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0 16:4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
第3课《东海之大乐》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渚(zhǔ)崖   崖涘(sì)    尾闾(lǔ)
B.稊(bì)米 吾喙(huì) 井幹(hán)
C.缺甃(zhòu) 持颐(yí) 灭跗(fū)
D.虷(gàn)蟹 奭(shì)然 口呿(qū)
答案:C
解析:分析:A闾:lǘ,B稊:tí,D虷:hán
点评:对于形声字读半边的现象,只能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把容易读错的字用一个本子记下来,文言文中还要注意古今异音字。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C.方存乎见少 少仲尼之闻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答案:D
解析:分析:A闻:①听说,②见闻,知识;B虚:①通“墟”,②空虚,C少:①不多,②轻视,D穷:都当“穷尽”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自以比形于天地
B.今尔出于崖涘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乃逸而走
C.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 是非坎井之蛙与
D.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
答案:C
解析:分析:是非:①对错,②这不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4.下列“之”字,按其用法分三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泾流之大 ②两涘渚崖之间 ③野语有之曰 ④我之谓也 ⑤少仲尼之闻⑥轻伯夷之义 ⑦睹子之难穷 ⑧非至于子之门 ⑨大方之家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
答案:D
解析:分析:分类依次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结构助词“的”
点评:对于形声字读半边的现象,只能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把容易读错的字用一个本子记下来,文言文中还要注意古今异音字。
5.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答案:B
解析:分析:见:接见;ACD中的“见”都表被动B兹:zī,C说:shuō,D辜:ɡ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下列判断与这句话意思不合的一项是(  )
A.“仲尼之闻”“伯夷之义”都为世人所称道。
B.“始吾弗信”是指不相信有人竟敢小看像仲尼、伯夷那样的圣人。
C.“则殆矣”,“殆”在坐井观天,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文句中的“子”是指“不见水端”的北海。
答案:D
解析:分析:子:指海神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7.对文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一句从侧面表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水流之大。
B.河伯起先“欣然自喜”,为的是与后文河伯“望洋而叹”进行对比,并且突出后者。
C.庄子引用野语,用来表现河伯深深的自责之情。
D.庄子告诉人们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因而事物是不能认识清楚的。否则,将被修养很高的人耻笑。
答案:D
解析:分析:属望文生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8.对“望洋兴叹”一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表现了河伯勇于认错的精神。
B.这段文字描绘了秋季黄河猛涨的浩瀚水势,从侧面表现了海若的谦虚胸怀。
C.这段文字记叙了河伯看到北海的广大,扩大了眼界,因而对自己盲目自满感到惭愧。
D.这段文字先写了河伯欣然自喜,再写了他的叹息,最后写了他的惭愧,表现了河伯情绪的起伏。
答案:C
解析:分析:ABD三项均没有从主旨的角度去分析,不确切。而C项符合文章主旨的内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语句的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要抓住句中的信息语句,然后从主旨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9.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川灌河 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C
解析:分析:“于是”,连词,表顺承关系A项,这里特指黄河,今义指河流。B项,这里指到达,今义指达到某种程度D项,这里指深明大道理,今义指①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②(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10.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顺流而东行
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答案:C
解析:分析:端,尽头,名词A.美,盛美,形容词作名词B.东,向东,名词作状语D.少,看不起、轻视,形容词作动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D.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被动句,C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中的河伯是一个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河神,也是庄子为教育人们而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形象
B.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C.这则寓言通过设喻和对比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也增强了说理的趣味性
D.庄子的这种“戒除自满”的思想观点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继承并广大之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中的“反面人物形象”说法欠妥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答案:D
解析:分析: “礼尚往来”不能用在夫妻之间,“故弄玄虚“感彩与语境不合,”残羹冷炙“与”剩下的“意思重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意思的辨析和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依法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付项目,建立社保机构独立预算和全国统筹预算,是我国社保机构能力建设的创新战略。
B.当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帐篷、饮用水、粮食和生活用品,他们还需要精神的抚慰。
C.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D.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出现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答案:D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应该是“建立……制度”,在“全国统筹预算”后”加“制度”。B项不合逻辑,句中的“生活用品”包含了前面的内容; C.动宾搭配不当,“养成”与“精神”不搭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 。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 。 。
①、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②、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程度
③、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④、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⑤、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A.②③④①⑤ B.②③④⑤① C.⑤②④③① D.⑤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分析:第五句是总说,可以放在最前,也可以放在最后。而根据具体情况,只能放在最后。这样,可以排除掉AB 两项;根据第五句中先外形后内质的顺序,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16.“以为莫己若者”一句的句式类型是 。
答案:宾语前置句
解析:分析:该句是一个否定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类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的句式类型是 。
答案: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解析:分析:该句包含两种文言句式,一是被动句,它有一个被动句的固定词语“见……于,”翻译为:被……;二是介宾结构后置,固定句式是“于大方之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8.“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中“河”的意思是
答案:黄河
解析:分析:河的古义是黄河,今义是所有的河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19.“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中__通__
答案:辩通辨
解析:分析:辩通辨,意思是分辨、辨别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20.“毋吾以”中 通
答案:毋通勿
解析:分析:毋通勿,意思是“不要”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三、问答题
21.你怎样理解本文所选的两段文字的主旨?
答案:本节第1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第2则选文,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
解析:分析:答题时,要结合两段文字的整体内容进行分析与综合,最后得出答案。
点评: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22.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解析:分析:有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可知,河伯是一个能够知错就改的人,而海神若始终是一个虚怀若谷的谦虚不自满的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人物在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在根据题干的要求具体分析,最后用得体、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
23.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解析:分析:根据第一自然段中,海神若的话语表现了大海的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的广阔胸怀,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他的话引申为在生活中,人们应该拥有不自满,要不断进取探索的精神。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4.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答案:1、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
解析:分析: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针对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题干的要求总结相关信息的能力。因为该题一个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根据题干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组织语言,进行解答。
25.第一段中有哪些角度的对比?
答案:①两次所见情景之比。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③两次所见后的动作之比。④两次所见后的神态之比。⑤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解析:分析:做该题前,要整体阅读相关语段,再做仔细分析。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做题之前,首先要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情、思想等等,再结合作品内容从篇、段、句、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7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