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七单元
第2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大宰》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圉(yǔ) 蚤(sāo)虱 相(xiànɡ)剑 B.象箸(zhù) 箕(qí)子 土簋(ɡuǐ)
C.菽藿(huò) 茅茨(cí) 称(chēnɡ)此以求 D.跣(xiǎn)行 被(bèi)发 聚嘬(zuō)
答案:B
解析:分析:A蚤:zǎo,C称:chèn,D被:pī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
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宦:做宦官
B.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称:相称,配得上
C.而越人跣行 跣:赤脚
D.三虱食彘,相与讼 讼:争论
答案:A
解析:分析:宦:做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3.下列句子中的“见”字,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B.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C.仪封人请见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D.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出门如见大宾
答案:C
解析:分析:两个“见”都读xiàn,当“引见”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4.下列句子中的“亡”字,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今我已亡之矣
A.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B.醉足以亡裘乎
C.亡之,命也夫 D.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答案:B
解析:分析:例句和B都当“丢失”讲,A逃亡,C死亡,D同“无”,没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5.下列句子中的“其”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6.A.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B.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C.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D.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答案:AC
解析:分析:都表反问语气,难道;B表测度语气,大概、恐怕;D代词“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
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8. A.晋近奚不之 晋讼者奚说?
B.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夫杨,横树之既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 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也
答案:C
解析:分析:两个“树”字都当“种植”讲,A①为什么,②什么,B①住宿,②筑舍定居,D①满足,②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7.下列句子中的“穷”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必穷矣(穷困) B.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穷困,不富有)
C.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 D.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穷尽)
答案:B
解析:分析:穷:不得志,不显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8.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指代对象不同的一项是( )
A.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候因释之 B.拔剑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C.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D.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
答案:D
解析:分析:D①代杨布,②代狗;A代子胥,B代吴王,C代杨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解素衣 雨:下雨 B.衣缁衣而反 反:回来
C.衣素衣而出 出:外出 D.三虱食彘,相与讼 讼:责备,埋怨
答案:D
解析:分析:讼:争论,喧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鳣似蛇,蚕似蠋 B.而亡其富之涯乎 C.讼者奚说 D.彘臞,人乃弗杀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鳣,通“鳝”;B项,亡,通“忘”;D项,臞,同“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太宰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太宰给孔子很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怕孔子得到国君的重用而忽视了自己的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见给国君。这则故事说明为国家选材是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的。
B.狗认不认识杨布是凭着杨布出门穿过的衣服,这暗示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以貌取人,仅靠容貌判断会闹出许多笑话,判断一件事情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不能犯形式主义错误;跟狗生气是不值得的。
C.鲁穆公为了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在患难的时候能找到盟军,不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管兵权。犁锄一席话击中了要害,这样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做的对鲁国潜在的危急于事无补。
D.三只虱子为了在猪身上争夺最佳地盘吵吵嚷嚷,最后这些虱子不在争吵一起叮咬猪,猪不胜其纷扰,消瘦了下去。这则寓言表明了人们常常为眼前利益而忙乎,不能为长远利益而筹划。
答案:C
解析:分析:不是掌管兵权,而是做官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2.下列对于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者持鳣”的故事意在说明,人常常因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勇敢,从而揭示人有着意想不
到的潜能
B.“杨布打狗”的故事批评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强调人们做事要学会换位思
考
C.“富之以涯”则体现了韩非子“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的思想,所以在对待财富的问
题上,要“知足常乐”
D.本节所选的故事精确剖析了某些隐微的人性的弱点,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
答案:A
解析:分析:“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说法错误,而应是“批评了人性可因利益而改
变的人性的弱点”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 。生态不仅是科学问题,而且是伦理问题,正是伦理为
科学规定了界限。
①但是,同为主张善待自然,出发点仍有很大分歧
②我的看法是,两派都有道理,但说的是不同层次上的道理,而低层次的道理要服从高层次
的道理
③一派反对人类中心论,认为从根本上说,自然是一个应该敬畏的对象
④一派强调以人类为中心,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利用自然
⑤合理利用自然是科学,不管合理的程度多么高,仍然是科学,而科学必有其界限
⑥现在大概不会有人公开赞成掠夺性的强盗行径了
A.⑥①③④⑤② B.⑥①④③②⑤ C.⑤⑥①③④② D.⑤①⑥④③②
答案:B
解析:分析: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与过去的“有人公开赞成掠夺性的强盗行径”相比,现在人们的态度有变化了,所以⑥应排第一句,与前文中的“掠夺性”相对应,现在人们主张“善待”自然了,可确定①应排在⑥之后,再根据后文的“生态不仅是科学的问题,而且是伦理的问题”,可确定④应排在①之后,据此可确定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题。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西南联大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
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
B.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它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不断
增强而逐步向前推进。
C.长期以来,各级官员把官场的繁文缛节当成一种为官待遇,习以为常,安之若素。但2010
年的春天,吹来了礼宾改革春风。期盼这股清新之风,能吹走官场繁文缛节。
D.虽然我因病久住在重庆郊外的歌乐山,深居简出,但也还有些朋友不时登山造访潭府。
答案:A
解析:分析:"光风霁月"既形容清新明净的气候和景象,也比喻人胸怀坦荡,品德高尚。B"一挥而就"形容诗文书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C "安之若素"指身处困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D "潭府"指深宅大院,多用于敬辞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
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去年4月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一路高歌猛进的国内楼市因此有了
微妙的变化,人们对未来楼市走向也有着更多的疑惑与期待。
B.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在安装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飞腾"芯片后,
其峰值运算速度将由每秒1206万亿次的基础上提升到每秒万万亿次。
C.根据中国社科院今天在京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中的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就业预期
的调查显示,中国家长倾向于孩子优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等比较稳定的职业。
D.在冬季,日照时间不但减少,而且人体骨骼密度最低,骨折患者尤其是老年骨折患者人
数明显增多,医院多个科室不得不加床收治病人。
答案:A
解析:分析:B、搭配不当,"由......基础上"改为"在......基础上"或"由......" C句
式杂糅,“根据……的调查显示”,应该改为“根据…的调查”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调查显示”。D语序不当,“不但”应提到“日照时间”前;另外“日照时间”与“减少”
搭配不当,将“减少”改为“缩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
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
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二、填空题
16.“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于越”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
答案: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
解析:分析:要向把这句话翻译准确,首先要知道“为乱、于、走”三个词语的意思,这三
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作乱、在、到、往、逃跑”,然后再把这个句子按顺序翻译出来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是否正确的判断辨别能力,要求学生仔细分辨句子
中重要实虚词的意思以及文言现象的正确翻译。
17. “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这句话的准确翻译是
。
答案: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
救不了了。
解析:分析:要向把这句话翻译准确,首先要知道“患”这个词语的意思,这个词语的意思
是“祸害,灾祸”,然后再把这个句子按顺序翻译出来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
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
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18. “子圉见①孔子于商太宰;吾已见②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③之于君。”
上面三句话中的见的意思分别是
答案:见①:向……引见。 见②:看见。 见③:引见。
解析:分析:见的意思很多,比如:1.看见;看到。2.谒见;拜见。3.见面;会见。4.指接
见。5.预料;想见。6.引见、向……引见7.听说;听见;听到。8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
相当于被,受到。9.引申为辨别。10.用在动词前面,称代自己。11.比试;较量。在这里,
见得意思是其中的两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19.“而亡其富之涯乎”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
答案:“亡”通“忘”,意思是忘记。
解析:分析:亡的本义是死亡、丢失,在这句话中,亡是个通假字,通忘字,它的意思是忘
记。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
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
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20.“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的句式类型是 。
答案:介宾结构后置
解析:分析:句中的“贵于君”是一个介宾结构后置句,意思是“比君尊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三、问答题
21.第一则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大宰》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这则故事通过宋太宰没有举荐孔子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这里的人性的丑恶主
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说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作者是从
讽刺的角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
解析:分析:这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2.第三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答案:读了这则故事,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人们都具有远祸全身的意识,只不过如果一个
人罪大恶极,逃到哪里都没用。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进行分析。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针对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题干的要求总结相关信息的能力。因为该题一个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根据题干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组织语言,进行解答。
23.第四则故事主要是要告诉君王什么道理?
答案:劝谏国君凡事都要有节“度”。
解析:分析:这个故事表面上讲机智巧辩,借宋君问醉酒亡裘的事巧谏宋君,实际上是讲进谏之难。作者要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必亡天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4.第五则故事说的道理非常明显,请概括说出。
答案: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只有建立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问题。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
解析:分析: 秦穆公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工夫完全下错了。从故事本身看是讲国家的外交重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但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看,还可以概括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要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5.说出第六则故事的道理。
答案:这则故事通过“卫君论剑”,说明一个人对别人的行为动机要从他做事是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考虑,进而作出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解析:分析:可以结合故事的整体内容进行分析。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