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3 14:4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三单元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图1和图2分别是20世纪两次国际会议的历史记录。从图1到图2的会议,英、法两国对德国的态度变化是 ( )
图1巴黎和会 图2慕尼黑阴谋
A.从争霸到结盟 B.从结盟到扶植
C.从宰割到纵容 D.从对抗到联合
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巴黎和会是一场帝国主义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而慕尼黑阴谋则是绥靖政策的顶峰。绥靖政策本质是纵容侵略。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战对德国无情的掠夺,到二战前却成为故意纵容,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2.漫画图中的文字部分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对此幅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
A.斯大林手中握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本图揭示了苏联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
C.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最终也自食恶果
D.苏联签此条约实际上纵容了德国对法国、英国的侵略
答案:B
解析:分析:观察图中漫画:左边漫画上有两个人物:希特勒和斯大林,斯大林对希特勒扑面而来的拥抱欣然接受,但希特勒在拥抱的同时却是笑里藏刀,他在斯大林的背上狠狠的插上了一刀!图中的文字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斯大林手中这时还握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得以暂时不被拖进战争,赢得了备战时间;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导致苏德战争之初严重失利;德国免去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故B项不正确。
点评:通过漫画形式讽刺苏德之间的关系,真正获得利益的是德国,避免了前期两线作战。
3.慕尼黑的妥协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 )
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分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和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其它与题干不相符合。所以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解。欧美列强局限于既得利益,希望避免战争。
4.二战爆发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法)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 ”,但英、法仍然对德国心存侥幸,幻想德国人在战争打响后,会东侵苏联。三个“小孩”分别指 ( )
A.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 B.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C.西班牙、南斯拉夫、波兰 D.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答案:C
解析:分析:二战前英法两国为了求得自身安全和“祸水东引”,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满足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欲望,这种做法被称为“绥靖政策”,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绥靖政策。
5.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该历史事件应该是( )
A.九一八事变 B.“慕尼黑阴谋”
C.德国武装入侵波兰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中“大国侵略性”是指德国侵略,“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是指苏联妥协,“民族利己主义”说明都符合各国的国家利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符合这种思想,故本题选择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6.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 )
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作准备
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答案:A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要求:首要目的,抓住题干信息“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可以看出首要目的是避免两线作战,故A项正确;B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不属于首要目的,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希特勒在发动战争之前已经做好了准备,苏德条约的签订避免了两线作战。
7.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
B.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
C.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希特勒想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幌子来摆脱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束缚,因此ABD三项理解正确,排除;反对共产主义的口号与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相矛盾,故C项理解错误,故答案为C项。
点评:希特勒的真正目的是欧洲西线,首先进攻英法国家,以上言辞只是为了掩饰真正企图,麻痹欧美列强。
8.慕尼黑协定产生的影响是( )
①德国法西斯侵略受到鼓舞,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②致使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地区,实力大增
③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早日形成
④波兰对德国丧失了感情,致使波兰迅速灭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慕尼黑阴谋使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地区,实力大增,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同时,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早日形成,故①②③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慕尼黑协定与波兰无关,故④排除。
点评:德国闪击波兰是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波兰对此毫无防备,与两国正常的外交无关。德国法西斯势力的扩张表现。
9.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 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答案:A
解析:分析: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打关税战、货币站、倾销战,从而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与题干中所述的现象相符,故A项正确。B项是1935年,C项是1933年,D项是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经济危机损害了各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彼此之间为了维护本国利益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争夺海外殖民地市场,导致国际矛盾升级激化。
10.下图漫画题为“不会被传染!”左边床上人说:“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分床睡的,我不会被传染!” 右边床上依次是:斯大林瘙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下列各项是对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此图反映的时间可能在二战前夕或二战初期
B.左边床上的人说的话反映了美国当时的心态
C.此图反映了当时欧洲危机重重
D.此漫画的心态左右了罗斯福政府在二战初期的欧洲政策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从题干材料闪电战瘟疫”可知,当时而二战已爆发,但欧洲列强依然推行绥靖政策,表明欧洲的严重危机列强没有清醒的认识,故A、C符合题意;依据所学及材料,左边床上的人应是与欧洲隔海相望的美国,“不会被传染!”表明了其心态,故C正确;当时美国虽没有被感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遭到法西斯的侵略,故D错误。所以应选D。
点评:美国二战初期采取的是中立政策,利用经济优势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资源,获得大量经济利益。
11.“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事实证明,这一“证书” ( )
A.给欧洲带来两年的和平 B.刺激并便利了德国的侵略
C.推动了三国轴心的建立 D.直接促使《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答案:B
解析:分析: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不但没有阻止希特勒的侵略,反而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到来。所以答案选B。面对希特勒的侵略,张伯伦与达拉第等国领导人采取了绥靖政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绥靖政策纵容了德国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导致其肆无忌惮的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
12.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绥靖政策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B.都具有中立自保的性质
C.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D.都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分析: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作为大国不采取措施制止,却采取中立自保的利己措施,结果是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损害了遭受侵略的弱小民族的利益,加速了战争的爆发,A、B、C三项表述都正确。
点评:绥靖政策是一种保守外交政策,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保全欧美列强大国利益;苏德条约则是德国为了保证避免两线作战而与苏联签订的,两者目的特点并不完全相同。
13.右图是一幅讽刺1938年某一历史事件的漫画。漫画中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抬着空担架问狼:“打扰,请问你们是否听见一声尖叫?”狼前面的地上写着“捷克斯洛伐克”字样。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C.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D.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答案:D
解析:分析:据“1938年”“张伯伦”“捷克斯洛伐克”等信息可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慕尼黑会议,该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了将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这严重违背国际惯例,故选D。
点评: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而保全自身利益,纵容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慕尼黑阴谋完全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利益来满足德国法西斯势力的要求。
14.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
B.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欲望
C.打击进步势力,维护资本主义
D.赢得备战时间,准备与法西斯斗争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任何一国的外交政策,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其国家利益。A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绥靖政策的实质。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
15.下列对20世纪30年代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最准确的解释是(  )
A.纵容德国进攻苏联的政策
B.牺牲小国利益以求自身安全的政策
C.与法西斯妥协,牺牲局部和小国利益以求一时和平并将祸水东引的政策
D.维护自身霸权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政策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绥靖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C项最为完整,包含了其他选项的涵义。
点评: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
16.下图是有关希特勒与斯大林关系的讽刺性漫画。图中新郎结婚的目的在于( )
A.化解苏联对德日反共条约的疑虑B.方便德国与东南欧独裁政权合作
C.壮大德国实力以阻吓美国的干预D.免除德国东顾之忧以便对付英法
答案:D
解析:分析:漫画中的新郎和新娘分别指的是希特勒与斯大林,喻指1939年8月苏德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免除了东顾之忧,可以集中力量在西线对付英法。故选D。
点评: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17.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这是旧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  )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张伯伦的话“这是旧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可以看出张此时仍然只是对希特勒的行径进行谴责,并未付诸于军事行动,由此可见其绥靖政策的态度并未转变。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分析题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分析题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18.在研究人们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素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是:( )
①英法的绥靖政策②苏联的自保政策③国际联盟的软弱性④德国人们的盲目性⑤共产国际的号召力
A.①②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共产国际的号召力主要是在有共产党的国家,而这些国家中,共产党都不是执政党,都不能左右本国政局,所以共产国际的号召力不是阻止二战的必要因素。
点评:法西斯势力的疯狂扩张与英法绥靖政策的推行密不可分。共产党力量弱小,无法作为一支正规力量制约法西斯主义的发展。
19.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即形成了( )
A、对法国的两面夹击 B、进攻苏联的桥头堡
C、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三面包围 D、统一的德国
答案:C
解析:分析:慕尼黑阴谋达成的前后实际上是德国法西斯势力向外扩张的计划过程,逐步吞并周边国家,蚕食欧洲大陆。
点评:本题考查慕尼黑阴谋的前因后果内容,结合教材知识思考绥靖政策的重要体现及其造成的深远影响。
20.下列各项中能正确的说明“绥靖政策”含义的是( )
①在政治经济上扶植德国势力 ②对法西斯姑息纵容妥协退让 ③企图推动法西斯首先进攻苏联 ④牺牲小国利益以求苟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分析: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势力肆意扩张,是一种保守的外交政策,默认其自主发展,并不主动支持其发展。所以选项①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查绥靖政策的含义,结合英法等国的措施总结归纳特征。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38年9月举行的慕尼黑会议上,欧洲的政治家们出台了迁就姑息的“绥靖政策”。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英国和法国政府在对希特勒的要求做出让步或者说纵容希特勒的时候,两国政府得到一个承诺,即希特勒会停止进一步的扩大德国领土的要求。他们的目标是保持欧洲和平,即使这种和平意味着做出巨大的让步。由于公众反对战争,法国和英国政府通过了慕尼黑协定。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许多国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被大萧条分散注意力的国家对英国和法国持赞同态度。
然而希特勒拒绝接受慕尼黑协定的束缚。第二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领土。当希特勒对波兰发出战争威胁时,绥靖政策的失败显而易见。——在这之前,约瑟夫·斯大林不相信英国和法国会跟他协同起来,共同击败德国对苏联的侵略。尽管共产党和纳粹党存在很深的意识形态分歧,斯大林仍寻求与纳粹政权的和解,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外长共同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使世界感到震惊和愤慨。
——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绥靖政策”出台的背景。
答案:实质: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姑息纵容。背景:英、法致力于维护凡尔赛体系下的欧洲和平;英法等国实力下降,极力避免战争;欧洲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受经济危机影响,英法等国国内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尖锐,无暇顾及外部事务。
(2)根据材料并结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
答案:影响:纵容了德意等国的对外侵略扩张;对大国起了麻痹作用;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没有遏制局部战争的蔓延和扩大;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1)由“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英国和法国政府在对希特勒的要求做出让步或者说纵容希特勒的时候,两国政府得到一个承诺,即希特勒会停止进一步的扩大德国领土的要求。”可以分析出绥靖政策的实质是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姑息纵容。第二问“对他们的目标是保持欧洲和平,即使这种和平意味着做出巨大的让步。由于公众反对战争,法国和英国政府通过了慕尼黑协定。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许多国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被大萧条分散注意力的国家对英国和法国持赞同态度。”进行概括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所需知识可知纵容了德国的对外侵略扩张和麻痹了大国;由“第二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领土。当希特勒对波兰发出战争威胁时,绥靖政策的失败显而易见”可以分析出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没有遏制局部战争的蔓延和扩大;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推行绥 靖政策的幌子!历史证明,“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 西斯侵略气焰,使英法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时至今日,“绥靖政策”对当今国 际政治外交尤其是我国仍有深刻启示 “避战”未必能换来“和平”。不思战,不备战,只能醉身于战争的温床。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20世纪世界大战历史的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过分强硬、互不相让;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忍让退却。
材料二 “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反对侵略的伟大联合,就将陷于致命的危险。……我们拒绝同苏俄的自然合作,则将是最大的愚蠢。”
——丘吉尔
“当德国政府把自己的征服推广到其他民族的时候,任何欧洲国家都不能不认为是直接地、或最终地会威胁到自己。”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为争取和平而斗争(1938年9月-1939年8月)》
材料三 (一)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协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一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答案:一战“过分强硬、互不相让”: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矛盾尖锐;形成协约国、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各国疯狂扩军备战。二战“一方的忍让退却”:推行绥靖政策(要求结合史实举3例说明,日本入侵中国、德意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慕尼黑阴谋等)。
(2)材料二中的“伟大联合”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并没有实现,产生了什么后果?
答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德国避免两线作战,加速二战到来;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实力迅速膨胀,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3)材料三中“宣言”是指什么?该宣言的签订有何意义?
答案:联合国家宣言;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斗志,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过分强硬、互不相让”。一战爆发原因,学生可以从一战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的直接原因--形成协约国、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和一战的催化剂--扩军备战等方面作答。例证就是二战爆发前的大国绥靖政策。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伟大联合”指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在没有建立之前,大国构建集体安全失败。德国避免两线作战,加速二战到来;刺激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的野心。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宣言”是指“联合国家宣言”,影响结合所学作答即可。如答成: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斗志,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点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制约战争的力量在战争之前以及初期较为分散,难以阻止战争因素的推进,而大国力量的滞后介入也是导致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之一。学生应该结合材料知识和教材内容反思总结因素,树立和平意识。
2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慕尼黑协定前,在当时各种力量那样配置的情况下,有可能预防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有可能建立一个反希特勒侵略的统一联盟;这个联盟可联合各种不同的力量,首先是联合苏联和在英法两国试图同苏联人民寻找共同语言的各界人士。但慕尼黑使建立这种联盟的一切企图遭到最严重的打击。西方列强在慕尼黑协定中背着我们同德国和意大利搞协议。
——转引自[苏联]沃尔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
材料二 英法与苏联的谈判是在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违反慕尼黑协定出兵占领捷克全境的情况下进行的。苏联建议召开苏、法、英、波、罗、土六国会议,讨论共同制止德国侵略问题。4月17日,苏联又进一步提出英法苏三国结盟抗德“八点建议”。苏联的上述建议非常切合实际,在制止战争保证欧洲安全方面肯定可以发挥作用,但是英法两国从传统的欧洲主义立场出发,排斥苏联参与欧洲事务,同时只要求苏联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却不保证苏联的安全。
——摘编自张小兵《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与二战的爆发》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苏联在二战前夕转而实行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的原因。
答案:慕尼黑协定的签署,暴露了英国纵容英法侵略,“祸水东引”的企图,这使苏联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战争的危险临近);由于英法缺乏足够的的诚意,使得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苏联尚未完全做好战争的准备;德国从自己的战略利益出发,不惜任何代价拉拢苏联,确保苏联中立。
(2)简要评价苏联在二战前夕实行的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
答案:使苏联避免首先遭到苏联的进攻,为苏联赢得战争的准备时间;但它在客观上打击了反法西斯力量,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德国法西斯解除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发动战争的步伐;苏联还趁火打劫,侵犯了许多弱小民族国家领土和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解析: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但慕尼黑使建立这种联盟的一切企图遭到最严重的打击。西方列强在慕尼黑协定中背着我们同德国和意大利搞协议”、“ ……苏联建议召开苏、法、英、波、罗、土六国会议,讨论共同制止德国侵略问题。4月17日,苏联又进一步提出英法苏三国结盟抗德“八点建议”。苏联的上述建议非常切合实际,在制止战争保证欧洲安全方面肯定可以发挥作用,但是英法两国从传统的欧洲主义立场出发,排斥苏联参与欧洲事务,同时只要求苏联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却不保证苏联的安全。”分析归纳其原因。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联系二战前苏联的行为,尤其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的所作所为,及这些行为在客观上所造成的影响,全面、客观分析评价苏联二战前的政策。同时还应注意,任何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不可假大空。
点评:从整个谈判过程来看,苏联始终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谈判地在莫斯科,条约由苏联人起草,条件由苏联人提出,但是苏联在谈判的初期阶段,就是为了避免战争,没有顾及欧洲国家的利益,没有顾及德国的企图。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1月,法、意签订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我确信,您完全可以不必付诸战争,而且不用等待就会得到您想要的一切主要的东西。我相信,我们能。不管您对布拉格政府的意图是多么不信任,您不应该怀疑英国与法国政府的能力,各项允诺完全地、公正地立即付诸实现。如您所知,我已公开宣布,我们保证各项允诺将这样付诸实现。
——节选自英国首相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1938年9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
答案:原因:德国对外扩张对法国构成极大威胁。意图:确保自身安全;加强其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后果: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伦认为希特勒“不用等待就会得到”的“东西”是什么?英法两国的相同做法体现了什么政策?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答案:“东西”:苏台德区。政策:绥靖政策。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和二战爆发前的史实可以推断出当时意大利和德国对外扩张都对法国构成极大威胁,并威胁到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所以法国要想办法解除自身的威胁。意图:首先要考虑法国要确保自身安全;其次要考虑法国是想加强其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后果:注意审题,问的是“直接后果”,所以由材料一中的“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结果是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2)“东西”:根据材料二材料的出处可以知道这是在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英国对希特勒德国的承诺,由于慕尼黑协定就是英法德意四国背着捷克斯洛伐克把其苏台德区割让给了德国,所以这里的“东西”就是指苏台德区。政策:材料一是法国对意大利的妥协、材料二是英法对德国的妥协,目的都是为了换取自己暂时的安全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所以属于绥靖政策。影响:可从法西斯国家、弱小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等角度思考绥靖政策的影响。即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点评:英国经过一战后,国家实力已经严重受损 国家正在衰落 张伯伦想用绥靖政策将战火向东引,让德国攻打苏联.一味的姑息纵容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势力的肆意膨胀侵略,助长了其嚣张气焰,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推行到顶峰的表现。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答案:行动: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变化: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影响: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
答案:思潮:和平主义思潮。原因: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答案:政策:绥靖政策。原因: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后果: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感到十分忧惧……作为一种试探……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等关键信息可知希特勒的行动和心理变化等相关信息,即行动: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变化: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影响: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2)由材料二“……和平主义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等关键信息可知英法等国的思潮是和平主义思潮。原因: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3)材料三讲的是英国和法国的领导人面对德国侵略捷克的态度,这与英法的绥靖政策有关。考查其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实际考查的是当时国内和国际的背景,即英法等国当时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这样做的后果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点评: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6 页 (共 1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