新航路。后来研究认为,葡萄牙海外探险先于土耳其人的崛起,被威尼斯和阿拉伯商人排挤的热那亚和佛罗伦萨商人支持西葡两国开辟新航路。据此可知,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
A.只能有一种正确科学的分析 B.应该运用多重证据来互证
C.缺少对重要史料的引用和研究 D.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1.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2.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国家按照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实际收入因为货币贬值而急剧减少,甚至陷入贫困而破产。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和新贵族获利很大,他们既能够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这反映了欧洲
A.价格革命的影响 B.股票市场的出现
C.商业革命的萌发 D.手工工场的发展
13.启蒙思想家强调,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它就只能是世俗的,而不是上帝意志的体现。由此可知,启蒙思想家( )
A.认为理性是立法的基础 B.反对宗教信仰
C.受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D.强调个人利益
14.“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新国王和王后接受了议会提交的《权利法案》,该法案规定了国王合法且有限的权利,建立了一个以依靠法治、选举的议会为基础的政府体系。这( )
A.促使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B.完善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使工业资产阶级跻身统治地位 D.推动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15.有人对美国1787年宪法评论道:“每个利益集团都把宪法视作维护自己、制约对方的法律武器。它的社会基础扩大了,这就缓和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矛盾,有利于法治建设和创造和谐的政治。所以,宪法在批准后受到普遍的拥护与尊重。”这一论断主要是基于美国1787年宪法(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提供了平衡利益的智慧
C.蕴含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实践了三权分立的理念
16.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思想界赞扬王安石辅佐神宗,其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有利权,兴实利与人民,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历史解释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B.新史料的挖掘推动历史进步
C.史学研究应不断调整研究方向 D.政府加强对学术研究的指导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对通往亚洲航线的寻找,把他们带到了西半球和辽阔的太平洋。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把世界各地区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全球网络建立的唯一结果。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大量减少。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三版)
(1)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一体化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交换”。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00-1800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仅仅数年前,里斯本还是一个地处世界边缘的城市。现在,它变成了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来自三大洲的舰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欧洲的人都赶来观看、购买和品尝这些刺激的新鲜事物。
-摘编自奈杰尔·克利夫《最后的十字军东征》
(1)“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交换”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欧洲贸易中心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重大事件。分析说明该事件对欧洲生产关系的影响。(6分)
(3)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动因。(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为了将菲律宾当地和明朝的优质产品运往美洲和欧洲,西班牙人开始探索一条可从菲律宾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线。1565年,航海家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起航,开辟了一条西起吕宋马尼拉、东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全新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250多年间,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银丝贸易不仅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内容,也贯穿其始终。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16世纪中后期,银丝贸易逐步兴起。
-据全毅《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时代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等整理
材料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的银丝贸易对各参与国来说影响深远。中国人通过银丝贸易,精进了丝绸产业,如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白银,但也在无形中应对白银入境后对国内经济社会造成的变化。西班牙人则对贸易“爱恨交加”,旅居菲律宾、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及西班牙国内人,都各持己见,参与到利益的角逐中。有关帆船贸易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一直持续。
-王丹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的银丝资易(1565-181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银丝贸易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班牙人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爱恨交加”的原因(4分),并分析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动植物的驯化不仅仅发生在中东,也发生在其他地区,但每个地方是相互独立的:在12000至7000年前的这段时间内,这样的驯化可能发生过六七次。但是,因欧亚大陆的地形呈东西走向,且拥有很大一片温带气候区,让动植物的驯化和转移活动,以及不同文化的技术交流变得容易起来。中东地区的农民在向欧洲扩张,以及在向印度河谷和地中海非洲海岸挺进的过程中,留下了他们驯化动植物的印记。而在美洲这样南北走向的大陆上却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因为不同纬度间存在的显著气候差异形成了环境壁垒,阻碍了驯化技术的传播,此种情形直至新航路开辟才有所改变。
-摘编自[意]路易吉·路卡·卡瓦利·斯福扎等《进击的智人:人类多样性的壮阔历程》
材料二:绝大部分东非民族的口头传说中都提到古代的冶铁知识,其中既有熔炼也有锻造。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也证实,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冶铁技术由班图人传到东非。东非最早的铁器时代遗址是在维多利亚湖周围-布哈亚、卢旺达、尼安扎和卓比,在布哈亚可追溯到公元前5、6世纪,在维南湾和乌干达北部可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委员会《非洲通史第5卷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的非洲》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得出一个有关文明演进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D
4.D
5.C
6.A
7.A
8.B
9.B
10.B
11.C
12.A
13.A
14.D
15.B
16.A
二、材料题
17.(1)表现:①各大洲从相对孤立开始走向整体;②商品的世界性流动频繁;③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疾病传播速度加快。
(2)影响:①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②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拓展;③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④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
18.(1)特点:①交换内容多样;②范围广;③欧洲主导;④推动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⑤打破文明相对孤立状态(或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发展);⑥具有不公正性。
(2)变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贸易的枢纽。
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3)动因:资本主义萌芽;航海技术的进步;传统商路不通畅。
19.(1)原因:①中国和西属拉美产品具有互补性;②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西班牙对菲律宾和美洲的占领);③航海技术进步;④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的松动;⑤西班牙政府对大帆船贸易的鼓励。
(2)原因:爱:西班牙人享用了优质的中国丝绸,并通过殖民特权攫取巨大的贸易利润;恨:对白银东流极度的担忧。
影响:对中国,刺激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影响明朝经济制度改革。对世界,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开启了早期全球贸易时代。
20. 观点:文明的传播和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中东地区的农民在向欧洲扩张,以及在向印度河谷和地中海非洲海岸挺进的过程中,留下他们驯化动植物的印记;西非班图人将冶铁技术传播到东非,这技术的引入使得当地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动植物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