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31 17:1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季度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直接得益于0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2.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3.《汉谟拉比法典》第78条规定:“倘居住房屋之自由民以全年之租金交与房主,而房主于未满期前令房客迁出,则房主......应丧失房客与彼之银。”此规定()
A.打击了贸易欺诈行为 B.维护了奴隶主利益
C.体现了租赁契约精神D.确保了市场秩序稳定
4.下面的叙述与图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①处诞生了佛教
B.②处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③处为统治者修建外形形似汉字“金”字的陵墓
D.④处诞生了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的历史人物
5.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文明的建树者,反抗一切过去偏狭的、自满的事物,敢于蔑视与人类为敌的神界律条,敢于否定最高主神宙斯的权威,坚定地、毫无条件地站在人的一边,把天火盗到人间,使人类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普罗米修斯神的出现体现了希腊人
A.参政热情的高涨
B.崇尚和谐的社会秩序
C.自我意识的觉醒
D.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6.与研究西方文明的传统观点不同,德国古史学家迈耶和英国历史学家伯里都认为,应该把地中海地区视为一个整体,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这一观点反映了()
A.区域文明的传播与扩展 B.西方文明产生于古代希腊和罗马
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起源D.临近大河是文明诞生的必要条件
7.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世界性帝国,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该国达到了鼎盛;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税收体系。据此推断该国是()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波斯帝国 D.阿拉伯帝国
8.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后,不顾路途艰险,跋涉到埃及西部沙漠中的绿洲,拜谒埃及传统信仰,并为当地的守护神建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亚历山大意在()
A.传播古希腊文化 B.消弭埃及与巴比伦之间的矛盾
C.培育臣民的认同感D.恢复当地的神权政治形态
9.奥古斯都在公元9年推出了《帕披乌斯·波派乌斯法》,其中规定:“被释奴如只有一个孩子,那么其庇护人可以继承其一半的财产;如果有两个孩子,庇护人可以继承其三分之一的财产;被释奴如果有三个孩子,就能让庇护人无权继承其财产。”这些规定表明()
A政府借助立法手段鼓励生育 B.罗马共和国维护民众权利
C.个人私有财产受到有效保护D.罗马帝国奴隶制走向瓦解
10.公元前90年,罗马通过《尤里乌斯法》,向所有迄今仍忠于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和拉丁殖民地以及罗马军队服役的同盟者授予罗马公民权。这一法案的贯彻执行()
A.扩大了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B.导致了罗马共和国的覆灭
C.提升了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D.解决了罗马内部民族矛盾
11.阿富汗一处公元1世纪的遗址中墓主的装饰品有骑海豚少年金领别针、半裸的女神阿洛狄忒垂饰、雕着女神像用希腊语刻着雅典娜名字的戒指、印度制造的象牙梳、罗马提比略皇帝金币、刻着汉字的中国铜镜。这些出土物反映出当时()
A.汉朝与罗马建立了直接联系 B.希腊文化成为中亚文化主流
C.罗马帝国内部经济联系加强D.中亚是东西文明连接地带
12.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
①封君封臣制度②君主专制制度③庄园制④幕府统治⑤农奴制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
13.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日耳曼人的入侵下灭亡,帝国的大批土地、城市、建筑、文物被毁。基督教教会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并与“蛮族”社会相结合,基本上保留着帝国以来教会所具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因此()
A.西欧社会逐渐进入“黑暗时代” B.基督教会成为蛮族社会的支配者
C.欧洲人成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D.教会对罗马文化传承起特殊作用
14.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权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波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5.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帝国7-8世纪的转型,源于固守古罗马帝国传统导致多个领域出现困境。《罗马民法大全》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是“最后一位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恢复罗马帝国战略计划的一部分,是彰显罗马帝国和皇帝威权的宣言。据此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A.体现转型过程中统治者的应对策略 B.对欧洲的法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C.彰显基督教文化对拜占庭帝国影响D.旨在对原有罗马法体系继承与完善
伊凡四世时期,建立了按部门进行管理的专门机构-衙门,还设立了一些专门管理某些地缘的衙门。地方等级自治机构应当服从衙门的领导和监督。这说明,当时俄罗斯()
A.建立了统一国家 B.消除了地方割据
C.强化了中央集权D.打击了贵族势力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
A.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
B.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C.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
18.阿拉伯文学中某民间故事集汲取了古代印度、波斯、埃及、中国、阿拉伯等地民间文学的精华,收集了神话传说、宫廷逸事、童话寓言等形形色色的故事,被誉为“世界最大奇书”。该作品为()
A.《摩诃婆罗多》 B.《古兰经》
C.《一千零一夜》 D.《罗摩衍那》
19.有学者认为在葡萄牙、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时候,奥斯曼帝国还没有扩张到阻断东西方传统商路的程度。但也有学者指出,奥斯曼帝国自1299年建立以来,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扩张,的确会对传统东西方之间的陆路商贸路线构成威胁。材料表明()
A.历史的真相因为久远难以查明 B.历史结论必须得到考古证实
C.新航路开辟与奥斯曼帝国无关D.历史解释应进行多角度分析
20.古代的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被定为国教,但在13世纪后相当长时间里伊斯兰教也是印度的国教。这是因为()
A.伊斯兰教的影响超过了佛教 B.突厥人占领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C.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实力弱D.穆斯林已经占印度人口的大半
21.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民主政治B.实行幕府统治
C.进行大化改新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22.1857年,美国总统给日本的外交信函以“日本皇帝陛下”开头,美国驻日领事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A.幕府权力日趋式微 B.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C外交政策转向亲美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渐瓦解
23.唐朝时,新罗国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是一个稳定且组织完善的王朝,它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唐朝文化()
A.被新罗加以全面复制 B.深刻影响了朝鲜发展
C.取代了新罗本土文化 D.推动了朝鲜社会转型
下图是一幅诞生于14世纪地中海世界的精美地图,描绘了当时的一位国王,他曾带领一支庞大的骆驼商队穿越撒哈拉沙漠前往麦加朝圣,身着长袍,皮肤黯黑,头戴金冠,左手执权杖,右手托举一枚金球。该图所绘的国家()
A.建造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 B.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
C.创造并发明了“浮动园地”D.将基督教尊奉为国教
25.15世纪末,墨西哥中、南部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特诺奇蒂特兰城成为这一大帝国的政治中心。该帝国()
A.发明了“浮动园地” B.地方实行行省制。
C.采用了20进制 D.经济基础是商业
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B.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C.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27.13世纪末14世纪初,《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风靡一时,书中描述:“中国都城中,皇宫的宫墙、天花板、墙壁涂满了黄金和白银,皇帝甚至用金砖盖宫殿,用厚厚的黄金铺地板,连窗户上都镶嵌着钻石和珠宝。”这些描述及传播()
A.真实反映了东西方经济差距 B.增强了冒险家传播宗教的热情
C.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动因D.开启了东西方建立联系的时代
28.至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英、荷等国的商品;甚至其运往美洲的产品也多来自英、荷等国,西班牙也被称为“漏斗国家”;与此同时,西班牙黄金流入欧洲其他地区,促进英国、荷兰等国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 B.价格革命助推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转型
C.西班牙错失了资本原始积累机遇D.经济发展道路选择影响国家前途命运
29.400年前的奴隶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页,整个非洲在这段灾难深重的历史中损失成千上万的人口。奴隶贸易客观上也引起了沿海和近海地区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在这些地区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因素,新的城镇和经济中心开始兴起,货币被广泛采用,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等。这说明奴隶贸易()
A.进步性是主要的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影响具有双重性D.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30.古代美洲地区与亚欧大陆长期隔离,但印第安文明享誉中外,其中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为代表,但是到了16世纪,三大印第安文明相继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共同原因是
A.内部人民起义 B.殖民者入侵
C.内乱分裂D.政治腐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都表现出向外扩展的趋势,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从居鲁士立国开始,通过对外扩张,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不仅有自身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在帝国东部,征服印度的犍陀罗,获得了东方民族的信息。在帝国西部,征服吕底亚,与希腊人有了接触,他们的工匠吸收了吕底亚的艺术特色,商人学会了铸造钱币。公元前4世纪晚期,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摘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帝国前期,意大利和行省的手工业也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西部,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贸易。东部的希腊和埃及商人则驶出红海,经阿拉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以金银换取东方的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人开始利用季节风远航印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和印度等外来文化构成。阿拉伯文化在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领域都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亚洲、非洲、欧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共同因素。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相似之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32.15-20世纪人类历史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葡萄牙王室倡议和鼓励到大西洋探险已经有些时候了,葡萄牙的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做了许多工作,为葡萄牙的航海事业铺平了道路。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他们过去长期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之下,历时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把他们反对伊斯兰教的感情与虔信基督教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弘扬基督教的信念更加强烈而坚定。......根据1494年的一项条约,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对地球进行了瓜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等材料二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洲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美洲许多农产品是欧亚非诸国人民从未见过的。......由于美洲及新航路的发现,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地球的依据。任写两国中的一位航海家及其航海发现。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当时西欧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概述其对欧洲的影响。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改编自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材料,围绕“文明交流”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古代、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4—2025学年度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D
  2.C
  3.C
  4.B
  5.C
  6.A
  7.C
  8.C
  9.A
  10.A
  11.D
  12.B
  13.D
  14.D
  15.A
  16.C
  17.D
  18.C
  19.D
  20.B
  21.C
  22.B
  23.B
  24.B
  25.A
  26.B
  27.C
  28.D
  29.C
  30.B
  二、材料题
  31.(1)共同因素:农耕文明的物质保障;古代文明的扩展;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繁荣的文化;武力扩张。
  (2)相似之处: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工商业发达;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活跃;都是世界性宗教的起源地;都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3)贡献:促进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
  32.(1)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两国王室的支持(建立高效行政机器);丰富的航海经验;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2)依据:教皇子午线。
  航海发现: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3)新变化:贸易的范围扩大(市场的扩大);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商品流通的品种增多或商品流通的数量增多);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贸易中心转移或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的形成)。
  影响:加速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三、论述题
  示例 1:
  论题: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阐释: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推动欧洲思想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利于欧洲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传播,丰富饮食、促进人口增长。总之,世界文明多元,交流方式和内容丰富,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示例 2:
  论题:文明的多层次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阐述:制度交流上,古代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完善自身统治制度;文化交流方面,亚历山大帝国扩张促进希腊文化与其他文化融合,形成 “希腊化世界”;经济交流上,新航路开辟使美洲高产作物传播,促进人口增长。总之,多方面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