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二单元
第7课《仁义礼智,我故有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怵(cù)惕 恻(cè)隐 孺(rú)子
B.要(yào)誉 恶(wù)其声 羞恶(è)
C.外铄(shuò) 庶(shù)民 强(qiǎnɡ)恕
D.荑(yí)稗 安宅(zhá) 荑稗(bài)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A怵:chù,B要:yāo,D荑:t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
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忽然 B.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发端
C.我固有之也 牢固 D.舜明于庶物 众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固:本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
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E.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答案:E
解析:分析:选E(A内—纳,B要—徼,C然—燃,D希—稀)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
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
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4.对下列句子中“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有事焉,而勿正 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B.盘盘焉,囷囷焉 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C.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项,“焉”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
此”,翻译为“比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
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5.下列句子中的“于”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D.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答案:AD
解析:分析:选AD(AD当“向”讲,B到,C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
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6.下列句子中的“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B.则盍反其本矣
C.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答案:AC
解析:分析:选AC(都当“反省”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
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A.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D.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答案:B
解析:分析:选B(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
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8.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仁,人之安宅也 B.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C.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D.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答案:AC
解析:分析:选AC(都是判断句,BD是一般陈述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
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
能得出答案。
9.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然:同“燃”,燃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
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0.下列各句中,与“种之美者”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句读之不知 D.人马烧溺死者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A、B、D三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
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
能得出答案。
11.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D
解析:分析:选D(D项既是省略句,即“运之(于)掌上”,又是状语后置句,即“(于)掌
上运之”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
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
能得出答案。
12.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
“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以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又沉渣泛起,兴风作浪,这将严重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恐怖分子多次制造耸人听闻的自杀性爆炸事件,致使大量的无辜者死于非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美国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战争难以自拔,军队撤离时间一拖再拖,加上它到处插手,兵力使用已经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D.现在有很多文化遗产管理者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
答案:B
解析:分析:选B(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此处应用“骇人听的
闻”)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
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B.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C.去冬一来,我国北方地区干旱严重,水资源危机正步步逼近,如何加强干旱地区的水
问题和全国性的节水行动已迫在眉睫。
D.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
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分析:选A(B主语残缺; C搭配不当。 “加强”改为“解决”,“和”之后加
“开展”一词;D.后续句主语残缺,应加上“这一政策”)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
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
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艺术的审美中,客体是指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反过来, , 。离开了客体就无从说明主体的思维、感觉的发展, 。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 ,再去创造新的美,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 。
①从创造美的对象到提高主体审美能力②也是主体的发展过程
③是客体的发展过程④它又影响主体
⑤而离开了主体也无法说明客体的变化⑥凭着它的丰富性才发展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
A.②④⑥⑤①③ B.④⑥⑤①②③ 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③①④②⑥
答案:C
解析:分析:选C (从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分析)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
题。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二、填空题
16.“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的意思是__________。
答案:尽力按照恕道去做,追求仁德再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解析:分析:依据上下文可以将此句翻译为:尽力按照恕道去做,追求仁德再没有比这更
近的了。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意思就是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有文
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增、删、换、改等等方法。
17.“苟为不熟,不如荑稗”的意思是__________。
答案:如果不能生长成熟,还比不上荑草和稗子。
解析:分析:依据上下文可以将此句翻译为:如果不能生长成熟,还比不上荑草和稗子。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意思就是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有文
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增、删、换、改等等方法。
18.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____非恶其声而然也 ____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____
答案:贼害 厌恶 抛弃
解析:分析:依据文句的意思可以推知划线词语的意思依次是:贼害 厌恶 抛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
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9.“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要”通___
答案:要通邀
解析:分析:依据上下文可以推知:要通邀。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
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
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20.“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是___句式。
答案:状语后置
解析:分析:依据上下文和语法推知此句是状语后置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
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
能得出答案。
三、问答题
21.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答案:“性善论”表瑞四个方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解析:分析:“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就是怜恤、同情。端,就是发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2. 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
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
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答案:首先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
解析:分析: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
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
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
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
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
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
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
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3. 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
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
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答案: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
“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
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④要
“求”之;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解析:分析:“‘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
“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
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 [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
始达。” 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需要“扩而充之”。 “扩而充之”
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基本素质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
的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 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扩而充之”的意
义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如果“为”,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
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 。②要“存之”。③要“反身而诚”、“强恕
而行” [ 第4则选文的意思跟第1则是相关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
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日常琐
事,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包含在其中)。反省自己认为自己是
真诚的,即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就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竭力以推己及人
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强恕而行”恰恰是把“仁之端”扩充为仁的
一个重要途径。),④要“求”之。⑤要“熟之” [在第5则选文中,孟子打了一个奇妙
的比喻。他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
矣。”“五谷”即稻、黍、稷、麦、豆。“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
米,叫做稊米。“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
害,其种子称为稗子。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都是好的种子,但是假如五谷种下去
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以这个道理作
基础,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
的意义。这话说得太奇妙了。人的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它成熟。这种使
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在第6则选文中,孟子说: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
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
哉!”孟子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自暴即“言非礼义”,也就是说话违背礼义。
自弃即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仁义行,──之所以称之为自弃,是因为人原本拥有仁义的
发端。孟子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来说明居心于仁、由义而行的必要性:仁是人安适的
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比喻不居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
而不走(比喻行不由义),真的是很可悲啊!]。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4. 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
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
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
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解析:分析: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此段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
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5. 简要分析以下比喻的妙处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答案:第一句,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
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第二句,用五谷虽然是好
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
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
分透彻而且生动;第三句,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简洁有力、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
解析:分析:比喻就是用在议论文中就是要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而可以深入浅出地说明
道理。第一句,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
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第二句,用五谷虽然是好
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
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
分透彻而且生动;第三句,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简洁有力、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6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