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二单元
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几(jǐ) 疾首蹙安页 (è) 羽旄(máo)
B.沼(zhǎo)上 灵囿(yǒu) 麀(yōu)鹿
C.於(wū)牣 朝儛(wǔ) 琅邪(yá)
D. 省(shěnɡ)耕 睊睊(juàn) 作慝(tè)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A几:jī,B.囿:yòu,D省:xǐn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乐甚(很,非常) 疾(疾病)首蹙安页 顾(环视)鸿雁
B.庶民攻(攻打)之 与民偕(一块儿)乐 春省(视察)耕
C.述职(职责) 夏谚(谚语) 吾王不豫(犹豫)
D.为诸侯度(法度,标准) 忘反(同“返”) 乐酒无厌(同“餍”,满足)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A疾:痛,B攻:制造,D豫:出游,特指帝王秋日出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3.下列句子中的“见”,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庄暴见孟子 B.暴见于王 C.孟子见梁惠王 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E.见羽旄之美 F.就之不见所畏焉
答案:EF
解析:分析:选EF(EF都当“看见”讲,A拜见,B召见,C进见,D接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C.不若与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可得闻与 闻寡人之耳者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A极:名词,相当于“极点,这里指坏的极点”/程度副度,相当于“尽情享受”B疾:病痛/厌恶C与:介词,相当于“跟”/动词,可译为“结交”D闻:使……听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见牛未见羊也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A前“王”为名词“大王”,后“王”作动词“称王”B项前“老”为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老人”,后“老”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C项前“乐”为“欣赏音乐”,后“乐”为“快乐”D均为“看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直好世俗之乐耳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答案:B
解析:分析:选B(例句与B都当“只,仅仅”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7.下列句子中的“乐”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独乐乐,与人乐乐 B.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C.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D.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答案:CD
解析:分析:选(CD都是“欢乐”的意思,A欣赏音乐,B音乐,E以……为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8.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述职者,述所职也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B.巡狩者,巡所守也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案:C
解析:分析:选 C(例句和C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9.下列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王与百姓同乐
②德何如,则可以王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A.两个“则”字不同,两个“今”字也不同
B.两个“则”字相同,两个“今”字也相同
C.两个“则”字相同,两个“今”字不同
D.两个“则”字不同,两个“今”字相同
答案:A
解析:分析:选A(两个“则”字不同,前一个表示假设关系,可翻译为“那么,就”;后一个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两个“今”字也不同,前一个表示假设关系,可翻译为“如果”;后一个可翻译为“今天、现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10.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日,见于王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③不若与众 ④今王田猎于此 ⑤何以能鼓乐也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①为被动句;②④为状语后置句;③是省略句;⑤⑥是宾语前置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D.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A项,“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女两个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B项,“其实”,古义为他实际上,今义为实在、确实D项“殷勤”,古义指关切、问候,今义为热情而周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底继承下来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他的局限性,其
“与民同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他心中理想的封建秩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国际田联专家认为,男子110米栏项目仍是刘翔和罗伯斯的天下,刘翔的竞技状态与日俱增,而罗伯斯则稍欠稳定且实力有所下滑。
C.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D.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干。符合句意。(A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贬义词。用于“演讲选手”属贬词褒用。B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从根本上釜底抽薪”则犯了重复赘余的毛病。C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此处搭配不当,还不如直接说“竞技状态稳定良好”。)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答案:B
解析:分析:选B项(A项成分残缺。句子中谓语动词“呈现”缺少宾语,应在“淳朴自然”后或句末补上“的特点”;而且“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这两个概念有交叉。C项语序不当,应将“如果”放到句首;“和”改成“或”。D项“生活习惯”包含着“饮食习惯”,将“饮食习惯”去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1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答案:B
解析:分析:选B项。本题考查语言连贯。这首诗的前两联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开到一半的石榴花鲜艳欲滴,与浓绿的叶子相得益彰;风雨欲来,苍翠的槐树影子更为深沉,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小院地偏人不到”与“满庭鸟迹印苍苔”衔接最自然、紧密。A“林间”与“西斋”不合;C“过客稀不及“人不到”;D“寒气”与全诗意境不合。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二、填空题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遵海而南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 ③为诸侯度
④民乃作慝 ⑤师行而粮食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
答案:沿着|视察|不足|众人|法度,准则|邪恶|责怪,非难。
解析:分析:依据文句意思确定词语意思,可知:遵:沿着。省:视察。给:不足。师:众人。度:法度,准则。慝:邪恶。非:责怪,非难。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翻译中重要实词的把握能力,是要求学生仔细分辨句子中重要实虚词的意思以及文言现象的正确翻译。
17. 写出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答案: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解析:分析:依据文句意思确定词语意思,可知: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8. 写出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
出舍于郊( )
答案: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解析:分析:依据文句意思确定词语意思,可知: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9.“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是___句式。
答案:宾主前置
解析:分析:依据文句意思和语法确定句式,可知本句是宾主前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20.“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___句式。
答案:状语后置
解析:分析:依据文句意思和语法确定句式,可知本句是状语后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三、问答题
21. 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答案: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解析:分析:依据前后意思可知: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2. 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案: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解析:分析:依据前后意思可知: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3.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答案: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
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解析:分析:依据前后意思可知: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
想说的领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4. 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答案: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解析:分析:依据前后意思可知: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5. 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前后意思可知: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