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第六单元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第六单元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1.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3 13:4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选修二第六单元
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同步练习
一、选择
1、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出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试图解决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C。
点评:考查民生主义思想
2、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早期维新派笔下的孔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通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康有为把孔子尊为变法改制的祖师,以此证明维新改制的神圣性与合理性。故选C。
点评:考查《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3、下列有关维新派的民权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表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民主的向往
B.在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行性很大
C.对中国当时的社会影响不大
D.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当时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内有腐朽的清政府的黑暗专制统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想要实现民权思想,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几乎没有可行性。故选B。
点评:考查维新派的民权思想
4、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的是( )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
答案:C
解析:
分析:康有为所著的《孔子改制考》将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C项正确。
点评:考查康有为所著的《孔子改制考》
5、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联系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可判断①正确。由题干材料中的“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和“使……受到……专门的技术训练”可知③④正确。②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这也不符合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康有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建立民主共和国。故选B。
点评:考查康有为主张
6、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变法改制的先师,这说明的最实质的问题是( )
A.孔子在中国社会有很大影响
B.维新派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崇拜的偶像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D.认为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首先清楚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希望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制政体。而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其次再现史实可知康有为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思想的结合体。由此可排除B、D项。最后明确这与孔子在思想界中的至尊地位有直接关系,更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选C。
点评:考查写《孔子改制考》的实质
7、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在的政治”是满洲贵族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如果是汉人实行封建君主专制,革命派也要进行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体现了民权主义思想。故选B。
点评:考查民权主义
8、孙中山把民权主义视为“政治革命的根本”,其主旨是( )
A.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C.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D.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突出体现,民主是相对专制而言;最能体现民主思想的是建立民主共和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说明建立什么样的政权;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代议制度包含君主立宪制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
点评:考查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主旨
9、康有为是清末维新派的领袖,他最早体验到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是在()
A.日本 B.俄国 C.香港 D.澳门
答案:C
解析:
分析:康有为青年时期出游香港,在那里最早体验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故选C。
点评:考查康有为
10、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立宪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答案:B
解析:
分析:康梁的思想不仅带有明显的富国强兵目的,而且要求打破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反映了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但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并不主张实行民主共和,更反对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其政治理想。
点评:考查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
11、“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据此,孙中山强调通过一次革命完成( )
A.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 B.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C.民族革命和社会革 D.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材料可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既要解决独立和民主的问题,又要解决“民困”问题,而解决“民困”问题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而不仅仅是经济改革,故B项正确。
点评:考查孙中山的主张
12、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分析: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清政府主要是封建主义的代表。故选A。
点评:考查三民主义
13、下列关于维新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B.它在中国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
C.它是一股进步的、爱国的民主思想
D.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维新变法思想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同时它又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因此又是进步的和爱国的。故选B 。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14、梁启超虽然是康有为的助手,但他的思想比康有为更为激进,他认为设议院的必要条件是( )
①伸民权 ②定宪法 ③开学校 ④广民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梁启超把“伸民权”与“广民智”联系起来,把开学校、广民智作为设议院的必要条件。故选B 。
点评:考查梁启超的主张
15、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和历史依据,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因而被清政府毁版。故选D。
点评:考查《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被毁版的根本原因
1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答案:D
解析:
分析:梁启超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因此,他所说的“民贼政体”指的是君主专制政体。在这一政体下,君主权力极度膨胀,人民毫无民主权利可言。因此,题干中省略的两字应该是与之相对应的“民权”。故选D。
点评:考查梁启超的主张
17、以下对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三民主义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B、C、D三项就是其集中反映,A项错误,三民主义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故选A。
点评:考查三民主义评价
18、康有为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他的这种观点( )
A.完整地照搬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 B.违背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学说
C.是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D.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独创性理论
答案:C
解析:
分析:康有为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他把儒家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说分别比附和阐释西方的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强调中国当时应该由据乱世的君主专制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制,是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故选C。
点评:考查康有为的主张
19、严复的思想在清朝末年影响巨大,他的主张是(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C.实行君主立宪 D.实行社会革命
答案:C
解析:
分析: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故选C。
点评:考查严复的主张
20、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梁启超用日本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而变得强大、中国只学习西方科技而拒绝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而衰弱的道理来证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必要性。故选A。
点评:考查梁启超的主张
2、材料解析
21、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西方先进思想逐步传入中国,志士仁人求新求变,不断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点燃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之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康有为)说:“天道,后起者胜于先起也;人道,后人逸于前人也。”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进化发展的,由君主专制的“据乱世”进化到君主立宪的“生平世”,而后再进化发展到民主的“太平世”是历史的必然。根据这种进化历史观,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不合时宜,应当被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所代替。“世运既变,治道斯矣。”
材料二 梁启超指出,所谓立宪政体,就是“有限权之政体”。在这样的政体中,君有君之权,同时,这一权力是受限制的;官有官之权,权力也是有限的;民权也不例外。那么,谁来“限权”呢 在宪政国家中,宪法的权威超越一切。也就是说国家的最高裁量权在宪法,而不是君主。
材料三 孙中山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思想核心。
答案:提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主张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制度。
(2)根据材料二回答,梁启超主张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梁启超认为实行宪政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答案:君主立宪政体。条件:制定宪法和培养合格国民,“广开民智”。
(3)材料三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民主思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民主政治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答案: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答案:政治民主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仁人志士的思想探索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解析:
分析: 第(1)问,应根据康有为提出的“据乱世”“生平世”“太平世”之说及其“应当被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所代替”进行归纳与概括;第(2)问,材料二中,梁启超首先表明了观点“所谓立宪政体”即为君主立宪制;第(3)问,材料三中“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揭示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重大成果”;第(4)问,解答时应结合上述三问进行综合概括。
点评:考查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思想异同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 “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答案: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答案: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解析:
分析: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主张提高君权,以此强力推进改革,这与19世纪末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有关。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和谭嗣同都主张宪政改革,但在具体实施上存在分歧,一个主张渐进实施,一个主张激进实行。
点评:考查康有为和谭嗣同在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国者何 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 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 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答案:“病”是指奴隶性,“药”是指自由。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思想的核心。
答案:兴民权,救亡图存。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其影响
答案:方式:办学会、建学堂、创报刊、发表文章等。影响:促进了思想启蒙;激发了爱国热情;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据材料一“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的信息回答第(1)问;第(2)问据材料的作者是梁启超,再据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可知答案;第(3)问“方式”依据教材所学知识,“影响”主要谈对维新变法运动及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影响。
点评:考查梁启超思想的核心、主张及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略序》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
答案:内容:“民族革命”是反对满清贵族专制;“政治革命”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革命”是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原因:只有进行这三种革命,才能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2)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答案:借鉴: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的教训。问题:解决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既不能出现贫富不均的现象,也要杜绝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3)结合材料三说明,“斯役”“武昌革命”是材料一、二中的三种革命中的哪两种?孙中山为什么说“斯役”真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呢?其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答案:说明: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原因:革命党人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表现出了英勇的斗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了革命的发展。联系: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把三民主义的革命理论纲领与当时革命斗争实践结合起来加以认识。
解析:
分析:第(1)问在正确理解材料二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说明问题;在理解材料一的基础上分析说明原因。第(2)问在充分理解材料一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第(3)问在充分理解三民主义内涵的基础上联系黄花岗起义和辛亥武昌起义成功的史实分析问题。
点评:考查三民主义的实践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指出,所谓立宪政体,就是“有限权之政体”。在这样的政体中,君有君之权,同时,这一权力是受限制的;官有官之权,权力也是有限的;民权也不例外。那么,谁来“限权”呢?在宪政国家中,宪法的权威超越一切。也就是说国家的最高裁量权在宪法,而不是君主。
材料二 康有为说:“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远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备也。”还说:“《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
答案:君主立宪政体。
(2)据材料二回答,康有为是如何解释“三世说”的?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解释:康有为用进化论观点解释“三世说”。意义:用儒家语言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一种进化论的依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变法的阻力。
(3)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在政治上的主张。
答案:在政治上,康有为坚持渐进变革,主张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
解析:
分析:第(1)问,从材料一信息“立宪政体”可知,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第(2)问,康有为是从人类文明演化(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三世说”的;“意义”要结合其对维新变法的影响来分析。第(3)问需要在第(2)问的基础上作答,指出其政治变革的渐进性。
点评:考查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