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3《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新疆孩子渴望到遥远的北京城,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一个北京的孩子心系遥远的边疆,迫切想去天山看雪莲。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愿望。
我国幅员辽阔,作者选取“北京”和“新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积累偏正结构的短语,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难点是指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愿望,并能与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祖国的伟大,产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语言运用:积累与运用偏正结构的短语。和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愿望是什么,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还可以把说的写下来,尝试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思维能力:能将文字和画面对应起来,通过图文结合进行理解。
审美创造: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产生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及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反复练读,读顺句子,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借助视频、图片,了解“雄伟、壮观、遥远”等词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0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让我们再次走进《我多想去看看》。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轻声,注意停顿,读出强烈的愿望。)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题中的“我”是指谁呀?
(新疆的小朋友、北京的小朋友)
3.他们有什么愿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小朋友的愿望吧!
02学习第一自然段 —了解“我”想去北京的美好心愿。
1.自读课文第一段
①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新疆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
②检查反馈。指生读第一小节。(相机正音。重点留意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2.读中理解新疆小朋友的愿望。
①先读再找。新疆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直线画下来。新疆小朋友是如何知道北京的?
②学习“告”
③学习“弯弯的小路”并进行拓展。
④介绍“遥远”
⑤遥远的北京有什么吸引着新疆小朋友呢?
雄伟的天安门(通过图片理解雄伟,读中感受)
看升旗仪式的视频,感受壮观的升旗仪式。
⑥出示三个句子,朗读并思考——你最喜欢哪一句?
(对比中感受新疆小朋友想去北京的强烈愿望)
⑦师生合作读,读出新疆小朋友的美好愿望
3. 总结学法
①读(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②画(画出新疆小朋友想去新疆看什么?)
③说(说出新疆小朋友的愿望?)
03精读读第二自然段,迁移学习。—了解“我”想去新疆的美好心愿
1.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了解北京小朋友的愿望
①读(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②画(画出北京小朋友想去新疆看什么?)
③说(说出北京小朋友的愿望?)
2.自学(2-3分钟)
①新疆有什么吸引着北京的小朋友呢?
(引导得出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
图片出示天山和雪莲,感受新疆的美。
②难怪北京的小朋友说----(引导得出)
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③请两位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两个小朋友的愿望。
3. 通过“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拓展出祖国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各地的向往之情。
这两句“我多想去看看”让我们听出了北京小朋友的美好心愿,那遥远的新疆,可不仅仅只有这些,你瞧,在新疆有“西伯利亚的眼泪“之称的喀纳斯湖,湖水晶莹剔透,与周围雪山、原始森林相映成趣。此刻你们想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在新疆还有五彩缤纷,状如彩色古堡、怪兽、峰丛等奇特造型的彩色丘陵地貌。此时你们想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当然,除了新疆之外,在西藏还有巍峨雄伟的布达拉宫,在大西北有广阔无垠的青春牧场,在海南有椰林碧海,在江南有明月醉荷花。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多么美丽,让我们无比向往。
此刻你想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04说愿望,写愿望,在阅读中学表达。
1.用“我多想……”说出自己的愿望。(用上文中所学的短语。每用上一个加一颗星)
在祖国怀抱之下的你的心愿是什么呢?请以“我多想......“开头,说说自己的愿望。
2.指导写好“自己的愿望”。
(1)出示空白的“愿望单”。神奇的愿望单,快点儿把它拿出来。
(2)示范一个学生的愿望单。(格式)
(3)在田字格中书写句子的指导。
(4)出示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句子开头空两格,提醒别人我们的愿望开始了。句号就像——水泡泡,左下格画个小圆圈。
(5)学生写愿望单。
分享交流,现场指导,句子的书写格式。
相机评价,提高书写能力。
(6)同桌分享自己的愿望。小朋友们写得都很认真,赶紧和同桌小伙伴们分享一下吧!
(7)展示愿望,形成“我们的愿望……”(组诗。)
你瞧,你们也成了了不起的小诗人了呢。这一个个的愿望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有意思的小诗,题目就是——我多想。教师将学生的愿望,用优美的语气,恰当的节奏朗诵出来。
05全文总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就让我们一起畅想,一同努力吧!
06板书设计
3.我多想去看看
(北京小朋友贴图) 遥远 (新疆小朋友贴图)
雄伟的天安门 美丽的天山
壮观的升旗仪式 洁白的雪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并且了解到课文中的“我”是指两个小朋友,一个是新疆的小朋友,一个是北京的小朋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课文每个自然段的解析,在读中去了解两个小朋友的愿望,在读中去感悟对中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回顾本课,我有如下感悟:
一、朗读为径——构建语言审美阶梯
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比如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等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及时、有针对性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情感为舟——载动家国情怀生长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偏正短语,比如说“弯弯的小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还有怎样的小路,通过思考和表达来理解偏正短语。
通过观看天安门的图片和升旗仪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伟的天安门”和“壮观的升旗仪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学法为桥——贯通知识能力转化
本文有两个自然段,我通过“读,画,说”这三步来带领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随后引导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将学习方法学以致用,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方法。
当然,这节课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教学的提升空间。在课堂实践中,我意识到需要进一步丰富专业积淀,锤炼教学智慧,以更从容的姿态应对课堂的动态生成。当学生提出"告"字的识记困惑时,若能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学生结合"广告""告诉""报告"等生活语境进行多维度建构,或将使识字教学更自然地融入学生的认知经验。这种对生成性资源的敏锐把握和创造性运用,正是构建灵动课堂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渡人之舟,语文是载道之文。本次教学让我深切体会到:唯有将文字的温度转化为心灵的触动,让语言的韵律沉淀为思维的节奏,方能在童心中播下真正的语文种子。未来的教学之路,我愿继续做文本的解读者、学习的引导者、成长的守望者,在方寸讲台间,与孩子们共赴更辽阔的文学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