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受困 破“壳”突围
——《装在套子里的人》《变形记》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变形记》、《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 2 篇文章,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别里科夫是一个封闭保守,害怕变革,极力维护旧秩序的“套中人”。格里高尔则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谨小慎微,对家庭勇于承担责任,孝顺父母,善良忠厚的小人物。但他们二人在性格上又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性格孤僻,胆小怯懦,生命中都有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套子”存在。2 篇文章内容都反映当下困境,寻求正确路径突围,展现抗争精神;2 篇文章都关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人物的象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初步阅读小说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来说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并能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是难点,需要教师通过活动设计深入挖掘文本,品味小说的独特魅力。
三、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基于“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理念,进行单元内课文的融合,整体理念一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单元主题下统整学习内容,打破不同课文间的壁垒,二是在整合过程中突出重点,紧抓小说叙事内在机理的探究。根据单元学习任务,抓住“突围”这一连接点,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篇小说进行融合,学习小说创作手法的同时,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指导现实生活。
四、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小说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探讨小说人物性格上的相似,联系现实社会,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别里科夫的自我束缚与格里高尔被迫变形后的被动困境 ;需结合情节(如别里科夫的“恋爱风波”与格里高尔家庭态度的转变),分析新旧势力冲突及社会变革的影响
如何将两篇作品的主题(如“守旧 vs. 变革”“异化与孤独”)迁移至现实,讨论当代社会中的“套子”现象(如信息茧房)或“变形”压力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我校文学社准备举办一场主题为“人与社会”的读书分享会,要求同学们踊跃推荐不同类型的阅读篇目。文学社收到同学们推荐的《变形记》《装在套子里的人》,对采用其中哪一篇犹豫不决,鉴于我班正在学习这两篇小说,特邀请我班同学提供建议。
作者
● 作者: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巨匠。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其作品大多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采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 作品: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装在套子里的人 》戏剧《樱桃园 》 《万尼亚舅舅》 《海鸥》
● 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我的叔叔于勒》),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
《装在套子里的人》人物关系
段 落 主要情节
一(1—5) 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 和生活习性,写他的“套中人”特征
二(6—37) 开端 结婚事件
发展 漫画事件 骑车事件
高潮 争吵交锋
结局 婚事失败
三(38—40) 他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 有许多。
别里科夫形象
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猥陋、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朽的势力;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他不仅是个性格典型,也是个时代典型。
华连卡姐弟形象
柯瓦连科 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他的一“推”导致了别里科夫的一“滚”。
华连卡 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她的一“笑”导致了别里科夫的一“死”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文中讽刺手法的特点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2.班级读书分享会(学生活动)
(1)举行班级读书分享会,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推荐《装在套子里的人》《变形记》两篇小说,说明推荐理由并拟一条推荐语。
守旧与恐惧桎梏人心,锐利的讽刺笔触勾勒出精彩社会画卷。
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小说家既非历史学家,又非预言家:他是存在的探究者。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2)学生分享本次分享会的感受。
(3)教师总结。
3.联系现实,反观当下
让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讨论思考:作为分享会的现场读者,面对这一类文章(变形),你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为什么
以格里高尔为主语,简要概述《变形记》节选部分的故事内容。格里高尔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常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开销。一天清晨,他变成了一只甲壳虫,仍念念不忘工作。因未搭早班火车走,公司派遣协理上门查看情况,格里高尔努力起床开门后,吓跑了协理,吓晕了母亲,后来父亲将其赶回了房间。
异化
归纳异化之表现
探究异化之原因
鉴赏异化之艺术
4.联系现实,破“壳”突围
格里高尔经历了哪些“变”与“不变”?
即使我变成虫虫也要工作
变:身体、声音、动作,家人的态度。
不变:认真工作、关心家人、责任心。
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虫形人心。
家人: 形未变心却变,人形虫心。
异化表现:生理、心理、亲情、人际关系的异化
社会原因:遭受压榨、歧视、猜疑,人情冷漠。
家庭原因:独自承担家庭沉重负担和巨额债务。
个人原因:工作艰辛,内心烦恼,没有自我,逃避。
格里高尔为何要变成甲虫,而不是其他的动物?
甲虫特点 象 征 格里高尔生存状态
①沉重而坚硬的外壳 ②大身躯、细腿 ③含糊不被理解的语言 ④行动缓慢而艰难 ⑤弱小、低等 沉重的负担,不堪重负 软弱怯懦,试图逃避 人际关系隔阂,封闭孤独 难以掌控自我命运 小人物、任人宰割
人变甲虫的外衣下是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准确描摹!
今年是卡夫卡逝世一百周年。本篇文章则反映了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为帮助焦虑的人走出困境,所以我们为大家推荐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节选)》
推荐语:
荒诞里见严肃,无奈中现真实,西方精神荒原上的一支奇异的悲歌。
联系现实
思考练笔:面对人类共同的现实的生存困境,某些正在异化的个体,我们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一类文章(变形),你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为什么?“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的统治”。
——马克思
所谓“异化”,即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异化的表现,就是人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
1.迷失自我的打工人;
2.沉迷于手机、网络等虚拟世界的人;
3.为外物奴役的缺乏理性的消费者;
4.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的人(被一个叫“畏惧”的壳子包裹)
……
巨大的生存压力让我们失去自我、迷失自我,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这种危机感、孤独感、压抑感、灾难感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扭曲而逐渐“变形”。
“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 北大教授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两篇小说的变形现象,也激发了我们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压力的深入思考。
5.总结共勉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罗曼·罗兰
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享受孤独和一个人独处的时光,不要迷失自我,让自己的内心丰富充实,做到“君子不忧不惧”,纵然社会如何冷漠无情,我们也要忠厚做人,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不让自己“异化”和“变形”。
6.作业布置
搜集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关人的异化的作品进行探究,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写一则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