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春季学期期中考试卷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
(建议完成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年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1.北京的家家户户都在泡 tān fàn( ),小孩子们跟在后面,对着一件件新奇的玩意儿 zhǎ( )着眼睛。还有的孩子手里握着勺子,就等 nóng chóu( )的 zhōu( )和 jiǎo( )出锅了。
2.到了晚上, zhǎn zhǎn( )的月光下,灯笼亮起。人声喧闹,把 qī xī( )在树上的鸟儿都惊得叫了起来。
3.他因意外 liú luò( )荒岛,面对 kǒng jù( )和
qī liáng( ),却从未放弃希望。
二、单项选择。(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蜜饯(jiàn) 掺和(cān) 恰好(qià)
B.焖面(mèn) 汤匙(chí) 搁置(gé)
C.琼结(qióng) 獠牙(liáo) 栗子(lì)
D.道观(guān) 嘟囔(nāng) 水浒传(xǔ)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草原地广人稀,我们驱车数十里不见一个村落。
B.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年习俗,而我老家的春节与别的地方的春节截然不同。
C.他在学校文艺晚会中那滑稽的表演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D.小孩得到玩具后破涕为笑,这种两面三刀的性格真让人难以捉摸。
3.“俗话说‘ ’,是当前中巴友谊持续多年最好的见证。”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俗语是( )。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有位同学围绕“成功源于勤奋”的观点来选择材料,下面材料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华罗庚说:“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B.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
C.网上的“天赋论”,强调天赋比努力更重要。
D.童第周、徐悲鸿等现代名人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匆匆》中,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B.朱自清在《匆匆》中,将时间的流逝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来表现,真切感人。
C.《那个星期天》通过对“我”的内心独白直接来表达“我”焦急的心情。
D.《那个星期天》通过写“我”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龙虾等具体事例,让“我”的无聊、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三、按要求完成练习。(6分)
(1)“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 现象,体现了作者 语言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 。(填序号)(3分)
①“京味儿” ② 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③儿化
(2)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3分)
四、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11分)
1.文化让诗意栖居。《寒食》中的“ ,轻烟散入五侯家”再现了唐代清明节皇帝赐给大臣新火的习俗;王建“ , ”表达了自己望月怀远的情思;“盈盈一水间, ”借用 ,的神话传说,表达了相思而不得的愁绪。
2.民俗让爱意满溢。沈从文写了八儿 、 、 、 、喝粥的过程,母子对话妙趣横生,表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北京的春节》写孩子们过年 、守岁、 、买各种花炮燃放的事,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五、口语交际。(8分)
某小学六(3)班正在开展“传承民俗文化,滋养家国情怀”主题读书活动,请你也一起来参加吧!
1.下面是同学们在“民俗寓意知多少”知识问答环节中的对话,请你将同学们的发言补充完整。(4分)
新橙:风俗传承,古来有之。吃年夜饭时,我家的饭桌上总会有一碗肉丸子,寓意 。
益飞:是啊,我出去游览,看到建筑物上雕刻着蝙蝠,你知道它的寓意是什么吗
浩宇:这可难不倒我,寓意是 。
2.2023年的春晚,增加了福建南音、中幡、踩高跷等非遗传统文化节目,给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场精神文化盛宴。本次主题活动中,主持人临时加了“看春晚·赏非遗”节目,并现场对舒畅同学进行了采访,请你帮她写一段即兴发言,谈谈对“在春晚节目中融合非遗元素”的看法。(4分)
六、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25分)
(一)课内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11分)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 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 ——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文中“乱蓬蓬的长头发”暗示了李大钊( )。
A. 生活贫困 B. 遭受迫害 C. 不拘小节 D. 性格急躁
2.“平静而慈祥的脸”与“乱蓬蓬的头发”形成对比,突出了李大钊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3.为什么作者特别提到父亲“没戴眼镜”?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
4.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革命者无畏牺牲”的理解。
课外阅读: (14分)
材料一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中提到:“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习近平总书记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明代诗人于谦诗作《观书》中有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的潜在差生。”大量阅读不仅是学好语文的需要,也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网络上提及的关于高考语文试卷15%考生做不完的情况,部编版示:“我并不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人,不参与高考命题。我只是讲了一个事实,就是根据调查,每年总有大概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高考注重考查阅读量和阅读速度,没有大量阅读,可能连卷子都做不完。
材料二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在谈到读书、受教育对农村女孩的意义时说:“(读书)让她们勇敢走出去,读书能够改变她、父母及家庭三代人的状况,她一定要有改变的勇气。”的确,阅读是一种优雅的姿态,腹有诗书,其品自高。 阅读可以让你如风一样温柔;阅读可以让你如夏荷一样清纯;阅读可以让你如秋菊一样优雅;阅读可以让你如 。书读得多了,便会有脱俗之感,使人举止得体,谈吐不凡,气质高雅。
材料三
为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某小学对本校六年级的50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有无阅读 计划 占总人数 百分比 是否做读 书笔记 占总人数 百分比
有计划 10% 每读必做 5%
有时候有计划 20% 有时会做 20%
没有计划 70% 老师要求才做 75%
1.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每年的4月23 日是世界读书日。
B.从温儒敏主编的话中我们得知不大量阅读,高考就做不完卷子。
C.材料一主要谈的是阅读的重要性,与我们小学生也是息息相关的。
D.大量阅读,不仅是学好语文的需要,也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2.阅读材料二,根据语境补充恰当的语句。(3分)
3.你从材料三中提取到了哪些主要信息 谈谈自己的感受。(4分)
4.下面是小轩同学的发言,你会怎么反驳他 需用上你积累的名言警句。(4分)
七、习作。(30分)
英雄者,国之脊梁,是火种,是旗帜。回望中华革命历程,无数英雄舍生取义,为中华民族“捐躯赴国难”。他们的名字将与日月同辉,与祖国同在,印刻在每个人心中,永不磨灭……请你以“你,一个闪亮的名字”为题写一篇习作,选择自己敬佩的一个革命英雄,介绍他(她)的事例,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要求:语言流畅,情感表达真实具体,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1. 摊贩 眨 浓稠 粥 搅
2. 盏盏 栖息
3. 流落 恐惧 凄凉
二、单项选择
1. B 2. D 3. D 4. C 5. C
三、按要求完成练习
(1) ③儿化 → ①“京味儿” → ②通俗易懂
(2) 仿写示例:
公园里的花千姿百态:有的一律是红色的,有的清一色是粉色的,有的都是黄蕊白瓣;有的通通仰着笑脸,有的形态婀娜多姿。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日暮汉宫传蜡烛;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
2. 盼粥、分粥、猜粥、看粥;买杂拌儿、买爆竹
五、口语交际
1. 肉丸子:团团圆圆;蝙蝠:福气临门
2. 即兴发言示例:
“春晚融合非遗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生动传承。南音、中幡等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通过春晚这个大舞台,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正是‘文化根脉永流传’的体现!”
六、阅读材料
(一)课内阅读
1. B(暗示被捕后受迫害)
2. 面对酷刑坚贞不屈,对家人充满慈爱
3. “没戴眼镜”暗示父亲在狱中遭受折磨,但依然保持平静慈祥,突出他的坚韧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 革命者无畏牺牲是因为他们将革命事业看得高于生命,如李大钊在法庭上的镇定,源于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勇往直前。
(二)课外阅读
1. B(温儒敏仅陈述事实,未直接关联阅读量与做不完卷子)
2. 示例:冬梅一样坚韧
3. 主要信息:70%学生无阅读计划,75%仅老师要求才做笔记。感受: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需加强,应制定计划并主动积累。
4. 反驳示例:
“小轩,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提高思维能力。虽然网络信息丰富,但碎片化内容无法替代深度阅读带来的系统性成长。我们应重视阅读,让书籍成为终身的朋友。”
七、习作
题目:你,一个闪亮的名字——李大钊
示例框架:
1. 开篇点题,引用课文中李大钊的形象。
2. 分述被捕前(烧毁文件、坚持工作)、被捕时(镇定面对敌人)、法庭上(保护家人、坚定信念)的事迹。
3. 结尾表达敬佩,联系当下,传承革命精神。
评分建议:
语言流畅,情感真挚(10分)
事例具体,结构清晰(10分)
字数达标,无错别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