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第1课《兼爱》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第1课《兼爱》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0 16:4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第1课《兼爱》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相篡(cuàn) 不惮(dàn) 慈(chí)孝 B.执(zhí)弱 侮(wǔ)贫 敖(ào)贱
C.恶(è)人 恶(è)衣 牂(zāng)羊 D.黧(lí)黑 期(jī)年 乱行(xínɡ)
答案:B
解析:分析:A慈:cí,C恶:wù人,D行:hán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 故能若是之寿
B.然则察此害而何用生哉? 轻用吾身而亡其国
C.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是以仁者非之吾非 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答案:C
解析:分析:两个“举”都当“拿”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3.下列句子中的“独”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今诸侯独知爱其国。
A.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独以吾两人在也。
C.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答案:B
解析:分析:例句和B都当“只、仅”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B.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C.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答案:C
解析:分析:两个“比”字都当“等到”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5.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个是(  )
A.以不相爱生 B.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C.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D.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答案:AC
解析:分析:AC:因为,B:来,D: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重要虚词“以”的用法的掌握。想做正确这类题,一定要注意,经常把学过的包含“以”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多解释,多积累。
6.下列句子中的“为”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B.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
C.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D.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答案:AC
解析:分析:AC:作为,B:为了,D: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7.下列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B.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C.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D.揖御寇而进之
答案:BD
解析:分析:BD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8.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此何难之有焉? B.是其故何也?
C.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D.予之不知余也。
答案:AC
解析:分析:AC都是宾语前置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家主相爱则不相篡 篡:掠夺 B.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贼:残害
C.诈不欺愚 愚:愚蠢 D.是以仁者誉之 誉:称颂
答案:C
解析:分析:愚:这里指忠直敦厚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A.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B.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D.是以仁者誉之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拿”、“用”。A项,通“已”,副词,已经。C、D两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重要虚词“以”的用法的掌握。想做正确这类题,一定要注意,经常把学过的包含“以”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多解释,多积累。
1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曾不若孀妻弱子
B. 君臣相爱则惠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子孙视之不甚惜
D.兄弟相爱则和 至若春和景明
答案:C
解析:分析:都是动词,看待。A项前一个“若”是“好像”;后一个“若”是“及,比得上”。B项前一个“则”是连词,“就”;后一个“则”表示肯定判断,“就是”。D项前一个“和”是形容词,“和睦”;后一个“和”是形容词,“温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译文:既然已经反对它,那么用什么改变它呢?
B.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译文:因此诸侯和诸侯相爱就不会在郊野战斗。
C.家主相爱则不相篡。
译文:卿大夫与卿大夫相爱就不会篡夺君位。
D.君臣相爱则惠忠。
答案:C
解析:分析:“篡夺君位”错,应为“争夺利益”或“掠夺财富”。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君臣之间相爱,君对臣就会施惠,臣对君就会效忠。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是否正确的判断辨别能力,要求学生仔细分辨句子中重要实虚词的意思以及文言现象的正确翻译。
13.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B.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C.以郑为亲己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D.郑人有且买履者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
答案:B
解析:分析:B两个“为”字都当“被”讲,表被动
点评:对于形声字读半边的现象,只能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把容易读错的字用一个本子记下来,
文言文中还要注意古今异音字。
14.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B.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C.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答案:D
解析:分析:D是意动用法,其它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5.下列各项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圣人作 作:劳作 B.不期修古 期:希望
C.论世之事 论:研究 D.兔走触株 走:奔跑
答案:A
解析:分析:作:产生、兴起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翻译中重要实词的把握能力,是要求学生仔细分辨句子中重要实虚词的意思以及文言现象的正确翻译。
二、填空题
16.“既以非之”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
答案:“以”通“已”|意思是“已经”|“于”通“迂”|意思是“迂回”。
解析:分析:注意被通的那个字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17.“仁人之所以为事者”中“所以”的古今意义是 。
答案:古义:用来……的,拿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
解析:分析:所以的现代意思主要有:1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2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3所用;用来;4原因;缘故。它的古代意思是1......的原因;2用来……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18.“破碎乱行”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
答案:“碎”通“阵”,意思是“队伍”
解析:分析:据资料说,“破碎乱行”中的“碎”,意思是“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
点评:对于形声字读半边的现象,只能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把容易读错的字用一个本子记下来,文言文中还要注意古今异音字。
19.“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一句的句式类型是 。
答案:宾语前置句
解析:分析:该句宾语前置的标志是“是以”,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是的意思这,以的意思是因为,二者合起来翻译为因此。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20.墨子姓 名 。他是一位 ,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 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答案:墨|翟|哲学家|孔、孟、老、庄
解析:分析: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三、问答题
21.墨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答案:①兼爱非攻。②天志明鬼。③尚同尚贤。④节用。
解析:分析: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2.为什么会出现灾难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答案: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解析:分析:先整体阅读课文,再根据题干的意思进行认真的分析,用适当的语言组织出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3.墨子“兼爱”“同利”看法是否正确?
答案: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解析:分析: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4.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答案:我认为: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时间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
解析:分析: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针对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题干的要求总结相关信息的能力。因为该题一个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根据题干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组织语言,进行解答。
25.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案:1、平实质朴少文采。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异常震撼人心。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最后一段。
解析:分析:整体阅读课文之后,从思想内容、结构、论证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