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四单元第1课《有无相生》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四单元第1课《有无相生》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0 16:4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四单元
第1课《有无相生》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盈(yínɡ)  辐(fù)条  车毂(ɡǔ)
B.埏(yán)埴 户牖(yǒu) 自矜(jīn)
C.轻诺(nuò) 易泮(pàn) 累(léi)土
D.柔脆(cuì) 枯槁(ɡǎo) 自见(jiàn)
答案:C
解析:分析:A辐:fú,B埏:shān,D见:xiàn
点评:对于形声字读半边的现象,只能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把容易读错的字用一个本子记下来,文言文中还要注意古今异音字。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味无味 味:品味 B.高下相盈 盈:充满
C.故有之以为利 利:利用 D.自是者不彰 彰:表彰
答案:B
解析:分析:A味:以……为滋味;C利:便利,D彰:明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失其所者久 所:处所 B.图难于其易 图:反复考虑
C.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作:作为 D.自矜者不长 矜:自以为贤能
答案:C
解析:分析:作:兴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B.死而不亡者寿
C.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E.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答案:E
解析:分析:A见—现,B亡—妄,C泮—判,D累—蔂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B.知足者富
C.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D.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答案:C
解析:分析:坚强:古义是僵硬,今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B.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C.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答案:B
解析:分析:两个“易”都当“容易”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自伐者无功
A.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C.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D.伐无道,诛暴秦
答案:B
解析:分析:例句与B都当“夸耀”讲,A功业,CD讨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B.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C.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D.自是者不彰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的难是意动用法,“以……为难”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9.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图难于其易:图:反复考虑
B.其脆易泮 泮:通“判”,分离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通“蔂”,盛土的工具
D.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强:强固有力
答案:D
解析:分析:坚强:僵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安易持
A.其微易散 B.其孰能讥之乎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吾其还也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的“其”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代词,代事物B项,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C项,代词,指自己D项,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为之于未有 D.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答案:D
解析:分析: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B.“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老子重要的处事方法,他要求做事要有预见,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C.老子对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的东西,凡是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他认为人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
D.老子的语言巧用修辞,哲理深刻奇警,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用比喻、夸张手法,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分析:无“夸张”手法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3、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削平(xuē) 拮据(jù) 琐碎 逻辑 锦缎
B.参与(yù ) 癖好(pì) 逃遁 抛锚 篷松
C.青苔(tái) 闷热(mēn) 安详 坐落 焦躁
D.刨冰(bào) 说服(shuì) 愀然 寒暄 证券
答案:D
解析:分析:A、拮据jū B、癖好pǐ 蓬松 C、 闷热(mèn)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1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社会各界在赞扬湖南省用针孔摄像头整肃庸官懒政之举的同时,也呼吁建立 “懒政”的长效机制。
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努力使 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③“钱途无量”、“与食俱进”等窜改成语的现象,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 ,往往使广大受众认识模糊,心中无数。
A、遏止 力行 误解 B、遏制 厉行 曲解
C、遏止 厉行 曲解 D、遏制 力行 误解
答案:B
解析:分析: 遏止:阻止。遏制:控制。力行:努力实践。厉行:严格实行。误解:理解得不正确。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墓”在沉寂千年后骤然现世,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月14日,经过中国社科院专家考证,河南安阳西高穴“曹魏大墓”实际已从考古学上确认为曹操墓,但有关曹操墓真伪的质疑和猜测仍没有就此平息。
B.我们公司的灯光设计师,在室内灯光设计大赛中拿过一等奖,他的设计一定会让您的新居蓬荜生辉。
C.有些党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抛于脑后,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充耳不闻,这种现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D.为了收集一些读者发来的新词或是对词语解释的意见,刘教授查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答案:A
解析:分析:A、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B、蓬荜生辉:用以称谢他人过访之辞。C、充耳不闻:形容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D、寻章摘句: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二、填空题
16.指出下列加点词的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中的通假字是 它通 ,意思是 。
“其脆易泮”中的通假字是 它通 ,意思是 。
“死而不亡者寿”中的通假字是 它通 ,意思是 。
答案:“见”|“现”,表现|“泮”|“判”,分离|“亡”|“妄”|荒谬|一说|“忘”|遗忘。
解析:分析:做题时,要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把翻译时要特别留意意思比较含混的字,结合现代汉语仔细揣摩它们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长短相形”中形的意思是 “自矜者不长”中矜和长的意思是
“自伐者无功”中伐的意思是 “企者不立”中企的意思是
答案:对照,比较|矜,自以为贤能;长(zhǎnɡ),指得到敬重|自我夸耀|踮着脚跟
解析:分析:做题时要注意句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8.“事无事”中前一个“事”的活用方式是 。
答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做事
解析:分析:事这个字本来是名词,在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做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9.“跨者不行”一句中不行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 。
答案: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
解析:分析:翻译该句时,要注意不行这个词语,按照今天不可以的这个意思是解释不通的,这就要考虑是不是古今异义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20.“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是 句式。
答案:被动句
解析:分析: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用兵逞强就会被灭亡,树木太强大了就会被折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三、问答题
21. 文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答案:①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立的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出处:21教育名师】
②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
③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④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⑤要想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⑥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⑦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分析:只要对课文认真阅读,就会很容易得出答案所提供有关信息。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2. 这些选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答案: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炼又充满哲理,是格言。
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
解析:分析:选文第2则以“车”“器”“室”设喻 ( http: / / www.21cnjy.com / ),形象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选文第6则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选文第7则以“人”“草木”设喻,形象阐明了守弱则强的道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3. 通读全文,概括每则选文的内容要点。
答案:选文第1则,介绍对待有与无,老子重视“无”,主张无为,追求无为而治。21cnjy选文第2则,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选文第3则,从反面证明“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选文第4则,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 )
选文第5则,表达了老子对“无为”的重视和追求;对“易”与“细”的重视;老子在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方面有鲜明的前瞻性。
选文第6则,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 ),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选文第7则,言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给一味追求强大者提出了忠告;表明了老子对柔弱的重视和坚守,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一种长久之道,制胜之道。
解析:分析:选文第1则到第七则的主要内容是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这些对立因素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 http: / / www.21cnjy.com / )”,更是直接表达了老子对“无为”的重视和追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老子对“易”与“细”的重视;“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表现出老子在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方面有鲜明的前瞻性;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 ),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兵强则灭,木强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 )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论断,言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给一味追求强大者提出了忠告;而“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强烈对比,表明了老子对柔弱的重视和坚守,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一种长久之道,制胜之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5.谈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一句的含义。21世纪教育
答案:老子教导人们,不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 )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含义。为人处世要多一些理性,既要看到一件事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 )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
解析:分析: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又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绝对统一的关系。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这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与不好、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能片面地看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5.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做事要有预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比较长,但是如果认真阅读这句话,它很明显是防患于未然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