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试题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一、填空题
1.读拼音,写词语。
在那个jūn fá( )混战的年代,为了bì miǎn( )不必要的麻烦,父亲必须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局势越来越yán jùn(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父亲沉着脸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把我拉进一间pì jìng( )的小屋。cán bào( )的宪兵,可恶的xíng j ng( ),穿便衣的侦探,一拥而入,把我和父亲关进了jū liú( )所。
二、选择题
2.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抽屉(shì) 耐心(nài) 书藉 剧烈
B.暂时(zhàn) 匪徒(fěi) 避静 军伐
C.追悼(diào) 剥削(bāo) 砌底 魔鬼
D.凹地(āo) 兴旺(xīng) 寄托 严峻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剥削 利益 彻底 死得其所
B.兴旺 追掉 领导 一言九鼎
C.狡猾 成绩 战壕 精兵减政
D.迫切 迁徒 批改 幼稚可笑
4.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松花蛋含铅”的观念可谓______,这是因为,在松花蛋的制作工艺中确实要用铅丹。早在十几年前,我国就对松花蛋的制作工艺进行了______,正规厂家生产的达标松花蛋,基本上都可把含铅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A.根深蒂固 改良 B.深入人心 改造
C.源远流长 改进 D.经久不衰 改善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
A.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 培培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进。
B.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在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之一。
D.吉利公司推出的首款电动车“知豆 DI”初步定价在 4 至 6 万元。
三、填空
6.补全词语,并根据句意选填词语。
( )( )一息 热气( )( )
( )( )其所 精兵( )( )
1.医生们竭尽全力抢救那个( )的小孩。
2.我们一家人围着餐桌,吃了顿( )的火锅。
四、完成句子
7.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良药苦口利于病, 。
(3) ,事非经过不知难。
(4)树欲静而风不止, 。
(5)人固有一死,或 ,或 。为人民利益而死, ;替法西斯卖力,替 和 的人去死, 。
五、诗词曲鉴赏
补充诗句,完成练习。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补充诗句。
9.“劲”有两个读音,读“jìn”时主要意思是“力气、力量”,读“jìng”时意思是“坚强有力”,在本诗中“劲”字应读 。
10.“咬”字在本诗中的意思是 ,它写出了竹子的 。
11.“任”的意思是 ,“尔”的意思是 。从“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我们能体会到竹子 的性格。
12.竹子的这一形象常用来形容( )
A.兢兢业业的劳动人民 B.攻坚克难的科研工作者 C.坚贞不屈的革命者
13.“东西南北风”喻指 ,第三句诗则表现出作者 的精神。
六、现代文阅读
课内外对比阅读。
选文一: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选文二:
张思德舍身救战友
①1944年,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中央警卫团要派人去安塞烧木炭,张思德积极报名,和七八个战士来到了安塞石峡峪山中。
②烧木炭可是个体力活,张思德累得精疲力尽,但他从不喊累,还一有时间,把孤寡老人李大妈家里的农活也全包了。
③有一天,烧炭队超额完成了烧炭任务,有个战士提议拿出一些超额的木炭换老百姓的一只羊来解解馋。战士们缺衣少吃,劳动体力消耗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张思德知道后,一脸惊愕:"这是公家的木炭,我们怎么能给自己换羊吃呢?”大家听后,就把换来的羊退还给了老乡。
④9月5日这一天,陕北安塞县石峡峪山中,雷声滚滚,雨声沥沥。张思德和小白正在炭窑里刮墙面子,小白劝张思德歇会儿,张思德说:“我不累,多一窑炭,就是为抗战多一份贡献!”突然,窑项“啪嗡”掉下几块黄土。炭窑要塌方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思德一把将小白扑了出去。“轰隆”一声,炭窑塌了下来。小白被压住了一条腿,张思德却被埋在了黄土之中。一位人民的战士,就这样把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9岁。战士小白抱着张思德的遗体大哭:“他是为了救我才牺牲的啊!”
⑤张思德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死得其所!
14.选文一画横线的部分围绕“不怕批评”说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补充下列思维导图。
不怕别人批评——( )——( )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15.选文二对张思德这个人物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写了张思德为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加烧木炭,说明他吃苦耐劳,哪里最苦最累,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B.第②自然段写了张思德全包了李大妈的农活,可以看出他时时刻刻为百姓谋求幸福,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C.第③自然段聚焦张思德的神态、动作,写出了他诚信忠厚,但有时也不善于变通。
D.第④自然段聚焦张思德的言行,写出了他用生命实践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入党誓言。
16.结合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事例,想想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事例 观点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李鼎铭 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
张思德
17.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下题。
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会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电梯内有的人用异样的目光望着她,有的沉默不语,若有所思,他们在思考什么呢?
(1)第一自然段简要勾勒“她”的眼睛 ,“她”手中捧着一本很厚的书,面前的郁金香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 的人,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2)本文在刻画“她”这一典型人物时,共写了哪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件事,并写出共同点。
①
②
③
④
共同点:
(3)你认为文中的病人应该是谁?如果你是医生,你能诊断出她身上的病因吗?
(4)猜一猜,电梯里的其他人在思考什么?
阅读《寂静的除夕夜》完成第下题。
寂静的除夕夜
①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②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并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个工分。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时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③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一早要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来年好运的预兆。心力交瘁的姥姥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地发作,我实在是怕了。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他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④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面对即将来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窝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大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⑤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⑥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平反昭雪。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⑦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那是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
18.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这天的习俗是( )
A.放鞭炮敬拜祖先 B.放烟火祭祖 C.吃年夜饭 D.守岁
19.母亲发疯的根本原因是( )
A.家族遗传 B.看见人流泪
C.听到鞭炮声 D.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20.下列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B.本文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文革”给“我”爸带来的灾难。
D.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
21.阅读全文,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
B.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
C.20年前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我”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D.20年前的除夕夜,“我”居住的村庄的乡亲为了不触发“我”母亲的病痛在除夕夜没放鞭炮。
22.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中的“灾难”指的是什么?
23.文章题目为《寂静的除夕夜》,作者却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七、书面表达
24.习作。
小小的心愿,就像是一粒还未发芽的种子,尽管不知道会长成什么模样,依然用尽全部的力量,努力地、认真地生长。请以“小小的心愿”为题,写一写你曾经实现愿望的过程,注意写好开头和结尾,写出你在实现愿望过程中的付出和心情变化,以及愿望实现或落空时的心理。
要求:语言流畅,逻辑通顺,把事件写清楚;要有真情实感;注意详略得当;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 军阀 避免 严峻 僻静 残暴 刑警 拘留
本题考查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此类的题目,首先要先把拼音读准,知道要写什么词语,明确字的结构和易错点,正确书写,一笔一划注意间隔,做到规范,美观。每写完一个词语要及时检查,联系前后看是否符合语境。
“军阀”的“阀”字“门”字框里的“伐”字别忘记写撇;“严峻”的‘’峻是“山”字旁,不要写成“马”字旁的“骏”;“僻静、残暴”的这几个字笔画较多,不要多写或少写笔画。“拘留”的“留”字,一共有十画,第三笔的点别忘记写上。“避免”的“避”字是半包围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被包围部分不要写的太大或太小。
2.D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易错字辨析。
A.抽屉(shì)——ti,书藉——书籍;
B.暂时(zhàn)——zàn,避静——僻静,军伐——军阀;
C.追悼(diào)——dào,剥削(bāo)——bō,砌底——彻底;
故选D。
3.A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
B.追掉——追悼;
C.精兵减政——精兵简政;
D.迁徒——迁徙。
故选A。
4.A
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根深蒂固:像树根扎得深,树蒂生得牢一样,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常用来形容旧思想、旧习俗、旧观念等难以改变。
改良:动词,意思是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它更适合要求。多用于工艺、品种、方法等方面的优化。
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思想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被大众广泛接受。
改造:动词,一是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二是指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可用于形容文化、传统、河流等。
改进:动词,意思是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通常针对工作、方法、作风等方面。
经久不衰: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长时间保持旺盛的状态。可用于形容事物、作品、潮流等。
改善:动词,意思是改变原有情况使好一些。可用于生活、环境、关系等方面。
A.“根深蒂固”形容“松花蛋含铅”这种观念在人们心中扎根极深,难以动摇,说明这种观念存在时间长且影响深远,符合大众长久以来对松花蛋含铅的认知情况。针对松花蛋制作工艺,“改良”侧重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使其更完善。这里表示在保留制作工艺主体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调整让含铅量能控制在安全范围,符合对制作工艺优化的语境。故正确。
B.“深入人心”虽也表示观念被人们接受,但相较于“根深蒂固”,它没有那种观念难以改变的意味,对于描述大众对“松花蛋含铅”这种较为顽固的观念来说,力度稍弱。“改造”有从根本上改变旧事物的意思,语义过重。制作松花蛋工艺并非要彻底推翻重来,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些调整以控制含铅量,用“改造”不合适。故错误。
C.”源远流长”主要强调事物起源久远,一般用于形容文化、传统等起源和发展的过程,用来形容“松花蛋含铅”的观念不恰当,与语境不符。“改进”通常指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多用于工作方法、技术等方面。相比“改良”,“改进”对于制作工艺在降低含铅量这种具体的优化指向性不够明确。故错误。
D.“经久不衰”多用来形容事物、作品等长时间受到欢迎或保持较高热度,用在“松花蛋含铅”观念上不合适,不能准确表达该观念在人们心中的状态。“改善”侧重于使情况变好,常与生活、环境、关系等搭配,与“制作工艺”搭配不恰当,不能准确体现对制作工艺进行优化以控制含铅量的意思。故错误。
故选A。
5.D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 培培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进。”中搭配不当,效率应该搭配“提高”。
B.“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中多重否定不当,去掉“不要”。
C.“在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之一。”中前后矛盾,“唯一”和“之一”去掉一个。
故选D。
6. 奄 奄 腾 腾 死 得 简 政 奄奄一息 热气腾腾
7. 千磨万击还坚劲 忠言逆耳利于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子欲养而亲不待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就比泰山还重 剥削人民 压迫人民 就比鸿毛还轻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
(1)书写时注意“磨”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逆”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恨”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欲”的正确写法。
(5)书写时注意“鸿、剥削”的正确写法。
8.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 9.jìng 10. 竹子的根扎得结实 坚强 11. 任凭 你 无所畏惧 12.C 13. 生活中的艰难险阻 不屈不挠、坚韧顽强
8.本题考查古诗的默写。
书写时要注意“根”“破”“岩”“磨”的正确写法。
9.本题考查多音字的字音。
结合题干可知,在“坚劲”中“劲”读:jìng,其意思:劲健有力。坚强不屈。坚硬。
10.本题考查对字义的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思: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咬:本文中指竹子的根扎得很结实。“咬定”二字,逼真传神,深刻有力,将竹子坚韧顽强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
11.本题考查对字义和诗句的理解。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任凭你的东西南北的狂风。任:任凭;尔:你。这句诗写出竹子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从而体会到了竹子那无所畏惧的精神。
1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
通过读诗句可知,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价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而竹子的这一形象常用来形容坚贞不屈的革命者。
故选C。
1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结合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的东西南北的狂风。”可知,这句诗写出竹子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故“东西南北风”喻指:生活中的艰难险阻;第三句诗则表现出作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14. 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 不能调换顺序,因为句与句之间通过关联词紧密联系,意思层层递进。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 15.C 16. 张思德同志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采用了“精兵简政”的意见 舍身救战友 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
1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选文一中划线部分围绕“不怕批评”说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点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就不怕别人批评。二是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即欢迎任何人的批评。三是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接受任何对人民有好处的批评,即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
阅读句子可知,句子运用了“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等关联词,使句与句之间通过紧密联系,意思层层递进。围绕“不怕批评”这一个意思,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故不能调换顺序。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选文二具体介绍了张思德在烧炭的过程中舍身救战友的故事。从中我们了解到张思德是一个吃苦耐劳,时时刻刻为百姓谋求幸福,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战士。故A、B、D的说法正确,C的说法有误。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选文一中作者通过司马迁对死的论述: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告诉我们:张思德同志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结合“‘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可知,通过李鼎铭先生提出的关于“精兵简政”的建议,可以看出作者是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
选文二中通过张思德舍身救战友,体现了张思德的死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学生据此可以得到答案。
17.(1) 平静而且清澈 灿烂地开放 纯净、善良 为下文刻画她的性格作了铺垫
(2) 电梯超载,她主动退出去。 帮助农民伯伯找到楼层。 主动接过话,告诉别人怎么走。 帮助一位姑娘送掉下的玫瑰。 善良,乐于助人与特别耐心。
(3)我认为真正的病人是戴眼镜的女士和电梯里剩余的其他人。病因是: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和互助精神。
(4)示例:到底是“她”生病了,还是我们自己生病了呢?
(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阅读第①自然段,结合句子“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可知,作者运用神态描写,勾勒出“她”的眼睛是“平静而清澈”的,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善良而纯净的心的人;
从句子“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可知,“她”面前的郁金香正在“灿烂的开放”,此处环境描写,既衬托出她美好的心灵,对生活的热爱,也为下文写她的行为作了铺垫。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能力。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围绕“她”共写了四件事:
从第④段中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概括可知,本段描写了电梯超载,“她”主动退了出去;
从第⑤段中句子“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概括可知,本段描写了“她”帮助农民大伯找楼层;
从第⑥段中句子“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概括可知,本段描写了“她”主动接话,告诉别人怎么走;
从第⑦段中句子“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概括可知,本段描写了“她”帮一位姑娘送掉下的玫瑰。
共同点:从上述四件事中都体现出了“她”的友善、耐心、不怕麻烦、乐于助人的特点。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文章,结合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内容可知,文中的病人看似指生病的“她”,其实是指那位戴眼镜的女士和电梯里剩余的人。这些人没有正确看待他人的行为, 他们对待关电梯门的女士的态度, 以及他们对那位女士的言行信以为真, 表现出了道德上的缺失。 这些人只关心自己, 对他人毫无关心, 认为那些乐于助人的人不正常,他们才 是真正的“神经病”;
这些人的病因在于:他们的道德和心理状态, 他们缺乏同情心和互助精神, 对社会的冷漠态度导致了他们的“病”。 这种“病”需要从道德和心理层面进行治疗, 通过教育和引导, 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并鼓励他们培养积极、 正面的价值观和行为。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作答时应结合对文章的理解组织语言,可从“到底是谁生病了”、“对‘她’行为的感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等角度进行作答。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示例:作为一个“健康人”,我竟然自私、冷漠得不如一个“病人”。
18.A 19.D 20.C 21.C 22.精神失常的母亲一听到鞭炮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23.不惜笔墨写小年,是为突出“寂静除夕夜”作铺垫;二十三那天,乡亲们已做了一次牺牲,三十晚上再次成全我们,更见人心的善良和无私,更能突出中心。
《寂静的除夕夜》通过回忆20年前的特殊除夕夜,展现了家庭在“文革”时期的苦难与乡亲们的善良。文章以倒叙手法开篇,细腻描绘了母亲因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而精神失常的情景,以及全家为应对母亲病情所经历的艰难岁月。特别是乡亲们为不触发母亲病痛,摒弃传统习俗不放鞭炮的义举,深刻体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关怀。文章以小见大,通过个人经历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善良与同情心的力量,以及微小举动对他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解题
18.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③段的句子“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一早要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来年好运的预兆。”可知答案。
故选A。
1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②段的句子“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可知母亲发疯的根本原因是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故选D。
20.本题考查短文内容及记叙顺序的理解。
C.有误。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并非仅仅是“文革”给“我”爸带来的灾难,而是通过“文革”这一背景,讲述了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后,家庭所经历的艰难岁月,以及乡亲们在除夕夜不放鞭炮的善良举动。文章的核心在于展现乡亲们的善良和对“我”家庭的关爱,而不仅仅是“文革”带来的灾难。因此,选项C的表述有误。
故选C。
2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C.不恰当。文章第⑦段提到“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这表明虽然作者经历了艰难的时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已经逐渐淡化,且文章的重点在于乡亲们的善良举动给作者带来的慰藉和感动,而非强调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因此,选项C的表述与文章主旨不符,是不恰当的。
故选C。
22.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从第④段的句子“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面对即将来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和第②段的句子“她有个怪癖,平时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可知她有个怪癖,平时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23.本题考查题目及对文章情节的理解。
作者却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为下文写除夕夜寂静作铺垫;根据第③段“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可以看出小年和除夕放鞭炮的意义;第③段“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可以看出乡亲们为我们家牺牲了一次;根据第⑤段“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可以看出三十晚上再次成全我们,更见人心的善良和无私,更能突出中心。
故:文章题目为《寂静的除夕夜》,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起到了铺垫和对比的作用。通过描述小年那天乡亲们为了不让母亲发病而不放鞭炮的善良举动,突出了除夕夜整个村庄寂静无声的特别之处,进一步强调了乡亲们的善良和对“我”家庭的关爱,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善良的举动能给受创伤者带来终生的慰藉。
24.例文:
小小的心愿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它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期待。我也有一个小小的心愿,那就是希望有一天,我能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小狗。
每当我走在街头,看到那些和主人一起玩耍的小狗,我总是忍不住驻足观望,心里充满了羡慕和期待。小狗们那欢快的身影,那无邪的眼神,总是能让我忘记一天的疲惫和烦恼。我想,如果我也能有一只这样的小狗,那该有多好啊!
我渴望有一只小狗,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可爱和活泼,更是因为我希望能够和它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感情。我想在每天放学后,带着它去公园散步,和它分享我的快乐和烦恼。我想在周末的时候,带它去郊外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我想在每天晚上,抱着它一起看电视,一起进入梦乡。
我知道,养狗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愿意为了我的小狗,去学习如何照顾它,如何训练它。我愿意为了它,去放弃一些自己的娱乐时间,去陪伴它,去关爱它。因为我相信,养狗的过程虽然会有困难和挑战,但更多的是快乐和满足。
我的这个小小的心愿,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是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实现这个心愿,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小狗。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学习,努力成长,我一定能够实现这个心愿。我也相信,当我实现了这个心愿的时候,我一定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这就是我的小小心愿,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够为了实现这个心愿而努力,也希望所有有梦想的人,都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心愿。
本题考查书面表达。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要求以“小小的心愿”为题写一篇习作。写一写自己曾经实现愿望的过程,注意写好开头和结尾,写出你在实现愿望过程中的付出和心情变化,以及愿望实现或落空时的心理。确定好写作内容。可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为了实现愿望,你打算怎么做等方面进行构思。注意运用学到的描写及修辞手法,注意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思路:
开头:开篇点题,点明自己的小心愿是什么。
中间:具体描述为什么有这个心愿,为了心愿做了些什么?愿望是怎样实现的或落空后的心情。
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