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六第4单元第12课梵蒂冈城与圣波罗大教堂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六第4单元第12课梵蒂冈城与圣波罗大教堂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3 09: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六第4单元
第12课梵蒂冈城与圣波罗大教堂同步练习
一、选择
1.造成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心发生转移的原因包括 ( )
①传统的东方商路被切断 ②法国和西班牙对意大利开战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教皇领地的安全富足及教皇的态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分析:①②③④都是罗马成为意大利全盛时期及晚期中心的原因,也就是早期从佛罗伦萨到全盛时期转迁到罗马的原因。故选D。
点评:考查文艺复兴运动中心的转移
2.下列关于梵蒂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佛罗伦萨城的西北角
B.是基督在世的代表,能真实反映基督的意愿
C.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典型的城中之国
D.建有世界上最高、最大的西斯廷大教堂
答案:C
解析:
分析:梵蒂冈位于罗马城内,故A错;B的叙述明显是唯心主义,不符事实,也应排除;D中应为圣彼得大教堂,而不是西斯廷大教堂,故D错,应排除。故选C。
点评:考查梵蒂冈
3.在圣彼得大教堂的长达120年的建造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致使工程多次耽搁下来,其实这种矛盾和斗争的实质是 ( )
A.新、旧教皇之间的斗争 B.新设计师和原设计师之间的斗争
C.希腊式建筑和拉丁式建筑之间的斗争 D.人文主义者和反动教会之间的斗争
答案:D
解析:
分析:A、B、C都是表面现象,其实质就是两种理念之间的斗争,即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同落后反动的教会之间的斗争。
点评:考查圣彼得大教堂
4.观察下图,图一反映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图二的内容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
图一 图二
A.反对皇权专制 B.反封建礼教 C.反殖民侵略 D.弘扬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
分析:《十日谈》把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和教士,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红楼梦》主要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A项是启蒙运动的矛头所在,B项是《红楼梦》的作品内容,两者均没有C项的内容。
点评:考查人文主义
5.右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B.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都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
D.都反映了当时阶级关系的实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文主义精神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只体现在《维纳斯》上,反映当时阶级关系实质的是兵马俑,但两者都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点评:考查人文主义等
6.“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导致上述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材料所述,该事件的矛头指向宗教,而且提到了“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肯定了人。综上所述,该事件为文艺复兴。
点评:考查文艺复兴
7.意大利画家伏尔泰亨,有个不雅的诨名叫“穿裤头的画家”,这与他修改西斯廷教堂的拱顶画有关。他修改的那幅画,原作者费时四年,“用上帝一样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这个世界”,该画被公认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术作品之一。可是新教皇却认为该画的裸体形象不适用教堂,于是让伏尔泰亨为裸体者下身添画了裤子。因此得了这一诨名。他修改的名画是 ( )
A.《创世纪》 B.《雅典学派》 C.《哀悼基督》D.《西斯廷圣母》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西斯廷拱顶画”、“作者费时四年”和公认世界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就可以判断出该画是《创世纪》,作者米开朗琪罗。故选A。
点评:考查《创世纪》
8.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琪罗的名作《哀悼基督》,其根本用意是 ( )
A.传扬基督的伟大 B.对天主教会的痛恨
C.表现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D.对西斯廷教皇的不满
答案:C
解析:
分析:《哀悼基督》大理石雕,塑造了受难的基督和悲伤的圣母形象:耶稣安祥地卧在圣母膝上,圣母垂首凝视,面色凄然。刻画了母爱的圣洁与高贵,故选C。
点评: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9.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纪念碑,也是天主教世界最高和最大的教堂是 ( )
A.佛罗伦萨大教堂 B.罗马大教堂 C.圣彼得大教堂 D.西斯廷教堂
答案:C
解析: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如米开朗琪罗等参加了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大教堂内部顶部123.4米,是罗马万神庙的3倍,穹顶采光亭上的十字架顶端距地面137.8米,为罗马全城的制高点。故选C
点评:考查圣彼得大教堂
10.明末清初,意大利教士利玛窦来华,西学东渐萌发。他将西方天主教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结合,指出:仁者爱天主,故因为天主爱己爱人,知为天主则知人人可爱,何特爱善者乎。爱人之善,缘在天主之善,非在人之善。利玛窦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 )
A.爱人以爱天主为前提
B.行善是爱天主爱人的具体表现
C.爱天主就是教人爱人
D.儒教与天主教信仰具有一致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故因为天主爱己爱人,知为天主则知人人可爱”、“缘在天主之善”等,其核心一直就在强调“天主”。这符合传教士的主要目的。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爱天主就是教人爱人”,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ABD三项表述均不准确,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评:考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活动
11.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题干材料的主题,即“科学”,再根据关键信息“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等,“梵蒂冈”是天主教会的中心,作者寓指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出现转移的趋势。A项偏离了作者的思想意图,而且仅从材料中无法获取;B项不符合史实,从题干材料也无从体现;D项“科学家全球流动”,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具有片面性。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评:考查近现代世界自然科学
12.16世纪,给天主教势力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的是(  )
A.宗教“异端”运动  B.文艺复兴
C.农民起义    D.宗教改革
答案:C
解析:
分析:A、B、D三项都只将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闵采尔领导的德意志农民战争占领封建主庄园,捣毁教堂,给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
点评:考查农民起义对天主教的打击
13.下列新教派别中,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
A.加尔文宗 B.路德宗 C.英国国教 D.胡格诺派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英国国教的主要教义是: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②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故答案选C
点评:考查英国国教改革
14.右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幅图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A.16世纪新教的势力超过天主教
B.16世纪天主教仍然居于绝对统治地位
C.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三教合流
D.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
分析:教皇势力不敌《圣经》的力量,说明其垄断一切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也体现了宗教改革家路德等人“信仰即可得救”的理念。
点评:考查宗教改革
15.12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异端及其起源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下列对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异端”的阐述,错误的是
A.“异端”思想指不符合天主教传统教义的思想
B.是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充分的条件下的折中选择
C.宗教裁判所的设立,缓解了教会与民众的矛盾
D.“异端”思想推动近代欧洲民族思想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的宗教改革。所谓宗教异端思想是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为镇压宗教异端思想,天主教教会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对“异端”思想者进行残酷的镇压,使教会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点评:考查对“异端”思想的评价
16.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 )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表述,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评:考查天主教会的相关应对
17.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势力占据了支配地位,其原因是 ( )
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 ②天主教不断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争夺势力 ③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④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及社会生活方面形成了大一统神权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天主教势力占据了支配地位原因,应从天主教会和封建王权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天主教会的角度分析,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扩展,①②④正确;再次,从封建王权来看,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③正确。因此,正确选为D项。
点评:考查天主教神权统治确立的原因
18.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只须“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象征意义,其说明的是教权高于王权,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B项符合题意;A项“分化出来”说法错误;C项天主教神权统治在思想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项是天主教神权统治在社会生活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B项。
点评:考查天主教的神权统治的表现
19.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表现不包括(  )
A.向民众征收“什一税”B.教皇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教权高于世俗王权D.迫使各国统治者向教皇称臣
答案:A
解析:
分析: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应是封建王权,A项符合题意;BCD项是政治上的表现,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A.
点评:考查天主教神权统治的表现
20.“卡诺莎之辱”本质上体现了(  )
A.天主教在经济上势力强大
B.天主教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无处不在
C.教权与王权的矛盾
D.资产阶级和教权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分析: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7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站在门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是教权与王权的斗争,而结果是教皇赢得了胜利,本质上说明的是教权与王权的矛盾的存在,C项符合题意;A项“经济上”说法错误,题干历史现象无从体现;B项是天主教神权统治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项“资产阶级”说法错误,题干历史现象未能反映。
点评:考查“卡诺莎之辱”
二、材料分析题
21.1510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拉斐尔在他24岁时受教皇之托在梵蒂冈皇宫中创作了这幅举世闻名的壁画《雅典学园》。
(1)、这幅画中几乎囊括了古希腊不同时代的所有著名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除了柏拉图,请你写出另外两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的名字。
答案: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2)、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成为学园式古典教育的开端。请简述学园式古典教育的特点及其对西方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案:注重营造充满人文气息氛围和培养自由探讨学术的创新精神这种教育传统在西方一直得到延续,并影响到西方近代高等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
(3)、请写出柏拉图的代表作并简述他的基本哲学思想。
答案:《理想国》核心思想:提出理念论,认为善是一切理念的源泉
解析:
分析:(1)根据所学答出另两个哲学家名字即可(2)根据所学我们可知特点,而这一优良传统得以传承至今对西方高等教育影响巨大(3)记忆即可,《理想国》核心是理念论
点评:考查梵蒂冈教堂壁画
2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图1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作品透露出女性体态丰满,具有协调性,反映了人体之美。
图2是中古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中古时期,由于受到宗教上的束缚,人们并不欣赏人体美。作品中的三女神呆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
图3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作品极力赞扬人体之美,将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神的形象中,所塑造的宗教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请回答:
(1)据图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能够诞生诸如《维纳斯》这样的杰出艺术作品出现的原因。
答案:古希腊对人的重视(或古希腊文化充溢着人文主义精神);自由民主的政治氛围;工商业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物质前提。
(2)从图2到图3作品特征的差别,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变化:从迷信宗教神学到提倡人文主义。原因:14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西欧出现、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享乐,要求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3)请列举出二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或艺术家及其作品,并简要说明其作品是如何体现人性之美的?
答案: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教会的腐败,肯定了人性。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画中人物,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突出了人性。
解析:
分析:本题以察古希腊的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特征,形式新颖别致。注意政治经济思想三者之间图片的形式考的关系,注意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点评:考查人文主义
23.(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也曾主管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的贝尔尼尼设计。广场以1586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地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们祈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在椭圆形广场的长轴上,方尖碑的两侧,各有一个喷泉,它们显示出广场的几何形状。在广场中央,可以比较好地看到大教堂的穹顶,它向人们指示了一个观赏大教堂的最佳位置,多少弥补了一点因大教堂前面增加了一段巴西利卡、人们在一定距离内看不到完整的大穹顶的缺憾。贝尔尼尼说,柱廊像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请回答:
(1)结合所学分析当时罗马教皇改建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的目的和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的设计体现的寓意。
答案:目的:为了树立罗马教皇的威信。
寓意:既体现了人文主义,又昭示着异教徒的皈依和罗马教皇的神圣地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成就,并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成就:历史、宗教、建筑、艺术等。
原因:罗马教皇向世俗让步;人文主义的创新精神。
解析:
分析:(1)“地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们祈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可知当时罗马教皇改建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的目的,是为了树立罗马教皇的威信。“在广场中央,可以比较好地看到大教堂的穹顶,它向人们指示了一个观赏大教堂的最佳位置,”“贝尔尼尼说,柱廊像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从材料可知,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的设计体现既体现了人文主义,又昭示着异教徒的皈依和罗马教皇的神圣地位。(2)圣彼得大教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宏大最壮丽的天主教堂;融会一个多世纪意大利众多艺术精英的智慧,成就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辉煌的建筑艺术;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范,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它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艺术等成就。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罗马教皇向世俗让步;人文主义的创新精神。
点评:考查圣彼得大教堂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位西班牙官员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请回答:
(1)天主教是用什么手段维护统治和奢侈生活的?
答案:搜刮巨额财富;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2)依据材料二举出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答案:欧洲封建神学的宗教裁判所曾迫害和火烧科学家伽利略和布鲁诺。
(3)在阅读材料回答两题后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答案: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神学与世俗封建主相勾结,在经济上掠夺人民,在政治上迫害进步人士,在科学上阻止科学发展;欧洲中世纪是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一场反封建神学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势在必行。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第(1)题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概括;第(2)题要求学生运用史实举例;第(3)题要求结合材料和答题与材料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归纳总结。
点评:考查天主教的统治
25.阅读下列材料: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也曾主管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的伯尼尼设计。广场以1586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们祝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在长圆形广场的长轴上,方尖碑的两侧,各有一个喷泉,它们显示出广场的几何形状。在广场中央,可以比较好地看到大教堂的穹顶,它向人们指示了一个观赏大教堂的最佳位置,多少弥补了一点因大教堂前增加了一段巴西利卡、人们在一定距离内看不到完整的大穹顶的缺憾。伯尼尼说,柱廊像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请回答:
(1)设计师用椭圆形广场的设计,以及梯形广场地势由外向内、向圣彼得大教堂逐渐升高的设计,分别突出了什么理念?
答案:椭圆形广场的设计,突出了“迎”和“融”;而梯形广场地势由外向内、向圣彼得大教堂逐渐升高的设计,在于强调“圣”和“威”。
(2)当时罗马教皇决定改建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的目的何在?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寓意?
答案:目的:为了树立罗马教皇的威信。
寓意:既体现了人文主义,又昭示着异教徒的皈依和罗马教皇的神圣地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了哪些领域的成就?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成就:历史、宗教、建筑、艺术等。
原因:罗马教皇向世俗让步;人文主义的创新精神。
解析:
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椭圆形广场的设计,突出了“迎”和“融”;而梯形广场地势由外向内、向圣彼得大教堂逐渐升高的设计,在于强调“圣”和“威”,体现了尊严和地位与包容之心。(2)罗马教皇决定改建教堂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教皇的地位,树立绝对的威信。教堂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教堂的设计从领域来看涉及到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思想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点评:考查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