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第3课《尚贤》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第3课《尚贤》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0 16:4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第3课《尚贤》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射御(yù)  社稷(jī)  譬(pì)若 B.辟(pì)疏 庶(shù)子 阖(hé)门
C.工肆(sì) 伊(yī)尹 庖(páo)厨 D.闳(hónɡ)夭 罝(jū)网 承嗣(cí)
答案:C
解析:分析:A稷:jì,B辟:bì,D嗣:sì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奈何:怎么样
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社稷:土地神
C.然后国之良士亦可得而众也 然后:这以后
D.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 是故:因此
答案:B
解析:分析: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3.下列句子中的“且”字,和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A.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 B.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
C.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B
解析:分析:A况且,B和例句都当“将要”讲,C况且,再说,D连词,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
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B.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C.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D.莫不竞劝而尚德 果行,国人皆劝
答案:A
解析:分析:A本:①名词作状语,从根本上,②正常用法,根本。B至,到。C作坊,店铺。D勉励,鼓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C.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D.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答案:AC
解析:分析:都当“主张,学说”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6.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上举义不辟疏 谏太宗十思疏
B.四鄙之萌人闻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美章而恶不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D.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 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答案:C
解析:分析:A疏:①疏远的人,②臣下向皇帝上奏的文体;B鄙:①边疆,②以……为鄙,意
动用法;C美:美好;D行:①品行,②实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7.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将富之贵之 B.不义不富,不义不贵
C.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答案:C
解析:分析:C是形容词作状语,ABD是使动用法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8.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B.此何难之有?
C.何谓德不形? D.唯命之从。
答案:C
解析:分析:ABD都是宾语前置,C不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9.对下列“而”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 ②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 ③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④美
章而恶不生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答案:B
解析:分析:都, 是连词①表转折关系,②表顺承关系,③④都表并列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10.下列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A.必将富之贵之 B.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C.无能则下之 D.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答案:B
解析:分析:例句和A、C、D项都是使动用法B项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
A.儿寒乎?欲食乎 B.出跳梁乎井斡之上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与例句都是介词,在。A项为语气助词,表反问;C项为介词,比;D项为形
容词词尾, 的样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12.下列有关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
B.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与建设,这样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
B.其实,墨子在这里说的“贤良之士”就是指那些“国之善射御之士”,因此说墨子的人才观
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C.在第二段里,墨子分别指出了富贵人、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
王“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从而亮明了自己“尚贤”的观点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开头用善射御之士的故事作比,
说明举贤的途径;第二段又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即“尚贤事能”
答案:B
解析:分析:“贤良之士”并非指“国之善射御之士”,而是指“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
术”之士。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
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是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
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先看选项,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②,排除C、D。再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③,则这一句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填④,由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题。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
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语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首先明确整段话叙述的中心是茶发展历史及词义的演变。⑤是总说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④介绍“茶”字发展演变的历史,①③为“茶”字形体演变的过程,⑥②是说“茶”义项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根据每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关联性词语处理好句子顺序。一开始选⑥,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从生活切入,水到渠成地讲“茶”字的发展演变,非常自然、合理。故排除⑥为第一句,B、D项排除了,⑤②之间关系不如⑥②之间关系紧密。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
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
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的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④提出“人们的习见如何”的总观点,①单独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④应为最先;④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人们的习见”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①紧跟④;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④①⑥②⑤③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二、填空题
16 “今上举义不辟贫贱”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
答案:“辟”
解析:分析:辟的原意是开辟等等,在此,它是一个通假字,通 “避”,意思是“回避”。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17. “四鄙之萌人闻之” 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它在文中的意思是 。
答案:"萌"通"氓",萌人即为民人|百姓。
解析:分析:萌的原意是萌芽,在此,它是一个通假字,通 “氓”,意思是“民人,百姓”。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8.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一句的正确翻译是

答案: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解析:分析:这句话中的 “是故、则、寡、薄”等词语是重点,首先翻译出它们的意思,然后结合整句进行准确地翻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19.“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答案:譬如要让这个国家的善于射箭驾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人增多,就一定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
们,称赞他们,这样以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增多了。
解析:分析:首先要弄懂这句话中“譬若、众、富、贵、”等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整句进行准确地翻译,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是否正确的判断辨别能力,要求学生仔细分辨句子中重要实虚词的意思以及文言现象的正确翻译。
20. “今上举义不辟疏”一句中 “疏”的活用类型是 ,它在该句中的意思是 。
答案: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跟君王关系疏远的人”。
解析:分析:疏的本意是形容词,意思是疏远;在该句中,它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跟君王关系疏远的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三、问答题
21.说出“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的含义。
22.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包含哪些意思?
赏析: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超越时代的意义。它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生态,
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这种思想,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正
是墨子尚贤思想的精华所在,直到今天,他的这种思想仍旧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答案:墨子把国家中人才的多少与统治者的安危 ( http: / / www.21cnjy.com / )联系在一起,从中告诫统治者,要想国泰民安,
就得广泛招纳人才。他认为崇尚和重用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体现了比较先进的人才观。
解析:分析:A慈:cí,C恶:wù人,D行:hán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2.文中提到的“善射御之士”是“国之良士”吗?
答案 墨子认为“善射御之士”不是“国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 )良士”。因为“国之良士”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就是说那些道德品行纯厚,在言谈方面有口才,在治国方面有特长的人才才是“国
家之珍而社稷之佐”。而“善射御之士”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只是墨子拿来论证的一个事例而已。
答案:B
解析:分析:A慈:cí,C恶:wù人,D行:hán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3.墨子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这体现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案:B
解析:分析: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农民与手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业者是看不起的,那些出身下层的人即使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突破性的意义。他大胆地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种思想,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状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这正是墨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旨的把握能力。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24.在所谓的“上”和“下”上,墨子和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孔子则认为“上智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统治者是智慧的,百姓是愚昧的,这种状况是雷打不动的,具有很浓的等级观念和愚民思想,应该批判。
解析:分析:首先找到孔子和墨子文章里关于“上”和“下”的文字,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重要词语丰富内涵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5.《尚贤》一文中,墨子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墨子认为,要想使国家拥有众多的德才兼备之士,就一定要使他们富贵、敬重他们、称赞他们。
解析:分析:做该题时,要求学生首先把握文章内容,结合作者的思想以及生平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答题。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旨的把握能力。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