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3课美苏争霸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3课美苏争霸同步练习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3 15:2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
第3课美苏争霸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的新特点是( )
①形成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 ②美国开始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 ③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对峙 ④逐渐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与时间不符;③与题意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不符;而①④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与时间和题意相符合。
点评:考查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的新特点
2.美苏争霸格局形成于20世纪的
A.40年代初期 B.50年代初期
C.50年代后期 D.60年代初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考查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时间
3.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答案:B
解析:
分析:联系史实可知,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美苏双方的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美苏争霸局面逐渐形成。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考查美苏争霸的主要原因
4.提出对苏联采取“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的美国总统是( )
A.艾森豪威尔 B.肯尼迪 C.尼克松 D.里根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61年肯尼迪入主白宫,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故选B项。
点评:考查肯尼迪的外交战略
5.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重新阐述了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与其全球盟国是伙伴关系,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这表明美国… ( )
A.不再主导资本主义世界
B.放弃与苏联争霸
C.全球战略逐渐收缩
D.军费骤减,经济腾飞
答案:C
解析:
分析:此后美国依然主导资本主义世界,排除A项;此时美国只是战略收缩而非放弃争霸,排除B项;此时美国经济几乎停滞,没有腾飞,排除D项。
点评:考查20世纪70年代美国战略的调整
6.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从对苏战略上看,最主要目的是:( )
A.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B.带动美国经济的发展
C.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
D.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背景是在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和导弹破防能力。在此期况下,美国制定““星球大战计划””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考查“星球大战”计划
7.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的态势是( )
A.势均力敌,处于僵持状态
B.势均力敌,互取“守势”
C.苏取攻势,美取“守势”
D.美取攻势,苏取“守势”
答案:C
解析:
分析:联系史实可知,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他被迫改变对外政策,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70年代初,苏联开始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随着苏联实力的增强,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此时美苏争霸中,苏取攻势,美取“守势”。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考查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关系
8.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赫鲁晓夫的这一段话反映出他企图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所以选C。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我们可以知道,苏联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争霸处于第一阶段,并非由对抗走向对话,所以排除B项;D是表象,不能表明实质。
点评:考查20世纪60年代美苏关系
9.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勃列日涅夫时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二个阶段,为了在军事上超过美国,苏联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因此,其根本目的是发展军事实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点评:考查勃列日涅夫的美苏争霸战略
10.促使美苏对外争霸发生攻守势头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与中国关系如何
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以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最根本的因素应该是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弱。
点评:考查美苏争霸战略态势
11.1970年2月,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综合国力的空前强大
B.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C.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的破裂
D.美国为推行“战略防御计划”而调整对华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考查分析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尼克松的语言看,要进行战略收缩。D项中“战略防御计划”是80年代里根总统提出的。
点评:考查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12.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答案:A
解析:
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再加上越南战争、经济危机、欧日竞争等因素,美国深感无力同时对抗中苏两大国,为集中力量对抗苏联,美国进行了战略调整,同中国改善关系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考查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13.二战后“柏林墙”的出现体现了( )
A.以美苏为首两大集团的对抗
B.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的对抗
C.德意志民族的分歧
D.东西德国的正式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联系史实可知,东德与西德分别成立国家以后,60年代左右大批东德居民越过边境跑到西德。这严重地威胁着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最后政治局秘密做出决定,要建立一座柏林墙来阻止外逃的浪潮。“柏林墙” 东西分别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它的修建即把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隔离开,它体现的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考查柏林危机
14.美国《地理杂志》刊发了一幅“逃兵”的照片,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柏林墙即将合封时,一位参与修建围墙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德修筑柏林墙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
B.东德修筑柏林墙防止民众逃往西德
C.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
D.柏林墙从修建之时起在民众心中就已倒塌
答案:A
解析:
分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修筑柏林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
点评:考查柏林墙的修建
15.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肯尼迪曾经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敌人,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百姓的墙。”下列关于柏林墙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战中修筑柏林墙是为了对付希特勒法西斯
②柏林墙是二战后东西方冷战关系的标志性建筑
③柏林墙切断了东、西柏林之间的联系和自由往来
④1989年柏林墙被拆除,标志雅尔塔体系彻底完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依据所学可知,柏林墙是1961年建造的,①不符合史实。柏林墙的修建是二战后德国分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故②③符合史实。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以德国分裂为基础、苏美冷战为特征,其彻底完结的标志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故④说法错误。所以应选B。
点评:考查柏林墙的修建
16.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对于柏林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柏林墙的修建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柏林人民的安全
B.柏林墙出现反映了世界的两极格局
C.柏林墙的修建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
D.柏林墙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防止外国间谍人员潜入
答案:B
解析:
分析:柏林墙是20世纪60年代由民主德国修建的阻挡东西柏林联系的城墙,反映了两极格局之下的激烈对抗的国际关系,故选B。A项错误,柏林墙主要是反对民主德国居民叛逃到联邦德国;C项错误,应该为意识形态和制度原因;D项错误,此项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该还是意识形态的对抗。
点评:考查柏林墙的修建
17.“1962年,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袭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里相拥而泣,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朝鲜战争 B.“柏林墙”事件
C. 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关键的信息是“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和“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发生在美苏争霸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所以答案选D。
点评:考查古巴导弹危机
18.1968年夏,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签署了防止核扩散条约,该条约规定,签约的国家不得向非核国家提供核武器,禁止签约的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至1970年3月,已有47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这一条约在当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 )
A.消除了核战争的危险
B.缓解了冷战所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
C.消弭了美苏间的分歧
D.有效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消除”“消弭”“有效地避免”等信息均与史实不符,A、C、D三项错误。
点评:考查美苏争霸中的缓和
19.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答案:B
解析:
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国方面;进入70年代,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并超过,在同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80年代,苏联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美国对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20世纪60~80年代美苏争霸各有得失、互有攻守,B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美苏争霸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表现
20.以下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评价是( )
A.美苏关系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联系史实可知,A.美苏关系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以上三项说法都是符合史实的,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经济。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考查战后美苏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21.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材料二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
答案: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
答案: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美苏双方价值观念不同。
解析: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美国和苏联“都是世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结合赫鲁晓夫此时的对美政策可得出苏联想“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意图。(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暴露了美国称霸世界,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意图,决定国家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此外还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
点评:考查美苏争霸的原因
22. 材料一 在1955年以前,由于核武器技术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上当时裂变材料生产能力有限,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数量较少,品种也仅限于核航弹和战术核武器。与美国一样,这一时期,苏联的基本目标首先是打破美国对原子弹氢弹的垄断地位,在此基础上开始少量制造和装备核武器,核力量发展属于初创时期。
材料二 经过秘密谈判1963年7月,美、苏、英三国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简称《部分核禁试条约》)。事实上,美苏两国在此前所进行的数百次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技术,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对于两国发展核武器的意义已经不大,而对于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法两国来说,大气核试验则是难以逾越的一个重要技术发展阶段。
——段占元等《美苏核对抗的历史分析与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概括1955年前美苏核对抗的特点,分析当时制约核对抗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特点:核对抗正处于初始阶段,对抗规模较小。
制约因素: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核武器技术刚刚起步,战后初期美苏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和发展经济。
(2)谈谈你对美苏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的认识。
答案:认识:实质是美苏垄断核武器,维护霸权利益客观上有利于限制核扩散,有利于世界和平。
解析:
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从材料“由于核武器技术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品种也仅限于核航弹和战术核武器”中可以概括出1955年前美苏核对抗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战后的形势和美苏的主要任务来分析当时制约核对抗的因素。(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美苏两国在此前所进行的数百次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技术”和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实质是美苏垄断核武器,维护霸权利益,客观上有利于限制核扩散,有利于世界和平。
点评:考查美苏争霸中的缓和
23.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美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6月27日,杜鲁门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接着,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1951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建立起从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到澳大利亚的所谓“防务岛屿链”。进入21世纪,为了遏制亚洲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生命力,美国的“岛链”概念被正式化、战略化。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71年,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在意大利正式出版,该小说对十月革命前后的政权更迭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文学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悄悄发行。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说:“深入到这些政治上不成熟、缺乏经验的群众中去,争取他们的支持,作为其代言人。如果发生这种情形,共产党就可能发生奇怪的结果:因为普遍的一般党员,只习惯于服从铁的纪律和服从上意,不谙妥协、调和的艺术。因此之故,一旦发生某种变故,捣乱了党作为政治工具的团结之功效,苏俄或许会一夕之间变天,由最强大的国家沦为国际社会中最弱、最悲惨的国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岛链”战略形成的背景和目的。
答案:背景: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推及东亚地区。
目的:制约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美国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两极格局结束后,主要是制约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发展,维护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采取了哪些抗衡苏联的战略手段?产生了什么结果?
答案:手段: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意识形态分裂;将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到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通群众中。让他们成为西方价值观的代言人,进行“和平演变”。
结果: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解析:
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美国“岛链”战略形成的背景主要是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推及东亚地区。第二问由“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可以分析出制约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美国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由“进入21世纪,为了遏制亚洲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生命力,美国的“岛链”概念被正式化、战略化”可以分析出两极格局结束后,主要是制约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发展,维护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71年,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在意大利正式出版,该小说对十月革命前后的政权更迭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文学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悄悄发行。”可以分析概括为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意识形态分裂;由“深入到这些政治上不成熟、缺乏经验的群众中去,争取他们的支持,作为其代言人”结合所学可归纳概括为将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到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通群众中。让他们成为西方价值观的代言人,进行“和平演变”。第二问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和平演变的战略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点评:考查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 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利益有关。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讲话
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伙伴关系和实力是持久和平大厦的两个支柱,谈判则是第三个支柱。因为通过我们愿意同共产党国家以公平和认真的方法讨论分歧的态度,可以更加令人信服地说明我们是致力于和平的。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杜鲁门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杜鲁门要求美国担负起“领导世界”的全部责任,在全世界到处侵略扩张;而尼克松主张美国有重点地扩张势力。前者主要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扩张,而后者主张转攻为守。原因:二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而尼克松当政时期,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相对下降。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美国对苏联的政策有何变化?
答案:杜鲁门政府主张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对抗苏联,尼克松政府则主张与苏联谈判,推行“缓和”政策。
解析:
分析:(1)结合二战后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实力变化回答政策及分析原因。(2)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在材料一中非常强硬,而在材料二中则相对“缓和”。
点评:考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苏政策的调整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各个地方,人们现在正在新的恐惧的阴影下生活。因为可怕的、全球性的核浩劫的种种后果现在更加显而易见。……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动荡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伦理,一种得以生存的伦理。
——阿德莱·斯蒂文森(1961年5月)
材料二 1961年初,“东方号”飞船的总设计师曾经向科罗廖夫指出,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的安全指数目前只能达到50%,但科罗廖夫还是决定铤而走险:必须领先美国人数周,进行第七次“东方号”载人飞船发射。……据专家估算,苏联把国民经济的一半到三分之二投入国防科研生产,苏联发展国防高新技术……是搞“象牙塔”,用国民经济填“无底洞”。
——摘编自《文汇报》
(1)材料一中“新的恐惧的阴影”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的“动荡”有哪些具体变现?
答案:阴影指美苏争霸(或美苏对峙、美苏军备竞赛)。
动荡的表现: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第二次印巴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2)请对材料二中的现象进行评价。
答案:一方面,促进了苏联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航天航空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苏联的国民经济向国防军事部门倾斜,严重影响了其它部门的发展。;
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国内的经济困难,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这些是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解析:
分析:(1)结合材料,联系所回答。结合二战后国际格局的特点——两极格局分析回答,然后归纳在这一特点下的重大历史事件回答。(2)考查美苏争霸对苏联的影响,注意从正反两反面回答。从材料中的内容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国防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看到由于倾向军事工业,严重影响到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
点评:考查美苏争霸及其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