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选修6《新闻阅读与实践》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古文运动到宋代继续发展,其间出现了唐宋八大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B.《草叶集》、《叶甫盖尼·奥涅金》、《堂·吉诃德》、《玩偶之家》的作者分别是惠特曼、普希金、塞万提斯和易卜生。
C.曹禺,原名万家宝,是我国现代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又创作了《胆剑篇》、《王昭君》等著名剧本。
D.绝句和律诗都是近体诗,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绝句每首四句,句中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律诗每首八句,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答案:D
解析:【分析】首、颔、颈、尾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2.对下列作家作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顶峰。全书共置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
B.《少年维特之烦恼》、《唐璜》、《钦差大臣》、《神秘岛》的作者分别是德国的歌德、英国的拜伦、俄国的果戈理和法国的凡尔纳。
C.在我国文学史上,两人以同一题目作文且成名篇,古代有苏洵、苏辙的《六国论》,现代有朱自清、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伏尼契《牛虻》、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分别是保尔·柯察金、亚瑟、安娜。
答案:D
解析:【分析】首、颔、颈、尾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我在一个白夜从易卜生的故乡斯凯恩乘车返回奥斯陆的时候,沿途那幽深的有野鹿出没的森林里,那起伏着绿色松涛的山谷里,到处都响着娜拉出走时的关门声。
B.文学经典是历史的回声,是审美体验的延伸,也是后代作家超越自我的精神刻度,作家只有在经典大师的竞争中,才能拓展文学的想象空间,为未来提供崭新的审美体验。
C.三峡围堰爆破使用的是世界最先进的数码雷管,每个雷管都有唯一的编号,就像我们的身份证有自己的号码一样,而且人们还能像给手机设定闹铃那样,给每个雷管单独设定起爆时间。
D.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从对外国史学的一般性介绍走向研究和判断的层面,从而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答案:D
解析:【分析】“中国史学家”“显示”“学术含量”搭配不当。应改为在“越来越显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前加“其作品”
【点评】语病分为:缺少宾语、主语,偷换主语,词语搭配不恰当,不合逻辑,语意重复或矛盾等。本题只要根据不同语病的特点加以分析即可
4.下列名句默写,不正确的项是( )
A.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氓》)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小乔出嫁了”应为“小乔初嫁了”。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
5.下列名句默写有误的项是(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B.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
C.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连”应为“兼”,原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
6.下列加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没必要 B.纵一苇之所如 纵:任凭
C.金石可镂 镂:凿通 D.穷山之高而止 穷:阻塞不通
答案:B
解析:【分析】A.不必:不一定。C.镂:雕刻。D.穷:走到尽头
【点评】对于文言实词,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结合语境理解含义,并加以归纳整理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B.始指异之
C.粪土当年万户侯 D.舞幽壑之潜蛟
答案:D
解析:【分析】ABC三项,均为意动用法;D项,使动用法。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词类活用的题,应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8.下列句子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从而师之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顺流而东也
答案:C
解析:【分析】例句“师”名词意动,以……为师;A舞、泣:动词使动;B水:名作动;C侣、友:同例句;D 东:名作动
【点评】解答此类词类活用的题,应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9.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 侣鱼虾而友麋鹿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判断与例句中的文言实词用法不同的词语,实则是要求针对每一个选项中的词语进行分析,主要是看是什么用法不同。C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
【点评】解答此类词类活用的题,应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古代散文重视语言修辞。 , 。 , 。 ,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继承包括六朝在内的以住具有生命力的书面语言,又吸收当代口语,熔铸提炼,形成适合于当时社会的流畅生动的散文语言。
①丰富了语言文字,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②韩愈强调:“惟陈言之务去”(《答李议书》)
③历代散文大师都在语言上下了很大功夫
④改造先秦以前的书面语言,又多方面吸收人民新鲜活泼的语言
⑤司马迁的《史记》把古籍中“佶屈聱牙”的文字,大胆改写得平直易解
⑥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
A. ③⑤⑥②④① B. ⑥②③⑤④① C. ②⑥③⑤①④ D. ③⑥②④①⑤
答案:B
解析:【分析】借助选项比较6个句子,就会发现⑥②两句为引用,在句段中起引出论点的作用,⑥的年代早,所以在前,③句为过渡句,⑤句印证第③句,④①为结论句。
【点评】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这样做起题来就有轻松有趣了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卒相与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为刎颈之交
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刎”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徒慕君之高义也
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慕”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 ,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策扶老以流憩
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憩”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眄”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
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鹜”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山原旷其盈视, 。(《滕王阁序》)
答案:川泽纡其骇瞩
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骇”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饮酒》)
答案:山气日夕佳|欲辨已忘言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辨”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故逐之。”(《曹刿论战》)
答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靡”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
答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蜉蝣”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陶渊明《归园田居》)
答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樊”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题为《雨后池上》,那么,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
答案: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这首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整首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关键词:水面平、明镜、垂杨舞;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2)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可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抓住关键词,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达到意想不到的妙处。
【点评】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答案: “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偷”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偷”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偷”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答题时,要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与作者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答出。(2)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词的感悟,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第一题可知,“偷”字将作者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足”“闲”也将作者对生活的现状的满足与悠闲之情表现出来。故答题时,应抓住这些关键词组织答案即可。
【点评】炼字的题目,找诗歌的“诗眼”,“诗眼”主要从两个方面讲,第一,诗歌内容围绕某个词语展开,第二,某个词语在诗歌结构中相当关键,起到统领全诗或成为诗歌前后转折的纽带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颈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而“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歌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炼字。赏析思路是:①弄清句义,选出诗眼;②回归原诗,联想描述;③点明作用,或说烘托某种意境,或说表达某种感情。由此也不难得出答案。(2)该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常规思路是:①透视意象,感悟思想内容;②找出抒情句,分析作者情感;③联系全诗,简要阐释。
【点评】炼字的题目,找诗歌的“诗眼”,“诗眼”主要从两个方面讲,第一,诗歌内容围绕某个词语展开,第二,某个词语在诗歌结构中相当关键,起到统领全诗或成为诗歌前后转折的纽带
四、语言文字运用
24.下面是“中国民政”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答案:“中国民政”的标志由双手、人像、太阳和光线组成。双手象征民政部门的奉献精神,人像象征广大人民群众,太阳象征光明和温暖,太阳两侧的十二道短线象征太阳的光芒(代表一年十二个月)
解析:【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题干给出要求“请写出中间主体网内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这里包括两问,一是“构图要素”,一是“图形寓意”。对于前者,学生应先看图形由几部分组成,是怎样的顺序,每一个部分的形状是怎样的。对于后者,应抓住题干中“中国民政”这一说明
【点评】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常考查对图形的要素和含义的准确表述。观察画面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对于标识图,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注意是否有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对于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
25.在下面一段文字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者以来,很多寺院① ,兼授僧俗生徒,寺学教授的内容除佛教知识外,还有儒经、史籍、书仪规范、诗词歌斌等。凡在寺院中接受过佛教教育的人,对于佛教的尊崇与维护都是极其虔诚的,客观上也起到了②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③ 佛教教育反过来又使得寺院藏书长久流传。
答案:①都设立过寺学 ②保护及传承寺院藏书的作用 ③寺院藏书推动了佛教教育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重点研讨横线前后的内容。第一处后面说“寺学教授的内容”,故前面应是总说“都设立过寺学”;第二处是与前面相对的,前面说“凡在寺院中接受过佛教教育的人,对于佛教的尊崇与维护都是极其虔诚的,客观上也起到了”,后面自然是“的作用”;第三处后面说“佛教教育反过来又使得寺院藏书长久流传。”前面自然是:“寺院藏书推动了佛教教育的发展”。
【点评】做这类题目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