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
第2课《鹏之徙于南冥》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kūn) 齐谐(xié) 蜩(zhōu) 迁徙(xǐ)
B.泠然(línɡ) 舂粮(chōng) 抟(tuán) 晦朔(shuò)
C.翱翔(áo) 坳(áo)堂 仞(rèn) 蓬蒿(hāo)
D.羊角(jué) 夭阏(è) 恶乎待哉(è) 决起(jué)
答案:B
解析:分析:A蜩:tiáo,C,坳:ào,D恶:wū,决:xu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以身翼蔽沛公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夫列子御风而行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C.未有知其修者 乃重修岳阳楼 D.适百里者,宿舂粮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答案:D
解析:分析:A翼:①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似的,②翅膀。B①驾御,②控制。C修:①长,②修建。D适: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3.找出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而后乃今培风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此小大之辩也 ④而征一国者 ⑤而御六气之辩 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⑦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⑧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⑨旬有五日而后反
A.②③④⑤ B.①⑥⑦⑧ C.②③⑥⑧ D.④⑤⑥⑨
答案:B
解析:分析:⑦不含通假字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4.下列句子加点的“之”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译为“的”)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代词,译为“它”)
D.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译为“此”)
答案:C
解析:分析:应为“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5.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代词,译为“它的”,指鸟的)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助词,无义)
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译为“它”,指水)
答案:C
解析:分析:应为代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6.下列句子中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沛公欲王关中
答案:C
解析:分析:ABD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不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7.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C.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C
解析:分析:C是选择问,其它是反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8.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庄子》的首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讲,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
B.本文集中表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思想,这思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C.这种绝对自由的思想,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
D.追求绝对自由,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因而代表了先进阶级的思想
答案:D
解析:分析:代表庄子的没落贵族思想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A.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不同 B.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也相同
C.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相同 D.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也不同
答案:B
解析:分析:①②读zhāo,③④读sh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②蟪蛄不知春秋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而彼且奚适也
A.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B.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C.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D.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
答案:C
解析:分析:①智慧②知道③什么④哪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树名)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独以长寿著名)
C.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旋风) D.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最北的地方)
答案:D
解析:分析:穷发:极偏远不生草木的地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2.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层引“汤之问棘”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B.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
C.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这段文字,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大知”与“小知”的不同
答案:D
解析:分析:这段文字,不是说明“小知”“大知”不同的,而是说明“小年”不及“大年”的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
B.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C.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一路领先,始终以快于世界纪录的速度稳步前进,其他选手只能望其项背。
D.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56公斤级举重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答案:D
解析:分析: A.放马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B.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C.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B.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C.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由爱孩子的父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D.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题。”这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答案:B
解析:分析:A.不合逻辑,改“戒烟”为“吸烟”或去掉“阻”。 C.语序不当,应是“识别、使用、传播”。 D. 成分赘余,“苟同”的意思是“轻率地表示同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贵人多难”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①且每遭蹂躏之后 ②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 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④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⑤虽屡遭兵火 ⑥却不掩其繁华的锦绣的气象
A.②①④⑤⑥③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②④①⑤⑥ D.③⑤④②①⑥
答案:B
解析:分析:第二句和第三句相比,应该第二句放最前,排除掉CD两项;第一句不能跟在第二句的后面,正确答案就是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二、填空题
16.“北冥有鱼”一句中,冥的意思是 。
答案:通“溟”,大海
解析:分析:冥在此句中是一个通假字,它通溟字,它的意思是大海。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17. “而(nài)征一国者”一句中,而的意思是 。
答案:C通“耐”,能力
解析:分析:而在此句中是一个通假字,它通耐字,它的意思是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18.“不过数仞而下”一句中下的意思是 。
答案:下,落下,降落
解析:分析:在文言文中,下这个字一般来说是一个方位名词,可是,在该句中,它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落下、降落。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9.“莫之夭阏(è)者”一句的文言句式是 。
答案:宾语前置
解析:分析:该句是一个否定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20. “其……其……”是一个表示 关系的句子,比如说: 。该句的正确翻译是 。
答案:选择|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其……其……”是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比如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该句的正确翻译是: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和把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该类题时,首先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其次要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三、问答题
21.请准确翻译“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句话。
答案: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解析:分析:要想正确翻译这句话,轴线要抓住“奚、而、为”这三个文言虚词的意思,这三个词的意思分别是“哪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呢”,然后再按照顺序把句子翻译通顺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2.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答案: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解析:分析:这一段中作者主要写了“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事物,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的不一样的,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依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解析:分析:综合该段的整体内容可知,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些事物,是想告诉大家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这样一个主题。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4.这一段可分几层?
答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解析:分析:第一层:“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第二层:“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课文结构,感受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做该类题时,要首先整体了解课文意思,再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过渡、引领、总结等语句的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来把握结构。
25.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答案:“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解析:分析: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来具体分析。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结合所提问题认真分析,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