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试卷
(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同于以往三次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当代智能革命是一场“三维一体”的革命——科技、产业、社会这“三维”和“人”这“一体”。智能革命既是科技革命,也是产业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将多方面重塑我们的生活形态;智能革命更是人类自身的革命,人类在革命中的“深度科技化”将与此“三维”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带来人类自身的根本性变革。
在这场革命中,人类不可避免地“涉入”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主导的“新世界”。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如生化电子人将智能感应器植入人体内,取代人的某些器官,甚至与人的神经系统进行连接;智能眼镜通过全息影像、扩增实境、语音与手势识别成为“人工智能眼”,能够替代人类眼睛的某些基本功能;“智能假肢”等也随着生物材料的发展被更广泛地应用。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正在被“智能”替代,人工智能根据现有信息对人类进行大量重复而同类型的“个性化推荐”,切断了人类对新鲜、陌生与异质世界的接口,对人类思想、认知与行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人类的意识尚属于“待解之谜”,“机器意识”一度被视为科学幻想,然而从功能上考察,机器完全可以以一种人类所不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有效交流并且创造出相应的语言和其他交流方式,事实上,深层神经网络学习已经出现了某种广义的、人类所不能理解的“机器意识”,这种或这类更适合人工智能的机器间的语言或“机器思想”,可能将以更广的应用、更高的效率等优势实现对人类意识的逐步替代。
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结果将模糊“人”与“物”的界限,将革新“人的智能”、带来“智能的人”,并将革新“物的智能”、带来“智能的物”。“智能革命”将引发伦理与社会秩序的重构,带来全新的社会秩序。它具有“三个不”的特征:不可逆、不可测和不可分。
“趋势不可逆”与“后果不可逆”:由于人类对发展、进步和效率的需求,智能革命的发生存在必然性,而且一旦发生就无法停止,能做的只是决定如何发展。智能革命是一种多维度、不可逆的革命,它将带来政治—经济—社会等复合维度的后果。由于智能革命对“人”本身的深度介入,智能革命过后的“人”甚至将不同于革命之前的“人”。智能革命具有突出的“后果不可逆”特征,“人类深度科技化”即是其“不可逆”的结果。
“技术不可测”与“未来不可测”:当前革命中,智能技术进入了新的集成阶段: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相互融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技术集成不是多种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会产生“突变”“涌现”的智能体,从而改变智能演化的路径。“技术不可测”以及技术的价值敏感、涉身性和放大效应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未来不可测”。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存在分歧:技术专家忙于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此次革命的风险尚未在技术研究领域彰显;而哲学家则由于缺乏实证的证据和对此类技术本身的认知隔阂而无法切入技术体系内部——这体现了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哲学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未来之所以“不可测”,主要原因在于“革命”的意义尚未充分彰显,我们还不清楚应如何应对。
“主客不可分”与“人机不可分”: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直接后果是伦理与社会秩序的重构,应对前三次科技革命的经验如“主客二分”“身心二元”“人机分离”等在“现代性”框架里的“历史经验”纷纷失效——无论是作为现象的描述,还是作为对规则的制定,都要求着某种“不可分”:“智能的人”和“智能的物”的界限将更加模糊,我们并非外在于智能革命,而是内在于其中。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超前地提出了适用于今天这场革命的命题“把主体看成实体,把实体看成主体”,智能革命的未来里,“主体”与“实体”可能并不可分。
由于人工智能革命和人类深度科技化的前述特征,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主动迎接“深度科技化”。作为“智能革命”的最初动力和结果承担者,我们不仅是观众,还是表演者,与新智能体共舞——改变世界的同时,也为其所改变。我们需要拥抱,而不是打砸人工智能这一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既然“未来不可测”,那么无需预测——我们只需把它创造出来。
(摘编自郭喨《人工智能革命与人类命运》)
材料二:
这听起来很像科幻小说,但其实已经成为现实。最近已有猴子学会如何通过植入猴脑的电极控制远程的仿生手脚,瘫痪的病人也能够仅依靠意念就移动仿生肢体和操作计算机。如果你想的话,也能够带上电子“读心”头盔在家里遥控电子设备,这种头盔并不需要把电极植入大脑,而是读取头皮所发出的电子信号。这种头盔在网络上就能买到,只要400美元。
人工智能近年的突飞猛进不断敲打着人类的神经,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指日可待。人类只有想尽一切办法与机器相连甚至融合,才能追赶上机器进化的步伐。当人类通过脑电就可以和机器、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人类的语言将消失。语言的消失必然伴随着意识的消失,于是,那个被囚禁在脑壳中的人类自我就会顺着脑机接口和庞大的网络而弥散在整个世界之中。这个时候,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真正的神……
几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一直在发生着巨变,但有一件事始终未变:人类本身。现在人类拥有的工具和体制已经和《圣经》时代大有差异,但人类心灵的深层结构仍然相同。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看《圣经》《论语》或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仍能从字里行间找到自我。这些经典的创作者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类,于是我们觉得这说的就是我们。在现代剧场里,俄狄浦斯、哈姆雷特和奥赛罗可能穿着牛仔裤和T恤,甚至还有脸谱网账号,但他们的情感冲突却和原剧并无不同。
然而,一旦科技让我们能够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智人就会消失,人类的历史就会告一段落,另一个全新的过程将要开始,而这将会是你我这种人无法理解的过程。预测未来从不容易,要预测用科技将人类升级则是一项完全不同寻常的挑战。道路就在眼前,我们却并不知道它们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革命是人类自身的一场革命,人类在革命中的“深度科技化”将重塑我们的生活形态,并带来人类的根本性变革。
B.“人类深度科技化”表现在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人的认知和判断可能被“智能”替代、人的意识则正在被“机器意识”替代。
C.人工智能革命和人类深度科技化具有不可逆、不可测和不可分的特征,“人”与“物”的智能都将被革新,成为“人”“物”不分的新智能体。
D.人类既是智能革命的最初动力,也是其结果的承担者;既是新智能体的观众,也是与新智能体共舞的表演者;既改变世界,同时也改变自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正在替人类进行认知和做出判断,这很有可能导致人类主体性的削弱乃至丧失。
B.“把主体看成实体,把实体看成主体”,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智能革命做了预测。
C.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满足我们对发展、进步和效率的需求。
D.人工智能让我们能够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从而终结智人的历史,开启一个全新的阶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与“智能革命”没有直接关联的一项是( )
A.人类意识属于“待解之谜”
B.深层神经网络学习出现某种“机器意识”
C.人类与机器相连甚至融合
D.技术集成改变智能演化的路径
4.综合材料内容,说说智能革命为什么让人类的未来变得不可预测?
5.关于智能革命对人类本身的改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其推导过程分别是怎样的?
(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霜之味 钱红莉
菜市有卖一种我故乡也有的小萝卜,白皙滚圆,伶俜可爱。买些回家,坐在阳光里切萝卜丝,摊开于竹筛曝晒。夜里,不收进来,就放在露台上,星空下,让它们承接霜气。
小时候,我妈常自杂屋扛出木梯,靠在屋檐,攀缘而上,将切好的几十斤萝卜丝均匀地扬在青瓦上。白天阳光晒着它们,夜里星星看着它们,如是七八日,萝卜丝卷缩至一线,吾乡称之为“萝卜菇子”。久经阳光曝晒与夜霜沉浸的萝卜菇子,清香扑鼻,气味带着复调,一层蓬勃的阳光气息裹挟一层冷冷的霜气,夹心的那一点点甜,是点睛的一笔。这些珍贵的萝卜菇子,是要待凛冬大雪封门时才拿来吃的。纵然不放一点肉同烹,却也滋味殊绝,一直难忘。
城里很少见霜了。清晨五六点的光景,去居所附近的荒坡散步,枯草上偶见霜迹,晨曦橘黄中,有着钻石一样的光芒,凛凛冽冽,直叫人背几句庾信的《枯树赋》。
霜的气质里,有古气,也有坎坷气,似不太近人,城市如此扰攘喧嚣,它怎么肯来光顾?
还是小时候,我家的一畦雪里蕻早已郁郁葱葱了,宽大的叶片青里透紫——当别家纷纷采收,我妈总是不急,说不慌,等它们多打几天霜,更好吃些。
秋日的一个早晨,蹲在街头的我买一位老人腌好的萝卜缨子,捻一点品尝,微苦。老人见我眉头微皱,轻声说,再等一星期,等多打些霜,再腌就甜了。为了不让她失望,还是称了半斤。我们在悄悄谈论霜,犹如交流一种古老的密语。
天下蔬菜,无论块根类,抑或绿叶类,何以一经了霜,口感骤然鲜甜了呢?
还是故乡。也是寒凉的季节,总是睡不够,凌晨一梦惊坐起,脸也不及洗,晨曦中狼狈地往学校奔。白日里掉在地上的一根枯瘦的稻草,被寒霜一把抱在怀里痛惜,胖胖壮壮的,俨然裹了一层棉絮。步子迈得急迫,不小心踏上去,哧溜一声滑老远。
田畈里寒霜一片——收割后的稻桩,披霜伫立久之,毛茸茸的如若刚出壳的鸡雏。田埂上的大片芒花,在霜的包裹下,有一分菩萨低眉的含蓄慈悲。荞麦禾子堆在不远处的菜地旁,红秆黄叶在霜的洗礼下,愈发傲骨铮铮起来。巴根草渐萎渐枯,浸了几夜寒霜,直追雁来红的气质。世间的一切,微茫起来,除了青山隐隐,余外均是梦境一般虚无。只是,当时正着急赶路的少年,觉知不到。
母校坐落于山巅,为无穷无尽的松树所包围。你可曾听过寒风中的松涛之声?带着清霜的气息,幽幽咽咽,浩浩汤汤,大河一样流啊流,似乎永远到不了尽头。多年以后,当听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母校山上的松涛声,以及生命里许多珍贵的一去不回的物事,一齐涌上心头。每当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也能真切地感知清霜之味。
同事不久前去了一趟东北,拍回一张大兴安岭的秋色,充满无言的霜意。我将这张相片作了电脑屏保,每日开机工作前,总要静静地欣赏几分钟。浩瀚无垠的蓝天下,一排赭黄色的落叶松静静伫立山间,木屋上方青烟袅袅,慵懒歪斜地飞啊,飘啊,如若歌声的余音,也像唐诗的韵脚。可见有炊烟的地方,便有了生气,亘古不语的大自然一霎时活泛起来了。河流似也受到感召,慷慨地将高远的青天、茂密的松林、稀疏的木屋一起倒映于怀中……此情此景,夺人心魄。
大兴安岭的深秋何以如此之美?不仅仅在于它高寒凛冽的气候,更多的在于,山川草木在这种气候里生出的萧飒之气。
这种气,即霜气,正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寂寥,那深含不尽的远意。
大兴安岭的白桦林,在深秋里一样美得奇崛。霜一样白的树干上,逐渐地生出裂隙,宛如一双双黑色的眼,骨碌碌望向你。俄罗斯画家列维坦长于绘白桦林——他的画永远充满霜意,白桦林下不时站着一匹孤独的小毛驴,它的眼里,除了初涉世事的孤单,更多的是一派经霜的沧桑。驴这种悲苦的动物,初生便是苍老的。
霜气再往前一步,便是雾凇了吧,那是高寒地区特有的美:潺潺流水,寒气清冽,天地上下一白,人行林中,两鬓一夜飞白,仿佛灵魂也变得深厚起来。
孔子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如今,我到底活到了有霜意的年龄。虽说人生实苦,慢慢地,倒也能体味到生命中鲜甜一二。人可不就像我家菜园里的雪里蕻么,但凡多经些苦寒,慢慢地,便也多得了一分回甘。
所谓吃七分苦,得三分甜,何尝不算圆满呢?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菜市卖一种来自故乡的小萝卜,唤起“我”对小时候妈妈切萝卜丝扬在青瓦上晾晒的往事的回忆,于是“我”也做起了同样的事情。
B.霜一般出现在寒凉的季节,出现在冷寂的乡村和山野,霜的气质里有古气和坎坷气,在扰攘喧嚣的城市,“我”很少见到霜的踪迹。
C.秋冬季节的故乡,枯草裹着寒霜,田畈寒霜一片,母校带着清霜的气息,少年的“我”觉知不到其中滋味,多年以后才真切地感知。
D.在高寒凛冽的气候里,大兴安岭深秋的山川草木生出萧飒之气,这是一种寂寥但却有着深含不尽的远意的美,“我”为之深深沉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复调”一词形容萝卜菇子的清香,有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与后文中写母校山上的松涛声时对几首经典乐曲的正面描写形成呼应,写出清霜之味的音乐美。
B.“白日里掉在地上的一根枯瘦的稻草,被寒霜一把抱在怀里痛惜”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寒霜与枯草紧密贴合的状态,并且赋予寒霜深切情感。
C.本文多处写经霜之后蔬菜的鲜甜口感,将清霜之味聚焦于人的味觉感受,然后大量引入诗赋、音乐和绘画作品,浓重的文化色彩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融为一体,雅俗共赏。
D.作者借由对雾凇景观的工笔细描实现从自然霜气到人生霜意的过渡,不仅巧妙引用张岱《湖心亭看雪》中“上下一白”语句,而且成功借鉴其从自然到人事的行文章法。
8.文中写故乡田畈和大兴安岭秋色的两段文字非常动人,请选择其中一段进行鉴赏。
9.“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请问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卷一)
材料二: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选自《陶庵梦忆》卷一)
材料三:
沈梅冈先生忤相嵩,在狱十八年。读书之暇,旁攻匠艺,无斧锯,以片铁日夕磨之,遂铦利。得香楠尺许,琢为文具一,大匣三、小匣七、壁锁二;棕竹数片,为箑一,为骨十八,以笋、以缝、以键,坚密肉好,巧匠谢不能事。夫人丐先文恭志公墓,持以为贽,文恭拜受之。铭其匣曰:“十九年,中郎节,十八年,给谏匣;节邪匣邪同一辙。”铭其箑曰:“塞外毡,饥可餐;狱中箑,尘莫干;前苏后沈名班班。”梅冈制,文恭铭,徐文长书,张应尧镌,人称四绝,余珍藏之。又闻其以粥炼土,凡数年,范为铜鼓者二,声闻里许,胜暹罗铜。
(选自《陶庵梦忆》卷二)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四处不给分。
读书之A暇B旁攻匠C艺D无斧E锯F以片铁G日夕磨之H遂铦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大部洲,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的统称,出自印度佛教,他们认为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有此四大洲,《西游记》中也有相关记载。
B.自如,指动作灵活、思维敏捷,亦形容人的行为举止自然,没有拘束和矫揉造作的状态,文中用以称赞南京濮仲谦虽处贫困之境但却才华出众、技艺超群。
C.先,本义是走在前面,引申为时间或空间上的次序在先,此处用作名词,特指过世的祖先,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中“先大母”和“先妣”用法相同。
D.班班,意为显著、盛大、繁多,该词出自文恭为沈梅冈先生所制箑而作的铭文,文恭在铭文中将梅冈先生与苏武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他们的称颂赞美之意。
12.下列对材料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叙述、议论、说明、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加上叠词、双重否定句式等语用技巧和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段,淋漓尽致地写出“报恩塔”之“大”之“工”。
B.材料二写“濮仲谦”多用对比手法,有其相貌和技艺的对比、其经手竹器前后价格对比、其与“数十人”贫富对比、其对“友人”与对“势”“利”的不同态度对比。
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通过写器物而写人,在作者笔下,“濮仲谦”与“沈梅冈”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这是两位刚正不阿、安贫乐道、精益求精、超凡脱俗的谦谦君子。
D.“濮仲谦”与“沈梅冈”身份不同,前者为匠人,其价值要在市场上得到确认,所以材料二多写“价”;“沈梅冈”是读书人,其价值体现在名节追求和文化创造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
②又闻其以粥炼土,凡数年,范为铜鼓者二,声闻里许,胜暹罗铜。
14.假设“报恩塔”这一国家工程面向全国招募能工巧匠,“濮仲谦”与“沈梅冈”前往应征,你认为他们能否被任用?为什么?
(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题青云馆①
杜牧
虬蟠千仞剧羊肠,天府由来百二②强。
四皓③有芝轻汉祖,张仪④无地与怀王。
云连帐影萝阴合,枕绕泉声客梦凉。
深处会容高尚者,水苗三顷百株桑。
【注】①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时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经青云馆。②百二:以二敌百,后以喻山河险固之地。按《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③四皓: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④张仪:战国时魏国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学纵横术。秦惠文王九年,入秦,为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极写此地雄伟奇崛、艰难险恶的地理特点,千仞高的山峰如虬龙盘踞,山间小路如羊肠般曲折回环,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关隘险固的富饶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颔联用两个发生在此地的典故呼应上文,“商山四皓”以灵芝为食佐证了第二句中的“百二强”,而“无地与怀王”则以张仪欺楚的故事佐证此地实为“天府”之国。
C.颈联上句写客帐近云,萝阴四合,下句写泉声绕耳,客梦依稀,表现了青云馆的高耸和清幽,但在安宁与静谧的美景之中,“凉客梦”一词却又透露出惆怅与忧伤之情。
D.尾联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云萝泉石之中应该有品格高尚的人,在这里种植三顷水田与百株桑麻,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暗含诗人寄情于山水田亩的归隐之心。
16.金圣叹如此评价诗中人物:“写商於人物,奇伟则为四皓,谲诈则为张仪。彼皆遭逢事会,得以留名史册。若夫云萝泉石之中,又有理乱一皆不与,姓字都无人道者。其人皆有三顷水田,百株桑树,粗得饱暖,大足一生,此则真为冥冥高尚,而非我辈之所得慕也。”请据此分析尾联中的“高尚者”与颔联中的“四皓”“张仪”有哪些不同之处?
(2025·广州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7.在《劝学》中,荀子以雕刻工作为例,谈到停止会出现的情况:“ ”和不停止会出现的情况:“ ”,以此强调学习中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
1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该句可谓持之有故,《离骚》中有直接抱怨楚怀王的句子:“ , 。”
19.小明在中国美术馆看到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为其隽逸苍茫之气所深深打动,不由想起了苏轼所写的名句:“ , 。”
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绢本墨笔 28x105.6cm 中国美术馆藏
(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正往外走着,前方出现一张蜘蛛网,一只圆滚滚的蜘蛛正带着它的宝宝在网上休息。这是一只大腹便便的银背艾蛛,不过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我把三脚架酱到最低以取景,艾蛛在网的底部来回移动,把香肠拢得更紧,并且同蛛网分开,仅余两端相连。然后它爬到其中一端,竖起身子去咬那些连接的蛛丝。这个时候,我似乎已经猜到它要做什么了:把这些脏东西打包扔掉。
我在放大的屏暮里盯着它的一举一动,不过艾蛛并没按照我的思路继续。它在那里比画了半天,没有把那根东西的一头抛下来,反而停住不动了。5分钟之后,艾蛛忽然向上,去收拢自己的网。在把自己的残网缩减到刚才的1/3后,它沿着那根肠子爬到最左边,然后继续前进,直到它的足尖碰到了不远处一枚干枯的金桂花瓣。艾蛛伸出“两只右手”捧着花瓣,“这是谁送的呢 ”它陷入了沉思……终于,艾蛛把整张网打包好了。原来密密麻麻的伟线已经合并为几条粗的缆绳,那根肠子还在那里。艾蛛吊在它的中段,所有的腿都收拢起来,根本看不出是一只蜘蛛。其实这才是它的真正策略:细碎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后,它们就变得庞大,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于是它在此放心午睡,不用担心天敌的目光把它从垃圾堆里挑出来。
20.文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正确。
21.下列各句对文中标点符号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只圆滚滚的蜘蛛正带着它的“宝宝”在网上休息。
B.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
C.我似乎已经猜到它要做什么了——把这些脏东西打包扔掉。
D.艾蛛伸出“两只右手”捧着花瓣,这是谁送的呢?它陷入了沉思……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
B.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
C.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
D.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被拢到一起的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
23.文中划横线的尾句是一个复句,请阐明其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
24.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文中的“香肠”一词进行解释。
25.(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花时间观察和记录一只蜘蛛的行为吗?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A
4.①“技术不可测”以及技术的价值敏感、涉身性和放大效应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未来不可测”。②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存在分歧。/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哲学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③“革命”的意义尚未充分彰显,我们还不清楚应如何应对。④预测未来从不容易,要预测用科技将人类升级则是一项完全不同寻常的挑战。
5.第一问:材料一的观点是: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结果将模糊“人”与“物”的界限/“人”与“物”的界限模糊/物化。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真正的神……/人成为神/神化。
第二问:材料一的推导过程是: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正在被“智能”替代,人的意识也可能被“机器思想”逐步替代。——人由此一步一步变成“智能体”,而“智能体”是物质性的实体,因此人的“智能体化”也就是人的物化。材料二的推导过程是:被囚禁在脑壳中的人类自我就会顺着脑机接口和庞大的网络而弥散在整个世界之中。——人由此超越身体的限制,成为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人类在革命中的’深度科技化‘将重塑我们的生活形态,并带来人类的根本性变革”错,材料一原文为“智能革命既是科技革命,也是产业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将多方面重塑我们的生活形态”“人类在革命中的‘深度科技化’将与此‘三维’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带来人类自身的根本性变革”,当代智能革命是“三维一体”的革命,将多方面重塑我们生活形态的是科技、产业、社会这“三维”。
B.“人的认知和判断可能被‘智能’替代、人的意识则正在被‘机器意识’替代”错,材料一原文为“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正在被‘智能’替代”“可能将以更广的应用、更高的效率等优势实现对人类意识的逐步替代”,据此可知,人的认知和判断正在被“智能”替代、人的意识则可能被“机器意识”替代。
D.“既改变世界,同时也改变自己”错。材料一原文为“改变世界的同时,也为其所改变”。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智能革命做了预测”错,黑格尔的说法是一个哲学命题,不是一个科技发展预测。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原文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当代智能革命是一场’三维一体‘的革命——科技、产业、社会这’三维‘和’人‘这’一体‘”。
A.只涉及了“人”。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材料一“’技术不可测‘以及技术的价值敏感、涉身性和放大效应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未来不可测‘”。
材料一“这体现了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哲学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未来之所以’不可测‘,主要原因在于’革命‘的意义尚未充分彰显,我们还不清楚应如何应对”。
材料二“预测未来从不容易,要预测用科技将人类升级则是一项完全不同寻常的挑战。道路就在眼前,我们却并不知道它们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①“技术不可测”以及技术的价值敏感、涉身性和放大效应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未来不可测”。②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存在分歧。/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哲学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③“革命”的意义尚未充分彰显,我们还不清楚应如何应对。④预测未来从不容易,要预测用科技将人类升级则是一项完全不同寻常的挑战。
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一问:
材料一原文为“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结果将模糊‘人’与‘物’的界限”。
材料二原文为“这个时候,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真正的神……”。
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概括出两则材料的观点。
第二问:
材料一原文为“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正在被‘智能’替代”“这种或这类更适合人工智能的机器间的语言或‘机器思想’,可能将以更广的应用、更高的效率等优势实现对人类意识的逐步替代”。据此可以概括出材料一的推导过程是。
材料二原文为“语言的消失必然伴随着意识的消失,于是,那个被囚禁在脑壳中的人类自我就会顺着脑机接口和庞大的网络而弥散在整个世界之中。这个时候,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真正的神……”,据此可以概括出材料二的推导过程是。
故答案为:第一问:材料一的观点是: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结果将模糊“人”与“物”的界限/“人”与“物”的界限模糊/物化。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真正的神……/人成为神/神化。第二问:材料一的推导过程是: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正在被“智能”替代,人的意识也可能被“机器思想”逐步替代。——人由此一步一步变成“智能体”,而“智能体”是物质性的实体,因此人的“智能体化”也就是人的物化。材料二的推导过程是:被囚禁在脑壳中的人类自我就会顺着脑机接口和庞大的网络而弥散在整个世界之中。——人由此超越身体的限制,成为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
【答案】6.A
7.B
8.示例一:故乡田畈。结构上先总写田畈里寒霜一片,再分写稻桩、芒花、荞麦禾子和巴根草,接着总写景物特点——微茫和虚无,转而写自己。用词用语富于变化,既有典雅如“伫立久之”“渐萎渐枯”和“直追”者,也有通俗如“毛茸茸的”;同样的意思用“披霜”“在霜的包裹下”“在霜的洗礼下”“浸了几夜寒霜”不同的语言表达;长短句错落有致。表达方式上长于细节描写,点面结合。多用比喻和拟人修辞。
示例二:大兴安岭秋色。结构上先叙述事由,再描写画面,其间加入议论,最后抒发情感。用词典雅,句式多变。叙述和描写都有强烈的抒彩。多用比喻、拟人和对偶修辞。
9.本文在选材和用材上非常自由灵活,既写了城里的菜市、荒坡和街头,也写了故乡的妈妈、一畦雪里蕻、一根枯瘦的稻草、田畈和母校,再写大兴安岭的落叶松和白桦林、雾凇,最后写自己对人生的体会,但所有材料都指向文题“清霜之味”及其象征意义,也就是本文的主旨——苦寒的价值。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点在于考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文本中的细节、情感以及环境等要素,通过对选项内容与原文的细致比对,判断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能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事件、情感、环境特点等。
(2)主要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点包括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式、行文特点等方面的理解和判断,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并分析文本中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判断选项对这些艺术特色的分析是否准确到位。
(3)本题重点考查对文本中具体段落的鉴赏能力。考点涉及对描写手法、语言特色、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的分析,要求考生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段落,从多个角度赏析其艺术魅力,体会作者通过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营造的氛围。
(4)本题考查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重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点在于考生是否理解“形散而神不散”的概念,能否准确找出文本中体现“形散”和“神不散”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散文的,考查对散文结构和主题的整体把握能力。
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原文“菜市有卖一种我故乡也有的小萝卜,白皙滚圆,伶俜可爱。买些回家,坐在阳光里切萝卜丝,摊开于竹筛曝晒。夜里,不收进来,就放在露台上,星空下,让它们承接霜气”以及“小时候,我妈常自杂屋扛出木梯,靠在屋檐,攀缘而上,将切好的几十斤萝卜丝均匀地扬在青瓦上”,文中说的是“我故乡也有的小萝卜”,并非来自故乡的小萝卜,且“我”做切萝卜丝晾晒这件事和回忆小时候妈妈做同样的事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A。
7.主要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文中写母校山上的松涛声“你可曾听过寒风中的松涛之声?带着清霜的气息,幽幽咽咽,浩浩汤汤,大河一样流啊流,似乎永远到不了尽头。多年以后,当听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母校山上的松涛声,以及生命里许多珍贵的一去不回的物事,一齐涌上心头。每当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也能真切地感知清霜之味”,这里对乐曲只是简单提及,并非正面描写,也未形成呼应,更没有写出清霜之味的音乐美。
B.“白日里掉在地上的一根枯瘦的稻草,被寒霜一把抱在怀里痛惜”,“抱在怀里痛惜”将寒霜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这种拟人,生动形象地把寒霜与枯草紧密贴合的状态展现出来,就好像寒霜真的很怜惜这根稻草一样,所以B选项正确。
C.文中不仅写了经霜之后蔬菜的鲜甜口感,还写了霜的气质、霜包裹下的自然景物以及由霜引发的对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感受等,并非将清霜之味聚焦于人的味觉感受。
D.文中对雾凇景观的描写“霜气再往前一步,便是雾凇了吧,那是高寒地区特有的美:潺潺流水,寒气清冽,天地上下一白,人行林中,两鬓一夜飞白,仿佛灵魂也变得深厚起来”,描写较为简略,并非工笔细描,也不能体现成功借鉴张岱《湖心亭看雪》从自然到人事的行文章法。
故答案为:B。
8.本题重点考查对文本中具体段落的鉴赏能力。
示例一:故乡田畈
结构:先总写田畈里寒霜一片的整体情况,然后分别写稻桩、芒花、荞麦禾子和巴根草等具体事物,最后又总写景物的微茫和虚无特点,转而写自己当时着急赶路未觉知,是总分总的结构。
用词用语:“伫立久之”“渐萎渐枯”“直追”等词比较典雅,“毛茸茸的”则比较通俗;“披霜”“在霜的包裹下”“在霜的洗礼下”“浸了几夜寒霜”表达的都是受霜的状态,但用词不同,富有变化;长短句错落,如“收割后的稻桩,披霜伫立久之,毛茸茸的如若刚出壳的鸡雏”是长句,“巴根草渐萎渐枯”是短句。
表达方式:对稻桩“毛茸茸的如若刚出壳的鸡雏”、芒花“有一分菩萨低眉的含蓄慈悲”等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同时对田畈整体的描写是面,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是点,有点面结合。
修辞手法:“毛茸茸的如若刚出壳的鸡雏”把披霜的稻桩比作刚出壳的鸡雏,“有一分菩萨低眉的含蓄慈悲”把芒花赋予了人的慈悲情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示例二:大兴安岭秋色
结构:“同事不久前去了一趟东北,拍回一张大兴安岭的秋色,充满无言的霜意。我将这张相片作了电脑屏保,每日开机工作前,总要静静地欣赏几分钟”先叙述同事拍回照片,“浩瀚无垠的蓝天下,一排赭黄色的落叶松静静伫立山间,木屋上方青烟袅袅,慵懒歪斜地飞啊,飘啊,如若歌声的余音,也像唐诗的韵脚。可见有炊烟的地方,便有了生气,亘古不语的大自然一霎时活泛起来了。河流似也受到感召,慷慨地将高远的青天、茂密的松林、稀疏的木屋一起倒映于怀中……此情此景,夺人心魄”接着描写画面,“大兴安岭的深秋何以如此之美?不仅仅在于它高寒凛冽的气候,更多的在于,山川草木在这种气候里生出的萧飒之气”加入议论,“这种气,即霜气,正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寂寥,那深含不尽的远意”最后抒发情感,是先叙述事由,再描写画面,加入议论,最后抒情的结构。
故答案为:示例一:故乡田畈。结构上先总写田畈里寒霜一片,再分写稻桩、芒花、荞麦禾子和巴根草,接着总写景物特点——微茫和虚无,转而写自己。用词用语富于变化,既有典雅如“伫立久之”“渐萎渐枯”和“直追”者,也有通俗如“毛茸茸的”;同样的意思用“披霜”“在霜的包裹下”“在霜的洗礼下”“浸了几夜寒霜”不同的语言表达;长短句错落有致。表达方式上长于细节描写,点面结合。多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示例二:大兴安岭秋色。结构上先叙述事由,再描写画面,其间加入议论,最后抒发情感。用词典雅,句式多变。叙述和描写都有强烈的抒彩。多用比喻、拟人和对偶修辞。
9.本题考查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重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选材自由灵活:文章开篇写城里的菜市“菜市有卖一种我故乡也有的小萝卜”,接着写居所附近的荒坡“清晨五六点的光景,去居所附近的荒坡散步,枯草上偶见霜迹”,还有街头“秋日的一个早晨,蹲在街头的我买一位老人腌好的萝卜缨子”;然后回忆故乡,写妈妈“小时候,我妈常自杂屋扛出木梯,靠在屋檐,攀缘而上,将切好的几十斤萝卜丝均匀地扬在青瓦上”,一畦雪里蕻“我家的一畦雪里蕻早已郁郁葱葱了”,一根枯瘦的稻草“白日里掉在地上的一根枯瘦的稻草,被寒霜一把抱在怀里痛惜”,田畈“田畈里寒霜一片”以及母校“母校坐落于山巅,为无穷无尽的松树所包围”;再写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浩瀚无垠的蓝天下,一排赭黄色的落叶松静静伫立山间”和白桦林“大兴安岭的白桦林,在深秋里一样美得奇崛”、雾凇“霜气再往前一步,便是雾凇了吧,那是高寒地区特有的美”;最后写自己对人生的体会“如今,我到底活到了有霜意的年龄。虽说人生实苦,慢慢地,倒也能体味到生命中鲜甜一二”。
神不散:所有这些材料,无论是写不同地方的景物、回忆故乡的生活场景,还是写艺术作品和人生感悟,都围绕着“清霜之味”展开,并且都指向“清霜之味”的象征意义,即苦寒的价值,如“人可不就像我家菜园里的雪里蕻么,但凡多经些苦寒,慢慢地,便也多得了一分回甘”,体现了文章主旨,做到了形散神聚。
故答案为:本文在选材和用材上非常自由灵活,既写了城里的菜市、荒坡和街头,也写了故乡的妈妈、一畦雪里蕻、一根枯瘦的稻草、田畈和母校,再写大兴安岭的落叶松和白桦林、雾凇,最后写自己对人生的体会,但所有材料都指向文题“清霜之味”及其象征意义,也就是本文的主旨——苦寒的价值。
【答案】10.BDFH
11.B
12.C
13.①听说烧制时,同时完成三座塔,其中一座为成品,另外两座埋了起来,用编号标记清楚。
②又听说沈先生用粘稠的米粥拌和泥土,用了几年时间,做成模子,浇铸成了两个铜鼓,铜鼓的声音一里多路外都可以听到,超过了暹罗国的铜鼓。
14.示例一:不能。因为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虽然他们技艺精湛,但却并不长于此道。
示例二:能。虽然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他们并不长于此道,但他们技艺精湛,(加上专心致志、坚韧不拔),而艺术是相通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报恩塔是中国的一大古董,永乐年间的重大窑器。这座塔建于永乐年初,没有明成祖开国时的雄心、人力物力和令行禁止,加上胆识智慧足以掌控此塔,是不可能建成的。塔中上下有金刚佛的金身千百个,每一个金身都是十数块琉璃砖砌成的,衣服上的皱褶不差一分,面目不差一毫,须发眉毛不差一忽,榫头严丝合缝,确是鬼斧神工。听说烧制时,同时完成有三座塔,其中一座为成品,另外两座埋了起来,用编号标记清楚。如今塔上有一块砖损毁,只需把砖的编号报告给工部,就发掘一块砖补上,就像原生的一般。每夜塔上必定点灯,一年要消耗若干斛油。天日转晴,细雨雾霭,摇摇曳曳,有奇怪的光影在塔顶出现,就像塔上香烟缭绕,半天才散去。永乐年间,海外说着不同语言的人来自一百多国家,一旦看到报恩塔,必定顶礼膜拜大加赞叹后离去,说这是海外四大洲所没有的。
材料二:
南京濮仲谦是个容貌古朴、思想不同凡俗的古人。他的样子卑微谦恭,好像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他的雕刻艺术,技艺高巧,巧以夺天工。他雕刻竹器,一把帚、一只刷,只用方寸竹片,他雕刻了几刀,而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他自己最喜欢的是用盘根错节的竹子,凭借不用刀砍斧削的奇特本领,只是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于是获得高价,真不可思议。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三山街得到仲谦之手题字而获利的有数十人,然而仲谦自己却贫穷如故。在友人座间见到有佳竹、佳犀,立即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对他的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材料三:
沈梅冈先生因为触犯奸相严嵩,在狱中被关押十八年。读书之外的空闲时间,又致力于学雕刻工艺,没有斧头和锯子,就日夜磨一铁片,最终磨成锋利的刀具。得到一尺多的楠木,把它雕琢为文具一个、大匣子三个、小匣子七个、壁锁二把;得到数片棕竹,把它做成一把扇子,有十八个扇骨。用榫头连接,用针线缝缀,用闩攒接。坚固而又细密,像圆形玉器的周边和中孔。即使从事竹木雕刻的巧匠也会逊谢,认为自己也做不出来。沈先生的夫人请求我曾祖父文恭公为沈先生写墓志铭,拿沈先生狱中的作品当见面礼。文恭公恭敬地行礼后接受了。给匣子作铭文道:“陪伴主人十九年的,是汉朝中郎苏武的旄节;陪伴给事中沈公十八年的,是这个檀木匣。旄节呀,匣子呀,如出一辙。”给扇子作铭文道:“塞外的毡毛,饥饿了可以吃;狱中的扇子,灰尘不能玷污,前有苏武,后有沈公,他们的英名都焜耀史册。”这匣子和扇子,是梅冈先生亲手制作,文恭公作的铭文,徐文长书写的铭文,张应尧先生镌刻出来,时人称为四绝,我一直珍藏着。又听说沈先生用粘稠的米粥拌和泥土,用了几年时间,做成模子,浇铸成了二个铜鼓,铜鼓的声音一里多路外都可以听得到,超过了暹罗国的铜鼓。
10.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旁攻匠艺”省略了主语,“旁攻”为谓语,“匠艺”为宾语,其前后断句;“斧锯”为“为”的宾语,其后断句;“之”为“磨”的宾语,其后断句。故在BDFH四处断句。句子翻译为:读书之外的空闲时间,又致力于学雕刻工艺,没有斧头和锯子,就日夜磨一铁片,最终磨成锋利的刀具。
故答案为:BDF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
B.“文中用以称赞南京濮仲谦虽处贫困之境但却才华出众、技艺超群”错。然而仲谦自己却贫穷如故。自如:依旧。
故答案为:B。
12.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C.“这是两位刚正不阿、安贫乐道、精益求精、超凡脱俗的谦谦君子”不当。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无法看出沈梅冈的刚正不阿、安贫乐道。
故答案为:C。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①具:同时;识:标记。
②其:他;凡:总共。
故答案为: ①听说烧制时,同时完成三座塔,其中一座为成品,另外两座埋了起来,用编号标记清楚。
②又听说沈先生用粘稠的米粥拌和泥土,用了几年时间,做成模子,浇铸成了两个铜鼓,铜鼓的声音一里多路外都可以听到,超过了暹罗国的铜鼓。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根据材料一“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可知,建造用的相关材料两个人都没有接触过,据此可以推断出不能被任用,因为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虽然他们技艺精湛,但却并不长于此道。
但是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虽然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他们并不长于此道,但他们技艺精湛,加上专心致志、坚韧不拔的专业精神,而艺术是相通的。据此可以推断出他们也可能被任用。
故答案为:示例一:不能。因为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虽然他们技艺精湛,但却并不长于此道。
示例二:能。虽然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他们并不长于此道,但他们技艺精湛,(加上专心致志、坚韧不拔),而艺术是相通的。
【答案】15.B
16.“高尚者”隐居山林的人生选择与社会“理乱”无关,“四皓”是避秦乱而退居山林,“张仪”则是出任秦相,急于事功;“高尚者”“姓字都无人道者”,“四皓”和“张仪”青史留名;“高尚者”在物质上没有追求,只需“粗得饱暖,大足一生”即可,与“四皓有芝”和“张仪”事功不同;“高尚者”的境界令人向往,但却“非我辈之所得慕也”,“四皓”“张仪”不然。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颔联、尾联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商山‘四皓’以灵芝为食”佐证“天府”;“无地与怀王”以张仪欺楚的故事佐证“百二强”。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颔联、尾联的能力。
颔联接着用了“商山四皓”和“无地与怀王”这两个发生在这一带的典故以呼应上文,上句言商山四皓以灵芝为食,佐证了第二句的“天府”,下句以张仪欺楚,佐证了其“百二强关”。结尾联想到,这深处应该有高尚的人自给自足,不用像自己一样四处奔波为君王效命。现在回头再看颔联,似乎也有一种隐居与在宦的对比,前者清心寡欲,后者又钩心斗角。全诗由青云馆的景色入笔逐渐袒露自己的归隐之心,青云馆在此只是一个引子,并非想隐居于此,因为它“凉客梦”,而是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种几亩水稻,植几株桑麻。
故答案为:“高尚者”隐居山林的人生选择与社会“理乱”无关,“四皓”是避秦乱而退居山林,“张仪”则是出任秦相,急于事功;“高尚者”“姓字都无人道者”,“四皓”和“张仪”青史留名;“高尚者”在物质上没有追求,只需“粗得饱暖,大足一生”即可,与“四皓有芝”和“张仪”事功不同;“高尚者”的境界令人向往,但却“非我辈之所得慕也”,“四皓”“张仪”不然。
【答案】17.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18.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
19.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1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折、镂。
故答案为: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18.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浩荡、察。
故答案为: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乎民心
19.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尊、酹。
故答案为: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20.酱-降 暮-幕 伟-纬
21.B
22.A
23.“于是”前后的句子是因果关系;“它们”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顺承关系,“艾蛛的大肚子”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因果关系;“不用担心”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顺承关系。
24.文中的“香肠”是一些被艾蛛拢到一起、用蛛丝裹成细长条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因为形状像香肠,作者把它称为“香肠”,艾蛛在此午睡,可以把大肚子隐藏其中,不用担心天敌的袭击。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同音字字形分辨;结构混乱;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复句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字形题要关注同音字、异体字、形似字、易错字等的书写,辨析注意准确把握字形,结合具体词语具体分析。
(2)本题重点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要求考生熟悉引号、破折号、冒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的用法,能够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表达意图判断标点使用的正误。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语病的辨析和修改能力。涉及到句子结构、搭配、成分赘余、表意不明等多种语病类型,需要考生对句子的语法结构有清晰的理解,能够准确判断句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正确修改。
(4)本题考查对复句中各分句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判断出因果、顺承等关系。
(5)本题考查对文中特定词语含义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需要考生结合文本内容,准确把握词语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及其特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0.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和辨析能力。
“酱到最低”中“酱”使用错误,结合语境“把三脚架……到最低以取景”,这里应该是“降低”的意思,所以“酱”应改为“降”。
“放大的屏暮”中“暮”错误,“屏幕”指的是用于显示图像及色彩的电器,“暮”指傍晚,所以应把“暮”改为“幕”。
“原来密密麻麻的伟线”中“伟”错误,根据文意这里说的是蜘蛛网的线,应该是“纬线”,“伟”应改为“纬”。
故答案为: 酱-降 暮-幕 伟-纬
21.本题重点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
A.“一只圆滚滚的蜘蛛正带着它的‘宝宝’在网上休息。”文中说“不过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说明这里的“宝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宝宝,引号表示否定,修改恰当。
B.“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香肠”在这里是把被蛛丝裹成细长条的东西比作香肠,是正常的比喻,不需要加引号来特别强调或否定,原句不加引号表意更自然流畅,所以此修改不恰当。
C.“我似乎已经猜到它要做什么了——把这些脏东西打包扔掉。”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这里用破折号来解释“猜到它要做什么”的具体内容,和原文中冒号作用一样,都可以表示解释说明,修改恰当。
D.“艾蛛伸出‘两只右手’捧着花瓣,这是谁送的呢?它陷入了沉思……”原文中“两只右手”加引号表示对艾蛛肢体的一种特殊表述,这里不加引号也能明白是在说艾蛛的肢体;“这是谁送的呢?”是艾蛛的心理活动,在原文中用引号表示引用心理活动,这里不加引号在语境语意提示下也不影响表意效果,修改恰当。
故答案为:B。
22.本题主要考查对语病的辨析和修改能力。
“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结构混乱,“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既做了“而是”的宾语,又有自己的被动结构,导致句式杂糅,应改为“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
“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前后衔接不自然,前文描述的是“那些小黑点”是什么,后面接着说“它们被蛛丝裹成……”更连贯。
“就是一段香肠”表述不准确,这里是一种比喻,用“像”更合适,“是”过于肯定。
A.“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对原句的问题都进行了恰当修改,正确。
B.“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没有修改“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的句式杂糅问题,“就是一段香肠”比喻词使用不当,错误。
C.“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前后衔接不自然,应改为“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错误。
D.“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被拢到一起的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而是被拢到一起的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语序不当,应是“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就是一段香肠”比喻词使用不当,错误。
故答案为:A。
23.本题考查对复句中各分句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尾句“细碎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后,它们就变得庞大,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于是它在此放心午睡,不用担心天敌的目光把它从垃圾堆里挑出来。”
“细碎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后,它们就变得庞大”,“它们就变得庞大”是在“细碎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后”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是顺承关系。
“它们就变得庞大,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因为“它们变得庞大”,所以“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是因果关系。
“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于是它在此放心午睡”,“于是”表示因果关系,因为艾蛛的大肚子能隐藏起来,所以它能放心午睡。
“它在此放心午睡,不用担心天敌的目光把它从垃圾堆里挑出来”,“不用担心天敌的目光把它从垃圾堆里挑出来”是对“它在此放心午睡”的进一步说明,是顺承关系。
故答案为:“于是”前后的句子是因果关系;“它们”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顺承关系,“艾蛛的大肚子”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因果关系;“不用担心”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顺承关系。
24.本题考查对文中特定词语含义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文中提到“不过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从这句话可以明确看出,“香肠”并不是真正的食物香肠,而是由一些干瘪的花瓣和食物残骸组成的。这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艾蛛拢到一起,然后用蛛丝进行了包裹,最终形成了细长条的形状。所以,“香肠”在物质构成上是由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组成,并且是被蛛丝裹成细长条的形态。
“香肠”的名称由来:因为这些由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蛛丝裹成的细长条,从外形上看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香肠相似,所以作者形象地把它称为“香肠”。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述“因为像所以叫”这样的话,但从作者使用“香肠”这个词来指代这个物体,就可以推断出名称的由来是基于外形的相似性。
“香肠”对艾蛛的作用:“细碎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后,它们就变得庞大,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于是它在此放心午睡,不用担心天敌的目光把它从垃圾堆里挑出来”。从这里可知,“香肠”对于艾蛛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由垃圾组成的物体,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保护作用。当这些细碎的垃圾(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收集到一起后变得庞大,艾蛛的大肚子就能够巧妙地隐藏在“香肠”之中,这样艾蛛就可以在“香肠”这里放心地午睡,不用担心被天敌发现,因为天敌很难从这堆看起来像垃圾的“香肠”中把艾蛛挑出来。
综上,文中的“香肠”是一些被艾蛛拢到一起、用蛛丝裹成细长条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因形状像香肠而得名,并且艾蛛可以将大肚子隐藏其中在此午睡,以躲避天敌的袭击。
故答案为:文中的“香肠”是一些被艾蛛拢到一起、用蛛丝裹成细长条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因为形状像香肠,作者把它称为“香肠”,艾蛛在此午睡,可以把大肚子隐藏其中,不用担心天敌的袭击。
25.【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关于人工智能对人的影响的材料作文。
【题干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题目要求就“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花时间观察和记录一只蜘蛛的行为吗?”这一问题,表达作者的感悟与思考。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自然观察、精神追求等多个层面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两个核心元素:“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和“花时间观察和记录一只蜘蛛的行为”。前者代表了一个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后者则是一种看似原始、低技术的个人行为。这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了问题的核心张力。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个高度科技化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对自然的观察与记录是否还具有价值。这涉及到对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精神世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的论述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回答这个问题。
【立意提取】
1.科技发展不应忽视自然观察: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往往过于关注科技的进步,而忽视了自然的观察与记录。然而,自然观察不仅是我们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方式。因此,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花时间观察和记录自然。
2.自然观察与科技发展相辅相成: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观察自然的工具和手段,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自然。同时,自然观察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动力。因此,自然观察与科技发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3.在科技中寻找自然的诗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往往被各种数字和信息所包围,忽视了自然的美好和诗意。然而,只要我们愿意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和观察自然,就能在其中找到那份久违的宁静和美好。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是任何科技都无法替代的。
4.科技发展与自然观察的平衡:在追求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科技的发展,而是要找到一种平衡,使得科技发展与自然观察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种平衡不仅是我们个人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广东省广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试卷
(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同于以往三次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当代智能革命是一场“三维一体”的革命——科技、产业、社会这“三维”和“人”这“一体”。智能革命既是科技革命,也是产业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将多方面重塑我们的生活形态;智能革命更是人类自身的革命,人类在革命中的“深度科技化”将与此“三维”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带来人类自身的根本性变革。
在这场革命中,人类不可避免地“涉入”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主导的“新世界”。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如生化电子人将智能感应器植入人体内,取代人的某些器官,甚至与人的神经系统进行连接;智能眼镜通过全息影像、扩增实境、语音与手势识别成为“人工智能眼”,能够替代人类眼睛的某些基本功能;“智能假肢”等也随着生物材料的发展被更广泛地应用。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正在被“智能”替代,人工智能根据现有信息对人类进行大量重复而同类型的“个性化推荐”,切断了人类对新鲜、陌生与异质世界的接口,对人类思想、认知与行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人类的意识尚属于“待解之谜”,“机器意识”一度被视为科学幻想,然而从功能上考察,机器完全可以以一种人类所不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有效交流并且创造出相应的语言和其他交流方式,事实上,深层神经网络学习已经出现了某种广义的、人类所不能理解的“机器意识”,这种或这类更适合人工智能的机器间的语言或“机器思想”,可能将以更广的应用、更高的效率等优势实现对人类意识的逐步替代。
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结果将模糊“人”与“物”的界限,将革新“人的智能”、带来“智能的人”,并将革新“物的智能”、带来“智能的物”。“智能革命”将引发伦理与社会秩序的重构,带来全新的社会秩序。它具有“三个不”的特征:不可逆、不可测和不可分。
“趋势不可逆”与“后果不可逆”:由于人类对发展、进步和效率的需求,智能革命的发生存在必然性,而且一旦发生就无法停止,能做的只是决定如何发展。智能革命是一种多维度、不可逆的革命,它将带来政治—经济—社会等复合维度的后果。由于智能革命对“人”本身的深度介入,智能革命过后的“人”甚至将不同于革命之前的“人”。智能革命具有突出的“后果不可逆”特征,“人类深度科技化”即是其“不可逆”的结果。
“技术不可测”与“未来不可测”:当前革命中,智能技术进入了新的集成阶段: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相互融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技术集成不是多种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会产生“突变”“涌现”的智能体,从而改变智能演化的路径。“技术不可测”以及技术的价值敏感、涉身性和放大效应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未来不可测”。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存在分歧:技术专家忙于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此次革命的风险尚未在技术研究领域彰显;而哲学家则由于缺乏实证的证据和对此类技术本身的认知隔阂而无法切入技术体系内部——这体现了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哲学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未来之所以“不可测”,主要原因在于“革命”的意义尚未充分彰显,我们还不清楚应如何应对。
“主客不可分”与“人机不可分”: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直接后果是伦理与社会秩序的重构,应对前三次科技革命的经验如“主客二分”“身心二元”“人机分离”等在“现代性”框架里的“历史经验”纷纷失效——无论是作为现象的描述,还是作为对规则的制定,都要求着某种“不可分”:“智能的人”和“智能的物”的界限将更加模糊,我们并非外在于智能革命,而是内在于其中。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超前地提出了适用于今天这场革命的命题“把主体看成实体,把实体看成主体”,智能革命的未来里,“主体”与“实体”可能并不可分。
由于人工智能革命和人类深度科技化的前述特征,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主动迎接“深度科技化”。作为“智能革命”的最初动力和结果承担者,我们不仅是观众,还是表演者,与新智能体共舞——改变世界的同时,也为其所改变。我们需要拥抱,而不是打砸人工智能这一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既然“未来不可测”,那么无需预测——我们只需把它创造出来。
(摘编自郭喨《人工智能革命与人类命运》)
材料二:
这听起来很像科幻小说,但其实已经成为现实。最近已有猴子学会如何通过植入猴脑的电极控制远程的仿生手脚,瘫痪的病人也能够仅依靠意念就移动仿生肢体和操作计算机。如果你想的话,也能够带上电子“读心”头盔在家里遥控电子设备,这种头盔并不需要把电极植入大脑,而是读取头皮所发出的电子信号。这种头盔在网络上就能买到,只要400美元。
人工智能近年的突飞猛进不断敲打着人类的神经,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指日可待。人类只有想尽一切办法与机器相连甚至融合,才能追赶上机器进化的步伐。当人类通过脑电就可以和机器、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人类的语言将消失。语言的消失必然伴随着意识的消失,于是,那个被囚禁在脑壳中的人类自我就会顺着脑机接口和庞大的网络而弥散在整个世界之中。这个时候,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真正的神……
几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一直在发生着巨变,但有一件事始终未变:人类本身。现在人类拥有的工具和体制已经和《圣经》时代大有差异,但人类心灵的深层结构仍然相同。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看《圣经》《论语》或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仍能从字里行间找到自我。这些经典的创作者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类,于是我们觉得这说的就是我们。在现代剧场里,俄狄浦斯、哈姆雷特和奥赛罗可能穿着牛仔裤和T恤,甚至还有脸谱网账号,但他们的情感冲突却和原剧并无不同。
然而,一旦科技让我们能够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智人就会消失,人类的历史就会告一段落,另一个全新的过程将要开始,而这将会是你我这种人无法理解的过程。预测未来从不容易,要预测用科技将人类升级则是一项完全不同寻常的挑战。道路就在眼前,我们却并不知道它们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革命是人类自身的一场革命,人类在革命中的“深度科技化”将重塑我们的生活形态,并带来人类的根本性变革。
B.“人类深度科技化”表现在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人的认知和判断可能被“智能”替代、人的意识则正在被“机器意识”替代。
C.人工智能革命和人类深度科技化具有不可逆、不可测和不可分的特征,“人”与“物”的智能都将被革新,成为“人”“物”不分的新智能体。
D.人类既是智能革命的最初动力,也是其结果的承担者;既是新智能体的观众,也是与新智能体共舞的表演者;既改变世界,同时也改变自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正在替人类进行认知和做出判断,这很有可能导致人类主体性的削弱乃至丧失。
B.“把主体看成实体,把实体看成主体”,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智能革命做了预测。
C.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满足我们对发展、进步和效率的需求。
D.人工智能让我们能够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从而终结智人的历史,开启一个全新的阶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与“智能革命”没有直接关联的一项是( )
A.人类意识属于“待解之谜”
B.深层神经网络学习出现某种“机器意识”
C.人类与机器相连甚至融合
D.技术集成改变智能演化的路径
4.综合材料内容,说说智能革命为什么让人类的未来变得不可预测?
5.关于智能革命对人类本身的改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其推导过程分别是怎样的?
【答案】1.C
2.B
3.A
4.①“技术不可测”以及技术的价值敏感、涉身性和放大效应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未来不可测”。②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存在分歧。/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哲学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③“革命”的意义尚未充分彰显,我们还不清楚应如何应对。④预测未来从不容易,要预测用科技将人类升级则是一项完全不同寻常的挑战。
5.第一问:材料一的观点是: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结果将模糊“人”与“物”的界限/“人”与“物”的界限模糊/物化。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真正的神……/人成为神/神化。
第二问:材料一的推导过程是: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正在被“智能”替代,人的意识也可能被“机器思想”逐步替代。——人由此一步一步变成“智能体”,而“智能体”是物质性的实体,因此人的“智能体化”也就是人的物化。材料二的推导过程是:被囚禁在脑壳中的人类自我就会顺着脑机接口和庞大的网络而弥散在整个世界之中。——人由此超越身体的限制,成为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人类在革命中的’深度科技化‘将重塑我们的生活形态,并带来人类的根本性变革”错,材料一原文为“智能革命既是科技革命,也是产业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将多方面重塑我们的生活形态”“人类在革命中的‘深度科技化’将与此‘三维’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带来人类自身的根本性变革”,当代智能革命是“三维一体”的革命,将多方面重塑我们生活形态的是科技、产业、社会这“三维”。
B.“人的认知和判断可能被‘智能’替代、人的意识则正在被‘机器意识’替代”错,材料一原文为“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正在被‘智能’替代”“可能将以更广的应用、更高的效率等优势实现对人类意识的逐步替代”,据此可知,人的认知和判断正在被“智能”替代、人的意识则可能被“机器意识”替代。
D.“既改变世界,同时也改变自己”错。材料一原文为“改变世界的同时,也为其所改变”。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智能革命做了预测”错,黑格尔的说法是一个哲学命题,不是一个科技发展预测。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原文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当代智能革命是一场’三维一体‘的革命——科技、产业、社会这’三维‘和’人‘这’一体‘”。
A.只涉及了“人”。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材料一“’技术不可测‘以及技术的价值敏感、涉身性和放大效应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未来不可测‘”。
材料一“这体现了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哲学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未来之所以’不可测‘,主要原因在于’革命‘的意义尚未充分彰显,我们还不清楚应如何应对”。
材料二“预测未来从不容易,要预测用科技将人类升级则是一项完全不同寻常的挑战。道路就在眼前,我们却并不知道它们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①“技术不可测”以及技术的价值敏感、涉身性和放大效应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未来不可测”。②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存在分歧。/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哲学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③“革命”的意义尚未充分彰显,我们还不清楚应如何应对。④预测未来从不容易,要预测用科技将人类升级则是一项完全不同寻常的挑战。
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一问:
材料一原文为“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结果将模糊‘人’与‘物’的界限”。
材料二原文为“这个时候,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真正的神……”。
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概括出两则材料的观点。
第二问:
材料一原文为“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正在被‘智能’替代”“这种或这类更适合人工智能的机器间的语言或‘机器思想’,可能将以更广的应用、更高的效率等优势实现对人类意识的逐步替代”。据此可以概括出材料一的推导过程是。
材料二原文为“语言的消失必然伴随着意识的消失,于是,那个被囚禁在脑壳中的人类自我就会顺着脑机接口和庞大的网络而弥散在整个世界之中。这个时候,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真正的神……”,据此可以概括出材料二的推导过程是。
故答案为:第一问:材料一的观点是:智能革命及“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结果将模糊“人”与“物”的界限/“人”与“物”的界限模糊/物化。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真正的神……/人成为神/神化。第二问:材料一的推导过程是:人的身体可以被“智能体”替代,人的认知和判断也正在被“智能”替代,人的意识也可能被“机器思想”逐步替代。——人由此一步一步变成“智能体”,而“智能体”是物质性的实体,因此人的“智能体化”也就是人的物化。材料二的推导过程是:被囚禁在脑壳中的人类自我就会顺着脑机接口和庞大的网络而弥散在整个世界之中。——人由此超越身体的限制,成为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
(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霜之味 钱红莉
菜市有卖一种我故乡也有的小萝卜,白皙滚圆,伶俜可爱。买些回家,坐在阳光里切萝卜丝,摊开于竹筛曝晒。夜里,不收进来,就放在露台上,星空下,让它们承接霜气。
小时候,我妈常自杂屋扛出木梯,靠在屋檐,攀缘而上,将切好的几十斤萝卜丝均匀地扬在青瓦上。白天阳光晒着它们,夜里星星看着它们,如是七八日,萝卜丝卷缩至一线,吾乡称之为“萝卜菇子”。久经阳光曝晒与夜霜沉浸的萝卜菇子,清香扑鼻,气味带着复调,一层蓬勃的阳光气息裹挟一层冷冷的霜气,夹心的那一点点甜,是点睛的一笔。这些珍贵的萝卜菇子,是要待凛冬大雪封门时才拿来吃的。纵然不放一点肉同烹,却也滋味殊绝,一直难忘。
城里很少见霜了。清晨五六点的光景,去居所附近的荒坡散步,枯草上偶见霜迹,晨曦橘黄中,有着钻石一样的光芒,凛凛冽冽,直叫人背几句庾信的《枯树赋》。
霜的气质里,有古气,也有坎坷气,似不太近人,城市如此扰攘喧嚣,它怎么肯来光顾?
还是小时候,我家的一畦雪里蕻早已郁郁葱葱了,宽大的叶片青里透紫——当别家纷纷采收,我妈总是不急,说不慌,等它们多打几天霜,更好吃些。
秋日的一个早晨,蹲在街头的我买一位老人腌好的萝卜缨子,捻一点品尝,微苦。老人见我眉头微皱,轻声说,再等一星期,等多打些霜,再腌就甜了。为了不让她失望,还是称了半斤。我们在悄悄谈论霜,犹如交流一种古老的密语。
天下蔬菜,无论块根类,抑或绿叶类,何以一经了霜,口感骤然鲜甜了呢?
还是故乡。也是寒凉的季节,总是睡不够,凌晨一梦惊坐起,脸也不及洗,晨曦中狼狈地往学校奔。白日里掉在地上的一根枯瘦的稻草,被寒霜一把抱在怀里痛惜,胖胖壮壮的,俨然裹了一层棉絮。步子迈得急迫,不小心踏上去,哧溜一声滑老远。
田畈里寒霜一片——收割后的稻桩,披霜伫立久之,毛茸茸的如若刚出壳的鸡雏。田埂上的大片芒花,在霜的包裹下,有一分菩萨低眉的含蓄慈悲。荞麦禾子堆在不远处的菜地旁,红秆黄叶在霜的洗礼下,愈发傲骨铮铮起来。巴根草渐萎渐枯,浸了几夜寒霜,直追雁来红的气质。世间的一切,微茫起来,除了青山隐隐,余外均是梦境一般虚无。只是,当时正着急赶路的少年,觉知不到。
母校坐落于山巅,为无穷无尽的松树所包围。你可曾听过寒风中的松涛之声?带着清霜的气息,幽幽咽咽,浩浩汤汤,大河一样流啊流,似乎永远到不了尽头。多年以后,当听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母校山上的松涛声,以及生命里许多珍贵的一去不回的物事,一齐涌上心头。每当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也能真切地感知清霜之味。
同事不久前去了一趟东北,拍回一张大兴安岭的秋色,充满无言的霜意。我将这张相片作了电脑屏保,每日开机工作前,总要静静地欣赏几分钟。浩瀚无垠的蓝天下,一排赭黄色的落叶松静静伫立山间,木屋上方青烟袅袅,慵懒歪斜地飞啊,飘啊,如若歌声的余音,也像唐诗的韵脚。可见有炊烟的地方,便有了生气,亘古不语的大自然一霎时活泛起来了。河流似也受到感召,慷慨地将高远的青天、茂密的松林、稀疏的木屋一起倒映于怀中……此情此景,夺人心魄。
大兴安岭的深秋何以如此之美?不仅仅在于它高寒凛冽的气候,更多的在于,山川草木在这种气候里生出的萧飒之气。
这种气,即霜气,正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寂寥,那深含不尽的远意。
大兴安岭的白桦林,在深秋里一样美得奇崛。霜一样白的树干上,逐渐地生出裂隙,宛如一双双黑色的眼,骨碌碌望向你。俄罗斯画家列维坦长于绘白桦林——他的画永远充满霜意,白桦林下不时站着一匹孤独的小毛驴,它的眼里,除了初涉世事的孤单,更多的是一派经霜的沧桑。驴这种悲苦的动物,初生便是苍老的。
霜气再往前一步,便是雾凇了吧,那是高寒地区特有的美:潺潺流水,寒气清冽,天地上下一白,人行林中,两鬓一夜飞白,仿佛灵魂也变得深厚起来。
孔子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如今,我到底活到了有霜意的年龄。虽说人生实苦,慢慢地,倒也能体味到生命中鲜甜一二。人可不就像我家菜园里的雪里蕻么,但凡多经些苦寒,慢慢地,便也多得了一分回甘。
所谓吃七分苦,得三分甜,何尝不算圆满呢?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菜市卖一种来自故乡的小萝卜,唤起“我”对小时候妈妈切萝卜丝扬在青瓦上晾晒的往事的回忆,于是“我”也做起了同样的事情。
B.霜一般出现在寒凉的季节,出现在冷寂的乡村和山野,霜的气质里有古气和坎坷气,在扰攘喧嚣的城市,“我”很少见到霜的踪迹。
C.秋冬季节的故乡,枯草裹着寒霜,田畈寒霜一片,母校带着清霜的气息,少年的“我”觉知不到其中滋味,多年以后才真切地感知。
D.在高寒凛冽的气候里,大兴安岭深秋的山川草木生出萧飒之气,这是一种寂寥但却有着深含不尽的远意的美,“我”为之深深沉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复调”一词形容萝卜菇子的清香,有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与后文中写母校山上的松涛声时对几首经典乐曲的正面描写形成呼应,写出清霜之味的音乐美。
B.“白日里掉在地上的一根枯瘦的稻草,被寒霜一把抱在怀里痛惜”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寒霜与枯草紧密贴合的状态,并且赋予寒霜深切情感。
C.本文多处写经霜之后蔬菜的鲜甜口感,将清霜之味聚焦于人的味觉感受,然后大量引入诗赋、音乐和绘画作品,浓重的文化色彩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融为一体,雅俗共赏。
D.作者借由对雾凇景观的工笔细描实现从自然霜气到人生霜意的过渡,不仅巧妙引用张岱《湖心亭看雪》中“上下一白”语句,而且成功借鉴其从自然到人事的行文章法。
8.文中写故乡田畈和大兴安岭秋色的两段文字非常动人,请选择其中一段进行鉴赏。
9.“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请问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案】6.A
7.B
8.示例一:故乡田畈。结构上先总写田畈里寒霜一片,再分写稻桩、芒花、荞麦禾子和巴根草,接着总写景物特点——微茫和虚无,转而写自己。用词用语富于变化,既有典雅如“伫立久之”“渐萎渐枯”和“直追”者,也有通俗如“毛茸茸的”;同样的意思用“披霜”“在霜的包裹下”“在霜的洗礼下”“浸了几夜寒霜”不同的语言表达;长短句错落有致。表达方式上长于细节描写,点面结合。多用比喻和拟人修辞。
示例二:大兴安岭秋色。结构上先叙述事由,再描写画面,其间加入议论,最后抒发情感。用词典雅,句式多变。叙述和描写都有强烈的抒彩。多用比喻、拟人和对偶修辞。
9.本文在选材和用材上非常自由灵活,既写了城里的菜市、荒坡和街头,也写了故乡的妈妈、一畦雪里蕻、一根枯瘦的稻草、田畈和母校,再写大兴安岭的落叶松和白桦林、雾凇,最后写自己对人生的体会,但所有材料都指向文题“清霜之味”及其象征意义,也就是本文的主旨——苦寒的价值。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点在于考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文本中的细节、情感以及环境等要素,通过对选项内容与原文的细致比对,判断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能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事件、情感、环境特点等。
(2)主要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点包括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式、行文特点等方面的理解和判断,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并分析文本中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判断选项对这些艺术特色的分析是否准确到位。
(3)本题重点考查对文本中具体段落的鉴赏能力。考点涉及对描写手法、语言特色、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的分析,要求考生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段落,从多个角度赏析其艺术魅力,体会作者通过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营造的氛围。
(4)本题考查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重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点在于考生是否理解“形散而神不散”的概念,能否准确找出文本中体现“形散”和“神不散”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散文的,考查对散文结构和主题的整体把握能力。
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原文“菜市有卖一种我故乡也有的小萝卜,白皙滚圆,伶俜可爱。买些回家,坐在阳光里切萝卜丝,摊开于竹筛曝晒。夜里,不收进来,就放在露台上,星空下,让它们承接霜气”以及“小时候,我妈常自杂屋扛出木梯,靠在屋檐,攀缘而上,将切好的几十斤萝卜丝均匀地扬在青瓦上”,文中说的是“我故乡也有的小萝卜”,并非来自故乡的小萝卜,且“我”做切萝卜丝晾晒这件事和回忆小时候妈妈做同样的事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A。
7.主要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文中写母校山上的松涛声“你可曾听过寒风中的松涛之声?带着清霜的气息,幽幽咽咽,浩浩汤汤,大河一样流啊流,似乎永远到不了尽头。多年以后,当听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母校山上的松涛声,以及生命里许多珍贵的一去不回的物事,一齐涌上心头。每当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也能真切地感知清霜之味”,这里对乐曲只是简单提及,并非正面描写,也未形成呼应,更没有写出清霜之味的音乐美。
B.“白日里掉在地上的一根枯瘦的稻草,被寒霜一把抱在怀里痛惜”,“抱在怀里痛惜”将寒霜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这种拟人,生动形象地把寒霜与枯草紧密贴合的状态展现出来,就好像寒霜真的很怜惜这根稻草一样,所以B选项正确。
C.文中不仅写了经霜之后蔬菜的鲜甜口感,还写了霜的气质、霜包裹下的自然景物以及由霜引发的对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感受等,并非将清霜之味聚焦于人的味觉感受。
D.文中对雾凇景观的描写“霜气再往前一步,便是雾凇了吧,那是高寒地区特有的美:潺潺流水,寒气清冽,天地上下一白,人行林中,两鬓一夜飞白,仿佛灵魂也变得深厚起来”,描写较为简略,并非工笔细描,也不能体现成功借鉴张岱《湖心亭看雪》从自然到人事的行文章法。
故答案为:B。
8.本题重点考查对文本中具体段落的鉴赏能力。
示例一:故乡田畈
结构:先总写田畈里寒霜一片的整体情况,然后分别写稻桩、芒花、荞麦禾子和巴根草等具体事物,最后又总写景物的微茫和虚无特点,转而写自己当时着急赶路未觉知,是总分总的结构。
用词用语:“伫立久之”“渐萎渐枯”“直追”等词比较典雅,“毛茸茸的”则比较通俗;“披霜”“在霜的包裹下”“在霜的洗礼下”“浸了几夜寒霜”表达的都是受霜的状态,但用词不同,富有变化;长短句错落,如“收割后的稻桩,披霜伫立久之,毛茸茸的如若刚出壳的鸡雏”是长句,“巴根草渐萎渐枯”是短句。
表达方式:对稻桩“毛茸茸的如若刚出壳的鸡雏”、芒花“有一分菩萨低眉的含蓄慈悲”等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同时对田畈整体的描写是面,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是点,有点面结合。
修辞手法:“毛茸茸的如若刚出壳的鸡雏”把披霜的稻桩比作刚出壳的鸡雏,“有一分菩萨低眉的含蓄慈悲”把芒花赋予了人的慈悲情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示例二:大兴安岭秋色
结构:“同事不久前去了一趟东北,拍回一张大兴安岭的秋色,充满无言的霜意。我将这张相片作了电脑屏保,每日开机工作前,总要静静地欣赏几分钟”先叙述同事拍回照片,“浩瀚无垠的蓝天下,一排赭黄色的落叶松静静伫立山间,木屋上方青烟袅袅,慵懒歪斜地飞啊,飘啊,如若歌声的余音,也像唐诗的韵脚。可见有炊烟的地方,便有了生气,亘古不语的大自然一霎时活泛起来了。河流似也受到感召,慷慨地将高远的青天、茂密的松林、稀疏的木屋一起倒映于怀中……此情此景,夺人心魄”接着描写画面,“大兴安岭的深秋何以如此之美?不仅仅在于它高寒凛冽的气候,更多的在于,山川草木在这种气候里生出的萧飒之气”加入议论,“这种气,即霜气,正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寂寥,那深含不尽的远意”最后抒发情感,是先叙述事由,再描写画面,加入议论,最后抒情的结构。
故答案为:示例一:故乡田畈。结构上先总写田畈里寒霜一片,再分写稻桩、芒花、荞麦禾子和巴根草,接着总写景物特点——微茫和虚无,转而写自己。用词用语富于变化,既有典雅如“伫立久之”“渐萎渐枯”和“直追”者,也有通俗如“毛茸茸的”;同样的意思用“披霜”“在霜的包裹下”“在霜的洗礼下”“浸了几夜寒霜”不同的语言表达;长短句错落有致。表达方式上长于细节描写,点面结合。多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示例二:大兴安岭秋色。结构上先叙述事由,再描写画面,其间加入议论,最后抒发情感。用词典雅,句式多变。叙述和描写都有强烈的抒彩。多用比喻、拟人和对偶修辞。
9.本题考查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重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选材自由灵活:文章开篇写城里的菜市“菜市有卖一种我故乡也有的小萝卜”,接着写居所附近的荒坡“清晨五六点的光景,去居所附近的荒坡散步,枯草上偶见霜迹”,还有街头“秋日的一个早晨,蹲在街头的我买一位老人腌好的萝卜缨子”;然后回忆故乡,写妈妈“小时候,我妈常自杂屋扛出木梯,靠在屋檐,攀缘而上,将切好的几十斤萝卜丝均匀地扬在青瓦上”,一畦雪里蕻“我家的一畦雪里蕻早已郁郁葱葱了”,一根枯瘦的稻草“白日里掉在地上的一根枯瘦的稻草,被寒霜一把抱在怀里痛惜”,田畈“田畈里寒霜一片”以及母校“母校坐落于山巅,为无穷无尽的松树所包围”;再写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浩瀚无垠的蓝天下,一排赭黄色的落叶松静静伫立山间”和白桦林“大兴安岭的白桦林,在深秋里一样美得奇崛”、雾凇“霜气再往前一步,便是雾凇了吧,那是高寒地区特有的美”;最后写自己对人生的体会“如今,我到底活到了有霜意的年龄。虽说人生实苦,慢慢地,倒也能体味到生命中鲜甜一二”。
神不散:所有这些材料,无论是写不同地方的景物、回忆故乡的生活场景,还是写艺术作品和人生感悟,都围绕着“清霜之味”展开,并且都指向“清霜之味”的象征意义,即苦寒的价值,如“人可不就像我家菜园里的雪里蕻么,但凡多经些苦寒,慢慢地,便也多得了一分回甘”,体现了文章主旨,做到了形散神聚。
故答案为:本文在选材和用材上非常自由灵活,既写了城里的菜市、荒坡和街头,也写了故乡的妈妈、一畦雪里蕻、一根枯瘦的稻草、田畈和母校,再写大兴安岭的落叶松和白桦林、雾凇,最后写自己对人生的体会,但所有材料都指向文题“清霜之味”及其象征意义,也就是本文的主旨——苦寒的价值。
(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卷一)
材料二: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选自《陶庵梦忆》卷一)
材料三:
沈梅冈先生忤相嵩,在狱十八年。读书之暇,旁攻匠艺,无斧锯,以片铁日夕磨之,遂铦利。得香楠尺许,琢为文具一,大匣三、小匣七、壁锁二;棕竹数片,为箑一,为骨十八,以笋、以缝、以键,坚密肉好,巧匠谢不能事。夫人丐先文恭志公墓,持以为贽,文恭拜受之。铭其匣曰:“十九年,中郎节,十八年,给谏匣;节邪匣邪同一辙。”铭其箑曰:“塞外毡,饥可餐;狱中箑,尘莫干;前苏后沈名班班。”梅冈制,文恭铭,徐文长书,张应尧镌,人称四绝,余珍藏之。又闻其以粥炼土,凡数年,范为铜鼓者二,声闻里许,胜暹罗铜。
(选自《陶庵梦忆》卷二)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四处不给分。
读书之A暇B旁攻匠C艺D无斧E锯F以片铁G日夕磨之H遂铦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大部洲,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的统称,出自印度佛教,他们认为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有此四大洲,《西游记》中也有相关记载。
B.自如,指动作灵活、思维敏捷,亦形容人的行为举止自然,没有拘束和矫揉造作的状态,文中用以称赞南京濮仲谦虽处贫困之境但却才华出众、技艺超群。
C.先,本义是走在前面,引申为时间或空间上的次序在先,此处用作名词,特指过世的祖先,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中“先大母”和“先妣”用法相同。
D.班班,意为显著、盛大、繁多,该词出自文恭为沈梅冈先生所制箑而作的铭文,文恭在铭文中将梅冈先生与苏武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他们的称颂赞美之意。
12.下列对材料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叙述、议论、说明、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加上叠词、双重否定句式等语用技巧和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段,淋漓尽致地写出“报恩塔”之“大”之“工”。
B.材料二写“濮仲谦”多用对比手法,有其相貌和技艺的对比、其经手竹器前后价格对比、其与“数十人”贫富对比、其对“友人”与对“势”“利”的不同态度对比。
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通过写器物而写人,在作者笔下,“濮仲谦”与“沈梅冈”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这是两位刚正不阿、安贫乐道、精益求精、超凡脱俗的谦谦君子。
D.“濮仲谦”与“沈梅冈”身份不同,前者为匠人,其价值要在市场上得到确认,所以材料二多写“价”;“沈梅冈”是读书人,其价值体现在名节追求和文化创造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
②又闻其以粥炼土,凡数年,范为铜鼓者二,声闻里许,胜暹罗铜。
14.假设“报恩塔”这一国家工程面向全国招募能工巧匠,“濮仲谦”与“沈梅冈”前往应征,你认为他们能否被任用?为什么?
【答案】10.BDFH
11.B
12.C
13.①听说烧制时,同时完成三座塔,其中一座为成品,另外两座埋了起来,用编号标记清楚。
②又听说沈先生用粘稠的米粥拌和泥土,用了几年时间,做成模子,浇铸成了两个铜鼓,铜鼓的声音一里多路外都可以听到,超过了暹罗国的铜鼓。
14.示例一:不能。因为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虽然他们技艺精湛,但却并不长于此道。
示例二:能。虽然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他们并不长于此道,但他们技艺精湛,(加上专心致志、坚韧不拔),而艺术是相通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报恩塔是中国的一大古董,永乐年间的重大窑器。这座塔建于永乐年初,没有明成祖开国时的雄心、人力物力和令行禁止,加上胆识智慧足以掌控此塔,是不可能建成的。塔中上下有金刚佛的金身千百个,每一个金身都是十数块琉璃砖砌成的,衣服上的皱褶不差一分,面目不差一毫,须发眉毛不差一忽,榫头严丝合缝,确是鬼斧神工。听说烧制时,同时完成有三座塔,其中一座为成品,另外两座埋了起来,用编号标记清楚。如今塔上有一块砖损毁,只需把砖的编号报告给工部,就发掘一块砖补上,就像原生的一般。每夜塔上必定点灯,一年要消耗若干斛油。天日转晴,细雨雾霭,摇摇曳曳,有奇怪的光影在塔顶出现,就像塔上香烟缭绕,半天才散去。永乐年间,海外说着不同语言的人来自一百多国家,一旦看到报恩塔,必定顶礼膜拜大加赞叹后离去,说这是海外四大洲所没有的。
材料二:
南京濮仲谦是个容貌古朴、思想不同凡俗的古人。他的样子卑微谦恭,好像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他的雕刻艺术,技艺高巧,巧以夺天工。他雕刻竹器,一把帚、一只刷,只用方寸竹片,他雕刻了几刀,而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他自己最喜欢的是用盘根错节的竹子,凭借不用刀砍斧削的奇特本领,只是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于是获得高价,真不可思议。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三山街得到仲谦之手题字而获利的有数十人,然而仲谦自己却贫穷如故。在友人座间见到有佳竹、佳犀,立即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对他的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材料三:
沈梅冈先生因为触犯奸相严嵩,在狱中被关押十八年。读书之外的空闲时间,又致力于学雕刻工艺,没有斧头和锯子,就日夜磨一铁片,最终磨成锋利的刀具。得到一尺多的楠木,把它雕琢为文具一个、大匣子三个、小匣子七个、壁锁二把;得到数片棕竹,把它做成一把扇子,有十八个扇骨。用榫头连接,用针线缝缀,用闩攒接。坚固而又细密,像圆形玉器的周边和中孔。即使从事竹木雕刻的巧匠也会逊谢,认为自己也做不出来。沈先生的夫人请求我曾祖父文恭公为沈先生写墓志铭,拿沈先生狱中的作品当见面礼。文恭公恭敬地行礼后接受了。给匣子作铭文道:“陪伴主人十九年的,是汉朝中郎苏武的旄节;陪伴给事中沈公十八年的,是这个檀木匣。旄节呀,匣子呀,如出一辙。”给扇子作铭文道:“塞外的毡毛,饥饿了可以吃;狱中的扇子,灰尘不能玷污,前有苏武,后有沈公,他们的英名都焜耀史册。”这匣子和扇子,是梅冈先生亲手制作,文恭公作的铭文,徐文长书写的铭文,张应尧先生镌刻出来,时人称为四绝,我一直珍藏着。又听说沈先生用粘稠的米粥拌和泥土,用了几年时间,做成模子,浇铸成了二个铜鼓,铜鼓的声音一里多路外都可以听得到,超过了暹罗国的铜鼓。
10.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旁攻匠艺”省略了主语,“旁攻”为谓语,“匠艺”为宾语,其前后断句;“斧锯”为“为”的宾语,其后断句;“之”为“磨”的宾语,其后断句。故在BDFH四处断句。句子翻译为:读书之外的空闲时间,又致力于学雕刻工艺,没有斧头和锯子,就日夜磨一铁片,最终磨成锋利的刀具。
故答案为:BDF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
B.“文中用以称赞南京濮仲谦虽处贫困之境但却才华出众、技艺超群”错。然而仲谦自己却贫穷如故。自如:依旧。
故答案为:B。
12.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C.“这是两位刚正不阿、安贫乐道、精益求精、超凡脱俗的谦谦君子”不当。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无法看出沈梅冈的刚正不阿、安贫乐道。
故答案为:C。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①具:同时;识:标记。
②其:他;凡:总共。
故答案为: ①听说烧制时,同时完成三座塔,其中一座为成品,另外两座埋了起来,用编号标记清楚。
②又听说沈先生用粘稠的米粥拌和泥土,用了几年时间,做成模子,浇铸成了两个铜鼓,铜鼓的声音一里多路外都可以听到,超过了暹罗国的铜鼓。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根据材料一“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可知,建造用的相关材料两个人都没有接触过,据此可以推断出不能被任用,因为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虽然他们技艺精湛,但却并不长于此道。
但是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虽然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他们并不长于此道,但他们技艺精湛,加上专心致志、坚韧不拔的专业精神,而艺术是相通的。据此可以推断出他们也可能被任用。
故答案为:示例一:不能。因为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虽然他们技艺精湛,但却并不长于此道。
示例二:能。虽然报恩塔的“金刚佛像”由“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他们并不长于此道,但他们技艺精湛,(加上专心致志、坚韧不拔),而艺术是相通的。
(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题青云馆①
杜牧
虬蟠千仞剧羊肠,天府由来百二②强。
四皓③有芝轻汉祖,张仪④无地与怀王。
云连帐影萝阴合,枕绕泉声客梦凉。
深处会容高尚者,水苗三顷百株桑。
【注】①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时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经青云馆。②百二:以二敌百,后以喻山河险固之地。按《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③四皓: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④张仪:战国时魏国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学纵横术。秦惠文王九年,入秦,为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极写此地雄伟奇崛、艰难险恶的地理特点,千仞高的山峰如虬龙盘踞,山间小路如羊肠般曲折回环,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关隘险固的富饶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颔联用两个发生在此地的典故呼应上文,“商山四皓”以灵芝为食佐证了第二句中的“百二强”,而“无地与怀王”则以张仪欺楚的故事佐证此地实为“天府”之国。
C.颈联上句写客帐近云,萝阴四合,下句写泉声绕耳,客梦依稀,表现了青云馆的高耸和清幽,但在安宁与静谧的美景之中,“凉客梦”一词却又透露出惆怅与忧伤之情。
D.尾联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云萝泉石之中应该有品格高尚的人,在这里种植三顷水田与百株桑麻,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暗含诗人寄情于山水田亩的归隐之心。
16.金圣叹如此评价诗中人物:“写商於人物,奇伟则为四皓,谲诈则为张仪。彼皆遭逢事会,得以留名史册。若夫云萝泉石之中,又有理乱一皆不与,姓字都无人道者。其人皆有三顷水田,百株桑树,粗得饱暖,大足一生,此则真为冥冥高尚,而非我辈之所得慕也。”请据此分析尾联中的“高尚者”与颔联中的“四皓”“张仪”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案】15.B
16.“高尚者”隐居山林的人生选择与社会“理乱”无关,“四皓”是避秦乱而退居山林,“张仪”则是出任秦相,急于事功;“高尚者”“姓字都无人道者”,“四皓”和“张仪”青史留名;“高尚者”在物质上没有追求,只需“粗得饱暖,大足一生”即可,与“四皓有芝”和“张仪”事功不同;“高尚者”的境界令人向往,但却“非我辈之所得慕也”,“四皓”“张仪”不然。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颔联、尾联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商山‘四皓’以灵芝为食”佐证“天府”;“无地与怀王”以张仪欺楚的故事佐证“百二强”。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颔联、尾联的能力。
颔联接着用了“商山四皓”和“无地与怀王”这两个发生在这一带的典故以呼应上文,上句言商山四皓以灵芝为食,佐证了第二句的“天府”,下句以张仪欺楚,佐证了其“百二强关”。结尾联想到,这深处应该有高尚的人自给自足,不用像自己一样四处奔波为君王效命。现在回头再看颔联,似乎也有一种隐居与在宦的对比,前者清心寡欲,后者又钩心斗角。全诗由青云馆的景色入笔逐渐袒露自己的归隐之心,青云馆在此只是一个引子,并非想隐居于此,因为它“凉客梦”,而是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种几亩水稻,植几株桑麻。
故答案为:“高尚者”隐居山林的人生选择与社会“理乱”无关,“四皓”是避秦乱而退居山林,“张仪”则是出任秦相,急于事功;“高尚者”“姓字都无人道者”,“四皓”和“张仪”青史留名;“高尚者”在物质上没有追求,只需“粗得饱暖,大足一生”即可,与“四皓有芝”和“张仪”事功不同;“高尚者”的境界令人向往,但却“非我辈之所得慕也”,“四皓”“张仪”不然。
(2025·广州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7.在《劝学》中,荀子以雕刻工作为例,谈到停止会出现的情况:“ ”和不停止会出现的情况:“ ”,以此强调学习中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
1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该句可谓持之有故,《离骚》中有直接抱怨楚怀王的句子:“ , 。”
19.小明在中国美术馆看到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为其隽逸苍茫之气所深深打动,不由想起了苏轼所写的名句:“ , 。”
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绢本墨笔 28x105.6cm 中国美术馆藏
【答案】17.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18.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
19.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1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折、镂。
故答案为: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18.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浩荡、察。
故答案为: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乎民心
19.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尊、酹。
故答案为: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正往外走着,前方出现一张蜘蛛网,一只圆滚滚的蜘蛛正带着它的宝宝在网上休息。这是一只大腹便便的银背艾蛛,不过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我把三脚架酱到最低以取景,艾蛛在网的底部来回移动,把香肠拢得更紧,并且同蛛网分开,仅余两端相连。然后它爬到其中一端,竖起身子去咬那些连接的蛛丝。这个时候,我似乎已经猜到它要做什么了:把这些脏东西打包扔掉。
我在放大的屏暮里盯着它的一举一动,不过艾蛛并没按照我的思路继续。它在那里比画了半天,没有把那根东西的一头抛下来,反而停住不动了。5分钟之后,艾蛛忽然向上,去收拢自己的网。在把自己的残网缩减到刚才的1/3后,它沿着那根肠子爬到最左边,然后继续前进,直到它的足尖碰到了不远处一枚干枯的金桂花瓣。艾蛛伸出“两只右手”捧着花瓣,“这是谁送的呢 ”它陷入了沉思……终于,艾蛛把整张网打包好了。原来密密麻麻的伟线已经合并为几条粗的缆绳,那根肠子还在那里。艾蛛吊在它的中段,所有的腿都收拢起来,根本看不出是一只蜘蛛。其实这才是它的真正策略:细碎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后,它们就变得庞大,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于是它在此放心午睡,不用担心天敌的目光把它从垃圾堆里挑出来。
20.文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正确。
21.下列各句对文中标点符号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只圆滚滚的蜘蛛正带着它的“宝宝”在网上休息。
B.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
C.我似乎已经猜到它要做什么了——把这些脏东西打包扔掉。
D.艾蛛伸出“两只右手”捧着花瓣,这是谁送的呢?它陷入了沉思……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
B.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
C.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
D.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被拢到一起的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
23.文中划横线的尾句是一个复句,请阐明其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
24.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文中的“香肠”一词进行解释。
【答案】20.酱-降 暮-幕 伟-纬
21.B
22.A
23.“于是”前后的句子是因果关系;“它们”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顺承关系,“艾蛛的大肚子”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因果关系;“不用担心”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顺承关系。
24.文中的“香肠”是一些被艾蛛拢到一起、用蛛丝裹成细长条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因为形状像香肠,作者把它称为“香肠”,艾蛛在此午睡,可以把大肚子隐藏其中,不用担心天敌的袭击。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同音字字形分辨;结构混乱;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复句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字形题要关注同音字、异体字、形似字、易错字等的书写,辨析注意准确把握字形,结合具体词语具体分析。
(2)本题重点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要求考生熟悉引号、破折号、冒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的用法,能够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表达意图判断标点使用的正误。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语病的辨析和修改能力。涉及到句子结构、搭配、成分赘余、表意不明等多种语病类型,需要考生对句子的语法结构有清晰的理解,能够准确判断句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正确修改。
(4)本题考查对复句中各分句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判断出因果、顺承等关系。
(5)本题考查对文中特定词语含义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需要考生结合文本内容,准确把握词语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及其特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0.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和辨析能力。
“酱到最低”中“酱”使用错误,结合语境“把三脚架……到最低以取景”,这里应该是“降低”的意思,所以“酱”应改为“降”。
“放大的屏暮”中“暮”错误,“屏幕”指的是用于显示图像及色彩的电器,“暮”指傍晚,所以应把“暮”改为“幕”。
“原来密密麻麻的伟线”中“伟”错误,根据文意这里说的是蜘蛛网的线,应该是“纬线”,“伟”应改为“纬”。
故答案为: 酱-降 暮-幕 伟-纬
21.本题重点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
A.“一只圆滚滚的蜘蛛正带着它的‘宝宝’在网上休息。”文中说“不过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说明这里的“宝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宝宝,引号表示否定,修改恰当。
B.“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香肠”在这里是把被蛛丝裹成细长条的东西比作香肠,是正常的比喻,不需要加引号来特别强调或否定,原句不加引号表意更自然流畅,所以此修改不恰当。
C.“我似乎已经猜到它要做什么了——把这些脏东西打包扔掉。”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这里用破折号来解释“猜到它要做什么”的具体内容,和原文中冒号作用一样,都可以表示解释说明,修改恰当。
D.“艾蛛伸出‘两只右手’捧着花瓣,这是谁送的呢?它陷入了沉思……”原文中“两只右手”加引号表示对艾蛛肢体的一种特殊表述,这里不加引号也能明白是在说艾蛛的肢体;“这是谁送的呢?”是艾蛛的心理活动,在原文中用引号表示引用心理活动,这里不加引号在语境语意提示下也不影响表意效果,修改恰当。
故答案为:B。
22.本题主要考查对语病的辨析和修改能力。
“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结构混乱,“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既做了“而是”的宾语,又有自己的被动结构,导致句式杂糅,应改为“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
“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前后衔接不自然,前文描述的是“那些小黑点”是什么,后面接着说“它们被蛛丝裹成……”更连贯。
“就是一段香肠”表述不准确,这里是一种比喻,用“像”更合适,“是”过于肯定。
A.“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对原句的问题都进行了恰当修改,正确。
B.“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没有修改“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的句式杂糅问题,“就是一段香肠”比喻词使用不当,错误。
C.“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像一段香肠。”“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前后衔接不自然,应改为“它们被蛛丝裹成细长条”,错误。
D.“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被拢到一起的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而是被拢到一起的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语序不当,应是“而是一些被拢到一起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就是一段香肠”比喻词使用不当,错误。
故答案为:A。
23.本题考查对复句中各分句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尾句“细碎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后,它们就变得庞大,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于是它在此放心午睡,不用担心天敌的目光把它从垃圾堆里挑出来。”
“细碎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后,它们就变得庞大”,“它们就变得庞大”是在“细碎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后”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是顺承关系。
“它们就变得庞大,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因为“它们变得庞大”,所以“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是因果关系。
“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于是它在此放心午睡”,“于是”表示因果关系,因为艾蛛的大肚子能隐藏起来,所以它能放心午睡。
“它在此放心午睡,不用担心天敌的目光把它从垃圾堆里挑出来”,“不用担心天敌的目光把它从垃圾堆里挑出来”是对“它在此放心午睡”的进一步说明,是顺承关系。
故答案为:“于是”前后的句子是因果关系;“它们”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顺承关系,“艾蛛的大肚子”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因果关系;“不用担心”一句和前面的句子是顺承关系。
24.本题考查对文中特定词语含义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文中提到“不过那些小黑点不是它的宝宝,而是一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拢到一起,蛛丝把它们裹成细长条,就是一段香肠”。从这句话可以明确看出,“香肠”并不是真正的食物香肠,而是由一些干瘪的花瓣和食物残骸组成的。这些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艾蛛拢到一起,然后用蛛丝进行了包裹,最终形成了细长条的形状。所以,“香肠”在物质构成上是由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组成,并且是被蛛丝裹成细长条的形态。
“香肠”的名称由来:因为这些由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蛛丝裹成的细长条,从外形上看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香肠相似,所以作者形象地把它称为“香肠”。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述“因为像所以叫”这样的话,但从作者使用“香肠”这个词来指代这个物体,就可以推断出名称的由来是基于外形的相似性。
“香肠”对艾蛛的作用:“细碎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后,它们就变得庞大,艾蛛的大肚子就可以巧妙地隐藏其中,于是它在此放心午睡,不用担心天敌的目光把它从垃圾堆里挑出来”。从这里可知,“香肠”对于艾蛛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由垃圾组成的物体,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保护作用。当这些细碎的垃圾(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被收集到一起后变得庞大,艾蛛的大肚子就能够巧妙地隐藏在“香肠”之中,这样艾蛛就可以在“香肠”这里放心地午睡,不用担心被天敌发现,因为天敌很难从这堆看起来像垃圾的“香肠”中把艾蛛挑出来。
综上,文中的“香肠”是一些被艾蛛拢到一起、用蛛丝裹成细长条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因形状像香肠而得名,并且艾蛛可以将大肚子隐藏其中在此午睡,以躲避天敌的袭击。
故答案为:文中的“香肠”是一些被艾蛛拢到一起、用蛛丝裹成细长条的干瘪花瓣和食物残骸,因为形状像香肠,作者把它称为“香肠”,艾蛛在此午睡,可以把大肚子隐藏其中,不用担心天敌的袭击。
25.(2025·广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花时间观察和记录一只蜘蛛的行为吗?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关于人工智能对人的影响的材料作文。
【题干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题目要求就“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花时间观察和记录一只蜘蛛的行为吗?”这一问题,表达作者的感悟与思考。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自然观察、精神追求等多个层面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两个核心元素:“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和“花时间观察和记录一只蜘蛛的行为”。前者代表了一个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后者则是一种看似原始、低技术的个人行为。这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了问题的核心张力。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个高度科技化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对自然的观察与记录是否还具有价值。这涉及到对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精神世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的论述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回答这个问题。
【立意提取】
1.科技发展不应忽视自然观察: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往往过于关注科技的进步,而忽视了自然的观察与记录。然而,自然观察不仅是我们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方式。因此,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花时间观察和记录自然。
2.自然观察与科技发展相辅相成: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观察自然的工具和手段,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自然。同时,自然观察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动力。因此,自然观察与科技发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3.在科技中寻找自然的诗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往往被各种数字和信息所包围,忽视了自然的美好和诗意。然而,只要我们愿意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和观察自然,就能在其中找到那份久违的宁静和美好。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是任何科技都无法替代的。
4.科技发展与自然观察的平衡:在追求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科技的发展,而是要找到一种平衡,使得科技发展与自然观察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种平衡不仅是我们个人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