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
(完成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年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一、将语段中加拼音的词语规范地写在括号内。(7分)
《长安三万里》不仅引用了48首古诗,而且 出一幅由唐诗浸染而出的绚烂画卷:从都城长安繁华的盛景,到江南月夜的 qī qīng( );从边城军士的身披 zhàn páo ( )、shǒu zhí( )长剑,到 yù dí( )有功、数战 fēng hóu( )……李白、高适 大唐群星穿越千年时光,携带吟诗作对之风 xí juǎn( )而来, 银幕。可以说,《长安三万里》找到了一个别致的入口,diǎn rán ( )了观众“梦回唐朝”的热情。
单项选择。(10分)
1.联系上下文语境,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2分)
A.呈现 领导 闪亮 B.呈现 领衔 惊艳
C.出现 领航 惊喜 D.展现 领导 鲜艳
2.走在大街上,突然听到“多少岁月已流走,多少时光一去不回头”,你会突然想到哪些词语 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光阴似箭 B.岁月如流
C.流光溢彩 D.流光易逝
3.下列选项中,与《匆匆》一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不同的一项是( )。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D.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下列诗句按节日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②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④①③②
5.“‘ ’,希望之光照亮了生命,我们要胸怀希望,才能乘风破浪,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句中应填入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词句段运用。(10分)
1.用“严”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填空。(3分)
(1)我犯了( )的错误,老师虽然生气,但也没有对我疾言厉色。
(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 )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3)只有( )打击犯罪分子,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安定民心。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4分)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没有饺子吃,( )必须买杂拌儿。
(2)( )鲁滨逊在沉船上搜罗了一些东西,( )缺少许多物资。
(3)( )多么大的困难,( )动摇不了我们的决心。照下面3.3.两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从给出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写句子。(3分)
①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②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心情沉重 地方狭小 教室安静
我选(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为人民服务》是 于 1944 年 9月在 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文中作者引用司马迁的一句名言,让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2.时间像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在读书上,便觉“读书须用意,___________”;放在交友上,便知“路遥知马力, ”;久近山水,便知晓“ ,近山识鸟音”。感觉它逝去得匆匆了,我们扶额自问“百川 东到海, ”。
3.散文《匆匆》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 。课文紧紧围绕“匆匆”一词,细腻地刻画了 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 的 之情。
五、口语交际。(5分)
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节日让这种文化空前繁荣。节日中的美食是舌尖上盛开的一朵中国美食之花。活动最后,请即兴发言,介绍一种你家乡的传统节日美食。(提示:可以从美食的色、香、味、起源与发展等方面展开介绍)
阅读理解。(27分)
课内阅读《北京的春节》(11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除夕的“热闹”?( )(多选)(2分)
A. 视觉 B. 嗅觉 C. 听觉 D. 触觉
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说明除夕的核心是__________。(2分)
3.文中“灯火通宵”和“鞭炮声日夜不绝”体现了除夕的什么特点?(3分)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家乡的除夕有哪些独特习俗。(4分)
课外阅读《秋天的怀念》(16分)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欢欣雀跃 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啰里啰唆)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敏锐)。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走,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根据文章内容,在第3自然段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画“√”。(3分)
2.文章多次写到“悄悄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多选)(3分)
A.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B.第一个“悄悄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心疼,让“我”尽情发泄,以恢复平静。
C.第三个“悄悄地”体现了母亲中断敏感话题,避免刺激“我”。
D.属于用词重复,给人以啰唆之感。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这句话是 描写,“憔悴”一词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表明 ,“央求”一词写出了母亲的 ,细腻刻画了 的母爱。(6分)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的理解。(4分)
八、习作。 (30分)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请你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要求:1.写清楚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2.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3.字数不少于 450字。 (请另附作文纸)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凄清 战袍 手执 御敌 封侯 席卷 点燃
二、单项选择
1. B 2. C 3. B 4. D 5. B
三、词句段运用
1. 用“严”组词填空
(1)严重 (2)严肃 (3)严厉
2. 关联词填空
(1)即使…也… (2)虽然…但是… (3)无论…都…
3. 仿写句子(示例)
心情沉重时,教室安静得像被按下了静音键,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毛泽东、张思德、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
2. 一字千金、日久见人心、近水知鱼性、何时复西归
3. 朱自清、时间、时光飞逝、无奈和惋惜
五、口语交际
示例:
我家乡的中秋节必吃月饼。月饼外皮金黄酥脆,内馅有莲蓉、豆沙、五仁等,咬一口甜而不腻。传说月饼象征团圆,古人用它祭月祈福。如今,全家人围坐分食月饼,月光下谈笑风生,这份传统让节日更添温馨。
六、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北京的春节》
1. A、B、C
2. 团圆
3. 体现除夕的喜庆和人们对传统的重视
4. 示例:守岁时长辈发红包,放烟花驱邪迎福。
(二)课外阅读《秋天的怀念》
1.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敏感
2. A、B、C
3. 外貌描写、母亲病重、恳切、无私
4. “我”理解了母亲的遗愿,结尾看菊花象征生命的希望,体现母子情深。
八、习作(30分)
评分要点:
内容具体:清晰描述风俗特点及活动场景(如端午赛龙舟、元宵灯会)。
情感真挚: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参与感受(如兴奋、自豪)。
结构完整:开头点题,中间详写,结尾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