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育才高级中学高一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纲要下第一、二、三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共45分)
1.观察下图可知,早期文明( )
A.均发源于大河流域 B.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
C.都长期沿用未中断 D.独立发展又自成体系
2.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这体现在:农业的产生和定居生活的开始;城市的出现与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化;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等方面。这表明苏美尔文明( )
A.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B.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C.体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具有鲜明的原生性
3.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
A.王权的衰落 B.对自然的崇拜 C.文字的发展 D.对科学的探索
4.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中,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中国都能成为一个统一和集权的君主制国家,面积不大的古希腊地区却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邦制道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A.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B.政治需要和主导力量
C.外部环境和文明交流 D.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
5.释迦牟尼指出,知万物“缘起”并不容易,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这样的智慧可以洞悉万物的缘起寂仄,因而大乘佛法开始主张不拘泥于缘起的修行方法,以适合大众修行。在大乘佛法的的经典《般若经》中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愿、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这一思想在印度的流行( )
A.冲击了传统种姓制度 B.促进了科技文化发展
C.推动了商业贸易繁荣 D.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
6.中世纪的西欧自由农处于多股领主势力的倾轧绞杀中,不得不投靠某一领主。其条件是交出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再以佃农身份将土地租回耕种,并交付地租,履行义务。这反映出当时( )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封臣对封君有经济义务
C.农奴的经济负担重 D.封建制度助推庄园发展
7.14世纪以后的中世纪西欧农村,以往农民向领主缴纳的人头税改成了直接税,须上缴给国王。1439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发布国王令,规定除了贵族所属领地的年贡及征集军队之需,贵族不得征收人头税等税项。这些变化旨在( )
A.打击割据势力 B.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C.加强中央集权 D.增强国家实力对抗教皇
8.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 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
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9.大化改新百余年后,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这反映出( )
A.土地买卖之风盛行 B.庄园经济开始形成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幕府统治趋于瓦解
10.阿拉伯帝国成立之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指出:“知识好比阿拉伯人失掉的骆驼,无论在哪里发现,都要把它牵回来。”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也强调:“你们应当自摇篮学到坟墓。”这( )
A.维系着帝国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B.成为阿拉伯多元文化的精神动力
C.满足了帝国辽阔版图的人才需求 D.为近代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借口
11.15世纪末,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源是( )
A.传统商路受阻 B.商品经济发展
C.香料贸易需求 D.宗教热情高涨
12.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辣椒传入中国,迅速在西南地区广泛种植,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与此同时,中国的茶叶被带到欧洲,改变了欧洲人的饮品习惯,茶文化也在当地逐渐兴起。这主要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 )
A.颠覆了传统饮食结构 B.促使贸易格局大调整
C.带动了文化交流融合 D.引发了农业技术变革
13.有学者指出,16世纪中期,贸易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由于贵金属大量流向东方,铸币时减少货币金银含量、增加面值便成为应急之策、人们不仅把贬值的货币当作足值的货币来使用,汇票、信贷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流行。该学者意在强调
A.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 B.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条件渐趋成熟
C.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 D.商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4.新航路开辟之后,屠杀与病毒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世界人口却在增长。世界人口在1500年约4.25亿,到1600年前后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是( )
A.各大洲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 B.农作物在新旧大陆间的交流
C.工业革命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D.近代生命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15.哥伦布初次踏上西印度群岛就用暴力捕捉了几个印第安人,以获得岛上情报;第二次航美期间,海地印第安人苦于殖民主义者无穷的需索和侵杀、揭竿而起准备反抗时,哥伦布立即实行野蛮镇压,还把战争中俘获的印第安人变为奴隶,并将其中500名运往欧洲。这反映了哥伦布当时( )
A.以掠夺黑人奴隶为其目的
B.垄断了欧洲与美洲的商贸通道
C探险活动伴随着殖民侵略
D.意在建立全球性商品贸易市场
二、材料题(共43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打破了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经商的时间限制也被取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工商业者成为城市中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城市的文化也受到冲击,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改变,追求实际、逐利求富的价值观逐渐形成,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商人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休闲娱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娱乐场所呈现出兴盛的趋势。北宋中期,瓦子已相当盛行,汴京城内有50多家瓦子,茶坊也遍布城中,这为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提供了场所。
-摘编自况鹏《宋代商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新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
-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城市相比,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并分析其对西欧历史演进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示意玉米在世界的传播路线。
材料二据载,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玉米种植在咸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歌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其影响如同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旅行家贝尔所说的那样,“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玉米在世界传播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三、论述题(共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将人类政治演化划分为四个时代,如下表所示:
时代类型 时间
王政时代 公元前3500公元19世纪
封建时代 公元7、8-17世纪
立宪时代 公元13-19世纪
民主时代 公元19世纪-至今
-据包刚升《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材料观点提出看法,可以赞同、修正或反对,并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B
2.D
3.B
4.D
5.A
6.D
7.C
8.D
9.C
10.B
11.B
12.C
13.C
14.B
15.C
二、材料题
16.(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17.(1)相同点:兴起都缘于工商业的发展;都形成了市民阶层;市民的思想意识都有较大变化;世俗文化均得到发展。
(2)新特征: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支持王权,反对封建割据;市民参与政治;打破了教育垄断,世俗教育产生。
影响: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强化王权;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18.(1)特点: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沿新航路传播。
(2)影响: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种植结构;缓解了欧洲的粮食困难;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三、论述题
19. 示例一
观点:赞同人类政治演化可分为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
论述:王权时代,公元前 3500 年左右起,西亚、埃及等地建立起王权国家。封建时代,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建立封建制度,同时期拜占庭、俄罗斯等地也进入封建时代。立宪时代,13 世纪英国《大宪章》限制王权,17 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建立,美国等国也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体。民主时代,19 世纪以来,英国改革扩大民主范围,美国南北战争后黑人获得政治权利。综上,这一顺序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走向。
示例二
观点:立宪时代应改为 “13 世纪至当代社会”。
论述:13 世纪英国《大宪章》是宪法类文件起源,17 世纪英国《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等国也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颁布宪法。19 世纪资本主义全球扩展,相关国家宪法体制持续发展,苏联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宪法确立和完善政治制度。所以,立宪时代应从 13 世纪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