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二中教育集团2024一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隋朝统一)结束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科举制).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A隋文帝分科考试
B.隋炀帝设进士科
C.唐太宗增加科目
D.武则天剑立段试
3.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
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
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4.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湾,仰此一渠。”这反映出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作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方便了隋炀帝南巡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北部的边防
5.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
则泻水。”材料说明筒车是()
A.耕地工具
B.灌溉工具
C.纺织工具
D.交通用具
6.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
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D.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7.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七年级第一阶段历史试卷
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英西游天竺⑨日本“遣唐使”来华④郑和下西祥
A①②图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言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
则天
)
A严磨贪官污吏
B.重视农业生产
C.创立科举
D.提倡节俭
9.“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
D.五代十国
10、下士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贞瘦之治”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鉴真东渡
11“草萱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称颂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2关注历史教材的误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下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
填(
隋唐时期:
1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误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3课“开元盛世”
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5误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6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A制度变革和思想解放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式卷第1页共2页湖北省潜江市园林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每题 2 分,共 24 分)
1.C
2.B
3.C
4.C
5.B
6.A
7.A
8.B
9.D
10.C
11.B
12.C
二、材料分析题 (共 26 分)
1.(1)隋朝经济繁荣,粮食储备丰富。(2 分)
(2)评价对象是隋朝大运河。(2 分)评价者对大运河持肯定态度,认为它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利益。(2 分)
(3)最北端是涿郡。(1 分)影响: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 分)
2.(1)开明的民族政策。(2 分)
(2)吐蕃。(2 分)事例: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2 分)
(3)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2 分,言之有理即可)
3.(1)“开元盛世”。(2 分)印证了 “小邑犹藏万家室”。(2 分)
(2)趋势:户数不断增加。(2 分)主要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人民的辛勤劳动等。(2 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论述题 (10 分)
示例一:观点: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2 分)
论述:629 - 646 年玄奘西行天竺,他在天竺学习佛法,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742 - 754 年鉴真东渡日本,他带去了唐朝的医药、建筑、文学等知识,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可见,唐朝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唐朝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提升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8 分)
示例二:观点: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2 分)
论述:641 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21 - 824 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 “唐蕃会盟碑”,表明唐蕃之间基本停止纷争,关系更加密切。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