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客至》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客至》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31 16:4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客至》 学科:语文 学段:高中 年级:高二
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创作风格及写作本诗时的时代背景。
2、理清诗的感情变化,读懂诗的内容。
3、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手法的探究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诗的感情变化,读懂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手法的探究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与本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诗歌,把握本诗的内容,能从景与情的关系赏析诗歌,提高学生对诗词感悟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词人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诗人闲适的情怀;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人正确面对人生,闲适恬淡的人生态度。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诵读法: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客至》,让他们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人的情感。诵读时,注意把握诗中的重音、停顿和语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鼓励学生围绕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深化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人是如何描写客至的场景的?”“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客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情境。同时,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动画演示等方式,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4、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分析诗歌,并合作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高考链接:通过苏辙《衢州赵阅道少师濯缨亭》真题的练习,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回忆旧知识,加强背诵记忆,引入新课
主要教学活动: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杜甫的很多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抢答杜甫诗句。看谁记得好
1、(国破山河在) , 城 春 草 木 深 。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另一篇诗歌《客至》
设置意图:引入课堂
教学环节二:作者介绍
主要教学活动: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后世又称杜拾遗、杜工部。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尤其是“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被广为传诵,这些作品都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杜甫生活的时期,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们生活困苦,它的诗歌大多着眼于现实生活,描写底层人们的悲苦生活状况,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在严武的接济下,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暂时有了保障,安定下来。《春夜喜雨》就是在这个时期写的。上元二年春,崔县令到草堂拜访杜甫,杜甫见到好友,高兴万分,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设置意图:知人论世
教学环节三:学习新课
教学活动:活动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指崔明府,杜甫的朋友。杜甫在题后自注说:“喜崔明府相过。”明府,汉魏以来对地方官员的敬称,唐以后多用以专指县令。
舍:指诗人所居的成都浣花溪草堂。
但:副词,只。这句话的意思是平时和作者交游的人很少,经常光顾草堂的,就只有鸥鸟了,鸥鸟天天来到草堂,陪伴诗人,诗人倍感亲切。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盘飧:盘中菜肴。 市远:离市集远。
无兼味:意思是菜肴很简单。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旧醅:旧酿之酒。醅,没有过滤的酒,也泛指酒。
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肯:乐意。 呼取:叫,招呼
余杯:残酒,未饮完的酒。
我的房屋的南面和北面的小溪,春水荡漾, 只看见一群群的鸥鸟每天成群结队地飞来。
我从来没有打扫过花园中的小路,今天我特地把它打扫干净了。我的房门也因为无人来访,未曾打开过,今天我特地早早地为您打开。我的家离集市很远,(未能准备好的菜肴)所以饭桌上的菜肴有些简单。我的家中贫苦(没有多的粮食酿造新酒)所以酒杯中只以前酿的陈酒。邻居老翁很豪爽,(你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喝酒,如果愿意),只隔着一道篱笆,我邀请他过来,我们一起喝完剩下的酒!
活动二:合作探究
1、同学们共同研讨以下几个问题,可选择一联进行赏析展示。
①、如何理解首联中的“皆”“但” 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人为什么选择“群鸥”作为意象
②、颔联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运用了什么修辞
③、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是如何抒发的
④、尾联描写了什么内容,想象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使用了什么手法
2、赏析诗歌
①赏析首联。
首联 “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中的“皆”“但”怎么理解
“皆”字是“全”“都”的意思,引申为“处处”,写出春天来了,浣花溪水上涨情景,给人以春意盎然之感,暗示了环境的清幽宜人。
“但”字是“只(有)”的意思,由于身处困境,亲朋好友大都远离了他,只有这一群群的鸥鸟,不在乎诗人的贫富,每天飞到浣花溪来陪伴诗人。一方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作者闲适快活,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首联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舍南舍北”点明了地点,“春”点明了时令,写出了草堂周围环境的清静幽雅。春天到来,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描绘了一幅春日南国水乡秀丽的风光。表现了他在闲适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为接下来的喜客之情作了铺垫。
诗人在首联中为什么选择“群鸥”作为意象
鸥鸟生性胆小,总觉得人靠近它,就是为了捕捉它,因此它们不敢离人太近。诗人天天与鸥鸟相处,无意去捕捉他们,因此“群鸥日日来”。这句诗既写出了草堂环境的幽静,也写出诗人不同于世俗之人。
②赏析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颔联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运用了什么修辞
情感:客人到来的意外惊喜。从“花径”转到“蓬门”,引出“客至”,客人到了,诗人高兴之至。
手法: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我从来没有打扫过花园中的小路,今天我特地把它打扫干净了。我的房门也因为无人来访,未曾打开过,今天我特地早早地为您打开。
③赏析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 醅。
请赏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如何抒发的
情感:A、好友来访,却因力不从心,酒莱欠丰,诗人内心感到歉疚 B、竭诚待客的盛情。C、好友来访的兴奋喜悦。 D、两人深厚无间的情谊。
手法:细节描写、反 衬 (详细介绍了待客酒多么 简单及原因;反衬出作者与好友情感至深)
④赏析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尾联描写了什么内容 使用了什么手法
杜甫:来!来!来!我家来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今天我们喝个痛快,玩个尽兴!
尾联描写了诗人邀请邻居喝酒,使用了细节描写。
家里来了尊贵客人了,邀请邻居过来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 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表现了诗人因友人到来内心无比兴奋。
⑤行文思路:盼客---迎客---待客---邀邻
感情:闲适孤寂---喜出望外---真诚 歉疚---兴奋率真
情感基调: 喜
教学环节四:总结
主要教学活动:昨天,我们见到的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杜甫;
今天,我们见到的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恬然安闲”“清新自然”的杜甫。
同学们,从诗里、课本里走出来,我们的生活与人生,也需要像杜甫一样,忘记昨日的烦恼愁苦,乐观地面对现实,不要被一时的不愉快遮蔽了你美好的样子。
设置意图:思想教育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练习
主要教学活动:
情景默写
1、《客至》一诗写诗人“草堂”清幽的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 。
2、《客至》中表现寂寞之中嘉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的句子是: , 。
3、《客至》中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含真情的句子是: , 。
4、《客至》中表现田园生活中,淳朴的邻里关系的句子是: , 。
5、《客至》中与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意趣相似的诗句是: , 。
答案:1 、《客至》一诗写诗人“草堂”清幽的居住环境的诗句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2、《客至》中表现寂寞之中嘉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的句子是: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3、《客至》中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含真情的句子是:盘飧市远无兼味 , 樽酒家贫只旧醅
4、《客至》中表现田园生活中,淳朴的邻里关系的句子是: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5、《客至》中与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意趣相似的诗句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设置意图: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六:高考链接
主要教学活动: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题。
衢州赵阅道①少师濯缨亭
苏辙
挂冠缨上已无尘,犹爱溪光碧照人。
点检旧游黄石②在,扫除诸念白鸥亲③。
一樽父老囊金尽,三径松筠生事贫。
他日南公④数人物,丹青添入县⑤图新。
注:①赵阅道:北宋名臣赵扑,衢州人,宫至参知政事,晚年致仕居乡。②黄石:即黄石公,曾传太公兵法于张良,后借指熟请兵法、识察人才的高人。③《列子》寓言记载有鸥鹭忘机的故事,海边有一位没有机心的人,喜欢与鸥鸟在一起戏耍。④南公:即楚南公,识兴废之数,曾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⑤县:通"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照应标题,既交代了濯缨亭所处环境,也表现了赵阅道的情趣志向。
B 、赵阅道去官后黄石公那样的旧游还在,诗人借此暗指赵阅道有张良之才。
C 、"三径松筠"含退隐之意,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语意相近。
D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赵阅道的赞美和倾慕,借此表明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
16、本诗与杜甫的《客至》都写到了鸥鸟的意象,其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5、D解析:“借此表明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错,本诗主要是赞美赵阅道的高尚品质,并没有明确表达诗人自己归隐的愿望。
16、①本诗中鸥鸟化用了《列子》鸥鹭忘机的典故,强调赵阅道心无俗念牵挂。②《客至》重在以群鸥的“日日来”,表现所居之地无俗人俗事打扰的清幽。
解析:本诗中写赵阅道“扫除杂念”,心境纯净安然,思想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所扰,表现了他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归隐家乡后的悠然自得、惬意自在。
设计意图:讲考结合
教学环节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杜甫的诗歌《客至》,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了解了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通过练习,我们掌握了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和教师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整体来看,这些方法和手段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讨论法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可能与我对讨论话题的设计不够吸引人有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讨论话题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感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另外,在品读法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语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与我在引导品读时的方法不够得当有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品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语。
板书设计: 客至
杜甫
思路 盼客-------迎客------ 待客------ 邀邻
感情 闲适孤寂---喜出望外--真诚 歉疚--- 兴奋率真
情感基调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