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天立学校高2024级2024-2025学年度上期
高2024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7世纪初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一些用品,如纺织布、铁壶、铁斧、鱼钩、锄头和枪支等,很快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印第安人对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和铜制品尤其喜欢,这些东西用在他们的宗教仪式和庆典中。这反映出当时( )
A.美洲社会向近代转型尤为缓慢 B.物品交流影响人们生活方式
C.美洲宗教信仰和习俗发生变化 D.欧洲与美洲文化在碰撞中趋同
2.欧洲探险家和旅行者到达美洲之初,将烟草视为野蛮的象征。但随着烟草在欧洲的传播,烟草在17-18世纪的西欧逐渐成为一种社交产品和文化产品。这反映了( )
A.烟草的功效得到开发与利用 B.跨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C.西欧社会整体呈现腐化趋向 D.欧洲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传教士来到非洲,他们经常教学生如何建造较好的房屋,如何改进自己的农业方法,如何遵守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基本原理,向学生传授欧洲语言,改变了非洲的书面形式,从而为非洲本土文学打下基础。这一现象反映( )
A.殖民政府依靠传教士实施统治 B.文化扩张是殖民扩张的有机组成
C.非洲文明由此实现了全面改造 D.传教士是非洲社会转型主要推力
4.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602年,荷兰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1694年,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17世纪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这反映了( )
A.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
C.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D.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
5.在十四、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相继发现了罗马市民作家塞内加、普劳图斯、泰伦斯的剧本。这些古罗马戏剧被译成意大利语并搬上舞台,使新时代的人们大开眼界,于是仿作四起,使得意大利戏剧繁荣起来。这反映出当时( )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意大利人喜爱戏剧
C.人文主义得到传播 D.百姓追求娱乐休闲
6.18世纪,部分启蒙思想家把美洲、大洋洲的原住民设计为“高尚的蒙昧人”形象。如卢梭认为“蒙昧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的人只知道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之中”,伏尔泰笔下的“天真汉像空气一样生来自由”。这一形象设计旨在( )
A批判殖民侵略,弘扬自由博爱 B.反对封建专制,建构理性世界
C.揭露迷信愚昧,倡导天赋人权 D.讽刺教会权威,推崇世俗生活
7.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说”,认为“谁将得到拯救,谁将被遗弃,取决于上帝预先的挑选。这是秘而不宣的,并且不以人的善恶功罪为转移。个人只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是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也就是死后灵魂可以得救的可靠证明”。这一主张( )
A.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弱化了西欧民众对上帝的信仰
C.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束缚 D.适应了新价值体系建立的需要
8.巴黎公社存在的72天内,连续推出了398件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公告,但真正得到实施的其实是“政教分离”“妇女权利”“免除围城期间房租”“对国民自卫队烈士家属的抚恤”“废除官员高薪制”等社会层面的政策。这体现出巴黎公社
A.推行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 B.鼓励全体妇女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C.无产阶级专政尝试的失败 D.治理巴黎的理想与实践存在差异
9.如图是1831年英国的一幅漫画,画面左侧的人正高举着写有“改革”的斧头,砍向写着“衰败的选邑制度”的树干,而右侧的人则极力地护佑住这棵即将倾倒的树干。由此可知( )
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合法席位 B.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完成
C.议会改革的呼声得到广泛支持 D.君主立宪制需进一步完善
10.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
A“孤立主义”原则 B.《人民宪章》原则
C.“自由放任”原则 D.“制约与平衡”原则
11.13世纪以来,英国在长期不断的政治改革下,于17世纪末率先建立了现代民主制度;而法国则从18世纪末大革命起,历经数次革命和复辟,在19世纪末确立民主共和体制,其历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为世间所罕见。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建国路径的差异 B.资产阶级力量的差异
C.指导思想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2.18-19世纪中期,英国妇女状况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各郡女孩子离家年龄逐渐降低,1700年是17岁,1855-1860年是14.9岁,她们在16-25岁期间竟然能够为自己积聚价值不菲的嫁妆。此外,到1866年还有1500名中产阶级妇女签名请愿,要求妇女选举权。这种状况( )
A.源于技术和产业的革命 B.使妇女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力
C.影响产生早期启蒙思想 D.体现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3.如图反映的是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垄断神权,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指出“因信称义”,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并为信徒打开了另一扇“直通上帝之门”。马丁·路德的这些做法在当时()
A.有利于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对天主教会的信仰
C.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 D.推动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14.如图是1750~1851年英国专利授予量示意图。由此可以推知英国
A.工业革命促进专利制度诞生 B.英国垄断近代自然科学成就
C.科学理论和新技术紧密结合 D.知识产权保护适应经济发展
15.19世纪中后期,酗酒之风在英国日益滋长。“1872年售酒法”规定,严格限制酒馆的营业时间,对于无照经营、酒水掺假、向未满16岁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罚款乃至没收营业执照的处罚。这反映了
A.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B.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售酒法的颁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为 D.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6.下表为19世纪上半叶英国平均预期寿命统计(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曼彻斯特(城市) 拉特兰郡(农村)
职业阶层、乡绅及其家庭 38 52
手艺人及其家庭(拉特兰郡包括农场主等) 20 41
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 17 38
A.工业化的消极影响严重 B.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
C.城乡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D.政治民主化任重道远
第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他还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并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且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较晚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卢梭等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毫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其态度转变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财富空间的转移是近代社会的一大特征,那么15世纪以来欧洲地中海世界的衰落与大西洋的崛起则是最好的例证。为什么会是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呢?其原因的分析离不开整个世界图景的构建,中国的经济主导地位是这一图景的主题。但如果把这作为一种表象是可以的,的确是白银的崛起改变了欧洲面貌。据统计:由于白银,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该世纪初上涨了4.2倍。此后,法国的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上涨2.6倍,荷兰为3倍。与此同时,“上帝的人”所塑造的金银财富观念也一同发酵。这正预备了欧洲投机分子历史地位的到来。
材料二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651年 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此后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
1690、 1693年 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开启了关税壁垒不断增高的进程,多数进口商品关税从5%增加到20%-25%。
1815年 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
1839年 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
1841年 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皮尔出任首相,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
1846年 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公开宣布“所有民族之间的贸易必须享受完全的自由”。
1849年 废除《航海条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1852年 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并确立了自由贸易原则。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经济重心空间变迁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印度工业衰退。
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05-1849年:默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并提倡工业化。
1831-1848年: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835-1918年:美国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在世。
1839年:英国迫使埃及终止对棉花工业的保护。
1853年7月8日;佩里驶入东京湾。
19世纪中叶:着重军事技术的日本工业化。
1860年:农民革命控制大片中国领土;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
1871年: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巴黎公社革命。
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
1877-1900年:日本对外贸易额增长10倍。
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钢产量两倍于英国。
1895年:日本在争夺朝鲜控制权的战争中打败中国。
一摘编自[美]非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上述材料是19世纪世界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归纳不少于两个阶段特征。示例“科技快速发展的世纪”,考生归纳的阶段特征不能与示例重复;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雅安神州天立高级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C
5.C
6.B
7.D
8.D
9.D
10.D
11.D
12.A
13.C
14.D
15.A
16.A
二、非选择题
17.(1)同:①主张人性解放;②主张发展商品经济;③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异:①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构建资产阶级国家蓝图。②中国启蒙思想家仍是儒学体系内的批评,未能促进社会转型,而西方启蒙思想则宣告近代社会(或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2)原因:①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②启蒙思想家们的理论建设要求;③中国文化自身的吸引力。
(3)态度:①伏尔泰尊崇儒学,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②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
原因:①反封建专制的需要;②中西方交流加深;③中国发展落后于欧洲;④欧洲中心论的兴起;⑤欧洲科学的迅猛发展和进步观念的普及等。
18.(1)趋势:经济重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或逐渐北移)。
原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②新航路开辟;③价格革命,白银的大量开采与流动;④商业革命,东西方丝银贸易的推动;⑤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对人们财富观念的塑造。
(2)重大变化:由贸易保护政策转变为自由贸易政策。
原因: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商品流通,不利于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急需发展对外贸易以扩大市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和推动。
19. 示例 1:殖民统治的世纪。19 世纪,西方列强为寻找市场加紧海外殖民扩张,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将印度变成殖民地,美国夺取菲律宾,几乎瓜分非洲。这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给殖民地人民带来苦难。
示例 2:工业化的世纪。19 世纪,工业革命开展,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内燃机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发展,加速世界工业化进程。
示例 3: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纪。19 世纪,工业革命暴露资本主义弊病,工人阶级开展斗争,如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同时,空想社会主义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巴黎公社爆发,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其他:剧烈变革和动荡的世纪;改革和革命的世纪;殖民与反殖民的世纪等(需史论结合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