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11 最苦与最乐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导入新课小时侯,常听爷爷说:“他们小时候,一年要能吃上一餐肉,那算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而如今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却为减肥而发愁。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感到最苦和最乐的事吗?导入新课1.理清文章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论述的
严谨和周密。(重点)2.学习课文平易近人、如话家常的语言特色。(难点)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乃
至自己的责任感。(重点)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他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讲授新课标注字音。契约 监督 揽
悲天悯人 卸qìdūlǎnmǐnxiè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阅读全文,概括出本文的内容。第一部分(1—2):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能尽责的观点。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
责任”,进一步阐述尽责才能获得快乐。讲授新课1.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这
样认为?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因为责任未尽,时刻受着良心的责备。人生最快乐的事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因为完成了责任,心地很坦然,有轻松感和成就感。讲授新课2.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
地”其目的是什么?用来比喻尽了责任后的轻松和愉快,真可谓不可言喻。讲授新课3.看第五自然段: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如
何对待?勇于负责不能逃避责任是逃避不了的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逃避,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讲授新课4.课文最后两段谈的是什么问题?与上文是什么关系?文章第4段是说“君子”毕生都在不断地担当重大责任,不断地尽到最大责任,不断地尽到最大责任,他们毕生都在享受苦乐后的真乐。第5段是说人生的责任只能通过努力去解除,而不能也不应该逃避。这两段文字是在上文阐述了“最苦”与“最乐”基础上的深入,与上文构成层进关系。同时,这两段文字之间也是层进关系。讲授新课主旨探究本文通过论述人生的最苦与最乐,提出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论点,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要像豪杰、任人志士那样,以天下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味人生的快乐。课堂小结最大的痛苦——
未能尽责最大的快乐——
尽到责任苦与乐的关系——
有苦才有乐最苦与最乐提出观点(正反对比)分析具体情况(举生活实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正反对比)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引用俗语名言)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责任是推卸不了的当堂检测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课件26张PPT。12 小小说两篇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导入新课1.了解小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
作用,品味凝练、隽永的语言。(重点)2.学习两篇小小说刻画人物的不同手法;品味小小说所塑造
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难点)3.感受平凡的人们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对社会的强烈责任
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导入新课界碑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王晓廉,生于1950年,黑龙江鸡西人,中共党员。
著有散文集《天涯月》《牧马人的晨昏》《情山恋水》,诗集《美的风情画》讲授新课标注字音。苔藓 冰凌 皑皑白雪
响嚏 篝火 驰骋
杳无人迹 鹰隼 冰屑雪粒xiǎnlíngáitìgōuchěngyǎosǔnxiè讲授新课什么是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它比短篇小说篇幅更短,少则几百字,多至千余字;情节单一,人物仅两三人左右。它一般不讲究情节的完整,而是截取生活中有特征意义的一件小事、一个片段、一个镜头、凭一个动作,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形象地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结合文意,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16):写踏查界碑的过程。第二部分(17—18):写踏查归来。讲授新课 人物:
情节:
环境:一个边防站长
界碑巡查雪域高原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一个普通的边防站长在一次界碑巡查中的一个场景讲授新课1.这是一位怎样的边防站长?不畏艰苦、热爱祖国、有强烈的责任感讲授新课2.文章的题目是《界碑》,题目有什么含义?浅层含义:
深层含义:“界碑”是指文中边防军人所巡查的十二块界碑。“界碑”也喻指像界碑一样矗立在祖国边境线上守卫祖国的边防军人。讲授新课3.细读题记中的一句话,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但愿它不是真
实的”?
“但愿”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故事的真实性。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像边防站长一样,不畏艰苦,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边防站长能早日调回内地,享受幸福的生活。讲授新课主旨探究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边防站站长在一次界碑巡查中的场景,赞颂了边防军人含辛茹苦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艰苦的环境(险恶)
站长的工作(平凡、普通)
继续荣任(心理活动)
踏查界碑(动作、神态)
晚霞中的身影(烘托主人公)界碑热爱祖国
忠于人民
任劳任怨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导入新课贾平凹小巷讲授新课贾平凹(1952— )原名:贾平娃。陕西省丹凤县人。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讲授新课结合文意,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3):写小巷和小巷中住着一群被人们久久遗忘的盲人。第二部分(4—7):写盲人成立按摩所的消息传遍整个城市,人们到小巷医好疾病,小巷出现生机。第三部分(8—18):写小巷里黑夜、白日都亮着灯,为别人照亮。讲授新课1.简要概括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巷深处一群被人遗忘的盲人,用学成的按摩术为人们治病的故事。讲授新课2.小巷有怎样的环境?找出文中体现其环境特点的词语。
体会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窄窄 ” “潮湿”“阴暗”“草漫了上来”等词,写出盲人生存条件的艰苦,暗示他们被社会遗忘。
突出他们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讲授新课3.本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哪种描写方法?语言描写4.体会这些语言描写的句子的含义。(1)过去是一样的黑暗,现在是一样的光明。盲人们过去不仅眼睛看不见,而且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没有展示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他们睁开了心灵的眼睛,去关爱别人,给人带来希望,也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讲授新课(2)“眼睛是看别人的。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看不见,
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它呢。”为什么他们
会说“灯是我们的眼”?这句话揭示了盲人们身上的一
种什么精神?
盲人们的眼睛是瞎的,心灯却是明亮的。他们点亮灯是为了让别人看见它。这句话揭示出盲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讲授新课6.文中最后一段,该如何理解?小巷的灯光是盲人们美好的心灵的体现,他们给病患带来生活的希望,鼓舞他们不断在人生道路上前进。5.关灯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盲人们学习按摩,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段对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深化了主题。讲授新课主旨探究小巷这篇小说写了一条“窄窄的小巷”的变化:由黑暗变得光明,由被人遗忘变得人来人往;实际是写住在小巷深处一群被人遗忘的盲人,用学成的按摩术为人们治病的故事。这群盲人在为他人解除病痛的同时,焕发了自己生命的光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小巷小巷与世隔绝:潮湿、阴暗、草漫巷道走进小巷的人越来越多
按摩术治疗好很多人一群一群走
小巷日日夜夜亮着灯 灯给了希望 灯是盲人的眼睛赞颂一群盲人用心灵的眼睛关爱别人,引导别人,鼓舞别人走进生活,不断前进的精神境界当堂检测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责任”。一群被社会所遗忘的盲人,却能自强不息,服务社会,体现了他们勇于承担自己对生命、对社会的责任。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又该如何?谈一谈你的感想。课件14张PPT。9 事事关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导入新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导入新课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论点,领会文章层层推进
的论述特点。(重点)2.抓住重点语段,反复诵读,领会重点语段正反阐述的论证
方法和准确、严谨的语言特色。(难点)3.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实际,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分析
问题的思维方式。(难点)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云特,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讲授新课标注字音。撰写 颇 天籁
功名利禄 颢
嫡亲 衣钵 zhuànpōlàilùhàodíbō讲授新课2.论据 3.论证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1.论点 议论文三要素: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阅读全文,概括出本文的内容。第一部分(1—2):交代对联的来历及历史渊源。
第二部分(3—6):分析对联,引出作者的观点。
第三部分(7—8):具体分析东林党人的思想传承。
第四部分(9—10):历史的评价东林党人的读书讲学,
阐述“努力读书和关心政治”应紧
密结合。论证中心,点明观点。
第五部分(11):重申论点,总结全文,勉励人们。讲授新课本文的主要观点:观点: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出得出古人“一面致力读书,一面关心政治”的结论分析东林党人“关心政治”的内涵进行评析然后阐述“读书”和“关心政治”不可偏废再从正面层层深入讲授新课结合课文,分析东林党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分析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进步性:一面致力读书,一面关心政治,强于那些只知道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局限性:东林党人仍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而且他们只知道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没有反封建的因素。启发:分析问题,可以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它的正反两个方面。讲授新课主旨探究文章从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入手,在分析上下联的意思中引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并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的观点,劝勉人们要事事关心。课堂小结事事关心引出对联,引发论题解释对联,提高读者认识评述东林遗风,指出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引出论点,点明题目深意重申论点,总结全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堂检测 请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谈谈你对“努力学习”与“关心政治”的关系的认识。 课件26张PPT。1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导入新课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学习目标导入新课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重点)
2.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难点)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
(难点)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1.字音字形。玄虚( ) 抹杀( ) 祈祷( )
省悟( ) 搽粉( ) 渺茫( )
慨叹( ) 诓骗( ) 诬蔑( )
脊梁( )xuánmǒdǎoxǐng chá miǎokǎikuāngmièjǐ2.词语解释。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上去。形容英勇
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骗别人;欺
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玄虚之至:玄虚到了极点。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讲授新课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主要是为了反驳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错误论调,鼓舞当时的民族自信心。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讲授新课议论文——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
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分类:立论文 驳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讲授新课听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讲授新课理清思路 整体探究讲授新课 树靶子 打靶子 摆论敌
论点 驳敌论点
驳敌论据
驳敌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讲授新课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讲授新课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信“地”
信“物”
信“国联”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现在:求神拜佛——自欺力—— 他信力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讲授新课文中列出对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讲授新课分析段意 品味语言讲授新课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失去自信”这个论点,由真实的存在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诵读课文1—5段,讨论探究讲授新课2.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它说明了什么?“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其危害揭露他们投降卖国的本质,触到了他们的痛处,所以……讲授新课3.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讲授新课阅读3—5自然段,思考: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怎样分析的?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他信力”“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讲授新课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找批驳的“突破口”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直接反驳2.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讲授新课品读6—8段,讨论探究1.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讲授新课阅读最后一段,思考: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课堂小结论据论点:两年前:不 久: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1—2)(3—5)敌论据论点偷换概念课堂小结间接反驳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 梁(6—8)(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点:以偏概全当堂检测同学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今天的我们还会更坚定地说:中国人从来都是有自信力的。
请以《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