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期中古诗词鉴赏阅读与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式 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请描绘诗中所写劳动的场面。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涂。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证。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中主人公在深秋露重霜浓之时,徘徊岸边,上下求索,寻找“伊人”而不得。
B.《蒹葭》每章的开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氛围。
C.《式微》刻画了在露水中和在泥地里劳作的两个场景,目的是表现劳动者的勤劳。
D.《式微》用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
(2)《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唱,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请任选上面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3.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
B.两首诗的风格不同,前者豪放豁达,后者悲伤愁苦。
C.刘长卿在《饯别王十一南游》中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意。
D.“风烟望五津”中,一“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
【甲】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中“两相和 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甲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C.乙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D.乙诗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直接请求张九龄予以推荐援引。
5.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兴”是《诗经》的重要表现手法。请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例简要分析什么是“兴”。
7.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请赏析颔联“撼”字的表达效果。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0.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1.古人常以诗歌展现深厚友情,王强分享了下面两首展现友情的古诗。请你阅读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柴侍御①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②接武冈③,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④。
【注释】①侍御:官职名。②沅(yuán)水通波:沅水四处水路相通,沅水,又称沅江,在今湖南省西部。③武冈:地名。④两乡:诗人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析场景,定基调】
【甲】诗颔联,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友人,以此缓解友人的悲伤和孤独,显现出诗人(1) 的胸襟。
【乙】诗首句点出友人前往之地,紧接着“不觉”一词,表达出诗人虽与友人分隔两地,但依然情同一心,为全诗奠定了(2) 的感情基调。
【品手法,悟情感】
【甲】诗颈联运用(3) 的修辞手法,写出情谊深厚的朋友,即使天各一方,也如近在咫尺。【乙】诗第三句及第四句,运用奇特想象,化“远”为“近”,运用(4) 的修辞手法,使“两乡”为“一乡”。两诗共同表达了(5) (写感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参考答案
1.示例:暮色降临,天气转凉,露珠凝结在草尖上,凝结在劳动者的头发、眉毛上,他们在泥地中艰难地跋涉劳作着。
【详解】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
“式微”意思是天黑了,点明了时间。整首诗歌的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胡为乎中露”与“胡为乎泥中”描绘了人们在田间露水中、泥泞中劳作的场面。可描绘为:天色已经黑了下来,气温降低,寒气凝结为露水,沾在草叶上,也打湿了人们的衣襟。他们在泥水中艰难的劳作着,心中充满了愁苦。
2.(1)C
(2)示例一:《蒹葭》全诗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表现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意思对即可)示例二:《式微》全诗两节,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上下两节结构和语言基本一致,第二节在前一节基础上只换了“故”“泥”两个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同时通过反复吟唱,突出了主题,强化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意思对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诗词理解和赏析。
C.《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现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表达了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这里“将劳动者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述不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以此作答即可。
示例一:《式微》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上下两章结构和语言基本一致,反复吟咏“式微式微,胡不归?”提出疑问,询问百姓为何不停地在田间劳作,“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中不同的两词“中露”“泥中”,体现了百姓的早出晚归劳作的处境;“微君之故”“微君之故”中只有“故”“泥”两个字不同,但都点明了是因为君主的缘故;通过反复吟唱,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有回环往复之美,突出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示例二:《蒹葭》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主人公感情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白露为霜” 写霜花遍地,“白露未晞”写霜露未干,“白露未已”写太阳升起而露珠尚未完全消散。这既表示时间的推移,也表现出主人公焦急的心情。“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写出芦苇的不同状态,含有凄清悲凉的意味。“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从道路的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表现主人公寻求意中人的艰难。“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写地点位置的变换,表示“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及。
3.C
【导语】这两首古诗均为送别之作,但风格迥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豪放豁达为主,虽写离别却无伤感,反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深厚情谊,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则情感深沉,通过“挥手泪沾巾”“相思愁白蘋”等意象,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两首诗虽同为五言律诗,但情感表达各具特色,一者乐观,一者哀婉,展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与艺术风格。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饯别王十一南游》并非直抒胸臆。诗中作者通过 “望君烟水阔”“飞鸟没何处”“长江一帆远” 等对景物的描写,以及想象友人旅途的情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通过遥望和凝思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相思之情,而非直接抒发情感。
故选C。
4.D 17.甲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乙诗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解析】1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乙诗尾联化用典故,委婉表达请求张九龄予以推荐援引之意,并非“直接”。
故选D。
5.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情感主旨。
甲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干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是说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别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乙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为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结合“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可知,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则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的愿望,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报效国家,有一番作为。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雎鸠鸟和鸣于河洲,以鸠鸟的和谐喻指君子与淑女的匹配,“兴”就是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同时二者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导语】《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以优美笔触展现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追求。开篇以雎鸠和鸣起兴,奠定美好情感基调。中间描绘求之不得的痛苦,尽显深情执着。末章畅想相处之乐,充满浪漫憧憬。诗歌巧用重章叠句,韵律和谐,生动诠释了纯真美好的爱情,传唱千古。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手法。
“兴”是《诗经》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即先从别的景物写起,以引出所咏之物,且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特点。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起兴的景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雎鸠鸟在河洲上相互和鸣的画面。雎鸠鸟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爱情忠贞的象征,它们成双成对、和谐相处。引出的所咏之物:由此引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品德美好的淑女是君子理想的伴侣。这里将雎鸠鸟的和谐相处与君子和淑女之间理想的爱情关系相类比。相似特点:雎鸠鸟和鸣时的和谐状态,与君子希望与淑女建立的和谐美满的情感关系具有相似性。通过这种起兴手法,使诗歌开篇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也为后文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营造了美好的氛围,引发读者对美好爱情的联想与向往。
7.运用了比兴(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深秋的景色,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了背景。
【导语】《蒹葭》以蒹葭、白露、秋水等自然意象,构建了一幅清秋晨景图,营造出凄清朦胧的氛围。诗中“伊人”若即若离,象征了理想或追求的难以企及。通过反复吟咏和场景变化,展现了诗人执着追寻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体现了《诗经》中“兴”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深度。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这首《蒹葭》中,每章开头均细腻描绘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以及“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的深秋景象。这里,“蒹葭”(即芦苇)的茂盛状态与“白露”(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或未干的情景,不仅勾勒出一幅幅清冷而幽远的自然画面,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或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这种以自然景物起兴的手法,在《诗经》中非常常见,被称为比兴(或托物起兴)。通过描绘蒹葭和霜露,诗人不仅展现了深秋的景色,还营造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氛围。
通过“蒹葭”与“白露”这些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季节变换中的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这些描写为后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句所传达的深切思念与追寻设置了一个凄清而悠远的背景。芦苇的摇曳与霜露的清冷,既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也隐喻了主人公心中那份难以触及、若即若离的渴望与追寻。因此,这些开头段落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单纯描写,更是对全诗情感基调与意境氛围的深刻奠定。
8.①“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辅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②“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导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离别之情。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展现了壮阔的地理背景,暗示了友人远行的方向。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达了同病相怜的情感。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升华了友谊,认为真挚的情谊不受距离限制。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友人不必悲伤,展现了豁达的胸襟。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离别的感伤,又有对未来的乐观,体现了王勃豪放不羁的性格。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辅”有“护卫、保护”之意;“辅”字写出了长安与三秦的位置;将长安与广阔的三秦联系起来,表现了长安雄浑阔大的气势,意境开阔。“望”可以理解为“看得到”;“望”字将长安(京城)与蜀地联系起来,写出诗人站在长安遥望蜀地的形象;联系“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可知,“望”字暗写即将离别,开拓诗歌意境,开阔读者视野,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同时使人感到“五津”可望,既有惜别之情,又含豁达之意。
9.(1)“撼”本意为撼动,本句意思为波涛汹涌似乎要撼动岳阳城,或夸张手法“撼”字表现出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
(2)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或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心愿。
【导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绘洞庭湖磅礴壮阔之景,尽显自然伟力。后四句委婉抒情,借“羡鱼情”表露渴望出仕心愿,融景与情,既显洞庭雄浑,又含诗人求荐之切,情韵悠长。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诗句“波撼岳阳城”意为: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撼”字在这里是“撼动”的意思。此句描绘的是洞庭湖的波涛仿佛要撼动岳阳城的景象。 由此可知,“撼”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洞庭湖湖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特点,凸显出洞庭湖的浩阔激荡,让人感受到其强大的力量和宏大的气势,使诗句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为: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诗人以“垂钓者”暗指张丞相,以“羡鱼情”表明自己对“垂钓者”的羡慕。“垂钓”在这里象征着出仕为官,参与政事。由此可知,诗人借此表达了希望张丞相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得到引荐,从而能够出仕,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心愿。
10.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现了女子对恋人的强烈思念。
【导语】《子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切的思念之情。诗中“青青子衿”与“青青子佩”通过反复咏叹,强化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眷恋。结尾“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夸张手法,将短暂的时间拉长,形象地表达了相思之苦,情感真挚动人。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意为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运用夸张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写出了女主人公与恋人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深切思念。
11. 旷达 乐观豁达 对偶、夸张 反问 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1)【甲】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友人,以此缓解友人的悲伤和孤独,显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
(2)【乙】诗首句“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意为: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武冈,送你离开没有感到悲伤。这两句表达出诗人虽与友人分隔两地,但依然情同一心,为全诗奠定了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
(3)【甲】诗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此句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情调豪迈,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它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展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4)(5)【乙】诗第三句及第四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为: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又沐浴在同一轮明月下,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此句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问,反复致意,显得恳切感人,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12.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及对友人的诚恳劝慰之情。
【导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豪迈的笔调抒发了离别之情。诗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即使相隔千里,心仍相连。结尾“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则以劝慰之语,展现了豁达的胸襟,避免了传统离别诗的伤感,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雄浑气象。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诗歌结尾直接表明观点,没有借助其他事物委婉表达。在即将和友人分别于岔路口时,诗人直截了当地说“无为”,也就是“不要”像那些小儿女一样在分别时泪湿手巾。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清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在古代,离别往往意味着长时间的分离,人们常充满伤感。但诗人却认为,真正的友情不会因距离而被阻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已经传达出豁达的友情观,而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不应在离别的时刻沉浸于悲伤之中,展现出诗人超越常人的豁达、豪迈的心境。友人即将远行赴任蜀州,诗人深知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他以这样直接且坚定的话语,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人那样为离别过度悲伤,体现出对友人的关怀和真挚情谊,希望友人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分别,踏上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