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六第5单元
第13课万里长城同步练习
一、选择
1.长城的建筑材料和构筑方法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就地取材②因地制宜③用险制塞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①②③均是长城建筑材料和构筑方法遵循的原则。
点评:考查长城建筑方法和材料
2.下图中的建筑被誉为“中国的脊梁”和“民族的魂魄”,下列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工程 B.它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伟大的艺术品之一
C.它把自然美和建筑美融为一体 D.今天我们见到的长城大部分是秦始皇时修建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秦长城由于年久失修或自然、战争和其他方面的破坏,大多已不存在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
点评:考查对长城的理解
3.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人在北方修筑长城,同时把统一前各国修建的各段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秦长城,这些连接的各国长城包括 ( )
①燕长城 ②赵长城 ③楚长城 ④秦长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秦统一后的长城是防止匈奴人进攻的,而楚国在南方,它的长城是防御中原其它诸侯国的,所以秦朝不可能把它也连接在长城之内。故选C。
点评:考查秦朝修筑长城
4.既是长城上有名的险关要隘,又是长城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的是 ( )
①山海关②娘子关 ③雁门关 ④居庸关 ⑤平型 关⑥嘉峪关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娘子关在河北、山西交界的石太路上;平型关在山西中部,长城在河北、山西北部经过,此两关都位于长城以南的地方,因此应排除②⑤。故选D。21·世纪*教育网
点评:考查长城关口
5.下列有关长城的防御工程,表述正确的是( )
A.以烽燧内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敌台为前沿战斗据点,关城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
B.以烽燧内报警系统,敌台为前沿阵地,城墙为前沿战斗据点,关城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
C.以烽燧内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关城为前沿战斗据点,敌台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
D.以烽燧内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敌台为前沿战斗据点,城障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关城为纵深防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长城防御工程的掌握,A项表述是正确的。
点评:考查长城的防御性质
6.《义勇军进行曲》在1982年被正式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国歌中有这样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这就肯定了长城 ( )
A.作为中华民族肝胆与骨气象征的人文价值 B.是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
C.是开放交流、开拓进取的象征 D.是勤奋智慧的象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国歌中的长城象征着我们的骨气与抗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来源:21cnj*y.co*m】
点评:考查长城的人文价值
7.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 )
A.为了防御秦国的进攻 B.为了抵御南方的少数民族
C.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南下及互相防范 D.为了建造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品
答案:C
解析:
分析:各诸侯国修筑长城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防范其他诸侯国,有的防范匈奴,有的兼而有之。故选C。
点评:考查春秋战国修筑长城的目的
8.康熙“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以下能体现上述材料观点的有( )
①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崇尚儒家文化、恢复科举 ③尊重喇嘛教 ④多伦会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施恩于喀尔喀”、“防备朔方”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清初康熙帝时期的巩固边疆的举措。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②两项与“边疆政策”无关,排除。进一步可知,③④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评:考查康熙帝及其边疆政策
9.长城沿线易于相互嘹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有大量的烽火台,它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观察敌情 B.传递军情 C.保护关隘 D.军事指挥
答案:B
解析:
分析:长城烽火台是为了传递军情服务的,当敌人来犯,就在烽火台点燃烽火,传递军情。
点评:考查长城的烽火台的作用
10.除中国建有长城这样的军事防御工程外,世界上还建有长城的国家是 ( )
A.英国的哈德良长城 B.意大利的长城
C.古埃及的防御长城 D.法国的长城
答案:A
解析:
分析:长城作为防御性质的工具,除了中国古代建筑以外,在世界其它地方如英国等地也是建有长城作为防御设施。
点评:考查长城的防御作用;其他建筑长城的国家
11.有人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评价的两项工程是
A.长城、都江堰 B.秦兵马俑、都江堰
C.长城、大运河 D.长城、郑国渠
答案:C
解析:
分析:阳刚的一撇为长城,阴柔的一捺为京杭大运河
点评:考查长城与大运河
12.《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下列关于秦长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由大将蒙恬主持修筑
②是把韩、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而成
③在当时有利于中原经济的发展,在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④真正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掠夺中原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故①正确;秦长城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而不是把韩、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而成的,故②不正确;万里长城不仅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免遭匈奴之破坏,而且对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象征,故③正确;长城的修筑不能真正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掠夺中原的作用,故④不正确。故答案选择D项。
点评:考查秦朝修建的长城
13.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累计长度达
A、10000千米B、100000千米C、10000里D、100000里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要求回答的是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的累计长度,而非秦长城或明长城的长度。
点评:考查长城的长度
14.秦筑长城的起止点是
A. 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B. 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C.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 西起九原,东到山海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故答案选择C项。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是明朝长城的起止点。
点评:考查秦长城的起止点
15.下列各项,在后世又曾大规模增修或扩建的工程是
郑国渠 ②都江堰 ③赵州桥 ④长城 ⑤大运河
A.①② B.③④ C.②⑤ D.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①③两项在后世没有增修或扩建是比较明确的,②项容易误选,因为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在成都附近的都江堰设置堰官,派专人护堰,但需明确的是设堰官派人护堰而非增修或扩建,故①②③都排除
点评:考查长城
16.右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①防御匈奴军队进扰而建
②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而建
③张骞出西域时由此出关
④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看清并了解那图上“天下第一关”所建年代和所在位置是解题关键。“天下第一关”为山海关,它是明朝防蒙古族南下而建立,此时北方早已没有匈奴这个民族了,排除①;它建在东北非西北而③玉门关、阳关;故正确答案是D,明末清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
点评:考查明长城
17.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长城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秦长城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基础 B.秦长城西起陇西,东至临洮
C.清康熙“修德安民”,不修长城 D.山海关、喜峰口均是长城重要关隘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长城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故B项是错误。所以答案选B。
点评:考查长城
18.《史记 楚世家》引《齐书》:“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据材料判断,此长城
A.目的是“互防” B.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
C.属秦万里长城的一段 D.成为中国农牧业区的分界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以备楚"可知是为了防备楚国的进攻,所以答案选择A。
点评:考查分封宗法制瓦解
19.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哪个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备选项材料文字含义中不难判断出A否定了秦筑长城的举动,B C两项高度肯定了秦筑长城的,D项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了秦筑长城的功与过,所以答案选D。
点评:考查秦代历史评价
20.史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 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唐太宗的了解及对材料的理解。唐朝初年,并没有绝对的实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A说法不准确;唐朝初年,北方仍然有边患,B说法是错误的;材料体现不出重视经济发展,C说法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D。
点评:考查唐太宗对修筑长城的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21.孙中山先生曾说:“长城之功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城之利,烽燧明而野易清也,攻拒久而兵易集也,粟入多也,生息繁也,小举之莫能犯也,大举之易于调伏为应援突击也,虏归之难而不敢深入也。
——(明)尹耕《塞语》
材料二 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 ,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
——(明)万历《宣府镇志》
材料三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
材料四 我看见一段段长城得以修复。可是简单的、粗暴的修复,惟一的作用就是让长城失却了历史,同时失却了灵魂!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长城。因为,那是历史,那是美的语言,那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
——陈长芬《仰望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作用。
答案:作用:便于军事防御;保护边民正常生产生活。
(2)材料二反映了长城关口张家口互市贸易的情形,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历史信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历史信息:边关贸易繁荣。原因:长城内外经济的互补性;历朝政府 设置边贸市场。
(3)材料三中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评价的依据。
答案:依据:长城是建筑艺术的典范;长城诞生了众多传说故事;长城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
(4)据材料四,指出保护长城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及其原因。
答案:原则:真实性。 原因:尊重历史。
解析:
分析:此题涉及的史料众多,时间跨度大,读懂史料是基础,几乎每一问的回答都要建立在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等的基础之上,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每段材料的关键词,才能有效组织答案。(1)紧扣材料一有效信息,从“军事”与“人民生产生活”两个角度展开回答。(2)关于“历史信息”的分析,突出边关贸易繁荣,主要根据材料回答即可。而“原因”的分析,突出长城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3)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注意回答的角度是“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进而明确建筑、传统说故事、诗词歌赋等方面展开归纳。(4)紧扣材料四核心信息“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长城”,进而得出相关答案。
点评:考查万里长城
22.材料一 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率军30万挺进北方,控制了阴山山脉西段及其山南的广阔平原。为了巩固国家的北部疆域,蒙恬将军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秦王朝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即今天的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内,长达5000多公里,是名符其实的万里长城。经过秦、汉和历代王朝的修筑,长城被称为世界奇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
材料二 河北一段明代以前的极有研究价值的古长城被南雁公路切断,公路北侧的山坡上用于绿化的“鱼鳞坑”垒的石块多取自古长城,长城墙体已被挖坏。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瓦厂合二为一,但麻烦的是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拆!这段60米长的历史文化遗产,顷刻间湮灭。事后,虽然各级管理部门极为重视,又是发文又是现场办公会,但最后不过是罚款200元了事。目前长城的基本状况是:只有1/3修复和保护基本完好,另有1/3残破不全,1/3不复存在。请回答:
你认为,我国当今所面临的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加以克服?
答案:在商业化时代,某些遗产地的管理者把珍贵的文化遗产单纯看作是一项旅游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以追求眼前的最大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对遗产的破坏。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在遗产地乱建宾馆、索道、电梯和不协调的假古墓,无限制地吸纳游客,超过遗产的承载量,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等等。克服的办法是: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国际和国家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禁止违背法律、法规的开发建设;强化行业执法监督和管理职能,建立并完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机制;发挥世界遗产地的综合功能,努力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各世界遗产地之间的学习交流,互通信息,强化合作,共谋促进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整体发展和保护工作。
解析:
分析: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是所在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的财富,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在利用这些遗产时,必须考虑如何把它完好地传承给后代。而文化遗产又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也就随之丧失。因此,保护是第一位的。
点评:考查长城保护
23.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 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
答案: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解决办法: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通婚联姻。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
答案: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
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答案:论从史出;注意甄别材料,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中共同理由注意对比材料一二,获取有效信息来归纳,从材料一中“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信息,可以看出司马迁和康熙帝反对修长城的理由在于不注重民生,不体恤百姓;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可知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小问联系课本知识: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等来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从“始皇虽无道”“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否定其暴政和专制。第二小问目的,联系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孙中山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即可。(3)本题考查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历史评价首先要客观公正,把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注意论丛史实;从材料三中孙中山对长城的认识可知,还要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另外还要注意坚持辩证的观点。
点评:考查对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评价
24.阅读下列材料:
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运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死于这个沉重的徭役。“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住!”这首吟咏长城的秦朝民歌,揭示了秦始皇的暴政。唐朝人柳宗元分析秦朝骤亡的原因时,认为是“咎在人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出其中的观点?
答案:观点:①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②修长城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这是导致秦亡的原因之一。
(2)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答案: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
答案: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解析:
分析:(1)依据材料概括其中的观点。第一段:长城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第二段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运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导致秦暴政而亡。(2)由于看待问题的阶级立场和角度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导致了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存在如此大的反差。(3)综合两段材料的观点,谈谈对修长城的看法:一方面,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非凡智慧,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修长城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这是导致秦暴政而亡的重要原因。
点评:考查通过对修建长城的认识,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司马迁评议蒙恬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史记 蒙恬列传》
材料2、长城修筑后,汉代的贾谊评价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贾谊《过秦论》
材料3、它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荣光,它只代表着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懦的不出击。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的烙在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上。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
——《河殇》
(1)材料1中司马迁实际对秦朝的什么进行批评?除此之外,秦朝还有哪些“固轻百姓”的做法?
答案:对秦朝修筑长城、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的做法进行了批评;除此之外还有建筑宫室、修筑阿房宫等。
(2)材料2说明长城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防御匈奴贵族进犯,对保证北方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材料三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长城?
答案:不正确;夸大了长城的消极作用,采取民族虚无主义,应该批判;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世界奇迹。
解析:
分析:本试题在于如何就对于一个历史问题进行评论问题,一般来说,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本试题三个问主要根据材料来回答,考查学生对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点评:考查对长城的作用的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