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第七单元第3课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第七单元第3课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3 13: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第七单元
第3课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941年1月9日刘少奇收到了陷于重围中的新四军军部发来的告急电报:“我江南部队遵令北移受阻,战况激烈……”。这里所说的阻力来源于( )。
A.日军 B.国民党军队 C.项英的错误指挥 D.中国共产党战略的失误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时间和电报内容可知,当时发生了皖南事变,这是国民党一手制造的,故选B。
点评:考查皖南事变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是( )
A.防共限共、特务统治、经济垄断 B.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C.一党专政、经济垄断、保甲制度 D.防共限共、经济垄断、新闻检查
答案:B
解析:
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强化保甲制度,与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互相结合,成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故选B。
点评:考查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
3、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表现包括( )
①一党专政 ②特务统治 ③“文化围剿”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训政”开始后,国民党逐步建立起一党专政的统治,1932年前后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此外,还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围剿”。故选A。
点评:考查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表现
4、1939年国民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但又一再强调:“党政机关避免直接出面,尤其避免党派斗争之痕迹。”这表明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特点是( )
A.用阴谋手段打击共产党 B.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C.借民众力量,限制共产党发展 D.既要反共,又要避免舆论谴责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共是由国民党的阶级立场决定的,但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反共又会影响到抗战的大局。D项只是表面现象,实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牵制了大量日伪军,国民党还想继续利用。故选B项。
点评:考查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特点
5、陕甘宁边区建立“三三制”政权以后,毛泽东曾经题词:“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在这里“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主要是指“三三制”政权的建立真正落实了( )。
A.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的民权主义
B.彻底实现人民权利的民权主义
C.给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与团体自由和权利的民权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答案:C
解析:
分析:结合抗战时期的革命任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三三制”政权的构成,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对应分析,显然C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三三制”政权
6、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立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其名称多带有“民主”二字,这突出地反映了民主党派不满国民党政府的( )
A.封建专制 B.军事独裁 C.一党专政 D.投降卖国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国民党当局实行专政独裁统治,民主党派的名称带有“民主”二字反映了对国民政府一党专政的不满。故选C。
点评:考查民主党派的建立
7、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表明国民党( )
A.准备投降日本 B.企图消灭共产党
C.亲日派开始掌权 D.企图削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辨析能力。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企图消灭新四军的军事行动。蒋介石集团是亲英美派;当时只是对日本妥协,不是投降;新四军并不代表共产党全部;故选 D。
点评:考查皖南事变
8、下图是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全体参议员合影,其中前排左三为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结合相关背景,对该幅图片的正确解读有( )。
①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属于“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②党外人士受到了欢迎和重视 ③民主选举带有普遍性 ④图片反映的历史情景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①结合历史背景判断,②可从题干李鼎铭的身份得出结论,③从图片信息中得不出结论,④考查抗日民主政权的意义,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考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
9、“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是在中共哪次会议上通过的路线( )
A.中共“七大”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六大” D.国民党“五大”
答案: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这是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故选A。
点评:考查中共“七大”
10、下列关于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年满十八岁,任何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参议员对边区政府负责,有权监督政府
C.“三三制”政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D.“三三制”原则指政府中的人员分配按中共党员、非党的左派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不需要选举
答案:C
解析:
分析:A项,只有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才有此权利;B项,参议员对人民负责,人民有监督权;D项应是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实行“三三制”原则。故选C。
点评:考查延安民主政治建设
11、1945年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路线( )。
①指明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②确定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 ③指明了实现这条路线的根本保证 ④确立了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抗战胜利前夕,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即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实现这一政治目标的途径在于壮大人民的力量,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考查中共“七大”的政治路线
12、中共“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其重要性体现在( )
A.召开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B.回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C.维护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D.指明了中国的光明前途
答案:D
解析:
分析:中共“七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故选D项。点评:考查中共“七大”的重要性
1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
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学生对“三三制”原则的理解。抗日民主政权的组成人员实行“三三制”原则,规定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1/3的名额,故A项符合题意;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行党外合作的方式,接受国民政府的间接领导,在根据地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故排除B、C、D三项。故选A。
点评:考查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原则
14、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关中共在民主选举上提出的“三三制”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
B.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包括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分子和国民党
C.“三三制”政权充分保障了中国共产党的广泛民主权利
D.是由中共领导并与其他抗日党派真诚合作的民主制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三三制”原则是指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党外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党外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因此B项错误;该原则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首先提出,A项错误;“三三制”政权保障的不只是中国共产党的广泛民主权利,C项错误。故选D。
点评:考查“三三制”原则
15、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堪称中国历史上民主选举的典范。下列现象不符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活动的是( )
A.制定了“普遍、直接、平等”的选举原则
B.“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革命”
C.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
D.“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A、B、C三项均符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的有关原则或主张,而D项是当时毛泽东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批判。
点评:考查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活动
16、“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朱自清语)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要和平、争民主的愿望。故选B。
点评:考查胜利到来后人们“要和平,争民主”
17、蒋介石集团在国民党“六大”上表现出“还政于民”的姿态,污蔑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下列议题不符合国民党“六大”的是( )
A.坚持一党专政 B.拒绝建立联合政府
C.加紧反共、准备内战 D.打败日本侵略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国民党“六大”是一次反共反人民的会议,A、B、C三项均是会议议题,只有D项不是。故选D。
点评:考查国民党“六大”
18、在1945年5月的国民党“六大”上,蒋介石指出“假借民主名义,僭窃民权,便利私图,陷国事于紊乱无法的状态”,他攻击的是( )
A.民主党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B.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C.伪中华民国政权出卖民族利益的行为
D.美国等西方国家调和国共关系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分析:国民党“六大”的主要议题是继续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的问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坚决反对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故选B。
点评:考查国民党“六大”
19、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蒋介石一再强调:“制裁共产党活动,应尽量用民众力量,党政机关要避免直接出面,尤其避免党派斗争之痕迹。”它表明国民政府对共产党政策的特点是( )
A.用阴谋手段打击共产党 B.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C.借民众力量限制共产党 D.既要反共又要避免舆论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时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联系蒋介石的矛盾心理,排除A、C,比较B、D项,B项包含D项,故选B。
点评:考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20、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主要是为了
A.与国民党进行决裂 B.巩固并扩大民族统一战线
C.打击国民党顽固势力的进攻 D.消耗国民党顽固派的力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辩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所作出的决定和措施都是根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制定的,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的主要任务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共只所以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国民党继续抗日,从而获得正确认识的能力故选B。
点评: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四大自由”:“在我们力图保持安宁的战后的日子里,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的世界。第一是言论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二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奉上帝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可以使每个国家保证其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时期生活的经济谅解——遍及世界各地。第四是不虞恐惧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并使之如此全面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国家都不会出于能对别国采取有形侵略行为的地位——遍及世界各地。”
——《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请完成:
(1)指出罗斯福强调“不虞匮乏的自由”和“不虞恐惧的自由”的时代背景。
答案: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世界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侵略。
(2)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答案:历史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国共重庆谈判。
意义:有利于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取得国际支持;有利于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和平建国的目标。
解析:
分析:第(1)问在解答时要注意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当时正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阶段,然后据此解答;第(2)问,首先从时间上来判断毛泽东所说的发生在抗战胜利以后,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以前,正是发生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围绕着材料的中心,结合时间进行答案的组织。
点评:考查抗日战争胜利前国共两党的较量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及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2)日本侵略,大敌当前,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中国社会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国事是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包办
解析:
分析:解答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时,只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列出即可;分析其原因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
点评:考查“三三制”民主原则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相信这次军事最高当局处理这事变,一定比我们更痛心、更惋惜。其心理与诸葛孔明挥泪斩马谡,正复相同。新四军擅自行动,是反抗军令,破坏军纪的重大问题……这不但与政治问题无关,而且与其他部队也风马牛不相及,责任完全在叶挺、项英几个人身上。
——《中央日报》社论(1941年1月18日)
材料二 兹特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着陈代军长等悉心整饬该军,团结内部,协和军民,实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
——延安中共中央
军事委员会命令(1941年1月20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对皖南事变的定性及理由,在皖南事变的处理上,国民党是如何设限的?
答案:定性:是军令军纪问题。理由:新四军违抗北上命令,擅自向南移动。
设限:不涉及共产党,这是一条政治设限;不涉及八路军,这是一条军事设限。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共产党在处理皖南事变上是如何体现“既要独立,又要合作”的原则的。
答案:要独立:重建新四军。
要合作:重建军队的名称和序列仍隶属国民革命军;仍然奉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当时国民党、共产党相互传递了怎样的相同信号?
答案:双方均摆出强硬的对抗姿态;双方都限制了对抗的范围,不放弃国共合作。
解析:
分析:第(1)题注意材料出处,从而明确国民党方面的立场;第(2)题要从材料中找出共产党既要独立,又要合作的内容归纳即可;第(3)题需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态度归纳两者的相似之处,同时还要注意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双方最终还是维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点评:考查皖南事变
24、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颁布《苏维埃暂行选举法》、《选举细则》等法律文件,在革命根据地范围内开展民主选举,实行苏维埃代表制。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利,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材料二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比较普遍的农村选举方式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红绿票法属于票选法的一种,具体施行是这样的:发给投票人额定的红绿票,而让候选人坐在台前,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一个票箱,红票意味着同意,绿票意味着反对,投票人对每个候选人只能投一种颜色的票。豆选法是根据地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其法以豆粒(什么豆子都可以,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等)作为选票,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额数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鱼贯而过,认为信得过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当选。
——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
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回归》
材料三 一组抗战时期根据地的选举照片
请回答: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曾规定“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那为什么又说“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利,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呢?
答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规定过,但由于辛亥革命成果被北洋军阀窃取,并没有真正实施过。因此,此次工农劳苦大众真正意义上参加的选举和被选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
答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与面广;选举方式因地制宜,花费小,具有廉洁、贴近群众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3)抗日根据地在选举组织抗日民族政权的时候采取哪一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实施有何积极意义?
答案:“三三制”原则。意义:充分保障了各抗日阶级、阶层广泛的民主权利,团结了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解析:
分析:第(1)题要联系辛亥革命的结果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政策回答。第(2)题是内涵式问题,可以从群众参与、花费、公开、公正、民主权利享受程度等角度入手分析。第(3)题第一问是再认再现式问题,联系“三三制”原则回答;第二问要根据这一政策在当时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发挥的作用回答,还要分析它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点评:考查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
25、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抗战到底在哪里?是否是日本亡了或中国亡了才算到底?必须有一说法。现在要打到日本亡了, 那不可能。……我们不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就是死亡了,恢复了就是胜利。”
—蒋介石《敌国必败与我国必胜》
材料二:国民政府军队第二期作战方针是:“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部队,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扰袭,化敌人后方为前方……同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二期作战方针
材料三:“对中国共产党是要斗争的.不要怕它……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应采取不打它,但也不迁就它。现在对它要严加管束一教训一保育一现在要溶共一不是容共。”
—蒋介石《整顿党务要点》
材料四:国民党党务报告决议,要“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决定。
答案:确定了消极抗战的方针,准备牺牲东北、热河等地。会议还采取了敌视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确定了反共的方针。
(2)这次会议对抗日战场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以史实来说明。
答案:这次会议后,国民党采取了消极抗战的态度,由此造成国民党正面战场连连失败,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
(3)这次会议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产生了什么影响?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
答案:国民党顽固派连续发动反共高潮,统一战线出现危机。1941年初,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4)综合分析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性质、作用.
答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一次反动的会议,是一次历史的倒退。以此会议为标志,蒋介石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解析:略
点评:考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