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统编2024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人教2024版七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下语文期中测试03
范围:第1-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语文,是浪漫的文化载体。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
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
为进一步感受语文的魅力,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主题系列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
1.(1分)学习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请参考下
面关于“习”的资料卡片,完成填空。
“学习”的“习”,甲骨文写作“ ”,《说文解字》曰:“习,数飞也。
从羽,从白,会意。”《礼记·月令》中“鹰乃学习”的“习”即用其本义:
__________。“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中的“习”
用其引申义:____________。
练习飞翔
通晓,熟悉
2.(2分)语文是什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有同学说:“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也有同学
说:“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仿用同学们的句式,
你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语文是动人心弦的歌曲,让人如痴如醉。
【示例二】语文是韵味无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示例三】语文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让人心胸激荡。
3.(2分)书法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学们写了四幅书法作品
来赞美语文的作用,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甲】
【乙】
【丁】
【丙】
A. 【甲】用行书写就,结构简省,挥洒自如。
B. 【乙】用隶书写就,形体方正,一波三折。
C. 【丙】的字体属于篆书,瘦劲挺拔,行笔圆转。
D. 【丁】的字体属于楷书,蚕头雁尾,笔画平直。
[解析] A项,【甲】的书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简易流美、抒情写
意,可判定为草书,因此赏析不正确;B项,【乙】的书体字形扁方、
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雁尾,可判定为隶书,但并非“形体方正”,
因此赏析不正确;D项,【丁】的书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规矩端
正,可判定为楷书,但“蚕头雁尾”是隶书的特点,因此赏析不正确。
√
4.(1分)对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对联能在
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一副对联,请
你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确定上下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
绿水长流财源广
青松迎客喜事多
5.(8分)语文是一场诗意的旅行,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这段
话补充完整。
畅游在语文课本里,可以想象木兰“万里赴戎机,①____________”
(《木兰诗》),一身戎装奔赴战场的英姿;可以学习王维“独坐幽篁
里,②____________”(《竹里馆》),把内心的淡定和自然的幽静融
合在一起;可以体会李白“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春夜洛城闻笛》)的思乡情怀;可以感受岑参“⑤______________
__,⑥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对家乡亲人“报喜不报
关山度若飞
弹琴复长啸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忧”的孝心;可以领悟韩愈“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
__”(《晚春》)哪怕年事已高,依然珍惜春光,乘时而进的豪情。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6.(3分)学习语文,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获得
丰富资源。小楚同学在大街上拍下了以下三个店铺的名字,请你归纳
一下它们共同的特点。(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①体现个性。②含有寓意。③简洁明快。(每点1.5分,答出两点即可)
7.(3分)小颖梳理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的三类,请
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殷红(yīn) B.嗥鸣(á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项,“殷”应读作“yān”。(或B项,“嗥”应读作“háo”。)
(2)容易写错的词:A.俏壁 B.尝射于家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项,“俏”应写作“峭”。(或B项,“辅”应写作“圃”。)
(3)容易说错的话:
A.招牌是店家的脸面。招牌都出错,这可不应该!
B.社会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丰满的语文学习资源——街边的招牌广告、
报摊的书籍报刊、屏幕里的影视节目、网络上的流行语言、贴在门口
的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项,您家招牌上这个字错了,应该这样写。您看我说的对吗?(或B项,将“丰满”改为“丰富”。)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
春夜闻笛
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 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 ①本诗写于诗人谪迁江淮时。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
东南。③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8.(2分)诗歌描绘了(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
南雁北飞三个画面。
寒山(春夜)闻笛
迁客流泪
9.(2分)为这首诗配画,有同学认为应该把“雁”作为主体,也有同学
认为应该把“迁客”作为主体。请结合诗歌,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我觉得应该把“雁”作为画的主体。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
之间,大雁都北飞了,场面何其壮观。同时这也是迁客的想象与情感
的寄托,表达了迁客对自己不能如雁那样“北归”的悲凉和幽怨,以景
传情,深沉含蓄。
【示例二】我觉得应该把“迁客”作为画的主体。因为本诗中闻笛的主
人公是“迁客”,他由笛声想到南雁北飞,抒发自己有家不能归的漂泊
与失意之苦,诗歌是围绕“迁客”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的,以“迁客”
为主体,主题鲜明。(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
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我酌油知之。”乃
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
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乙】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 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
取 ,乙竟日亡所获也,( )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
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
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
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选自林昉《田间书·杂言》,有删改)
【注释】 ①横溪:小溪名,在今江西省崇义县北。②分石:各自
蹲在一块石头上。③取:钓获。
10.(4分)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但微颔之 课内迁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溅) __________
(2)尔安敢轻吾 射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______
(3)目不瞬 偏旁推断(与“目”有关) ______
(4)意成乎道也 查阅词典(①路。②规律,道 理。③主张,思想,学说。) ____________
(写汉字)
只,只是
轻视
眨眼
规律,道理
11.(2分)请将“也”“乃”“以”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也 B.乃 C.以
[答案] C; B; A
12.(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
处)。
子 意 乎 鱼 目 乎 鱼 神 变 则 鱼 逝 矣
[答案] 子 意 乎 鱼/目 乎 鱼/神 变 则 鱼 逝 矣
13.(2分)请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我们两人钓鱼的饵食相同,钓鱼的地方也一样,为什么得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14.(4分)【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实际,谈
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甲】文强调熟能生巧(1分),【乙】文强调专注投入(1分)。
②启示:本领的习得需要经过反复地练习和持续地专注投入。现在的
我们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勤于钻研,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
熟练地掌握本领。(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附【乙】文参考译文:
我曾经散步到横溪,见有两个老头儿各自蹲在一块石头上钓鱼。
其中甲老头很轻易地钓到很多鱼;乙老头钓了一整天却一无所获,于是
他把钓竿扔到地上问甲说:“我们两人钓鱼的饵食相同,钓鱼的地方也
一样,为什么得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甲说:“我放下钓钩时,只知道
我而不知道有鱼,眼睛不眨,神态不变,以至于鱼忘了有我的存在,
所以我能轻易地钓到鱼。而你心里总想着鱼,眼睛直盯着鱼,神情不
断变化,鱼就吓走了,怎么可能钓到鱼呢 ”乙老头按照甲所说的做了,
一连钓了几条鱼。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信念,让芳华永存
——追忆“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
①“想说的话很多,说不出来。”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
强光一闪,火球迸放,一声巨响后,蘑菇云腾空而起。不远处的一座
碉堡里,紧张地关注着这一切的陈能宽,激动得不知说什么。
②那就写诗吧!那就填词吧!
③“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
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④在这注定将载入史册的一天,陈能宽将自己的澎湃心潮,填进
了一阕《清平乐》里。
⑤“他不善言辞,沉重的压力一直压在心头。所以到最后,他将压
抑已久的情绪全部谱写出来,才有了这样一首‘东方巨响’的词。”59年
后,参与陈能宽学术成长采集工程工作的吴明静告诉记者。
⑥日前,这首题为《清平乐·记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的词,
出现在北京一个展览上。在陈能宽百年诞辰之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
院为这位“两弹一星”元勋办了一个纪念展。不大的展厅里,诉说着陈
能宽参与原子弹研制过程中关键的“爆轰物理试验”的经过。踱步其中,
可以看到熟悉的蘑菇云、荒凉的戈壁滩,以及诗词。
⑦是的,你没看错,诗词。甚至,展览还为这些诗词专门设了一
块区域。
⑧这就是陈能宽,与他那隐姓埋名的“两弹”研制生涯不一样,这
位大科学家潜藏着浪漫的一面——喜欢音乐、游泳、排球,特别是写
诗填词。
⑨1962年年初,他“万里西行”,远赴青海高原,带着自己的户口,
带着对原子弹爆轰试验的期待,挥笔写道:“八百年前陆放翁,一生但
愿九州同。华章夜读精神爽,万里西行意气浓。”
⑩1964年6月,在海拔3 000多米处一次又一次爆轰试验后,陈能
宽领导组织了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成功解决了核试验前一系列问题。
“一呼百应通南北,驷马奔腾破钟奇”,他兴奋不已写道,“且待春雷贯
东西”。
4个月后的10月16日,那声“春雷”果然响起——我国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成功。
陈能宽期待已久的“天高云淡日”,且早已胸有成竹。在“春雷”
还未响起的那年7月,他在一首题为《归期》的七绝里,尽情释放成功
在望的自信和欣喜——“君问归期应有期,自古骏马亦停蹄。待到天高
云淡日,丹心相见比高低。”
不知道这首《归期》是写给谁的,也许是家人,抑或是朋友。
不过,这一天并未成为他的“归期”。他继续埋首大漠,参与氢弹研制
攻关。氢弹研制成功后,他又参加了我国大部分核试验方案的制订和
实施。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才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心事浩茫终不悔,春雷
作伴国尊严。”陈能宽晚年以一首《述怀》,对沉默而又“巨响”的那段
人生进行了总结。
很多人好奇,一位科学家,怎么就成了诗人?
可以从那次“万里西行”中寻找答案。“从北京到青海,年纪大
的也好,年纪轻的也好,都有妻室儿女,但是说走就走;那么,就互
相鼓励吧,写诗写词。”陈能宽曾如此坦白。
是的,他们都知道,要面对的是何等艰苦的环境,要承担的是
何等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义无反顾,他们互相打气。只因为,他们
心里都有一股热流在奔涌。
这股热流,让陈能宽放弃在美国的一切,突破重重阻碍奔赴新
中国;这股热流,让陈能宽在连雷管都不知为何物时,毅然转向原子
弹爆轰专业;这股热流,让陈能宽在国际学术界和中国科技界销声匿
迹长达25年,甘献年华终不悔。
“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
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他在一封家书中
如此安慰妻子。
是的,“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这就是陈能宽和那一代人
内心深处奔涌不息的热流。
即使到了花甲之年,陈能宽仍然能感受到这股热流。他赠诗戈
壁滩友人,“相隔千万里,同行未下鞍”。他与同事互勉,“长雁传壮语,
斯人共芳华”。2016年,陈能宽去世了。但他的这股热流在诗词里继续
流淌、传递。
古人云,诗言志。在这些陈能宽自嘲为“打油诗”的诗句里,我
们可以读懂一位,甚至一代中国科学家的情怀和担当。1992年11月,
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陈能宽等“两弹一星”元勋在一次会议上重
逢。这几位老者抚今追昔,壮心不已,一起赋词曰:“许身为国最难忘,
神剑化作玉帛酒,共创富强。”
芳华易逝,信念不老。共同的信念,让芳华永存。今天,他们
已远去,但芳华就在我们身边。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5月10日,有删改)
15.(2分)(2024·福建宁德期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
D
A. 第 段句子中连用两个“何等”,强调科学家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和
工作任务的艰巨。
B. 文章第 段中还列举了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等几位“两弹一星”
元勋的姓名,作者对他们和对陈能宽一样都怀有崇高的敬意。
C. 第 段独句成段,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D. 文章结尾段中三个“芳华”的含义都指“岁月”。
[解析] D项,结合“芳华易逝,信念不老”可知,此处“芳华”指岁月;结
合“共同的信念,让芳华永存”可知,共同的理想信念可以让美好的时光
永存,故此处的“芳华”指美好的时光;结合“今天,他们已远去,但芳华
就在我们身边”可知,此处的“芳华”指陈能宽等“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美
好品质一直留存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故三个“芳华”意义不同。
16.(2分)(2024·福建宁德期中)文中第④段提到“在这注定将载入
史册的一天”,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一天”的具体时间,以及为什么
“这一天”将载入史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天”是指1964年10月16日。(1分)在“这一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陈能宽一直在期待着这一天,并为之不懈努力,这一天他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1分)
17.(3分)为表现陈能宽当时的内心情感,《清平乐·记我国首次原子
弹试验成功》这首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并简述理由。
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
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①低沉悲壮 ②充满温情 ③慷慨激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1分)理由:这首词写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际,此时
陈能宽内心无比激动、喜悦。(1分)他看到国家强大起来,心潮澎湃,
斗志昂扬。故应该用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1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修鞋匠
雪 樱
①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有一个修鞋摊。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
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
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
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
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
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
很多时候,人们不修鞋,每天过来坐一会儿,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拉
拉家常,心里也欢喜。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
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
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
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家幼儿园,
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街道堵得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一
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画,老先生听得云山
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此人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
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
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画,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
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
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
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
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
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
有助教。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画,又
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
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
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
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
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这也
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
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
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浆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
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
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
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那年春天,我给母亲网购了一双健步鞋,收到后母亲没舍得穿,
等穿的时候意外发现脚后跟处有开裂,母亲便去找阿姨修鞋。那几天
阿姨下午才出摊,原来儿子从部队回来探亲了。她眯着眼睛,仔细按
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鞋
子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我有些半信半疑,拍照给客服,客服答应
退货,收到后验收发现的确是质量问题。我不禁对阿姨刮目相看:活
儿好,技术高,信得过。
⑦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
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
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
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
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
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⑧《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
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
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
更加敬畏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5月6日,有删改]
18.(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
C
A. 文章第①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人公修鞋阿姨的身份和特点,引出
下文。
B. 文章第②段写人们不修鞋也要到老人的修鞋摊晒太阳和拉家常,表明
了人们对他的信任。
C. 老先生不愿意给外教修理高筒靴子,是因为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
怕搞砸了赔不起。
D. 文章第④段写外教接过焕然一新的鞋子时惊叹和称赞的神态,从侧面
突出了老先生手艺高超。
[解析] C项,根据第③段可知,老先生不愿意接单主要是因为怕修不
好,而不是怕赔不起。
19.(3分)分析选文第③段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
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段结尾描写了阳光从树梢洒落的静谧美好的景象(1分),烘托了人
们看到眼前温馨的一幕而感到温暖的心理(1分),也为下文外教的鞋
子被修好做铺垫(1分)。
20.(3分)概括选文中两代修鞋匠身上令人敬畏的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诚信、技艺精湛、和气、认真、真诚、质朴、不贪财。
21.(3分)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上:文章写了两代修鞋匠坚守一方摊位,为居民修补鞋子,给人
们带来方便,让大家赞不绝口。他们技艺高超、诚实守信、真诚质朴
的可贵品质也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感动,丰盈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表达
了“我”对修鞋匠人的赞美和敬佩。(2分)
结构上:总结全文,深化主旨。(1分)
(五)(2024·孝感期中)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2—25题。
【甲】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
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
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
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
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
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
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
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
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
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
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
跑了几十里那样。
(选自《骆驼祥子》,有删改)
【乙】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
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
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
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
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
汗。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人落
在后边。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
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
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
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
他又恢复了他的静默寡言。一声不出的,他吃,他喝,他掏坏。
言语是人类彼此交换意见与传达感情的,他没了意见,没了希望,说
话干吗呢?除了讲价儿,他一天到晚老闭着口;口似乎专为吃饭喝茶
与吸烟预备的。连喝醉了他都不出声,他会坐在偏僻的地方去哭。几
乎每次喝醉他必到小福子吊死的树林去落泪。
(选自《骆驼祥子》,有删改)
22.(2分)品读【甲】段的画线句子,说说小说是怎样表现祥子对车
的喜爱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主要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1分),“扭腰”“蹲腿”
“直脊背”的动作表现了祥子用各种姿势去试他的新车,表现祥子对车
的喜爱及内心的喜悦和满足(1分)。
23.(2分)品读【甲】【乙】两个选段,请从对客人和对自己两个角
度说说祥子的变化。
①祥子对客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祥子对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祥子以前为客人的安全担心,现在认为“人都该死”。
以前“多么体面”(要强、谨慎、老实),现在是又懒惰又“掏坏”的低等车夫。
24.(2分)有人说:“小福子不死,祥子就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你
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不同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代表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
受迫害的人,即使祥子因小福子活着而没有走向堕落,但只要黑暗的
社会未改变,他仍然摆脱不了悲惨的结局。
【示例二】同意,因为祥子的本质真诚善良,有上进心。之所以堕落
是因为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一个个离去,如果小福子不死,祥子的最
后一丝希望也不会破灭,他的心理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不
会堕落。(言之有理即可)
25.(2分)根据【乙】段的画线句子和加点词语,结合原著,简要分
析老舍的“京味儿”语言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化音的广泛使用;多次运用了北京方言;老舍对北京特色地域文化
的生动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上的市井味、乡土味等。(每点1分,答出
两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6.(5分)七年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专题活动,请你从下面两项任
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 所有的准备活动都已完成,活动即将开始,请你帮主持人写
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生活处处
有语文,语文的天地有多广阔,生活的天地就有多广阔。今天,就让
我们与语文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一起走进“我的语文生活”专题活动,
领略语文的魅力吧!
任务二: 语文之美,蕴藏在字字珠玑的文章中,也体现在平淡朴素的
生活中。只要善于发现,就能在平淡的生活里寻到诗意的表达。请从
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也可自行设定一个词语),发挥联想和想象,
完成小诗创作,在活动中与同学们分享。(不少于4行;诗行之间用“/”
标示。)
备选词语:小草 白云 泥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小草在微风中低语/轻轻摇曳着翠绿的梦/它不羡慕大树的挺拔/只愿默默装点着尘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白云啊,你在蓝天漫游/轻盈如梦,自在无愁/随风起舞,变幻无休/是天际间,最柔美的诗行
【示例三】泥土,你沉默而深邃/承载着大地的厚重与宽广/在你的怀抱中,万物生长/你是生命之源,是无尽的宝藏
27.(50分)(2024·随州期中)请从下面三项写作任务中选择一项,
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青春是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难
忘的青春风景。
请以《青春里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凡人善行就是力量,寻常烟火就是温情。
请将《____,就是最美的风景》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风景,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怀?风景,会激发你哪些思考?
人生的风景,应该如何去看、如何去呈现?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
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
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 作文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下语文期中测试03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语文,是浪漫的文化载体。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为进一步感受语文的魅力,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主题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1分)学习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请参考下面关于“习”的资料卡片,完成填空。
“学习”的“习”,甲骨文写作“”,《说文解字》曰:“习,数飞也。从羽,从白,会意。”《礼记·月令》中“鹰乃学习”的“习”即用其本义:练习飞翔。“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中的“习”用其引申义:通晓,熟悉。
2.(2分)语文是什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有同学说:“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也有同学说:“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仿用同学们的句式,
你想说:【示例一】语文是动人心弦的歌曲,让人如痴如醉。【示例二】语文是韵味无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示例三】语文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让人心胸激荡。
3.(2分)书法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学们写了四幅书法作品来赞美语文的作用,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甲】用行书写就,结构简省,挥洒自如。
B.【乙】用隶书写就,形体方正,一波三折。
C.【丙】的字体属于篆书,瘦劲挺拔,行笔圆转。
D.【丁】的字体属于楷书,蚕头雁尾,笔画平直。
答案C
[解析]A项,【甲】的书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简易流美、抒情写意,可判定为草书,因此赏析不正确;B项,【乙】的书体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雁尾,可判定为隶书,但并非“形体方正”,因此赏析不正确;D项,【丁】的书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规矩端正,可判定为楷书,但“蚕头雁尾”是隶书的特点,因此赏析不正确。
4.(1分)对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对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一副对联,请你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确定上下联。
上联:绿水长流财源广下联:青松迎客喜事多
5.(8分)语文是一场诗意的旅行,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畅游在语文课本里,可以想象木兰“万里赴戎机,①关山度若飞”(《木兰诗》),一身戎装奔赴战场的英姿;可以学习王维“独坐幽篁里,②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把内心的淡定和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可以体会李白“③此夜曲中闻折柳,④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思乡情怀;可以感受岑参“⑤马上相逢无纸笔,⑥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对家乡亲人“报喜不报忧”的孝心;可以领悟韩愈“⑦杨花榆荚无才思,⑧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哪怕年事已高,依然珍惜春光,乘时而进的豪情。
6.(3分)学习语文,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丰富资源。小楚同学在大街上拍下了以下三个店铺的名字,请你归纳一下它们共同的特点。(至少两点)
①体现个性。②含有寓意。③简洁明快。(每点1.5分,答出两点即可)
7.(3分)小颖梳理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的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殷红(yīn)B.嗥鸣(áo)
A项,“殷”应读作“yān”。(或B项,“嗥”应读作“háo”。)
(2)容易写错的词:A.俏壁B.尝射于家辅
A项,“俏”应写作“峭”。(或B项,“辅”应写作“圃”。)
(3)容易说错的话:
A.招牌是店家的脸面。招牌都出错,这可不应该!
B.社会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丰满的语文学习资源——街边的招牌广告、报摊的书籍报刊、屏幕里的影视节目、网络上的流行语言、贴在门口的对联……
A项,您家招牌上这个字错了,应该这样写。您看我说的对吗?(或B项,将“丰满”改为“丰富”。)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
春夜闻笛①
李益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谪迁江淮时。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③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8.(2分)诗歌描绘了(1)寒山(春夜)闻笛、(2)迁客流泪、南雁北飞三个画面。
9.(2分)为这首诗配画,有同学认为应该把“雁”作为主体,也有同学认为应该把“迁客”作为主体。请结合诗歌,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示例一】我觉得应该把“雁”作为画的主体。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场面何其壮观。同时这也是迁客的想象与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迁客对自己不能如雁那样“北归”的悲凉和幽怨,以景传情,深沉含蓄。
【示例二】我觉得应该把“迁客”作为画的主体。因为本诗中闻笛的主人公是“迁客”,他由笛声想到南雁北飞,抒发自己有家不能归的漂泊与失意之苦,诗歌是围绕“迁客”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的,以“迁客”为主体,主题鲜明。(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乙】予尝步自横溪①,有二叟分石②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③,乙竟日亡所获也,()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选自林昉《田间书·杂言》,有删改)
【注释】①横溪:小溪名,在今江西省崇义县北。②分石:各自蹲在一块石头上。③取:钓获。
10.(4分)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但微颔之 课内迁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只是
(2)尔安敢轻吾射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轻视
(3)目不瞬 偏旁推断(与“目”有关) 眨眼
(4)意成乎道也 查阅词典(①路。②规律,道理。③主张,思想,学说。) 规律,道理 (写汉字)
11.(2分)请将“也”“乃”“以”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也B.乃C.以
[答案]C;B;A
12.(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
[答案]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
13.(2分)请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我们两人钓鱼的饵食相同,钓鱼的地方也一样,为什么得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14.(4分)【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①【甲】文强调熟能生巧(1分),【乙】文强调专注投入(1分)。②启示:本领的习得需要经过反复地练习和持续地专注投入。现在的我们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勤于钻研,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
熟练地掌握本领。(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附【乙】文参考译文:
我曾经散步到横溪,见有两个老头儿各自蹲在一块石头上钓鱼。
其中甲老头很轻易地钓到很多鱼;乙老头钓了一整天却一无所获,于是他把钓竿扔到地上问甲说:“我们两人钓鱼的饵食相同,钓鱼的地方也一样,为什么得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甲说:“我放下钓钩时,只知道我而不知道有鱼,眼睛不眨,神态不变,以至于鱼忘了有我的存在,
所以我能轻易地钓到鱼。而你心里总想着鱼,眼睛直盯着鱼,神情不断变化,鱼就吓走了,怎么可能钓到鱼呢 ”乙老头按照甲所说的做了,一连钓了几条鱼。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信念,让芳华永存
——追忆“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
①“想说的话很多,说不出来。”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强光一闪,火球迸放,一声巨响后,蘑菇云腾空而起。不远处的一座碉堡里,紧张地关注着这一切的陈能宽,激动得不知说什么。
②那就写诗吧!那就填词吧!
③“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④在这注定将载入史册的一天,陈能宽将自己的澎湃心潮,填进了一阕《清平乐》里。
⑤“他不善言辞,沉重的压力一直压在心头。所以到最后,他将压抑已久的情绪全部谱写出来,才有了这样一首‘东方巨响9的词。”59年后,参与陈能宽学术成长采集工程工作的吴明静告诉记者。
⑥日前,这首题为《清平乐·记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的词,出现在北京一个展览上。在陈能宽百年诞辰之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这位“两弹一星”元勋办了一个纪念展。不大的展厅里,诉说着陈能宽参与原子弹研制过程中关键的“爆轰物理试验”的经过。踱步其中,可以看到熟悉的蘑菇云、荒凉的戈壁滩,以及诗词。
⑦是的,你没看错,诗词。甚至,展览还为这些诗词专门设了一块区域。
⑧这就是陈能宽,与他那隐姓埋名的“两弹”研制生涯不一样,这位大科学家潜藏着浪漫的一面——喜欢音乐、游泳、排球,特别是写诗填词。
⑨1962年年初,他“万里西行”,远赴青海高原,带着自己的户口,带着对原子弹爆轰试验的期待,挥笔写道:“八百年前陆放翁,一生但愿九州同。华章夜读精神爽,万里西行意气浓。”
⑩1964年6月,在海拔3000多米处一次又一次爆轰试验后,陈能宽领导组织了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成功解决了核试验前一系列问题。
“一呼百应通南北,驷马奔腾破钟奇”,他兴奋不已写道,“且待春雷贯东西”。
4个月后的10月16日,那声“春雷”果然响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陈能宽期待已久的“天高云淡日”,且早已胸有成竹。在“春雷”还未响起的那年7月,他在一首题为《归期》的七绝里,尽情释放成功在望的自信和欣喜——“君问归期应有期,自古骏马亦停蹄。待到天高云淡日,丹心相见比高低。”
不知道这首《归期》是写给谁的,也许是家人,抑或是朋友。不过,这一天并未成为他的“归期”。他继续埋首大漠,参与氢弹研制攻关。氢弹研制成功后,他又参加了我国大部分核试验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才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心事浩茫终不悔,春雷作伴国尊严。”陈能宽晚年以一首《述怀》,对沉默而又“巨响”的那段人生进行了总结。
很多人好奇,一位科学家,怎么就成了诗人?
⑩可以从那次“万里西行”中寻找答案。“从北京到青海,年纪大的也好,年纪轻的也好,都有妻室儿女,但是说走就走;那么,就互相鼓励吧,写诗写词。”陈能宽曾如此坦白。
是的,他们都知道,要面对的是何等艰苦的环境,要承担的是何等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义无反顾,他们互相打气。只因为,他们心里都有一股热流在奔涌。
这股热流,让陈能宽放弃在美国的一切,突破重重阻碍奔赴新中国;这股热流,让陈能宽在连雷管都不知为何物时,毅然转向原子弹爆轰专业;这股热流,让陈能宽在国际学术界和中国科技界销声匿迹长达25年,甘献年华终不悔。
“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他在一封家书中如此安慰妻子。
⑩是的,“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这就是陈能宽和那一代人内心深处奔涌不息的热流。
即使到了花甲之年,陈能宽仍然能感受到这股热流。他赠诗戈壁滩友人,“相隔千万里,同行未下鞍”。他与同事互勉,“长雁传壮语,斯人共芳华”。2016年,陈能宽去世了。但他的这股热流在诗词里继续流淌、传递。
古人云,诗言志。在这些陈能宽自嘲为“打油诗”的诗句里,我们可以读懂一位,甚至一代中国科学家的情怀和担当。1992年11月,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陈能宽等“两弹一星”元勋在一次会议上重逢。这几位老者抚今追昔,壮心不已,一起赋词曰:“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作玉帛酒,共创富强。”
芳华易逝,信念不老。共同的信念,让芳华永存。今天,他们已远去,但芳华就在我们身边。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5月10日,有删改)
15.(2分)(2024·福建宁德期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 段句子中连用两个“何等”,强调科学家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任务的艰巨。
B.文章第 段中还列举了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等几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姓名,作者对他们和对陈能宽一样都怀有崇高的敬意。
C.第 段独句成段,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D.文章结尾段中三个“芳华”的含义都指“岁月”。
[解析]D项,结合“芳华易逝,信念不老”可知,此处“芳华”指岁月;结合“共同的信念,让芳华永存”可知,共同的理想信念可以让美好的时光永存,故此处的“芳华”指美好的时光;结合“今天,他们已远去,但芳华就在我们身边”可知,此处的“芳华”指陈能宽等“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美好品质一直留存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故三个“芳华”意义不同。
16.(2分)(2024·福建宁德期中)文中第④段提到“在这注定将载入史册的一天”,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一天”的具体时间,以及为什么“这一天”将载入史册。
“这一天”是指1964年10月16日。(1分)在“这一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陈能宽一直在期待着这一天,并为之不懈努力,这一天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1分)
17.(3分)为表现陈能宽当时的内心情感,《清平乐·记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这首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①低沉悲壮②充满温情③慷慨激昂
③。(1分)理由:这首词写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际,此时陈能宽内心无比激动、喜悦。(1分)他看到国家强大起来,心潮澎湃,斗志昂扬。故应该用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1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修鞋匠
雪樱
①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有一个修鞋摊。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
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
很多时候,人们不修鞋,每天过来坐一会儿,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拉拉家常,心里也欢喜。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家幼儿园,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街道堵得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画,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此人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画,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助教。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画,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这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浆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那年春天,我给母亲网购了一双健步鞋,收到后母亲没舍得穿,等穿的时候意外发现脚后跟处有开裂,母亲便去找阿姨修鞋。那几天阿姨下午才出摊,原来儿子从部队回来探亲了。她眯着眼睛,仔细按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鞋子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我有些半信半疑,拍照给客服,客服答应退货,收到后验收发现的确是质量问题。我不禁对阿姨刮目相看:活儿好,技术高,信得过。
⑦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⑧《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5月6日,有删改]
18.(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第①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人公修鞋阿姨的身份和特点,引出下文。
B.文章第②段写人们不修鞋也要到老人的修鞋摊晒太阳和拉家常,表明了人们对他的信任。
C.老先生不愿意给外教修理高筒靴子,是因为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搞砸了赔不起。
D.文章第④段写外教接过焕然一新的鞋子时惊叹和称赞的神态,从侧面突出了老先生手艺高超。
[解析]C项,根据第③段可知,老先生不愿意接单主要是因为怕修不好,而不是怕赔不起。
19.(3分)分析选文第③段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该段结尾描写了阳光从树梢洒落的静谧美好的景象(1分),烘托了人们看到眼前温馨的一幕而感到温暖的心理(1分),也为下文外教的鞋子被修好做铺垫(1分)。20.(3分)概括选文中两代修鞋匠身上令人敬畏的美德。
讲诚信、技艺精湛、和气、认真、真诚、质朴、不贪财。
21.(3分)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内容上:文章写了两代修鞋匠坚守一方摊位,为居民修补鞋子,给人们带来方便,让大家赞不绝口。他们技艺高超、诚实守信、真诚质朴的可贵品质也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感动,丰盈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我”对修鞋匠人的赞美和敬佩。(2分)结构上:总结全文,深化主旨。(1分)
(五)(2024·孝感期中)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2—25题。
【甲】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选自《骆驼祥子》,有删改)
【乙】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汗。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人落在后边。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
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
他又恢复了他的静默寡言。一声不出的,他吃,他喝,他掏坏。言语是人类彼此交换意见与传达感情的,他没了意见,没了希望,说话干吗呢?除了讲价儿,他一天到晚老闭着口;口似乎专为吃饭喝茶与吸烟预备的。连喝醉了他都不出声,他会坐在偏僻的地方去哭。几乎每次喝醉他必到小福子吊死的树林去落泪。
(选自《骆驼祥子》,有删改)
22.(2分)品读【甲】段的画线句子,说说小说是怎样表现祥子对车的喜爱之情的。
这句话主要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1分),“扭腰”“蹲腿”“直脊背”的动作表现了祥子用各种姿势去试他的新车,表现祥子对车的喜爱及内心的喜悦和满足(1分)。
23.(2分)品读【甲】【乙】两个选段,请从对客人和对自己两个角度说说祥子的变化。
①祥子对客人:祥子以前为客人的安全担心,现在认为“人都该死”。
②祥子对自己:以前“多么体面”(要强、谨慎、老实),现在是又懒惰又“掏坏”的低等车夫。
24.(2分)有人说:“小福子不死,祥子就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一】不同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代表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受迫害的人,即使祥子因小福子活着而没有走向堕落,但只要黑暗的社会未改变,他仍然摆脱不了悲惨的结局。
【示例二】同意,因为祥子的本质真诚善良,有上进心。之所以堕落是因为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一个个离去,如果小福子不死,祥子的最后一丝希望也不会破灭,他的心理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不会堕落。(言之有理即可)
25.(2分)根据【乙】段的画线句子和加点词语,结合原著,简要分析老舍的“京味儿”语言体现在哪些方面。
儿化音的广泛使用;多次运用了北京方言;老舍对北京特色地域文化的生动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上的市井味、乡土味等。(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6.(5分)七年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专题活动,请你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所有的准备活动都已完成,活动即将开始,请你帮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示例】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天地有多广阔,生活的天地就有多广阔。今天,就让我们与语文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一起走进“我的语文生活”专题活动,领略语文的魅力吧!
任务二:语文之美,蕴藏在字字珠玑的文章中,也体现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只要善于发现,就能在平淡的生活里寻到诗意的表达。请从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也可自行设定一个词语),发挥联想和想象,
完成小诗创作,在活动中与同学们分享。(不少于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备选词语:小草白云泥土
【示例一】小草在微风中低语/轻轻摇曳着翠绿的梦/它不羡慕大树的挺拔/只愿默默装点着尘世
【示例二】白云啊,你在蓝天漫游/轻盈如梦,自在无愁/随风起舞,变幻无休/是天际间,最柔美的诗行
【示例三】泥土,你沉默而深邃/承载着大地的厚重与宽广/在你的怀抱中,万物生长/你是生命之源,是无尽的宝藏
27.(50分)(2024·随州期中)请从下面三项写作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青春是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难忘的青春风景。
请以《青春里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凡人善行就是力量,寻常烟火就是温情。
请将《,就是最美的风景》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风景,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怀?风景,会激发你哪些思考?人生的风景,应该如何去看、如何去呈现?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下语文期中测试03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语文,是浪漫的文化载体。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为进一步感受语文的魅力,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主题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1分)学习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请参考下面关于“习”的资料卡片,完成填空。
“学习”的“习”,甲骨文写作“”,《说文解字》曰:“习,数飞也。从羽,从白,会意。”《礼记·月令》中“鹰乃学习”的“习”即用其本义:练习飞翔。“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中的“习”用其引申义:通晓,熟悉。
2.(2分)语文是什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有同学说:“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也有同学说:“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仿用同学们的句式,
你想说:【示例一】语文是动人心弦的歌曲,让人如痴如醉。【示例二】语文是韵味无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示例三】语文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让人心胸激荡。
3.(2分)书法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学们写了四幅书法作品来赞美语文的作用,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甲】用行书写就,结构简省,挥洒自如。
B.【乙】用隶书写就,形体方正,一波三折。
C.【丙】的字体属于篆书,瘦劲挺拔,行笔圆转。
D.【丁】的字体属于楷书,蚕头雁尾,笔画平直。
答案C
[解析]A项,【甲】的书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简易流美、抒情写意,可判定为草书,因此赏析不正确;B项,【乙】的书体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雁尾,可判定为隶书,但并非“形体方正”,因此赏析不正确;D项,【丁】的书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规矩端正,可判定为楷书,但“蚕头雁尾”是隶书的特点,因此赏析不正确。
4.(1分)对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对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一副对联,请你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确定上下联。
上联:绿水长流财源广下联:青松迎客喜事多
5.(8分)语文是一场诗意的旅行,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畅游在语文课本里,可以想象木兰“万里赴戎机,①关山度若飞”(《木兰诗》),一身戎装奔赴战场的英姿;可以学习王维“独坐幽篁里,②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把内心的淡定和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可以体会李白“③此夜曲中闻折柳,④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思乡情怀;可以感受岑参“⑤马上相逢无纸笔,⑥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对家乡亲人“报喜不报忧”的孝心;可以领悟韩愈“⑦杨花榆荚无才思,⑧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哪怕年事已高,依然珍惜春光,乘时而进的豪情。
6.(3分)学习语文,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丰富资源。小楚同学在大街上拍下了以下三个店铺的名字,请你归纳一下它们共同的特点。(至少两点)
①体现个性。②含有寓意。③简洁明快。(每点1.5分,答出两点即可)
7.(3分)小颖梳理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的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殷红(yīn)B.嗥鸣(áo)
A项,“殷”应读作“yān”。(或B项,“嗥”应读作“háo”。)
(2)容易写错的词:A.俏壁B.尝射于家辅
A项,“俏”应写作“峭”。(或B项,“辅”应写作“圃”。)
(3)容易说错的话:
A.招牌是店家的脸面。招牌都出错,这可不应该!
B.社会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丰满的语文学习资源——街边的招牌广告、报摊的书籍报刊、屏幕里的影视节目、网络上的流行语言、贴在门口的对联……
A项,您家招牌上这个字错了,应该这样写。您看我说的对吗?(或B项,将“丰满”改为“丰富”。)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
春夜闻笛①
李益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谪迁江淮时。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③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8.(2分)诗歌描绘了(1)寒山(春夜)闻笛、(2)迁客流泪、南雁北飞三个画面。
9.(2分)为这首诗配画,有同学认为应该把“雁”作为主体,也有同学认为应该把“迁客”作为主体。请结合诗歌,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示例一】我觉得应该把“雁”作为画的主体。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场面何其壮观。同时这也是迁客的想象与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迁客对自己不能如雁那样“北归”的悲凉和幽怨,以景传情,深沉含蓄。
【示例二】我觉得应该把“迁客”作为画的主体。因为本诗中闻笛的主人公是“迁客”,他由笛声想到南雁北飞,抒发自己有家不能归的漂泊与失意之苦,诗歌是围绕“迁客”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的,以“迁客”为主体,主题鲜明。(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乙】予尝步自横溪①,有二叟分石②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③,乙竟日亡所获也,()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选自林昉《田间书·杂言》,有删改)
【注释】①横溪:小溪名,在今江西省崇义县北。②分石:各自蹲在一块石头上。③取:钓获。
10.(4分)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但微颔之 课内迁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只是
(2)尔安敢轻吾射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轻视
(3)目不瞬 偏旁推断(与“目”有关) 眨眼
(4)意成乎道也 查阅词典(①路。②规律,道理。③主张,思想,学说。) 规律,道理 (写汉字)
11.(2分)请将“也”“乃”“以”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也B.乃C.以
[答案]C;B;A
12.(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
[答案]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
13.(2分)请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我们两人钓鱼的饵食相同,钓鱼的地方也一样,为什么得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14.(4分)【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①【甲】文强调熟能生巧(1分),【乙】文强调专注投入(1分)。②启示:本领的习得需要经过反复地练习和持续地专注投入。现在的我们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勤于钻研,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
熟练地掌握本领。(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附【乙】文参考译文:
我曾经散步到横溪,见有两个老头儿各自蹲在一块石头上钓鱼。
其中甲老头很轻易地钓到很多鱼;乙老头钓了一整天却一无所获,于是他把钓竿扔到地上问甲说:“我们两人钓鱼的饵食相同,钓鱼的地方也一样,为什么得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甲说:“我放下钓钩时,只知道我而不知道有鱼,眼睛不眨,神态不变,以至于鱼忘了有我的存在,
所以我能轻易地钓到鱼。而你心里总想着鱼,眼睛直盯着鱼,神情不断变化,鱼就吓走了,怎么可能钓到鱼呢 ”乙老头按照甲所说的做了,一连钓了几条鱼。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信念,让芳华永存
——追忆“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
①“想说的话很多,说不出来。”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强光一闪,火球迸放,一声巨响后,蘑菇云腾空而起。不远处的一座碉堡里,紧张地关注着这一切的陈能宽,激动得不知说什么。
②那就写诗吧!那就填词吧!
③“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④在这注定将载入史册的一天,陈能宽将自己的澎湃心潮,填进了一阕《清平乐》里。
⑤“他不善言辞,沉重的压力一直压在心头。所以到最后,他将压抑已久的情绪全部谱写出来,才有了这样一首‘东方巨响9的词。”59年后,参与陈能宽学术成长采集工程工作的吴明静告诉记者。
⑥日前,这首题为《清平乐·记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的词,出现在北京一个展览上。在陈能宽百年诞辰之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这位“两弹一星”元勋办了一个纪念展。不大的展厅里,诉说着陈能宽参与原子弹研制过程中关键的“爆轰物理试验”的经过。踱步其中,可以看到熟悉的蘑菇云、荒凉的戈壁滩,以及诗词。
⑦是的,你没看错,诗词。甚至,展览还为这些诗词专门设了一块区域。
⑧这就是陈能宽,与他那隐姓埋名的“两弹”研制生涯不一样,这位大科学家潜藏着浪漫的一面——喜欢音乐、游泳、排球,特别是写诗填词。
⑨1962年年初,他“万里西行”,远赴青海高原,带着自己的户口,带着对原子弹爆轰试验的期待,挥笔写道:“八百年前陆放翁,一生但愿九州同。华章夜读精神爽,万里西行意气浓。”
⑩1964年6月,在海拔3000多米处一次又一次爆轰试验后,陈能宽领导组织了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成功解决了核试验前一系列问题。
“一呼百应通南北,驷马奔腾破钟奇”,他兴奋不已写道,“且待春雷贯东西”。
4个月后的10月16日,那声“春雷”果然响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陈能宽期待已久的“天高云淡日”,且早已胸有成竹。在“春雷”还未响起的那年7月,他在一首题为《归期》的七绝里,尽情释放成功在望的自信和欣喜——“君问归期应有期,自古骏马亦停蹄。待到天高云淡日,丹心相见比高低。”
不知道这首《归期》是写给谁的,也许是家人,抑或是朋友。不过,这一天并未成为他的“归期”。他继续埋首大漠,参与氢弹研制攻关。氢弹研制成功后,他又参加了我国大部分核试验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才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心事浩茫终不悔,春雷作伴国尊严。”陈能宽晚年以一首《述怀》,对沉默而又“巨响”的那段人生进行了总结。
很多人好奇,一位科学家,怎么就成了诗人?
⑩可以从那次“万里西行”中寻找答案。“从北京到青海,年纪大的也好,年纪轻的也好,都有妻室儿女,但是说走就走;那么,就互相鼓励吧,写诗写词。”陈能宽曾如此坦白。
是的,他们都知道,要面对的是何等艰苦的环境,要承担的是何等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义无反顾,他们互相打气。只因为,他们心里都有一股热流在奔涌。
这股热流,让陈能宽放弃在美国的一切,突破重重阻碍奔赴新中国;这股热流,让陈能宽在连雷管都不知为何物时,毅然转向原子弹爆轰专业;这股热流,让陈能宽在国际学术界和中国科技界销声匿迹长达25年,甘献年华终不悔。
“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他在一封家书中如此安慰妻子。
⑩是的,“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这就是陈能宽和那一代人内心深处奔涌不息的热流。
即使到了花甲之年,陈能宽仍然能感受到这股热流。他赠诗戈壁滩友人,“相隔千万里,同行未下鞍”。他与同事互勉,“长雁传壮语,斯人共芳华”。2016年,陈能宽去世了。但他的这股热流在诗词里继续流淌、传递。
古人云,诗言志。在这些陈能宽自嘲为“打油诗”的诗句里,我们可以读懂一位,甚至一代中国科学家的情怀和担当。1992年11月,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陈能宽等“两弹一星”元勋在一次会议上重逢。这几位老者抚今追昔,壮心不已,一起赋词曰:“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作玉帛酒,共创富强。”
芳华易逝,信念不老。共同的信念,让芳华永存。今天,他们已远去,但芳华就在我们身边。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5月10日,有删改)
15.(2分)(2024·福建宁德期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 段句子中连用两个“何等”,强调科学家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任务的艰巨。
B.文章第 段中还列举了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等几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姓名,作者对他们和对陈能宽一样都怀有崇高的敬意。
C.第 段独句成段,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D.文章结尾段中三个“芳华”的含义都指“岁月”。
[解析]D项,结合“芳华易逝,信念不老”可知,此处“芳华”指岁月;结合“共同的信念,让芳华永存”可知,共同的理想信念可以让美好的时光永存,故此处的“芳华”指美好的时光;结合“今天,他们已远去,但芳华就在我们身边”可知,此处的“芳华”指陈能宽等“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美好品质一直留存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故三个“芳华”意义不同。
16.(2分)(2024·福建宁德期中)文中第④段提到“在这注定将载入史册的一天”,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一天”的具体时间,以及为什么“这一天”将载入史册。
“这一天”是指1964年10月16日。(1分)在“这一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陈能宽一直在期待着这一天,并为之不懈努力,这一天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1分)
17.(3分)为表现陈能宽当时的内心情感,《清平乐·记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这首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①低沉悲壮②充满温情③慷慨激昂
③。(1分)理由:这首词写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际,此时陈能宽内心无比激动、喜悦。(1分)他看到国家强大起来,心潮澎湃,斗志昂扬。故应该用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1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修鞋匠
雪樱
①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有一个修鞋摊。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
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
很多时候,人们不修鞋,每天过来坐一会儿,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拉拉家常,心里也欢喜。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家幼儿园,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街道堵得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画,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此人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画,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助教。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画,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这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浆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那年春天,我给母亲网购了一双健步鞋,收到后母亲没舍得穿,等穿的时候意外发现脚后跟处有开裂,母亲便去找阿姨修鞋。那几天阿姨下午才出摊,原来儿子从部队回来探亲了。她眯着眼睛,仔细按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鞋子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我有些半信半疑,拍照给客服,客服答应退货,收到后验收发现的确是质量问题。我不禁对阿姨刮目相看:活儿好,技术高,信得过。
⑦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⑧《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5月6日,有删改]
18.(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第①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人公修鞋阿姨的身份和特点,引出下文。
B.文章第②段写人们不修鞋也要到老人的修鞋摊晒太阳和拉家常,表明了人们对他的信任。
C.老先生不愿意给外教修理高筒靴子,是因为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搞砸了赔不起。
D.文章第④段写外教接过焕然一新的鞋子时惊叹和称赞的神态,从侧面突出了老先生手艺高超。
[解析]C项,根据第③段可知,老先生不愿意接单主要是因为怕修不好,而不是怕赔不起。
19.(3分)分析选文第③段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该段结尾描写了阳光从树梢洒落的静谧美好的景象(1分),烘托了人们看到眼前温馨的一幕而感到温暖的心理(1分),也为下文外教的鞋子被修好做铺垫(1分)。20.(3分)概括选文中两代修鞋匠身上令人敬畏的美德。
讲诚信、技艺精湛、和气、认真、真诚、质朴、不贪财。
21.(3分)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内容上:文章写了两代修鞋匠坚守一方摊位,为居民修补鞋子,给人们带来方便,让大家赞不绝口。他们技艺高超、诚实守信、真诚质朴的可贵品质也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感动,丰盈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我”对修鞋匠人的赞美和敬佩。(2分)结构上:总结全文,深化主旨。(1分)
(五)(2024·孝感期中)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2—25题。
【甲】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选自《骆驼祥子》,有删改)
【乙】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汗。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人落在后边。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
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
他又恢复了他的静默寡言。一声不出的,他吃,他喝,他掏坏。言语是人类彼此交换意见与传达感情的,他没了意见,没了希望,说话干吗呢?除了讲价儿,他一天到晚老闭着口;口似乎专为吃饭喝茶与吸烟预备的。连喝醉了他都不出声,他会坐在偏僻的地方去哭。几乎每次喝醉他必到小福子吊死的树林去落泪。
(选自《骆驼祥子》,有删改)
22.(2分)品读【甲】段的画线句子,说说小说是怎样表现祥子对车的喜爱之情的。
这句话主要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1分),“扭腰”“蹲腿”“直脊背”的动作表现了祥子用各种姿势去试他的新车,表现祥子对车的喜爱及内心的喜悦和满足(1分)。
23.(2分)品读【甲】【乙】两个选段,请从对客人和对自己两个角度说说祥子的变化。
①祥子对客人:祥子以前为客人的安全担心,现在认为“人都该死”。
②祥子对自己:以前“多么体面”(要强、谨慎、老实),现在是又懒惰又“掏坏”的低等车夫。
24.(2分)有人说:“小福子不死,祥子就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一】不同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代表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受迫害的人,即使祥子因小福子活着而没有走向堕落,但只要黑暗的社会未改变,他仍然摆脱不了悲惨的结局。
【示例二】同意,因为祥子的本质真诚善良,有上进心。之所以堕落是因为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一个个离去,如果小福子不死,祥子的最后一丝希望也不会破灭,他的心理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不会堕落。(言之有理即可)
25.(2分)根据【乙】段的画线句子和加点词语,结合原著,简要分析老舍的“京味儿”语言体现在哪些方面。
儿化音的广泛使用;多次运用了北京方言;老舍对北京特色地域文化的生动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上的市井味、乡土味等。(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6.(5分)七年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专题活动,请你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所有的准备活动都已完成,活动即将开始,请你帮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示例】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天地有多广阔,生活的天地就有多广阔。今天,就让我们与语文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一起走进“我的语文生活”专题活动,领略语文的魅力吧!
任务二:语文之美,蕴藏在字字珠玑的文章中,也体现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只要善于发现,就能在平淡的生活里寻到诗意的表达。请从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也可自行设定一个词语),发挥联想和想象,
完成小诗创作,在活动中与同学们分享。(不少于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备选词语:小草白云泥土
【示例一】小草在微风中低语/轻轻摇曳着翠绿的梦/它不羡慕大树的挺拔/只愿默默装点着尘世
【示例二】白云啊,你在蓝天漫游/轻盈如梦,自在无愁/随风起舞,变幻无休/是天际间,最柔美的诗行
【示例三】泥土,你沉默而深邃/承载着大地的厚重与宽广/在你的怀抱中,万物生长/你是生命之源,是无尽的宝藏
27.(50分)(2024·随州期中)请从下面三项写作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青春是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难忘的青春风景。
请以《青春里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凡人善行就是力量,寻常烟火就是温情。
请将《,就是最美的风景》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风景,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怀?风景,会激发你哪些思考?人生的风景,应该如何去看、如何去呈现?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