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二单元
第1课巴黎和会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
A.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争夺
B.国联的组织方式与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军事与霸权之争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主要是美日之争,B项是英法与美国之争,C项是英美之争,这样正确答案为D。或依据英法双方传统的利益冲突主要是以争夺欧洲霸权为主来判断。
点评: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外交政策,英法争夺的出发点都是本国利益,英国始终想维护老牌霸主地位,但法国随着势力的强大同样谋求欧洲霸主地位。
2.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 )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答案:C
解析:分析: A项是1814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确立的,排除之。B项是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确立的,排除之。D项是雅尔塔会议上确立的,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的有关内容,排除之。只有C项是巴黎和会上确立的,故选C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巴黎和会重建一战前的新体系和新秩序。
3.读下图,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词是“争夺”,英日两国在凡尔塞——华盛顿体系中属于分割殖民地问题上的得益者,两国在这一问题上更多的是合作,他们之间的争夺主要体现在争夺中国上,所以D不正确。
点评: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并未与英法等欧洲强国进行利益争夺,而是着眼于亚洲地区权利分配,所以不会和英国产生直接冲突。
4.一位对巴黎和会作了专门研究的西方学者评论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的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还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威尔逊最终没能征服美国的原因在于:( )
①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
②巴黎和会上美国没能实现称霸的目标
③美国对美洲以外的事物不感兴趣
④苏俄与战败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让美国觉得不公平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美国妄图利用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但由于英法的联合反对,遭到失败;由于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国联盟约》,反对加入国联。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对待国际问题的出发点是其国家利益,巴黎和会时美国的重点放在本土,暂时未向欧洲延伸。
5.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会同我们达成协议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想挤牛奶”的敌人指美国,美德矛盾是战前帝国主义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
B.“想挤牛奶”的敌人指俄国,俄德是世仇,战前围绕东欧势力范围的矛盾尖锐
C.“想割牛头”的敌人指英国,一战前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德国的强烈挑战
D.“想割牛头”的敌人指法国,法德在历史问题以及欧洲大陆霸权问题上有矛盾
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挤牛的奶”是指美英等主张一定程度上削弱德国,“割牛的头”指法国主张最大程度上削弱德国。故D项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要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国争霸计划有准确的认识。
6.1919年4月底梁启超致电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梁启超在这封电报中建议:请政府“严责”全权大使,一定不能在和约上签字。这表明 ( )
A.当时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妥协退让
B.梁启超已变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士
C.梁启超反对袁世凯政府的卖国外交政策
D.梁启超具有近代民族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当时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并不是妥协退让而是据理力争,1919年的中国不再是袁世凯政府,梁启超并没有变成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士,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在青岛问题上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这是典型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梁启超对于国家民族意识十分强烈,体现了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7.巴黎和会的美国记者贝克尔曾说:“俄国问题对巴黎会议的影响是深刻的,没有莫斯科就不能理解巴黎。虽然布尔什维克和布尔什维主义在巴黎不曾有代表,但经常都是强有力的因素。”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法国主张严厉惩罚德国以获得欧洲大陆霸权
B.英国为巩固世界霸权地位与美国矛盾尖锐
C.英、美联合反对法国严厉惩罚德国的主张
D.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海外的殖民地
答案:C
解析:分析:由“虽然布尔什维克和布尔什维主义在巴黎不曾有代表,但经常都是强有力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担心一个过分苛刻的对德和约将促使德国倒向布尔什维主义,所以英、美联合反对法国严厉惩罚德国的主张。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美两国是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角度思考对待德国的惩罚问题。
8.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是战败国。1919年巴黎和会做出了处罚,即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所以答案选B。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的情况,排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点评:本题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即可分析判断出德国在条约中的主要问题。
9.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故ABC项排除;日本的侵略要求主要在亚太地区,因此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并不那么冲突,故D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意味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并没有彻底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10.从整体发展角度看,巴黎和会上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做出的有益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决策是( )
A.倡导建立国际联盟
B.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欧洲建立新国家
C.对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D.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从整体发展角度看,建立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这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故排除。
点评:巴黎和会在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采取较为民主缓和的方式进行,有利于国家之间关系的调整。
11.《国际盟约》第22条规定:“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指的是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并非针对列强所占的全部殖民地
B.实质是一种变相形式的殖民统治
C.与民族自决的原则背道而弛
D.体现了国联“集体安全”的原则
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指的是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可知A表述正确;依据所学,所谓的国联盟约规定的民族自觉实质上是英法等国 变相殖民统治,故B项正确;这些国家虽摆脱了同盟国的殖民统治,却又遭到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显然违背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故C项正确;D项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国际盟约》的理解。国联对待独立民族国家进行变相的干涉,是一种消极的国际作用。
12.在《凡尔赛和约》即将签署之时,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说过这样的话:“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该言论反映了( )
①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②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 ③德国已经弥漫复仇主义情绪 ④德国欣然接受《凡尔赛和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谢尔曼的言论主要体现了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排除含④的选项。
点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是一场残酷的掠夺,更是一种报复,所以不可能得到德国的同意。
13.观察下面漫画,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大蛋糕的“一角”的关键因素是( )
A.中国的五四运动激怒了帝国主义列强
B.日本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
C.日本在和会上不插手欧洲的事务
D.德国主动请求和会把山东交给日本
答案:B
解析:分析:注意漫画的含义是帝国主义列强主动分给日本“蛋糕”。A项说法错误,五四运动并无此效果;C项是原因,但不是关键因素;D项不符合史实,德国虽是战败国,但绝不可能主动把山东交给日本;B项是正确答案,因为主宰会议的是美、英、法三国。
点评:日本在巴黎和会上不和欧美强国争夺欧洲利益,而是选择希望欧美默认其在亚洲的霸权地位,减小了与欧洲强国的利益冲突。
14.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所说的话:( )
甲:“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乙:“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儿!”
丙:“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丁:“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甲是美国的打算 ②乙是英国的打算
③丙是英国的打算 ④丁是德国的打算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英国一贯实施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故丙应是法国而非英国的打算。
点评:通过语言人性化的展示各国在巴黎和会上的立场态度,学生可以根据各国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判断。
15.一战后,善良的人们期盼巴黎和会能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但有些国家却未能参加,被排斥在会场外,他们是( )
①英 ②法 ③德
④奥 ⑤苏俄 ⑥中国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⑤⑥
答案:B
解析:分析:巴黎和会参加国是27个战胜的协约国。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当时中国是战胜国之一。
点评:巴黎和会排斥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和战败国,是一场分赃会议。
16.1919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备忘录中曾说:“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已明确证实自己属于世界上最充沛、最强大的民族之一的德意志民族,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这些国家中的多数从来就没能为自己建立过稳定的政府,而每个国家中又都存在着大批吵着要与他们的祖国统一的德意志人。”劳合·乔治讲这段话的意图是( )
A.警告美国不要插手欧洲事务 B.否定美国有关民族自决的提议
C.联合美国提防德国的再度崛起 D.不要过分削弱德国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在巴黎和约中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它的海外殖民被分割,国家整体力量被削弱,这不符合英国在欧洲大陆实行的“大陆均势政策,”所以英国首相有了上述材料中的言论,反对过分的削弱德国,故答案选择D项。
点评:英国的外交政策一直是大陆均势政策,反对过度削弱德国,防止欧洲地区出现霸权国家,丧失地区平衡。
17.巴黎和会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却拒绝了中国人民收回日本在一战期间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同为战胜国,中法两国不同的命运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弱国无外交 B.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C.中国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D.巴黎和会是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会议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叙述的是一战后同为战胜国的中法两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不同命运,这种现象由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同而导致的。当时中国是列强的半殖民地,而法国是殖民国家,所以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弱国无外交。
点评:国家地位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大小受其本国综合国力的影响。
18.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主要原因是( )
A.认为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B.无力与欧美列强争夺欧洲霸权
C.日本代表不擅长外交 D.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力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日本在欧洲事务方面保持沉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日本的侵略重心在亚洲,一战期间,日本主要是在东亚地区,尤其是在中国扩张势力,所以对欧洲事务表现得漠不关心。故选D。
点评:日本霸权目标的着眼点在于亚洲,受欧美列强的影响其长远目标暂时没有延伸到欧洲等大陆。
19.电影《我的1919》出现了一些有关巴黎和会的镜头,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 B.威尔逊在会上出尽风头,带头在合约上签字
C.会议开得一团和气 D.日本代表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的讨论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巴黎和会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各自的利益罔顾公平与正义,无视中国的合法权益将青岛主权转让给了日本,各国争论激烈,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巴黎和会史实。
点评: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但从性质说这次会议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0.“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某政治家在巴黎和会开幕词中说。为此他提出:“烧毁柏林,吊死每个对方将领,并索要莱茵河畔的大片土地。”他最有可能是( )
A.克里孟梭 B.劳合·乔治 C.威尔逊 D.奥兰多
答案:A
解析:分析:该政治家的言语表现出极大的国家民族矛盾,在欧洲大陆上只有法德两国的矛盾受历史原因影响是几乎不可调和的,所以这段话应该是出自克里孟梭。
点评:本题实质考查欧洲地区的国家矛盾,结合一战前的国家矛盾和战后的处罚问题,能够判断出法德矛盾的尖锐性。
二.非选择题
2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如果把巴黎和会比作一场战争,那么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法国人坚持要求德国赔偿所有的战争费用,而且还要把德国四分五裂、切成碎片。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原则”被英国和法国当作一个笑话。克里孟梭抱怨,上帝也不过只有“十诫”,威尔逊居然搞出来“十四点”。劳合·乔治说,威尔逊以为自己是个传教士,到欧洲来解放异教徒了。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之间也有矛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联手愚弄威尔逊总统。他们明白,只要威胁不加入威尔逊心爱的“国联”,美国就会让步。威尔逊一步一步地后退,但却仍然梦想着,只要国联成立,就能扳回一局。
材料二 恰如凯恩斯所预言,一战结束后不到3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巴尔干地区的人民至今还没有忘记,巴尔干战争、伊拉克战争、希腊和土耳其的矛盾、阿拉伯和以色列的矛盾,这些全部都是从巴黎和约的瓶子里释放出来的魔鬼。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帆《凯恩斯在19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
答案:在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但无果而终;美国企图凭借经济实力建立国际联盟,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但事与愿违;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又要遏制法国称霸,以维护自身利益,最终实现了意图。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答案:材料二的观点:巴黎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地区冲突的历史根源。评述:此观点有一定道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不能长久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胜国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做出安排,给以后巴尔干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冲突埋下了祸根。
解析: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时要联系所学的有关巴黎和会的内容,尤其是英法美等国在会前各自的打算及最终的结果,如法国想最大限度地削弱法国以便称霸欧洲,但事与愿违;美国企图控制国联、称霸世界,但无疾而终;意大利也没能如愿以偿;只有英国目的基本达到。故有“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之说。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结合所学归纳出材料二的观点:巴黎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地区冲突的历史根源,再结合巴黎和会的内容及形成的世界体系及包含的矛盾、制造的问题,如中东问题,进行分析评述。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和会上各国之间的利益争夺情况,结合教材知识判断欧美各国的利益得失,同时思考探究在利益争夺的背后埋藏的隐患,提升学生对战争前因后果的历史联系理解。
22.【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世界年代史》
材料二 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会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1)据材料一,指出何为“新秩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答案: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列强一战后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说明:这一体系下矛盾重重: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维钧据理力争而最终未能挽救山东的原因。
答案:巴黎和会是一战中战胜的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是以掠夺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弱国无外交”。
解析: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及材料“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可知“新秩序”应是指凡尔赛体系。联系这一体系下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回答后一小问。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注意联系所学的巴黎和会的具体内容,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打算,和会上的斗争,及作为战胜国中国合法权益在和会上却不能得到维护的史实,分析“原因”;同时注意结合材料“……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格局的变化,新旧秩序受欧美各国利益争夺的态势影响,结合战后各国实力的变化情况,判断新秩序下的主导权问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四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的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就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的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些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
——克里孟梭《对劳合.乔治先生3月25日照会的总意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英国主张:剥夺德国海外殖民地,尽可能地削弱德国的海上力量,但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反对肢解德国和将其领土置于别国统治之下。原因:英国要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政策,防止法国称霸欧洲;避免引起德国的怨恨和报复;避免在德国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
(2)根据材料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的主张有什么主要分歧?说明法国的目的和表面理由。
答案:英国反对肢解德国,而法国则主张把德国瓜分为若干个国家并加以控制;英国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法国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法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企图建立欧洲大陆的霸权。表面理由:英国的主张已足以引起德国的怨恨和复仇要求。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英国对德国的政策从材料一中“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我强烈反对把更多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的信息,再结合课本知识,联系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材料一中“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和“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得信息可概括出避免引起德国的怨恨和报复,避免在德国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另外联系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可得出英国要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政策,防止法国称霸欧洲。(2)第一小问分歧从材料一中“我强烈反对把更多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和材料二中“应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就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的信息进行比较归纳可得出英国反对肢解德国,而法国则主张把德国瓜分为若干个国家并加以控制,英国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法国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第二小问表面理由从材料三中“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的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些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的信息可得出英国的主张已足以引起德国的怨恨和复仇要求;目的联系所学知识,从法国的战略目标及国家利益来考虑,可得出企图建立欧洲大陆的霸权。
点评:对于德国的处罚,英国和法国的立场出现分歧:英国主张适度削弱德国,保持一定的大国地位,进而保证欧洲地区局势平衡发展;而法国主张彻底削弱德国,甚至摧毁德国,实质是在谋求欧洲地区霸权。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仅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得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因此,正是为了这些原因,除不得已之外,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因此,我愿意在和平的最前线提出,一旦德国接受我国的条款,尤其是赔款条款,我们就应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开放世界的原料和市场,并将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
——摘自1919.3.25日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
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就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
——摘自[英国]C.莫瓦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刺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种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
——摘自[法国]C.克里孟梭《对劳合·乔治先生3月25日照会的总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张“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的原因。
答案:担心德国产生复仇情绪;害怕德国与苏俄结成同盟或者关系过于密切;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法国独霸的局面;防止德国甚至西欧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2)根据《凡尔赛和约》说明法国在材料二中提出的两方面要求的实现情况并分析其中部分主张没有实现的原因。
答案:第一点基本实现: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15年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第二点基本未能实现:和约只是规定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主要原因: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法国独霸的局面,因此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极力阻挠法国的过份要求并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3)请以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德国全部的殖民地……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的情况。这种情况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据此说明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德国的殖民地被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予以瓜分。在中国引发了五四运动。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解析:分析:(1)根据“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得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可以得出:担心德国产生复仇情绪。根据“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可以得出:害怕德国与苏俄结成同盟或者关系过于密切。如果过分削弱德国,势必造成德国经济崩溃,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德国甚至西欧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当时要求严惩甚至是肢解德国的是法国,其目的是为了称霸欧洲大陆。英国之所以不愿过分削弱德国,也是为了防止欧洲大陆出现法国独霸的局面。(2)法国的要求有两点:一是收回阿尔萨斯并拥有萨尔煤矿,二是肢解德国,在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上另立一个国家。根据所学可知第一点基本实现: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15年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第二点基本未能实现:和约只是规定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根据所学可知其未能实现的原因,主要是英国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法国独霸的局面,极力反对,并得到美国的支持。(3)根据“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刺夺”,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的殖民地被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予以瓜分。在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了山东。在巴黎和会上日本要求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而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则要求收回山东权力。但是这一要求被拒绝,引发了五四运动。从瓜分战败国海外殖民地这点来看,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操纵下的一场分赃会议。而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凡尔赛体系则是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点评:本题考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处罚问题,涉及到海外殖民地等问题,暴露出一战的本质意义,通过分析条约内容可以得出这次分赃会议对德国甚至一些民族国家权利的践踏。结合中国问题从另一方面考查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特征。
25.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法国。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下割给别国。”
——《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向德国索取的赔款总额,比整个法国的财产还多得多。美国坚决反对这种无限勒索、杀鸡取蛋的做法,主张既要维持德国经济运转在一定水平之上,又要索取适量的赔款。
——《历史教学》
材料三 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计划”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讽刺地说:“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困苦的异教徒。”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
——《历史教学》
回答:
(1)劳合·乔治对法国总理的要求表示反对的原因是什么 结果如何
答案:不愿意德国被过分削弱和法国过于强大,这是英国传统的大陆势力均衡政策。双方最后妥协,法国取得萨尔煤矿开采权,萨尔区由国联代管15年。
(2)美国反对法国提出的对德国赔款的“无限勒索”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经济崩溃的德国无力偿还美国的战债和投资。同时法国酌强大不利于美国的世界霸权计划。
(3)扼要分析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点。
答案:英、美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妄图称霸欧洲大陆的计划,英国联合法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解析:分析:如第一问就要联想到英国传统的大陆势力均衡政策。第二问就要联想到美国在德国的经济利益。二是要求学生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透过历史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表面上看,是他们之间在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他们都是为了本国资产阶级的最大利益。此外在回答第三问时主要是分析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点。在处置德国方面英、美联合反对法国,在欧洲事务中,英法联合反对美插手欧洲事务。
点评:此题三段材料反映了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一是考查学生能否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