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二单元第3课《民为贵》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二单元第3课《民为贵》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0 16:4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二单元
第3课《民为贵》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jì) 粢盛(shènɡ) 桀纣(zhòu) B.走圹(guǎnɡ) 水獭(tà) 鹯(zhān)
C.载胥(xū) 谆(zhūn) 暴(pù)之于民 D.朝觐(jìn) 讼(sònɡ)狱 讴(yōu)歌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A.盛:chénɡ;B.圹:kuànɡ;D.讴:ōu)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
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谷神) 变置(立) 得乎丘民(山丘上的百姓)
B.汤放(释放)桀 残贼(害) 就(接近,趋向)下
C.走圹(原野) 其何能淑(善) 载胥及溺(过分)
D.孰(谁)与之 荐(推荐)人 践(登上)位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A丘民:民众;B放:流放;C溺:淹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3.下列加点词,和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作七十列传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例句与C都当“传记”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得天下有道 B.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答案:AB
解析:分析:选AB(两个“道”都当“方法、途径”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5.下列句子中的“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B.子路率尔而对曰
C.求,尔何如? D.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答案:AD
解析:分析:选AD(两个“尔”都当“这样”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6.下列句子中的“与”字,按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欲与之聚之   ②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③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④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⑤不能使天与之天下  ⑥利与善之间也
⑦孰能与之?  ⑧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⑨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⑤⑦/④⑥⑧⑨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⑨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动词,给予/连词,和/动词,亲附/介词,和,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重要虚词“以”的用法的掌握。想做正确这类题,一定要注意,经常把学过的包含“以”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多解释,多积累。
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改立国君。)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致于死亡。)
D、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正确的翻译是: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意思就是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有文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增、删、换、改等等方法。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则短文紧扣“民贵君轻”这个中心,从不同角度反复论证,说理透彻精辟
B.第4则短文中,孟子反复强调“天也”、“故曰天也”,由此可见,孟子很相信“天意”,在他的思想深处,“天意”比什么都重要
C.从全文内容看,“民贵君轻”思想的根本就是赢得民心,而赢得民心的根本就是践履仁义
D.孟子认为,施行仁政固然重要,但它比不上深入人心的仁义道德教化更能赢得民心重要
答案:B
解析:分析:选B(B项中提到的第4则短文,先阐明了天子不能将天下给别人的道理接着阐明了“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的道理最后阐明了“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的道理而孟子反复慨叹“天也”,“故曰天也”出现在最后一层,很显然孟子强调天意,但他认为民意比天意更重要,后文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正是说明了民意民心高于天意的道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9.下列选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荐之于天而天受之 荐:举荐 B.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暴:显现、显露
C.使之主事而事治 治:统治 D.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与:给予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治:治理得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A.荐之于天而天受之 B.三年之丧毕
C.夫然后之中国 D.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C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动词,到。A项,代词;B项,助词,的;D项,助词,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重要虚词“以”的用法的掌握。想做正确这类题,一定要注意,经常把学过的包含“以”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多解释,多积累。
11.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B.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C.天子能荐人于天 D.“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D项是宾语前置,“谓之此也”,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
点评: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
12.下列有关选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阐明了孟子关于“禅让”的看法,他主张依民意而行禅让
B.孟子还强调,受让者要有大贤大德,要首先经受得“主事”的考验,才有可能继位
C.“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这句话表明孟子对夺权篡位的否定,强调了上天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思想
D.选文层层分析说理,并通过正反对比,把禅位让贤的道理讲得清晰透彻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强调了上天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思想”表述错误这里的“天”是指“天意”,孟子说的“天意”即“民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3.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新思维”给某些人提供了这样的口实: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局在于政府,“新思维”有问题,现在是改弦更张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B.我们正处于感官大解放的时代,“春晚”上声光电的刺激、“大片”上的大型场面、开幕式上的大型团体操等,都可以成为吸引大众的屡试不爽的手段。
C.春节长假期间,武汉百货类卖场、餐饮业、美容美发、娱乐业等,赚个盆满钵满。而消费热点与往年相比也有一些别样的“年味”。
D.李校长的书法大作曾获书法界最高奖――兰亭奖。品读其字中乾坤,但觉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看似随意,实则谨严。
答案:A
解析:分析:选A (改弦更张:琴声不和谐,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与“这种状况”有重复,应删去“这种状况”);B.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C.盆满钵满:形容赚钱很多;D: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能抵抗诱惑、追求更远大目标、克制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会表现得更有自信,也更能面对挫折。
B.在世界各大民族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个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美学。
C.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D.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才。
答案:B
解析:分析:选B(A.语序不当,应改为“能克制自己、抵抗诱惑、追求更远大目标”; C.“和”字有歧义; D.缺宾语,可在最后加“目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 ③④⑤②①   B. ④①②③⑤   C. ④⑤③①②   D. ③⑤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 (③与上文句尾“和谐”相接,⑤句中“不强调”与下句“强调”相接,只有④能引出文段末句孔子事例,由此即可推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题。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二、填空题
16. 给加点字注音
社稷 粢盛 汤放桀 伐纣
答案:jì|zì|chéng|jié|zhòu
解析:分析:依照意思可知读音应该依次是:jì zì chéng jié zhòu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17. 解释加点字词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③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④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答案:(1)社稷: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丘民:指庶民、众民。(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4)然而:这样却
解析:分析:依据句意可以推知:(1)社稷: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丘民:指庶民、众民。(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4)然而:这样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8.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 ﹍ 。
答案:仁政
解析: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关注一些涉及到课文相关知识的课外内容,比如相关地文体知识以及天文、节气、地理、宗教等等方面的知识。
19. 《孟子》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 、 、 、 、 、 、 等七篇。
答案:《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解析:分析:孟子的主要作品有《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
心》。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关注一些涉及到课文相关知识的课外内容,比如相关地文体知识以及天文、节气、地理、宗教等等方面的知识。
20.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A、为丛驱爵者,鹯也。___通___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___通___
答案: “爵”|“雀”|“畜”|“蓄”
解析:分析:根据作品的意思可以推知:A、“爵”通“雀”B、“畜”通“蓄”。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
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三、问答题
2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解析:分析:根据作品的意思可以推知原因是: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答案:“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解析:分析:根据作品的意思可以推知 “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3、《孟子 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答案: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运用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在作品中找中心句,可以总结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运用对比论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答案: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解析:分析:在作品中找中心句,可以总结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运用对比论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答案: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解析:分析:在作品中找中心句,可以总结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2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