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掸土(dǎn) 横匾(biǎn) 囫囵(nún)
B.诞辰(chén) 嚼食(jué) 喃喃(lán)
C.翘首(qiáo) 踌躇(chú) 咀嚼(jǔ)
D.凝视(nínɡ) 搀扶(cān) 杳无(yǎ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晒干 企盼 苦涩 蹑手蹑脚
B.算卦 雕朔 羡慕 津津有味
C.搀扶 凝视 比画 喜出往外
D.跌倒 钢盔 馋鬼 无可耐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幽谷荒滩上,给这片荒凉之地增添了几分温暖和神秘感。
B.设计师们为了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新产品,经常需要绞尽脑汁,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
C.做了错事之后,他吓得魂飞魄散,生怕被人发现遭受批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不安。
D.打开笔记本,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笔记,见证了他这段时间的努力奋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广州的早茶文化闻名遐迩,每天茶楼里都坐满了前来品尝点心和喝茶的人们。
B.为了迎接即将在广州举办的国际花卉展览,市政部门加大了对城市绿化的投入,使城市更加美丽。
C.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D.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5.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回头看看海鸥①潜水鸟②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③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④“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7.请说出下面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1)男孩 迷路了吧 (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2)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8.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老人趴到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9.班级开展“走进社区文化”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花园街小区新建成了一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除了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外,中心还在双休日开设有绘画、戏曲、武术等居民喜闻乐见的兴趣班。同时,为了丰富社区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专门设立了“儿童活动中心”。每天晚上7点到9点,很多孩子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下象棋、打乒乓球、画画、跳舞……
(1)为了让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特邀请豫剧名家来小区演出,工作人员准备在舞台两侧张贴对联。上联是“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A.生旦净丑,演人演戏演古今
B.抑扬褒贬,评事评理评人生
C.人间哀乐,人前人后人生里
D.平常人物,为将为相为名臣
(2)新建的社区图书馆征集文明标语,请你拟写一条。要求围绕“文明阅读”主题,言简意丰,朗朗上口。
远在深圳打工的父母担心小辉的安全,要求他每天放学回家后不要外出。小辉觉得生活很单调,很想去社区“儿童活动中心”,于是,他给爸爸打电话说:“ 。”爸爸说:“好的,你去吧!”请联系情景,把小辉的话补充完整。
阅读理解
(一)阅读“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回答问题。
老 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 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 (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 人 怎么了
男 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 人 噢
男 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 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 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 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 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 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 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 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 人 那,咱们喊喊
男 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 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剧本结尾有什么表达效果
13、下列有关《枣儿》剧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状况。
(二)阅读下面选文,文成各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黄亚果
①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②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而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③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④。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贤们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吗。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人民日报》)
14. 根据选文内容,给第④段补充一个恰当的分论点。
15. 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的分析。
首先提出观点①_________,紧接着解释幸福在典籍中也被称为“乐”,接着②______,最后总结③______________。
16. 选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7. 下面是《谁的幸福谁知道》一文中的片段,它与选文中哪一段的观点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呢?它们阐述的角度又不完全相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享受幸福不能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三)阅读《枕月而眠》,回答小题。
枕月而眠 张儒学
①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
②那是一个多么惬意而美丽的夜晚,乡村的夜静静的,明净的月光照在静寂的田野上,我却十分悠闲地躺在父亲承包的鱼塘边的小屋里,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枕着落在水里的月亮,心中却情不自禁地吟咏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那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看望父亲。尽管乡下树木密集、空气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阳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乡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点必要的农活外,多半都呆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凉,都尽力去寻找最凉爽的地方呆上一时半会,合合眼打个盹,也是乘凉的一种方式,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④我的父亲乘凉的最好去处是他承包的那个鱼塘,因为要喂养和照看鱼塘里的鱼,父亲就在鱼塘边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编的,父亲还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层,这样就冬暖夏凉。冬天把门关上,里面升上一个炉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样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门打开,凉凉的风就轻轻地吹拂着小屋,里面凉悠悠的就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棚子里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几个小凳子,但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宽宽的鱼塘边,在这清清的水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⑤也许我早就知道父亲鱼塘边的小屋冬暖夏凉,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亲的鱼塘跑去,只见父亲的小屋里正坐着几个人在高兴地聊着天。他们见我回来了,就赶忙叫我进去坐,他们仍天南地北地聊着,我却在屋里坐着乘凉,也许是我在城里吹惯了空调,回到乡下尽管手中的扇子扇个不停,还是感觉到很热,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来到这小屋里,一会就感觉到凉悠悠的。
⑥不一会,那几个跟父亲聊天的人走了,父亲就与我聊起天来。在这清清的鱼塘边,时不时有鱼儿游出水面,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弄出“叮叮咚咚”水声,父亲看着顽皮的鱼,高兴地说:“这些鱼,多可爱,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你们小时候一样,多高兴多快乐呀!”我说:“听说你这鱼塘承包期快满了,还承包么?”父亲说:“当然要承包,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我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心情,虽然我们都劝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因母亲常年在城里帮着做生意的弟弟带孩子,也想叫父亲去城里享享福,可他总以有鱼塘走不开为由一再拒绝。
⑦晚上,父亲说我怕热就在鱼塘边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这是一个多么静寂而美丽的夜,当人们在唤回未到家的鸡鸭之后,月亮便渐渐地沿着那山顶升起,虽然农家小院的灯火通明,但还是挡不住这月光的明净,那皎洁的月光照在那片静静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园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鱼塘边,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临仙境一般。
⑧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是因为这山村的静寂而沉思,还是因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却无法入眠。尽管我躺在这凉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却是被月光点缀的鱼塘美景,我透过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见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我再低头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时,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18.文章描绘了一幅幅淡而温馨的画面,请根据⑥-⑧的内容把下列画面补充完整。
乡人夏日乘凉→乡亲鱼棚闲话→① →② →③
19.“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一句中的“枕”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0.父亲为什么舍不得离开鱼塘?
21.文章开头引用了李白的《静夜思》,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2.本文写了夏夜、月色、家乡和作者心境,你认为哪一个是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各题。
看春
丁立梅
①城里的春天,多半是零碎的,小打小闹着的,不过是人家窗台的一盆花,城边河畔的一排柳。乡下的春天却全然不一样,乡下的春天,是极讲排场的,仿佛听到哪里“哗”一下,成桶成桶的颜料,就花花绿绿泼下来,染得满田满坡皆是。这时的乡村,像油画,是最有看头的。
②于是去乡下看春天。
③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叫新曹的小镇,它有五万亩的油菜地。车子在修得平坦宽敞的乡间道上,一路奔去,奔向那菜花深处。以为就到尽头了,哪知车子一拐,竟又撞上一片菜花地,又铺开一片黄色汪洋,绵绵不绝。同行中一人问:“美吧?”我笑而无语,不堪说,只任一双眼睛,掉进那汪洋里。古有女子“对镜帖花黄”,我想这花黄,该是菜花的颜色才对,眉心一点艳,有惊心之感。
④跟一些植物相认,不是初相识,是久别重逢。牛耳朵、刺艾、乳丁草、三叶草……这一些,我多么熟悉!乡下是草们的天堂,草们是羊的天堂。小时养羊,天天提了篮子去挑羊草。却贪玩,在草地里捉蚱蜢,或扣了篮子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等到日落西山了,才想起篮子还是空的呢,野地里,随便找几根草秆,把篮子架空,然后割一把青草,摊上面,看上去,就是满满一篮子翠绿了。回家,在大人面前晃一下,让他们看是满篮子青草呢,趁他们不注意,人已溜到羊圈边,把那把青草扔进去。大人问起,草呢?响亮地回,羊吃了。真是可怜了那些羊,半夜里饿得直叫唤。
⑤不知现在的孩子,玩不玩我们小时玩的游戏了。不知现在的羊,还会不会半夜饿得直叫唤。我看到草地上有一群羊,正悠闲地吃着草,同去的MM惊喜地叫:“羊哦。”同去的老先生神态安详,说:“羊有什么看头?”莞尔。
⑥蚕豆花开了,星星点点,伴在菜花旁,像撒下无数的小眼睛。白萝卜的花,是粉紫的,小蜜蜂们围着它嗡嗡,我好不容易等到一只停在花蕊上,给它拍了一张照。一种叫婆纳头的草,开粉蓝的花,花细小得像米粉。我拉近镜头,拍下那粒粉蓝。再看显示屏上,分明是一朵美得让人心疼的花呵,像乖巧的小女儿。这野地里,到底还藏了多少美?无论卑微与否,它们都认真地绿着,开着花,不辜负春天。我想,这才是活着的真姿态吧。
⑦看见养蜂人,正在路边忙碌。头上裹着头巾,脸上刻着岁月沧桑。这些养蜂人,据说是从闽浙那一带来,他们天南地北地追着花跑,此处花谢了,又将迁徙到他方,去寻找花开。一旦成为养蜂人,四处漂泊将贯穿他们一生,他们幸福吗?我看过商场货架上摆放的蜂蜜,一瓶一瓶,盛满甜蜜芳香,想那里面该有多少花的魂蜂的魄,还有养蜂人的颠沛流离?这世上,很多时候,苦乐自知,好好活着,才是本质。我唯愿这个春天,他们是快乐的。
23.如果将本文标题改为“赏春”,好不好?为什么?
24.文章开头先写城里“零碎的”“小打小闹着”的春天,有什么作用?
25.“我笑而无语,不堪说,只任一双眼睛,掉进那汪洋里。”对于该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B.“汪洋”指的是无边无际的菜花地。
C.“掉进”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陶醉于菜花深处的情景。
D.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无边无际菜花的喜爱之情。
26.第⑥段描写的是田地里的野草野花,但作者通过这细微的花草,却看到深刻的人生哲理。试体会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答案
1、C 2.A 3.D 4.B 5.C 6.B 7.(1)男孩的言外之意是老人的儿子永远记得自己的故乡。(2)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8、(1)“趴”“踩”“骑跨”几个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老人不顾自己年迈,帮男孩摘枣儿的情景,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喜爱。
(2)“雕塑”一词表现了老人和男孩盼望儿子和父亲归来的执着。
9.(1)D (2)示例一:请书回原处,让文明归队。示例二: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文明
(3)示例:爸爸,我总呆在家里感觉有点单调,咱们社区的“儿童活动中心”有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小朋友们下象棋、打乒乓球、画画、跳舞……很安全的,我特别想去,您觉得行吗
10、体现了他思念父亲,盼望父亲归来,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的儿童纯真天性。
11、在剧本中叫舞台说明。可以表现人物的情感,推动剧情发展,这里的舞台说明表现老人对男孩的爱,及对男孩的感情变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12、既与开头响应,又强化了剧的情景和内容,深化全剧的思想感情。
13.C
14.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
15. ①.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②. 列举先秦诸子的名言来论述幸福的内涵,精神快乐是幸福所必须的。 ③. 前秦诸子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16. 道理论证。本文谈论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这个话题,所以文中引用大量的先秦诸子的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论述的力量。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17. 与③段相似。选文更多的以圣人为榜样力量来阐述应该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联系起来。补充材料则是从个人心理需要出发,我们需要为他人谋幸福,从而获得社会的尊重才能获得心理平衡。
18. 父子塘边聊天 “我”塘边赏月 “我”枕月而眠(意对即可) 19.动作描写,枕有亲近(拥抱、相伴)之意,表现我惬意(欢愉、悠闲)的心境。 20.父亲看见鱼,就像看见孩子小时候一样,感到高兴快乐。父亲在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或父亲留恋故土) 21.开头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结尾表达作者陶醉于月色时的喜悦。 22.认为写月色为主,可从文题,开头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咏月诗,全文描绘一幅动人的山村月夜图景等方面加以分析。认为写夏夜为主,可从文题,全文主要写山村夏夜,表达对家乡夏夜的热爱等方面加以分析。
23.不好。“看春”比“赏春”更能体现出一种随意、自然的态度。“赏春”有刻意观赏的感觉,而“看春”更能表现出作者对乡村春天那种无需刻意、自然而然散发的美的追寻,与文章主旨更相符。 24.作用是与乡下的春天形成对比,突出乡下春天的盛大、繁茂,更有看头。 25.A 26.作者通过描写这些卑微的花草认真生长、开花的状态,感悟到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应该认真对待生活,不辜负生命,积极向上地活着才是生命的真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